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時下,以電視娛樂節目為主要內容的視聽文化嚴重泛濫且明顯地呈現出泛娛樂化的傾向。"泛娛樂化傾向是指傳媒娛樂節目的媚俗化、低俗化,是以形式上的浮華炫目、手段上的嬉笑熱鬧、表現上的玩耍爆料等來解構審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費人文精神。 "在泛化的娛樂的刺激下,大眾審美趣味也發生了異化,人們不再滿足于單單的"移情"、"愉悅"和"升華",而開始遵循消費主義的文化邏輯和商業邏輯,追逐淺層的感官享受和虛妄的欲望滿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大眾的這種審美情趣的異化又被重新"消費",并深深陷入了商業化的消費文化泥潭,而深諳大眾審美情趣變遷的電視人則更趨向于用矯情、虛妄、淺浮等策略迎合大眾,以致原本早已泛濫的視聽文化的娛樂再次被放大、被異化,電視娛樂節目逐漸喪失了娛樂和文化間應有的理性平衡。 也許,縱觀我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的演變進程,我們能夠更深入細致地洞悉電視娛樂節目娛樂表達與大眾審美趣味的變更,從而加以調整和引導。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每個時期每種娛樂節目的盛行都與電視觀眾審美情趣的嬗變密不可分。第一階段,是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的表演類綜藝晚會時期,代表性節目為《正大綜藝》、《綜藝大觀》。這一階段,電視機前的觀眾還只能"遙遠的欣賞",大眾的審美內容相對也比較貧瘠,迫切渴望有不同類別的節目呈現熒屏,因此我們這一時期的娛樂節目在"明星+表演"的統一模式下幾乎無所不包,相聲、舞蹈、歌曲、雜技等藝術形式應有盡有。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 90 年后期的游戲娛樂時期,代表性節目《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這一時期,受益于娛樂節目與觀眾之間鴻溝的逐漸退化,我們的大眾更像是娛樂節目背后的窺視者和評價者,不僅沉醉于"快樂"之中,而且開始從早期審美轉向一種"審丑",深諳大眾這一心理的電視娛樂節目也開始竭盡所能地在"明星+游戲+觀眾參與"娛樂模式的轉變下更多呈現明星的"洋相"、"丑態".第三階段,是"快樂"旋風之后的益智博彩時期,代表性節目為《幸運 52》、《開心辭典》。 這一時期,"觀眾+游戲+巨獎"的娛樂模式將普通觀眾拉上電視熒屏,大眾的審美開始體現全新的"平視"理念,因而之后越來越多的娛樂節目轉向平民化、大眾化。第四階段,是 2003 年以后的真人秀時期,代表性節目為《超級女聲》、《創智贏家》。這一時期,在全民選秀的娛樂喧囂中,大眾觀看的趣味更傾向于被激化的"一夜成名"的虛假欲望和對被公開肆意消費的他人隱私的窺視欲望,自此我國電視娛樂節目低俗化、商業化和泛娛樂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從綜藝晚會時期到真人秀時期,不難發現,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實際上反映的是一條不斷契合大眾審美情趣嬗變求新求變的道路。當然,這并不等于說,是大眾審美趣味的日益娛樂化、感官化、低俗化造成了目前真人秀節目娛樂表達與文化傳播失衡的亂象,長久來說大眾的審美總體還是不斷提升的,但我們不能否認數字化時代大眾審美趣味階段性的滑坡,對當下真人秀節目娛樂表達和文化傳播間的失衡問題還是有一定程度影響的。 "當娛樂一詞的內涵隨著時代變換而發生改變的時候,問題就不再是怎樣娛樂的問題,對于我們的電視傳播來說,它己經演變成娛樂和審美之間的輕重取舍的價值取向問題了。 "在泛娛樂化背景下,日益豐富的電視娛樂節目滿足了大眾的娛樂需求,但一定程度上,過度娛樂化、泛濫化的電視娛樂節目也造成了大眾審美趣味的低俗化、深層精神追求的衰退、社會價值觀念的扭曲。 因此,反過來,大眾審美趣味的異化又進一步倒逼電視綜藝節目娛樂的泛化和低俗化,以致影響了節目本身的文化承載和文化傳播。 時下,因本身具有草根文化與大眾狂歡的內在審美特質,而受到廣大觀眾普遍歡迎的真人秀節目,也同樣難逃泛娛樂化的泥潭。為迎合大眾審美趣味的轉向,越來越多真人秀節目推崇生理的快感體驗與淺層次的欲望滿足,試圖使觀眾迷醉于其締造的毫無深度、毫無意義而又充滿感官刺激、隱私窺探、暴力傾向的視聽狂歡之中。這種的媚俗迎合、淺層娛樂,使真人秀的娛樂表達日益變得更加空洞化、淺薄化、庸俗化,其本身應有的文化內涵不斷減少、喪失,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功能不斷被遮蔽、被弱化。 (二)消費文化語境中娛樂功能的異化。 "消費文化,顧名思義,即指消費社會中的文化。它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認為大眾消費運動伴隨著符號生產、日常體驗和時間活動的重新組織。所以,影像的過量生產和現實中相應參照物的喪失就是消費文化中的內在固有趨勢。