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2004 年,克隆《美國偶像》和《流行偶像》,借鑒其零距離、低門檻、全民參與等節目框架模式,《超級女聲》應聲而出并以其空前的成功和巨大的后續影響力,真正意義上吹響了中國真人秀節目向模仿克隆國外模式之路前行的集結號,之后一大批克隆國外模式的真人秀節目蜂擁而至。當越來越多的節目開始模仿歐美真人秀,當模仿歐美真人秀的本土產物又被不斷復制、模仿,帶來的必然是觀眾的審美疲勞和視覺疲勞。為"標新立異",2010 年初江蘇衛視在借鑒并改造國外節目模式的基礎上推出了熱播至今的《非誠勿擾》,然而這一節目在最初熱播之時便隨即陷入抄襲風波。與以往不同,《非誠勿擾》爆紅而后又受挫于"抄襲"的這一經歷,為國內電視人敲響了模式引進過程中版權意識的警鐘。這之后,真人秀在中國的發展逐漸告別山寨和抄襲之路,開始大量引進和購買國外真人秀節目版權,真正進入正版時代。 以東方衛視 2010 年購買《英國達人》制作版權推出《中國達人秀》為起點,近五年來,以引進、購買國外真人秀節目模式為主要方式,真人秀在中國本土的發展迎來了全盛時期。2012 年,浙江衛視引進荷蘭《The Voice》節目版權推出的《中國好聲音》一路飆歌猛進,收視收益驚天,讓國內電視業界見證了引進國外版權可帶來的巨額利益。 "好聲音"余音未止,各大電視臺便紛紛摩拳擦掌爭先恐后加入到了版權模式引進的大潮中,自此借助國外模式真人秀在中國的發展真正實現逆襲。在被媒體稱為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模式引進年的 2013 年中,單是上半年就有 30 多檔引進國外模式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登陸中國綜藝熒屏,引進數量比 2012 年年翻了一倍。這也就是說,幾乎各大有實力的上星衛視都推出了其引進制作的真人秀節目作為"臺柱",例如東方衛視除原有王牌節目《中國達人秀》(源自英國的 Got Talent)外引進了《中國夢之聲》(源自美國的American Idol)、《媽媽咪呀》(源自韓國的 Super Diva),后來居上的浙江衛視打造了"中國三部曲"《中國夢想秀》(源自英國的 Just Tonight)、《中國好聲音》(源自荷蘭的 The Voice)、《中國星跳躍》(源自荷蘭的 Celebrity Splash),湖南衛視推出了《中國最強音》(源自美國的 X Factor)、《我是歌手》(源自韓國的 I Am a Singer)、《爸爸去哪兒》(源自韓國的爸爸!我們去哪兒?),江蘇衛視推出了《星跳水立方》 (源自德國的 Stars In Danger:High diving)、《全能星戰》(源自美國的 The UltimateEntertainer)等等。而在經歷了 2013 年 30 多檔引進海外版權的真人秀節目混戰亂象后,2014 年中國綜藝熒屏又以加強版模式增加了近 20 檔引進國外模式的真人秀節目,引進國外模式的真人秀節目真正在中國實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 從簡單的模仿克隆到引進版權并加以改造,從主要借鑒歐美真人秀節目模式到引進荷蘭、韓國等多國真人秀節目模式在國內遍地開花,真人秀節目在中國星火發展數年之后終于掀起了燎原之勢。然而,在一片繁榮的背后,我們卻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在模仿,一直在借鑒,卻一直缺少本土化的原創,缺少中國化的表達。在全球娛樂化浪潮的影響下,真人秀節目在中國本土扎根生長是必然,我們不排斥這一節目形態對中國電視娛樂生態格局的改變,我們也不排斥當下電視業界對國外模式的引進熱,但我們要理性看待當下真人秀節目過度依賴國外模式發展的事實。應該來說,就真人秀在中國的發展的十幾年間,對國外真人秀節目模式的模仿借鑒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相對處于主流位置的。對國內真人秀節目制作來說,這種奉行拿來主義的方式無疑是條捷徑,不僅大大減少了對新節目及其模式研發的成本,而且短時間內對加快推動真人秀在中國發展和壯大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這種只注重"拿來"的引進方式如同一把雙刃劍,利弊均存,且從長遠來看,弊明顯是大于利的。