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異次元殺陣》\\(CUBE\\)內容簡介
Cube由一個巨大的立方體和罩于其外的一層外殼組成,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大立方體內部包含有許多小的立方體\\(總數高達一萬多個,且在不斷運動著\\),好似魔方一般,在每個小立方體的六面上都各有一扇通往相鄰小立方體的門。Cube只有一個通往外界的出口,只有到了惟一的那個連接外殼與大立方體的小立方體內部\\(影片中稱之為“橋”\\)才能走出Cube。在眾多的小立方體中,有的內部是安全的,有的內部設有精密的殺人陷阱,而且陷阱的類型復雜多樣,讓人防不勝防。
影片中幾個互不相識的人莫名其妙地被困于Cube之中,他們聚集到了一起,于是便展開了集體逃離Cube的驚險“旅程”。在他們不斷付出死亡代價的同時,亦逐步突破了各種設置精密的殺人陷阱,最終,其中一人得以走出Cube,走向光明!
二、對《異次元殺陣》中關于世界自然生態環境危機隱喻的分析
《異次元殺陣》內容所蘊涵的巨大張力無疑是一脈富饒的礦藏,給觀眾提供了從多個視角進行解讀的可能,而本文則僅從生態環保視角給予其相應的解讀。
\\(一\\)自然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Cube中危機四伏,很多小立方體內部都設有極其精密的殺人陷阱,一旦進入就很難幸免于難。在影片開端,一個人就進入了設有陷阱的小立方體,轉瞬之間就被機關切割成了若干碎塊。這樣一個危機重重的Cube,正象征著我們今天生活于其中的、充斥著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危機的世界??v觀世界,全球變暖持續加劇、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水域污染不斷擴大、大氣污染愈演愈烈、森林資源快速減少、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核污染危機層出不窮、臭氧層損耗異常嚴重……這些都無一例外地嚴重威脅到全人類長期的生存與發展。
\\(二\\)正是人類自身造成了當前世界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危機
根據困于Cube中的建筑師的解釋,他是Cube的設計與建造者之一,Cube的外殼設計正是出于他之手。只是他在參與設計的時候,并不知道Cube全貌如何,更不清楚Cube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么,他只是認真完成了他的設計工作。而其他參與者也都是僅僅只知道自己工作的那部分而已。眾多盲目的參與者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以賺取收入滿足個人消費需求,但卻未認真想過自己的工作最終會導致何種結果。影片中對Cube來歷的這一介紹無疑是一個極為巧妙而又異常重要的隱喻,揭示了正是人類自身的行為造成了當前世界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危機。
工業革命后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工業文明的發展理念直接引發了世界自然生態環境危機。工業文明社會的核心動力是追求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因為一旦出現經濟萎縮,就極有可能導致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崩潰。因此,為了實現社會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就必然要求生產規模和消費規模保持不斷擴張。同時,消費品的廢棄數量也必然不斷增長。而伴隨著以上過程的,必定是自然資源的加速消耗、生產廢棄物的持續增加以及消費品的大量廢棄。由此,“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這一被阿蘭·施耐伯格稱為“苦役踏車”的維持工業社會經濟得以順利維系下去而不至于崩潰的連環圈便得以形成。尤其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這一連環圈還在不斷加速其自身的進程。眾多社會公眾的生產與消費行為,以及伴隨著“苦役踏車”而來的消費主義的泛濫,甚至是異化消費行為的出現在工業文明的發展理念下似乎也都被歸于“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的維系社會順利運行而從事的行為。
但無論如何合乎眾意,“苦役踏車”必然會導致世界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正是人類自身的行為即人類對發展理念的錯誤選擇以及對科學技術不加節制的濫用造成了今日世界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危機。而反過來,自然生態環境危機也會逐步危及每個人的利益,因此可說: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兇手。正如影片中的對白所言:“人類在毀滅世界,罪孽深重……誰能說自己完全清白?”“我們都是這怪系統的一部分,我設計,你看管”,“我們就是這樣毀滅這個世界的”。
\\(三\\)只有全人類通力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態環境危機
弘揚與倡導理性是現代社會最為顯著的標志之一。在科技理性和經濟理性的導引下,人類社會飛速前行,呈現出以往一切時代均無法企及的繁榮景象。但正是這繁榮景象使人類對科技與經濟理性的盲目篤信達到了近乎癲狂的程度,進而導致個人主義風行,集體主義式微,導致人類一步步走入危機。
影片中,困在Cube中的那位自顧自的越獄高手盡管擁有豐富的逃脫技術和越獄經驗,但卻最先命喪于殺人陷阱中,這一情節無疑喻示了技術理性的和個人主義的局限性。
技術顯然不是解決生態危機的瓶頸,因為單純從技術層面著眼,僅以當前人類所達到的科技水平就足以緩解甚至解除當前人類面臨的大多數生態危機。但由于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宗教、民族等復雜問題的干擾,人類未能適時通力合作,才導致世界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出局部地區略有好轉、大部分地區加劇惡化的態勢。片中,在越獄高手喪命后,眾人開始利用各自特長合作,局勢才出現好轉。
這無疑是對人類只有緊密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態環境危機的最佳隱喻。尤其在自然生態環境問題普遍具有跨越國界的產生原因及實際影響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政府、人民的密切合作對于危機的最終解除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經濟理性的驅使下,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始終在追逐著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因而“逐利”“利己”“占便宜”。