因此,消費文化今后的趨勢就是將文化推至社會生活的中心,不過它是片段的,不斷重復再生產的文化。 "消費文化語境下,"符號生產、日常體驗和時間活動的重組"必然會摻雜金錢、物質、欲望和離奇的幻想,"影像的過量生產"必然注定著視聽文化的泛濫,"現實中相應參照物的喪失"某種程度上預示著娛樂的無度和異化。而以消費文化的勃興為生長土壤的真人秀節目,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最終將走上娛樂的"歧途".同消費時代的其他媒介一樣,電視真人秀善于用影像、符號、偶像、游戲等制造娛樂的夢幻場景,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得到一種極大的精神滿足和欲望釋放。遺憾的是,這樣滿足只是低層次的、表征化滿足,而這樣淺層的娛樂卻是帶有"破壞性"的,它極大地張揚了真人秀節目的娛樂功能,也極大地異化了真人秀節目的娛樂功能;它最大化地放大了真人秀節目娛樂的聲音,卻也最大化地遮蔽了真人秀節目除娛樂之外的聲音。這種功能的異化、聲音的遮蔽,必然導致真人秀娛樂表達與文化傳播間的失衡。 "娛樂己贏取我們這個時代"元"媒介的地位……可是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娛樂是電視上所有活動的超意識形態。 "大眾是需要娛樂的,但是大眾需要的又不僅僅是娛樂。因此,深諳此道理的電視媒體自誕生就將娛樂作為其最為重要的標準,它不否定娛樂的文化內涵,不排斥稍帶文化味的娛樂,同時它更懂得深挖文化的娛樂性元素,并極盡所能地消解娛樂與文化間的界限,"把娛樂本身變成了表現一切經歷的形式",毫無節制地放大娛樂的功能、消弭娛樂之外的聲音。此外,身處消費社會,電視媒體早已被消費主義同化,并迅速演化出傳媒的消費主義,其直接體現為電視媒體娛樂化、低俗化的盛行。這直接導致了電視媒體娛樂功能的進一步強化、娛樂狂歡的進一步加劇。當消費主義滲入電視文化,越來越多類型的電視娛樂節目橫空出世,常變常新的電視娛樂節目更趨向于竭盡全力吸收一切具有消費價值和娛樂潛能的資源,無條件地滿足受眾不斷變化的娛樂需求和快感需求。當電視媒體"提供娛樂"的功能凌駕于"環境監測"、"社會協同"、"文化傳承"等其他功能,電視娛樂節目自身的文化擔當逐步消解、娛樂底線逐漸退失,娛樂與文化間的平衡最終被打破。然而,任何一種媒介都是信息和意義的承載體,電視媒體同樣應該平衡其自身原本承擔的各項功能,平衡電視娛樂和娛樂之外的聲音與表達。 遺憾的是,作為消費主義和和大眾媒體聯姻的典型文本,當下,我們的真人秀節目同其他電視娛樂節目一樣,奉行"娛樂至上"的娛樂本位、"娛樂至死"的文化取向,試圖進一步模糊娛樂和文化間的界限、打破娛樂與文化間的平衡,單純地將"為娛樂而娛樂"進行到底。眼下,通過對消費文化的話語實踐,通過被大眾傳媒的精心包裝,電視真人秀節目善于以信息轟炸、造星神話和媒介事件等生產手段為受眾炮制一場場娛樂的盛宴。毫無疑問,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下,電視真人秀善于從事欲望生產,善于追逐"快感消費",善于締造消費奇觀。一方面,它極盡迎合的電視觀眾潛在的窺伺欲望和生理欲望,將身體、隱私、情感、夢想、偶像等能消費和不能消費的快感意義資源都納入"快感消費"范疇,為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消費快感;另一方面,它又無比的現實和功利,試圖以模式化的批量生產,將所有的大眾日常行為和大眾文化經典符號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甚至不惜以同質化、低俗化的方式異化娛樂表達,以實現對娛樂的最大化追求。但是,它忽視了節目本真應該具有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導向。當電視真人秀固執地認為大眾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娛樂,當電視真人秀節目娛樂的聲音掩蓋了娛樂之外的其他聲音,真人秀節目本身應有文化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認知功能被遮蔽了,真人秀節目原本應有的娛樂與文化間的理性平衡、恰當融合被消解了。 (三)現實利益驅使下娛樂生產的異化。 "娛樂文化是生長于信息社會條件下,以高度商品化為標志,以大眾閑暇為消費條件,以滿足大眾消費欲望來贏利的一種新興文化。 " 任何一種娛樂都是要盈利的。換句話說,娛樂本身是一種商品,它遵循消費文化的文化邏輯和商品邏輯,帶有明顯的消費文化傾向和特征。同理,真人秀娛樂也是如此。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消費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娛樂性電視節目的模式化,形成觀眾群體,可以批量生產,進入影像品市場;二是功利和審美并存,既強調電視節目的美感,又要追求物質的利益;三是眾人狂歡,不需要個性化的娛樂,而要大眾化的快感;四是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節目中出現的都是日常生活的行為,卻要在節目中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今天我們的電視娛樂節目包括真人秀節目,依然已經轉變為現代工業快感文化中可大批量生產和快速復制的模式化產品。