簡單的移植和復制國外成功模式,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引進效果只能成功一時;過度依賴"洋模式"而缺少本土化的改造和創新,勢必也難免會產生"水土不服"的不良反應;長期過度依仗對國外模式的克隆模仿,缺少本土文化的融合和表達,逐漸就會喪失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 當然,要想起跑線上先人一步,挑對的模式引進撥得頭籌,是有利于中國版真人秀節目成功的。但引進國外模式畢竟只是第一步,并非一勞永逸之舉,如何在尊重"洋模式"的基礎上,深挖原版模式的可取價值,并邁過不同文化背景的這道坎,因地制宜做好本土化的恰當融合,使中國版節目更多體出中國味、原創性,從而實現外來模式本土化的"穩著陸"、"接地氣",真正贏得具有不同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的本國觀眾的喜愛,是當前我們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亟需思考和破解的問題。眼下,以國內真人秀節目為代表的這種大規模的國外模式、國外版權引進,對于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創新來說不失為一個良好契機,我們不應該只滿足于國外模式長期成為支柱的現狀并止步于此,不能對國外模式引進產生過度的依賴而削減本土的創新能力及動力。漂洋過海而來的"舶來品"畢竟只是一種簡單的復制品,缺乏融合本土文化的融合,只有當國外模式成為中國制造、中國創新,我們的真人秀節目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追逐娛樂狂歡,缺少文化承載。 這是一個娛樂至上的狂歡時代,我們所有的媒介呈現只有沾上娛樂的邊,才能吸引大量受眾、贏得巨額利益,因此,在泛娛樂化的熱潮中,我們的媒介,從傳統的報刊、電視,到新興的網絡、手機,無不打著"娛樂至上"的口號。也正是因此,在各種電視娛樂節目蔚然成風的背景下,作為一個新的節目樣態,電視真人秀節目也必然奉行娛樂本位,將娛樂作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媒介呈現,最大可能的生產娛樂并追逐娛樂效益的最大化。這樣的追逐不僅體現在節目數量上,而且體現在娛樂元素的內容呈現上。 身處消費社會,必然遵循市場邏輯的指揮,當真人秀節目有利可圖,我們就盲目引進,大批量生產,這一點從近年來我國真人秀節目的井噴涌現便可知。當平民選秀成為熱潮,我們便一股腦都去"造星"、去"選秀",單是 2006 年在"超女旋風"的后續影響力下就有 30 多檔同類型的全民選秀節目,而這種類型的才藝選秀節目直到今天仍依然層出不窮;當婚戀交友類真人秀節目賺得大量觀眾眼球,各大上星衛視便紛紛推出男女交友類節目,你說"非誠勿擾",我來"完美邂逅"、"百里挑一";當明星歌唱競技類節目高歌猛進,你飆"中國好聲音",我唱"中國最強音",你標榜"我是歌手",我大吼"我為歌狂";當職場類節目秀出別樣精彩,你這邊開"超級面試"、"職來職往",我這邊秀"藏龍臥虎"、"非你莫屬"、"步步為贏";當親子互動節目賺得人氣財氣,你高喊"爸爸去哪兒",我應答"爸爸回來了",你直言"老爸老媽看我的",我嗆聲"我老爸最棒";當明星戶外真人秀受追捧,你帶著"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我"帶著爸媽去旅行"、陪著"花樣姐姐""花樣爺爺""花兒與少年"遠走異國他鄉;當美食類節目引得觀眾流口水,你請"頂級廚師"、來"星廚大戰",我邀"美味星婆媳"、上"十二道峰味".總之,什么類型的節目能娛樂觀眾,我們就推出什么類型的節目。正是這樣的盲目引進、模仿抄襲、無序競爭和過度娛樂化、同質化,造成當下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普遍存在只注重模式、不注重內涵的問題。 如果說國外模式引進長期占主流是當下真人秀節目發展"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缺少本土文化融合和文化承載,進而文化內涵彰顯不足,這樣的客觀原因還可以理解,但如果在開放的國外節目模式下,毫無節制地擴大娛樂元素,毫不滿足地追逐娛樂效益,導致娛樂元素泛濫,娛樂傳播與文化堅守間失衡,那這就是國內電視人的主觀偏執了。 