【題目】宮崎駿經典影院動畫分鏡頭設計探析
【第一章】宮崎駿影院動畫分鏡頭應用研究緒論
【2.1.1】景別的意義與分類
【2.1.2 2.1.3】影片的景別數據分析
【2.2 2.3】景深的概念及其數據分析
【3.1 3.2】動畫影片的視角與軸線
【3.3 3.4】影片機位法分類及數據分析
【4.1】動畫鏡頭的連接(轉場)
【4.2 - 4.4】空鏡的運用與運動鏡頭
【第五章】 《嘻哈游》創作實踐
【結論/參考文獻】宮崎駿動畫制作分鏡頭技術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2 鏡頭的景深。
2.2.1 景深的概念。
動畫片的構成是一幅幅畫面組合連接的結果,一部影院動畫的分鏡頭數量少則幾百,多則上千,都要被觀眾一一審閱。在如此數量的鏡頭前,運用鏡頭本身1疲勞,為動畫片的成功增分添彩。景深是運用鏡頭焦距原理,通過畫面中包含的內容呈現,以此體現不同的透視感、空間感來達到強化角色、動作、場景等的目的,在表現運動的速度、場景的深度方面都有很強的表現力。
人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物體大小,感受距離的遠近,是來自大自然的光線通過物體反射到人眼中造成的。攝影機是人眼的機械化。焦距是鏡頭與光線聚集的點即焦點的距離。焦距的不同關系成像畫面的深度、寬度、大小等。因此,根據焦距長短的不同,將其劃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廣角鏡頭、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
不同景深鏡頭使用的比例和應用的范圍,影響觀眾的視覺感受。
a.廣角鏡頭。
焦距小于 35mm 的鏡頭稱之為廣角鏡頭,在廣角鏡頭中,攝影機能夠捕捉的角度大于人眼視角,在有限的平面畫框中,需要涵蓋大量的信息,鏡頭框架四周的景物會被模糊扭曲,鏡頭內空間的深度被夸大,前后景之間的差距大,透視感強,在攝影機近距離拍攝運動物體時,效果明顯。在二維動畫中,做出帶有透視感的鏡頭畫面,需要較大的工作量,因此,廣角鏡頭的使用極為有限。
b.標準鏡頭。
人眼最舒適的的視覺角度為 37°左右,當鏡頭焦距在 35mm~50mm 之間時,被攝物體沒有因為透視造成的扭曲變形。所成畫面最接近于人眼看到的效果,此時的鏡頭稱之為標準鏡頭。它能夠真實展現畫面內容,有條不紊的銜接畫面,完成敘事,相較于廣角鏡頭與長焦鏡頭,制作時間最短,難度最小,在動畫片中運用最寬泛。
1.長焦鏡頭。
當焦距大于 50mm 時,鏡頭框截取的景物內容較少,它與短焦鏡頭相反,短焦鏡頭將畫面拉長,景深大,長焦鏡頭則將畫面壓縮處理,透視關系較弱,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距離短,在表現縱向運動時,所需時間長,動作和位移不明顯。
由此可見,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被攝物的外貌,造成其形體的扭曲變形。廣角鏡頭的景深比長焦鏡頭更大一些,觀眾會對偶然出現的長短焦鏡頭耳目一新,但畫面中景物的扭曲與現實不符,過量用之,會造成觀眾的誤解。
2.2.2 影片的景深數據分析。
本節通過統計宮崎駿十部影片的每個分鏡頭的景深,分類別計算每種景深所占得比例,得到了如下的數據,根據數據,設定區間,這里設定 85%以上為大范圍,10%以內為小范圍,以此來研究宮崎駿把握景深的規律。
宮崎駿的十部影片中,標準鏡頭的使用范圍在 96.44%~99.82%之間,范圍大,長焦鏡頭與廣角鏡頭的使用極為有限,范圍小,廣角鏡頭的數值在 1.00%以內,長焦鏡頭在 0.24%~2.56%之間浮動。
a.影片的標準鏡頭數據分析。
標準鏡頭是三種景深類型中,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它所形成的畫面效果幾乎等同于人眼睛所看到的畫面,畫面規整,無透視過大造成的邊緣扭曲變形情況,因此,也是最符合現實,令人舒適的。另一方面,標準鏡頭的大量使用會造成人的視覺審美疲勞,因此必須將其的使用范圍控制在一定區域內,才能使人信服。
根據表 2-10 顯示,宮崎駿在使用標準鏡頭時,比例基本控制在 96.44%~99.82%,平均值為 98.69%,大面積的使用標準鏡頭除了他最適于人眼的感受,另一方面,宮崎駿的影院動畫基本都為二維制作,依照傳統制作手法繪制標準鏡頭是最簡單易行的,能夠節約創作人員的很多腦力和設計成本。因此,在他的影片中標準鏡頭的使用受到題材、風格等類型限制的少。