然而,模式化,易于復制,可大批量生產,必然導致電視娛樂節目階段性的"同質化"、"類型化";面向普通大眾銷售,功利與審美并存,追逐大眾化快感,將日常審美以娛樂方式出來,注定無條件"取悅"大眾的電視娛樂節目階段性的"低俗化"、"媚俗化".如此,電視娛樂文化必然屈從于于商業文化和商業邏輯,必然受制于經濟效益和收視率,電視娛樂節目包括真人秀的"變質"、"異化"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一個消費社會里,娛樂性節目的風行,一方面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市場化條件下,中國的電視文化從宣教文化向娛樂文化的轉變的反映,同時也是這,一時期媒體競爭及特定歷史狀態中的電視消費群體的娛樂需求增加的反映;另一方面當娛樂文化與文化工業相結合,文化生產與經濟利潤相結合的時候,娛樂節目很可能因為其經濟利益的誘惑在市場機制的操縱下而成為一種新的霸權文化。 "電視娛樂文化的產業特性,決定了電視娛樂節目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而一旦電視娛樂節目逐漸產業化、市場化,它就必然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則",不斷追逐受眾口味和經濟效益。在這種霸權文化的影響下,電視娛樂節目特別是真人秀節目,迫于在中國起步晚、創意不足而又急于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急于贏得市場占有受眾的現實,必然會奉行"拿來主義",不斷抄襲、模仿、引進國外模式,以致節目"同質化"、"類型化"嚴重。這就是今天為什么我們在不斷切換頻道時看到的不是不同類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而是同種類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不同表現方式的重要原因。"快樂很快就僵化為無聊,因為快樂是伴隨著文化工業每天都被供應的單調重復。 "在工業快感文化的模式化復制、大批量生產中,這種同質化現象既造成了觀眾審美的疲勞,也滯后了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當然,"同質化"、"類型化"嚴重的真人秀娛樂是不足以談文化內涵、文化創新和文化擔當的。 不僅如此,在如今這個視聽文化泛濫的娛樂時代,在這個快餐消費盛行的文化時代,受制于市場環境和商業化運作模式,我們的真人秀節目片面地追求收視率、追逐經濟效益,只能一味地迎合大眾審美取向的轉向,不斷變換各種"名目"吸引受眾眼球,不斷激發受眾心底的窺伺欲望,不斷將"明星"、"身體"、"隱私""性"變成消費品、搬上熒屏,變成集體狂歡中共同娛樂的消費對象。這種毫無底線的"迎合"、"媚俗"將大眾帶到了一個由消費、娛樂和信息組成的新的擬態環境中,在這種擬態環境里,電視真人秀節目儼然成了大眾實現欲望訴求的鏡像。但是這樣一味的"迎合"和"媚俗"也遮蔽了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承載和價值引領,破壞了電視文化合理的生態建構。尹鴻教授認為媚俗"在市場機制的操縱下成為一種新的霸權文化。它將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為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趣味?!@種專制的結果,不僅意味著大眾中的許多成員的文化訴求被否決,而且也意味著文化的多元格局被破壞。文化失去了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我們也只有一種宣泄性的、游戲性的娛樂文化,而我們認識現實,把握現實、批判現實的精神需求,我們以文化中獲得知識、智慧、思想的精神需求,我們體驗那些永恒的審美經驗的精神需求都有將被忽視和否定。 "在這種"異化"的娛樂生產中,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教化功能逐漸淡化為娛樂消遣功能。我們身在其間,當然可選擇分享與市場合作后的甘甜杯羹,卻也必然將逐漸淪為馬爾庫塞所批判的"單向度的人".
【題目】電視真人秀的娛樂與底線研究
【引言】真人秀電視節目的娛樂與文化尺度探究引言
【第一章】循名責實:對“真人秀”、“真人秀時代”的闡釋
【第二章】對當前我國真人秀節目娛樂與文化失衡問題的分析
【第三章】對中國真人秀娛樂與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第四章】透過發展中的個案研究看真人秀娛樂與文化平衡的策略
【第五章】對現階段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