例如,在選秀類真人秀節目中,我們不僅讓選手們比拼才藝,還要比誰的身世慘、誰的經歷坎坷、誰的故事感人;選手落選、哭泣能給觀眾帶來快感,我們就積極利用并夸大這個環節,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選手背后的故事、經歷能博得觀眾同情,我們就毫無保留地展示選手的隱私,滿足觀眾的窺視欲望;選手之間的互動能夠吸引觀眾注意,我們就讓選手去曖昧、去戀愛、去勾心斗角,滿足觀眾對八卦話題的娛樂需求。再比如,在定位大型生活服務類的某相親節目中,原本應本著真實展示男女嘉賓促成好事的初衷,倡導和追求高尚的婚戀觀、價值觀,結果節目卻刻意塑造了一批"拜金女"、"炫富男",過多地呈現參與嘉賓出格過火的言論、赤裸裸的金錢觀、嚴重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負面效應。這樣的負面影響也提醒我們此類相親節目其高雅度、真實性、文化引領、價值引導等要素的缺失。再比如,在近期熱播的各類明星戶外真人秀中,我們讓從未跳過水的明星去跳水,讓從未下過農村的明星去喂豬種田,讓從未接觸戲曲文化的明星去唱京劇,讓衣著鮮亮的明星在泥潭里滾爬,讓天真無邪的萌娃去作秀惡搞,讓沒有任何交集的明星去表演戀愛,讓個性鮮明的明星去勾心斗角……當明星在熒屏上展現不為人知的一面,不管是真情流露還是矯情作秀,觀眾爭議好好、聲討也罷,這些節目借助娛樂元素的放大,達到了想要娛樂效果,實現快感滿足的增值。但這些看似輕松娛樂的娛樂元素呈現,無形中削平了深度價值和理性價值,讓原本就只注重淺層娛樂的真人秀節目更顯人文承載的缺失。 我們不否定真人秀節目的娛樂價值,作為電視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真人秀節目不僅滿足了消費文化簇擁下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和娛樂需求,讓人們在茶余飯后得到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放松,同時也極大地釋放了電視媒體的娛樂功能,給電視娛樂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氣象。但是,作為為十幾億觀眾奉獻娛樂的真人秀節目,應該考慮節目本身所含養分的多少,應該讓人們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受到啟迪、學到東西。假使我們的真人秀節目未明確其內在立意,只注重在節目的外在上下功夫,縱使外在再華麗而內容卻十分空洞,觀眾是不會買張的,而缺乏深層內容的支撐,我們粗制濫造的節目也很難長期發展。如果始終固執地認為大眾不需要文化只需要娛樂,過分放大真人秀的娛樂功能而缺少文化承載和內涵提升,導致真人秀節目本身應有文化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認知功能被削弱、被遮蔽,真人秀娛樂最終走入"娛樂至死"的怪圈也只能是必然了。也正是因此,當下我們必須正視真人秀節目文化內涵缺失的問題。 (三)退失娛樂底線,缺少價值引領。 電視真人秀自誕生之日起就因對隱私和性的張楊、對人暴力欲和物欲的坦露、對人性陰暗面的揭示而廣遭非議。也正是因此,真人秀在搬上中國綜藝熒屏時,已經由電視業界"把關人"篩選和改良,以更符合中國傳統的核心文化觀和倫理道德觀。然而,即使仿佛帶上無形的枷鎖,真人秀在國內電視娛樂競爭白熱化的格局下,為迎合泛娛樂化圖景下廣大電視觀眾的娛樂取向,為贏得較高的收視率和巨額的經濟效益,還是難以避免陷入狂歡般的"娛樂至死"怪圈,甚至忽略了本身應該承擔的媒體責任、應該保有的價值追求。過度放大娛樂功能,產出大量膚淺低俗的內容;肆意消費個人隱私,獵奇無底線;赤裸裸展示女性身體,以大尺度畫面博取關注等,都是電視真人秀娛樂在當下存在的問題。 在當下這個泛娛樂化的真人秀時代里,打開電視、切換頻道,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夢之聲》,從《非誠勿擾》到《真愛在囧途》,從《爸爸去哪兒》到《爸爸回來了》,從《中國星跳躍》到《星跳水立方》,從《兩天一夜》到《明星到我家》,從《花樣姐姐》到《花兒與少年》,從《奔跑吧兄弟》到《極速前進》,無不在娛樂狂歡的集體浪潮中一次次打破娛樂底線、觸及道德底線。比如,在《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等節目中,原本應該盡力呈現參賽選手陽光積極的一面,盡多展示參賽選手才藝比拼的競技,但這些節目為了尋求"買點"、營造"話題",在鏡頭中過多深挖參賽選手真實的故事和隱私,甚至故意把隱私、端測等拿到臺面上議論。