影片中,在眾人合作試圖走出Cube時,警察為了自己能順利脫險而試圖拋棄看似累贅的智障。警察的行為類似于經濟理性,利己、自私而又短視,是對經濟理性狹隘性的最好反映。當前世界,經濟理性與地方保護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雜糅在一起,客觀上導致了自然生態環境危機的不斷加劇。由于西方國家的先發優勢,其在對本國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還在不斷進行著諸如將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將本國產生的垃圾輸送到發展中國家等一系列損人利己的行為,這種類型的國家“經濟人”“外部經濟行為”的持續累積,加之以國家間法律合作的現實困難,必然會引起世界各國“集體的搭便車行為”的高發,“公地的悲劇”無疑就會在整個世界呈現出來。因此,西方國家的這種行為從短期來看是損人利己,但從長期看來則是損人不利己,最終將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吞下自然生態環境危機帶給全人類的苦果。片中,建筑師幫助醫生保護智障、阻止警察對學生施暴,才保住了眾人走出Cube的最后希望,這無疑是對只有以崇尚合作的集體主義超越狹隘的經濟理性及個人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才能使人類走出危機的最好隱喻。
現實中,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已開始逐漸縮小,這無疑是國家間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的最佳范例,它告訴我們:只有全人類通力合作,人類才能走出自然生態環境危機。
\\(四\\)影片中的警察是對現實世界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影射
影片中,警察自封為眾人的“領袖”,軟硬兼施地要求眾人服從他的領導;為了確保自己能夠走出Cube,有時他能暫時做到團結眾人、鼓舞士氣,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想拋棄那些他認為于己無用之人,打擊影響他“領袖”地位的人,除掉反對他的人……影片中警察這一隱喻的設置無疑是對當前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真實面目的無情揭露。二戰結束以來,雖然第三世界國家相繼獨立,但卻依然無法擺脫西方國家構筑的不平等政治經濟秩序的壓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化過程,也最先品嘗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苦果,因此也最先積累了對抗自然生態環境危機的經驗與技術,本應全力幫助發展中國家以保護全人類共同的地球,但卻以生態環境危機為契機,以自身的經驗與技術為工具,以犧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維持霸權和獲取更多的政治與經濟利益,轉而通過逃避責任、轉移生產等一系列手段將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苦果轉嫁到發展中國家,并進而危害了全世界。影片中,在警察害死醫生后,眾人終于看透了他偽善和丑惡的本性,毅然拋棄了他。這一情節無疑是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警告:如果不改變這種惡劣的行徑,必將被全世界人民所拋棄。
\\(五\\)影片結局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方向的深刻隱喻
在未知的Cube里,眾人不斷總結經驗、尋找規律,不斷取得暫時的成功,也不斷付出失敗的代價,最終對Cube的了解也愈來愈深,這與人類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如出一轍。當眾人歷經劫難終于到達了可以進入“橋”的小立方體時,學生踩到了眼鏡的碎片,眾人才知道這就是他們開始出發時所在的那個小立方體,原來:終點就是起點!本來只需待在這個小立方體中靜待“橋”的下次到來就可以安全地走出Cube,不必在Cube中費盡周折、“損兵折將”。
影片這一情節在暗示,現實中我們選擇的前進方向很可能與我們的向往和追求背道而馳。工業文明社會中,為了追求社會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要求消費者不斷擴大自身消費,甚至不惜以異化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一度帶給人類充裕的物質生活,但也使人類逐步走入生存危機。影片結尾,智障走出了Cube,他的重生告訴我們:人類只有放棄過多的物質欲望才能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才能保持自身的長期生存與發展。而放棄過多的物質欲望,學會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疑是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F實世界中,生態文明的曙光已經開始出現,智障在走出Cube時所面對的那一片炫目的白光,誰又能說那不是人類社會的生態文明之光呢?
三、結語
自誕生伊始,人類就不斷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滿足自身需求。隨著工業文明將世界拖入嚴重的自然生態環境危機之中,我們才又從科學、哲學、宗教等領域普遍而又深刻地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行進方向。佛家說“回頭是岸”,道家言“返璞歸真”,筆者以為它們和影片中所暗含的主題都是相通的。希望人類的行為不要總是像Cube中的眾人那樣南轅北轍,也不要總是出現終點就是起點的悲劇,更不要總是付出那樣慘痛的代價。
參考文獻:
[1]李友梅,劉春燕.環境社會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2][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畢聿,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楊光生.論“苦役踏車”蛻變的客觀必然性———基于人類中心主義嬗變及GDP崇拜的反思[J].學術交流,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