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此外,國家電視監管機構應出臺電視文化節目制作和傳播的具體要求和規范,使我國真人秀節目早日走向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題目】真人秀節目的審美價值與實現途徑研究
【前言 第一章】真人秀電視節目的源起及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真人”的審美意味與“秀”的審美傳達
【第三章】真人秀中創作者的審美訴求
【第四章】
參考文獻:
[1]高鑫。電視藝術理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11.
[2]王艷玲。電視文藝學導論。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
[3]王志敏。電影美學分析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2.
[4]張鳳鑄。中國電視文藝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10.
[5]王桂亭。電視藝術學論綱。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3.
[6]胡智鋒。電視美學大綱。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
[7]朱立元。美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8]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年。
[9]雷盛霆。當代電視。北京:中國藝術家協會主辦,2014 年 6 月第 6 期。
[10]索尼婭·利文斯通著。龍耘譯。理解電視--受眾解讀的心理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
[11]周月亮。影視藝術哲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年。
[12]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版。
[1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
[1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5]趙洵。高收視率來自不竭的創新能力。新商報,2010-06-28.
[16]韓青,鄭蔚。電視娛樂節目新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年。
[17]薩特·科茲洛夫。敘事理論與電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8]方方。解析國內真人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03.
[19]郭戀戀。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理論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03.
[20]聶慶璞。敘事與敘事學。webculstudies.csu.edu.cn,2006 年。
[21]尹鴻。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2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23]黃生暉。電視真人秀研究綜述。新聞大學,2010-03.
[24]李東曉。真人秀節目的文化范式解讀。當代傳播,2008-05.
[25]謝玲。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敘事研究。重慶大學,2007 年。
[26]羅明。電視媒介的市場對策。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7]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
[28]歐陽國忠。中國電視前沿調查。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 年。
[29]尹鴻。世紀轉折時期中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 年。
[30]李幸。告別弱智--點擊中國電視。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31]陳默。電視文化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年。
[32]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33]歐文·戈夫曼。日常接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年。
[34]張靜民。電視節目創作與編導。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年
[35]安德魯·古德溫等。電視的真相:電視文化批評入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
[36]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年。
[37]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37]胡智鋒。中國電視策劃與設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年。
[38]羅鋼,王中忱。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39]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40]王朝聞。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1]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