隨著節目的熱播,電視前的大眾"窺私"現象也愈來愈嚴重,有觀眾在網上瘋狂爆料選手隱私、節目黑幕,甚至對參賽選手、導師和節目進行攻擊、謾罵等。而為了迎合受眾、炒作熱度,這些節目很多時候竟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致使集體的"窺私"狂歡愈演愈烈。在《爸爸去哪兒》播出期間,節目組有意無意通過節目剪輯在鏡頭前突出萌娃王詩齡的"大牌"、"公主病"與其爸爸王岳倫的"特殊待遇",此舉引發輿論熱議。在節目收官前夕,更有自稱該節目攝像師的網友爆料王詩齡的"公主病"行徑,掀起網絡軒然大波,一度演繹成王詩齡被黑事件。隨之,網友發起王詩齡滾出該節目的言論熱議,部分網友甚至對其他節目參與者掀起人肉、扒皮和人身攻擊。這場由節目組與網友聯合引發的瘋狂"窺私"令人汗顏。遺憾的是,該節目并未吸取教訓、有所收斂,在《爸爸去哪兒 2》中萌娃"多多"、"貝兒"、"Joe"同樣也因節目預告的"有意"剪輯而難逃被黑。同樣是親子節目《爸爸回來了》卻因參與明星吳尊和賈乃亮為赤裸身體的女兒洗澡的鏡頭被播而更顯"重口味".不過,和前段時間熱播的明星跳水節目相比,這樣的"重口味"就大巫見小巫了。這類明星跳水節目為博人眼球頻頻出現充斥"腥味"的場面,如男星大秀人魚線、女星緊身泳衣秀爆乳等,而為了迎合觀眾的感觀刺激和視覺刺激,此類節目還推波助瀾有意無意炒作明星整容、走光、跳水丑態等低俗話題。不得不說,此類節目如此大尺度、無底限的奇招迭出,早已突破了應有的娛樂底線。而最近井噴出現、扎堆熱播的戶外明星真人秀依然遵循著制造感官刺激和滿足窺私欲望的邏輯綁架明星、炒作話題、消費隱私,如在天津衛視社交類真人秀《百萬粉絲》開啟"楚門的世界"模式 24小時無死角監視暴露選手生活,湖南衛視《花兒與少年》因節目剪輯凸顯參與嘉賓許晴的不合群而致網絡掀起起底許晴"小三"情史、私生活的大揭秘,《極速前進》、《明星到我家》等節目則故意加量放松明星間的不合、沖突和惡搞以引發觀眾對參與明星的人身攻擊,如此等等無不警示我們當下真人秀娛樂的尺度之大、底線之低、手段之劣。 上述種種,只不過是當下電視真人秀節目"娛樂至死"亂象的冰山一角。楊濱先生在《評電視文藝娛樂節目的庸俗化傾向》一文中說:"目前所謂電視娛樂節目,已是藝術之樹上的病枝,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以謀取金錢的商品。他們壟斷著熒屏,逐斥著真正的藝術,它們以娛樂以偏概全的冒充藝術在歷史與現實中多元化功能與性質……豐滿鮮活的藝術傳統正在枯萎。尸骸標本式的藝術將成為我們后代子孫的精神糧食。 "眼下,真人秀節目在國內電視綜藝熒屏上的競爭正愈演愈烈,在盲目跟風、復制模仿、無序競爭、趨向庸俗等問題的裹挾下,競爭的結果一定是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節目不斷接近娛樂底線、挑戰娛樂底線。這就逼迫我們不得不思考此類電視娛樂節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問題。當然,我們不單純肯定真人秀節目過度放大娛樂功能的做法,我們也不單獨強調真人秀節目的社會責任,主觀忽視其娛樂性是片面的,客觀強調其社會性和公共性也是不可取的。如何在突出娛樂本位和娛樂效益的同時,平衡真人秀節目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現對大眾價值觀念的積極引導,這是當下國內真人秀節目應有的價值趨向和生存策略。 戀上國外模式,缺少本土創新;追逐娛樂狂歡,缺少文化內涵;退失娛樂底線,缺少價值引領。當前,隨著電視真人秀節目迅速占領綜藝熒屏,激烈的競爭讓真人秀節目制作者奇招迭出,盲目迎合觀眾低層次的需求,在收視率和商業效益大獲成功的同時,真人秀節目娛樂表達嚴重大于文化傳播的現象也成為熱點話題,娛樂與文化間的失衡讓真人秀節目面臨來自社會各界的批評和質疑。
【題目】電視真人秀的娛樂與底線研究
【引言】真人秀電視節目的娛樂與文化尺度探究引言
【第一章】循名責實:對“真人秀”、“真人秀時代”的闡釋
【第二章】對當前我國真人秀節目娛樂與文化失衡問題的分析
【第三章】對中國真人秀娛樂與文化失衡根源的探究
【第四章】透過發展中的個案研究看真人秀娛樂與文化平衡的策略
【第五章】對現階段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