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歷來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對于這個話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幸福與道德沒有任何關系; 有人認為幸福與道德彼此相關、密不可分,道德是幸福的基本前提,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結果; 有人認為二者既非沒有關系又非密切相關,二者若即若離,讓人琢磨不定。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幸福與道德密切相關?!兑捉洝の难詡鳌分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保?]《中庸》中,“子曰: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保?]為善者、大德者必定有好的報應。但實際的現實情形是有人做了善事而得不到善報,為惡者有時卻逍遙自在,享受著人生的幸福。如何理解這類矛盾? 智慧的中國人又將善與不善所應受到的報應由個人自身一生向前向后延伸到其整個家族,指出: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盡必昌; 為惡必殃,為惡不殃,必有余昌,昌盡必殃。個人之善未得到現世的報答是因為其祖宗做了什么不善的事,或如果沒有報應到你個人身上,那么也會恩澤到你的后代。相反個人之不善未能得到懲罰是因為其祖宗做了善事,或是如果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到你個人身上,那么便會殃及到你的后代?!案5湡o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p>
在重視家族利益的中華文化中,兒孫之福即是自身之福,甚至子孫的幸福比自身的幸福還要重要。如此看來,一個人要想獲得幸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完全必要的,一個沒有道德的人是沒有什么幸??裳缘?。由陳凱歌執導,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等演員主演的電影《搜索》也反映了這一思想。
電影以其女主人公葉藍秋在公共汽車上沒有給一位站在她身邊的老人讓座這一事件為線索展開,繼而引出其他人物: 媒體人士楊佳琪、陳若兮,楊佳琪的表哥兼陳若兮的男友楊守誠,葉藍秋的上司沈流舒及其夫人莫小渝。
在公交車上,葉藍秋先坐在了前排老弱病殘的專座上,繼她之后上來一名老者并站在了她的旁邊。
此時的葉藍秋按理說應該站起來將座位讓給老者,因為尊老愛幼早已是深入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種傳統美德、社會公德。但葉藍秋沒有這么做,而是依然穩坐在座位上,絲毫沒有給老者讓座的意思,這時周圍的人看不下去了。其中一位站出來直言: “你給身邊的老人讓個座! ”但葉藍秋依然沒有絲毫讓的意思,反而出言不遜,對老者說要坐你就坐我腿上吧。這一情景剛好被同在這一公交車上的電視臺實習記者楊佳琪看了個一清二楚,并將這一情景用手機拍了下來?;氐诫娨暸_,她將這段視頻交給了陳若兮,陳若兮于是對“讓座”事件做了大肆渲染,由此而引發了觀眾、網友的極度關注。于是社會輿論批評、批判葉藍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以致其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干擾,無論她走到哪里,看過她的“事跡”的不真正了解她的人,都會給她一種否定的評價。她想去家政公司請個照顧她住院治療的保姆,不僅被拒絕,而且又遭到許多人的圍堵、拍照,理由就是他們將葉藍秋視作了道德敗壞的代名詞,甚至她所在的公司思拓集團因為她的“不道德”行為被報道,引起公司股票下跌,與國外公司的簽約被擱淺。事實上,葉藍秋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工作盡心盡職,深得其上司的賞識,生活樂觀、極積向上。之所以發生不讓座事件是因為當時她剛從醫院出來,醫院診斷其為淋巴癌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她的心情糟糕到了極點,但后來就這一事件她也承認了自己的失態,但卻未被媒體真實地報道。媒體不關心事情的原由,只關心事件本身、對事件本身糾纏是媒體記者的錯。但葉藍秋未讓座且出言不遜卻是事實,透過這個事件,我們可以從另一個側面感受到:如果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是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他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公眾的批評。這種批評和譴責會給他帶來羞辱、痛苦,會使他在人群中難以容身。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履行道德義務、遵守道德要求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前提。
影片中的陳若兮,做為一名媒體記者,只考慮自己編緝的節目的收視率和社會反響度,絲毫不考慮事實背后的真實原因及當事人的感受和承受度。當她意識到“不讓座”事件真正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時,對葉藍秋的過去、現在做了深度的挖掘、采集,且只關注其中不好的負面的內容,正面內容一律舍去。當楊佳琪告訴陳若兮錄到了葉藍秋的道歉視頻時,當時就被她否定,不能播出。陳若兮一門心思“操作”葉藍秋的“不讓座”事件,恨不得讓全社會的人都來指責葉藍秋,從而提高她的知名度。做為一名媒體記者,忠于事實,不搞虛假報道,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謳歌光明正義,揭露黑暗邪惡,主持公道,堅持正義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陳若兮呢? 將個人的知名度放在首位,片面追求報道的收視率和關注度,報道事實失真,以偏概全,這么做無疑違背了一個記者的職業道德。最終她跳進了別人為她精心安排的陷阱被開除公職。在愛情方面,陳若兮深愛她的男友楊守誠,但后來發現她的男友居然愛上了葉藍秋,以致她感嘆道: “我做了我所做的一切,卻沒法讓我愛的人愛我?!庇捌腥~藍秋這個人物的道德品質是高于陳若兮的,不讓座只是葉藍秋的一次偶然,且事出有因。陳若兮身上發生的事件應驗了惡必有惡報的自古名言。與她同行的楊佳琪,影片中的實習記者,心地善良、胸懷寬廣,在葉藍秋事件被吵得沸沸揚揚時,她意識到了事情的不妙,并想到了這個事件背后一定另有原因。于是專門找到葉藍秋并做了采訪,錄制了葉藍秋的道歉視頻,且回到臺里要求播出這段視頻,但卻遭到負責葉藍秋事件報道的陳若兮的拒絕。影片的最后,楊佳琪的善良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她由實習記者轉正成為一名正式的記者。應驗著善必有善報的自古名言。