b.影片的長焦鏡頭數據分析。
根據表 2-11 數據分析得到,在宮崎駿的影院動畫中,長焦鏡頭使用的范圍小,使用比例在 0.24%~2.56%之間浮動,最大最小值分別來自《幽靈公主》0.24%,《風之谷》2.56%,平均值僅僅為 0.89%.長焦鏡頭具有最大的焦距,能夠拍攝遠距離的景或物,但所拍之物受到透視影響,成像后,物體被壓縮。遠景拍攝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長焦鏡頭的繪制非常冗雜,每一次的使用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風之谷》中,人們隨風飛行,大規模戰爭場面較多,適宜用遠景長焦鏡頭來完成拍攝,本片中長焦鏡頭的總數多達 41 個,大量的長焦鏡頭造成強大的氣勢,在標準鏡頭占據絕對數量的影片中,偶犯漣漪,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見,長焦鏡頭的使用次數極為有限,但每一次使用,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c.影片的廣角鏡頭數據分析。
宮崎駿使用廣角鏡頭的數量在所有景深類別中最少,其強烈的透視感帶來的制作難度對從業人員的繪畫功底和制作成本的要求都很高。
在這十部影片中,廣角鏡頭的使用都控制在 1.00%以內,廣角鏡頭的焦距很短,所包含的信息量卻要比實際空間展現的多,因此,必須開發利用畫面的深度,使畫面中的各要素之間的位置關系明確,層次分明,非常適宜近距離拍攝動作鏡頭。鑒于其帶來的視覺沖擊效果非常震撼,因此,必須學會使用廣角鏡頭來活躍鏡頭氣氛,較好的廣角鏡頭使用,能夠活躍鏡頭畫面的節奏。在影片《風之谷》中。廣角鏡頭的使用多的達到 16 個,除此以外,《千與千尋》也達到了 13 個之多,其余 8 部影片中的廣角鏡頭都在 10 以內。
2.2.3 影片的景深數據分析結論。
在對宮崎駿執導的十部影院動畫分鏡頭景深要素研究時,橫向和縱向比較三類景深鏡頭;標準鏡頭、廣角鏡頭、長焦鏡頭在影片中使用比例,得到如下結果:
三類景深中,標準鏡頭使用范圍最大,平均值高達 98.69%,廣角鏡頭與長焦鏡頭使用比例較為接近,均不足 3.00%,范圍最小,兩者之間的比例差值很小。從具有特殊比例使用值的影片入手,發現景深使用的規律。景深的選擇及使用數量受到多方面的制約:a.繪制的難度;b.受眾的視覺審美;c.表現劇情的能力;d.導演的偏好;e.科技的發展等。
2.3 小結。
本章節從與分鏡頭景別相關的空間要素出發,以分鏡頭的景別和景深為著陸點,系統分析宮崎駿十部經典影院動畫中這些要素使用的比例。研究過程如下:
a.陳述概念。通過圖表展示,舉例說明的方式,分別闡述了景別與景深的具體概念和分類。
b.統計景別、景深中的各要素在全片中所占的比例。通過對十部宮崎駿影片中每個鏡頭的景別、景深類型的劃分和記錄總數,歸納總結得到每個要素在全片中使用的總數,由此獲得其使用的比例。
c.通過得出的比例,設定范圍基準,得出結果。
(1)景別。在 5 大景別系列中,設定了四個范圍,當該比例大于等于 30%時,為較大使用范圍,20%~30%為適中使用范圍,10%~20%為較小使用范圍,小于等于 10%時為最小使用范圍。在 10 個分景別中,設定大于等于 20%的使用比例為最大,15%~20%為較大,10%~15%為適中,5%~10%為較小,小于 5%的使用比例為最小。得出五大景別系列中,近景系列范圍較大,遠景系列范圍適中,全景系列與特寫系列范圍較小,中景系列范圍最小。從局部看,在 10 個分景別中,中近景范圍最大,大遠景和近景范圍較大,大全景范圍適中,遠景、全景、中景、特寫范圍較小,中全景、大特寫范圍最小。
(2)景深。在景深中設定 85%以上為大范圍,10%以內為小范圍,得出三類景深中,標準鏡頭使用范圍最大,廣角鏡頭與長焦鏡頭使用比例較為接近,均不足 3.00%,范圍最小。
d.通過所得結果,進行橫向縱向分析,得到各要素的使用范圍。通過比較同一部影片中,不同景別景深使用的比例,以及同一景別景深在不同影片中使用比例的變化,得出景別景深使用不同的原因,并由此推導出各類景別景深的最適宜使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