楊守誠,他的名字正如他這個人的秉性。因為在婚禮儀式上說了真話而被其所在的婚慶公司解雇,但他無怨無悔。勇于堅守正義、敢于與壞人壞事做斗爭。后來葉藍秋雇用其為私人保鏢,期限是一周。被雇用期間,懷著對生命的敬重與熱愛之心,盡心盡職,看到葉藍秋消沉便一心想讓她的心情好起來,看到葉藍秋暴躁時便擔心她的安危,但他并不知道葉藍秋一時消沉、暴躁的真正原因,直至最后的兩天里他才知道葉藍秋已是淋巴癌晚期。影片中的楊守誠,身上體現出的是股股浩然正氣。最終他獲得了兩個女人的真愛,一個是他的女友陳若兮,一個是葉藍秋,盡管他窮得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子。陳若兮曾對楊守誠直言: “如果你不是個好人,我怎么會愛上你?”葉藍秋最后留下的遺書表白了對楊守誠的愛?,F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把房子車子之類的物質財富當作愛情的砝碼。媒體報道有富翁征婚,應征者排著長隊; 近些年來,甚囂塵上的“寧愿在寶馬車里哭,而不愿在自行車后面笑”; 所謂什么好都不如嫁得好,而嫁得好的標準就是嫁個有錢人……這些物質至上的愛情觀能給人帶來多大的幸福呢? 很值得人反思。愛情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雙方的道德品質。愛情是一個人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一份真愛的獲得或擁有無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能否真正擁有與個人的道德密切相關。一個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人,他的身上透射出的那種正義感、責任感對周圍人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吸引,而做為人之常情,人人都愛好人,好人人人都樂意去愛,做一個好人,無疑是有幸??裳缘?。
沈流舒,事業做得相當成功,思拓集團董事長,后來成了跨國公司的總負責人。但家庭生活卻很失敗。他與妻子莫小渝之間沒有平等的人格,常常話不投機。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家庭美德對沈流舒而言是缺乏的。當有一次妻子問他這么多年來最珍惜的是什么時,他思索了一會回答說是成功,事業上的成功,妻子很是失望。影片的最后莫小渝選擇離開了沈流舒,結束了這段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給人的幸福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來源之一,沈流舒最終因為不具備某種家庭美德而失去了家庭,他的人生就算是有幸??裳砸彩且环N殘缺的幸福。再說莫小渝,做為沈流舒的夫人,擁有榮華富貴,但其精神世界卻不能恭維。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她看到葉藍秋與沈流舒靠在一起時,不想其中原因何在,而是直接猜想他們之間的不軌。當看到葉藍秋事件后,抓緊時機盲目報復,直接給節目欄目組打電話斷言葉藍秋就是一個“小三”,甚至不惜將自己丈夫搭進去。
夫妻之間缺乏信任姑且不論,她這種沒有事實根據的斷言在中傷他人的同時也中傷了丈夫,損害了丈夫的公司,破壞了自己的家庭,也傷害了她自己。她的這種盲目報復正是由于其自身缺乏一種寬容的道德修養、高尚的道德境界,最終她不得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埋單。也正因此,她注定很難得到丈夫的欣賞和真愛。這一點,她與楊守誠形成了顯明對照。莫小渝缺乏應有的道德涵養而導致她生活的不幸福。
從影片的片名叫《搜索》來看,影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揭示和反映幸福與道德的關系,而是要揭示媒體人員操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及網絡媒體對當代人所產生和能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喚起人們的思考。但其中的人物塑造卻從另外一個側面揭示了道德與幸福的相關性: 楊佳琪、楊守誠因有德而得福,陳若兮、沈流舒、莫小渝因在某些方面失德而失福。當然葉藍秋卻是例外的,她的所謂道德之壞完全是媒體操作的結果,而不是真正的事實,實屬被冤。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幸福與道德負相關的例子。比如: 一個生意人因恪守誠信之德而虧本,他的鄰居卻因制假販假過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一個好心的司機在公路上將一個被其他車撞成重傷的老人送進醫院后,被老人的家屬纏上,從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而真正的肇事者卻逍遙法外……等等。這些事例不但說明不了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反而說明道德是幸福的絆腳石。幸福與道德的關系微妙而復雜,似乎任何一種確定的觀點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例外。那我們到底該認同哪一種觀點呢? 幸福與道德相關還是不相關呢? 針對這個問題,從科學的角度予以探究和論證是徒勞的,科學更多地給予我們的是某種事實判斷。在我們的生活中,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也并非時時處處需要科學。企圖建立幸福與道德有必然聯系的思考源于哲學,哲學的首要任務是為人的生存發展、社會的發展建立某種秩序,這種秩序的建立更多關注的是價值方面的思考,而不是事實。就像“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它不是一個事實,但卻是一個極具價值意義的命題,它是我們整個傳統道德文化建構的基石。所以盡管它不是事實,但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愿意信奉,因為信奉它無論對個人的發展還是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代的中國,人們對于幸福與道德之間的必然聯系認可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良好社會秩序能否形成與否,而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對社會中生活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有利的。因此,在幸福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上,我們應該認可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結果。一個人要想獲得幸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完全必要的,一個沒有道德的人是沒有什么幸??裳缘?。幸福與道德的這種正相關關系在我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而且有著現實的需要。事實上,我國各方面的制度建設也正在逐步保證幸福與道德的這種正相關關系的成立,只是當前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些制度的建設尚不完善,導致這種正相關關系有時不成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制度的不斷完善,幸福與道德的這種正相關關系,將會不斷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1]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52.
[2]韓維志. 大學中庸[M].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70.
[3]唐大潮. 勸善書今譯[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