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5 月 4 日,第二屆南京電影論壇在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拉開帷幕。繼 2013 年舉辦的首屆兩岸三地民國電影學術研討會之后,在此次論壇中,兩岸學者再次聚首,就“民國電影”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中國電影展開討論,追溯過去,思考當下,展望未來。此次論壇由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民國電影研究所與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主辦,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先后舉行了學術論壇:“民國電影中的時尚、文化與精神”、創作論壇:“當代電影創作中的民國元素和情懷”、院線論壇:“南京電影院的前世與今生”三場專題研討會,下面分別介紹。
一. 學術論壇:“民國電影中的時尚、文化與精神”。主論壇與六個分論壇分別圍繞“電影文化與電影業”“電影報刊研究”“電影人物研究\\(導演、編劇、攝影\\)”“電影公司研究”“電影明星研究”“電影個案研究”等方面展開。
\\(一\\)修史觀念與研究方法
民國電影研究是中國電影史研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如何在多元視角下不斷發掘史料、還原“民國電影”真實,如何構建正確的史觀并明確研究方法,是當下民國電影研究中亟待討論的問題。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研究員饒曙光教授反復強調了編纂《中國電影通史》的重要性,并指出:“再寫歷史”不是“顛覆歷史”,而是要“承前啟后”。談及中國電影史研究及寫作的進展時,饒曙光教授介紹了包括史料的發掘和發現、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展、深化與細化,以及研究隊伍的擴大與優化等幾個方面。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酈蘇元教授闡述了“民國電影”學科建立的意義及研究方法,他認為“民國電影”的核心是“民國視野”,是在突破傳統研究建構和框架基礎上開辟出的中國電影史學新生面,其研究必須與整個民國機制相聯系。民國社會現實具有復雜性,將電影重置于原本的歷史背景中則意味著承認并尊重其背景的特性。著名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先生肯定了作為“市場的”、“娛樂的”以及“明星制”的民國電影,并提出民國電影不應止于 1949 年,而應延伸至 1964 年左右的觀點,談到其間的中國電影仍為“民國人”的電影,即好電影由民國的班子、民國的導演、民國的演員完成。
\\(二\\)電影批評與理論研究
在當下的民國電影研究中,民國時期報刊與雜志成為重要的史料來源,理論、批評文獻的采集與闡述構成了電影批評及批評史的重要內容。民國電影研究所所長、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陳山教授以盧夢殊、青年田漢和劉吶鷗的電影理念為例,闡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掀起的電影理論狂飆是全球社會經濟危機激起的新興電影運動的精神反撥”的觀點。他認為,在時代震蕩中崛起的新生代電影藝術家和理論家不約而同地以歐洲先鋒電影思潮為參照系,將電影藝術從其它藝術門類中剝離出來,聚焦于電影的本體。南京藝術學院鄭娟副教授圍繞“唐納的電影情緣”進行了觀點闡述,列舉了唐納以自己的文字和身體力行的實踐為早期電影做出的重要貢獻。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張丹在文獻采集與整理基礎上,提出陳大悲的電影批評、理論與譯介話語,以及通俗劇電影實踐豐富了民國時期電影文化重量的觀點。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湯嘉卉對周瘦鵑在 1920 -1930 年代的電影批評進行了梳理,提出“周瘦鵑的電影活動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電影批評”,并從周瘦鵑的電影文字中來探尋中國早期電影批評從無到有的產生過程。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施麗佳以魯思的《站在影評人的立場上駁斥江兼霞的 < 關于影評人 > 》為研究文本,對其批評模式及方法進行了闡述,總結了魯思批評的意義及影響。
\\(三\\)歷史回溯與作者研究
在針對影人生平與作品回顧的討論中,與會者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早期電影人朱瘦菊的外孫朱正心先生追憶了朱瘦菊的生平與電影活動,展示了珍貴史料。太倉市作家協會主席凌鼎年以“民國時期太倉的三位電影人———朱石麟、倪紅雁、蔣天流”為題進行探討,闡述了三人的生平與電影事績與海派文化對近代太倉文化的影響。南京師范大學蔣俊副教授以《遙遠的愛》等電影作品為例,深入探尋朱今明 1940 年代攝影作品中呈現出的中國電影影像之美。青島日報社良友書坊主任編輯臧杰先生通過梳理許幸之在民國時期作為畫家、導演、詩人的人生經歷,分析了其不同文化角色的成因,借此探究了民國知識分子文化身份的養成與時代風云、個人抉擇之間的關系。安慶師范學院講師李賢年提出陳白塵的三部電影劇作融合了幽默喜劇和諷刺喜劇兩種品貌,兼顧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并認為魯迅的創作觀念對陳白塵有深刻影響。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冉闡述了曾擔任電影雜志的編輯翻譯、編劇導演、電影制片與影院高層管理者的陸潔早期電影實踐,認為陸潔的多重身份不僅僅是他自身才華的彰顯,更是中國電影發展歷史上獨具慧眼的必然轉身。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戴金玲就程小青電影作品中懸疑情節的設置、情節的編排及對女性角色的關懷,肯定了他在我國早期電影史上產生的重要影響。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楚儀從中國傳統文化、明星公司塑造的舊女性形象范式以及女性主義等方面解構了包天笑所編劇的電影,分析了包天笑電影中所描寫的女性形象的特征,闡釋其風格形成的原因。
\\(四\\)電影機構與影業研究
電影生產機構與產業研究也是與會者關心的議題。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宮浩宇從“政訓處電影股”出現的背景和誘因、成立時間、制片活動與特點等幾個方面入手,論證了在擴充為中國電影制片廠之前,軍事委員會政訓處電影股即頻繁活動、所攝影片甚多的事實。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林黎認為通過對張善琨付諸實施的“影業帝國”夢想的考證和研究,可以管窺該時期上海電影產業的狀況,從而探索上海電影產業與當時意識形態角力等問題。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王騰飛闡述了“中華聯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的成立背景、資本情況、組織機構、人員與創作過程與境況。南京藝術學院陳捷教授通過對“中華電影股份公司“的成立始末、公司性質和組織機構、及其在維新政府時期和汪偽政府時期的業務開展所做的史料考證,探究在 1939 -1943 年之間,介于維新政府、汪偽政府、日本軍方的“電影國策”以及川喜多長政的個人決策之間的“中華公司”,對“電影國策”的執行力度、效果及其對淪陷時期上海電影的整體影響。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季曉宇對電通公司的始末做了一次梳理,通過已有的史料線索還原并構建出它的完整面貌,以此重新評定電通公司的價值以及它在中國早期電影史上的地位。
\\(五\\)個案闡釋與多元分析
通過對影片個案的多元探討,與會者運用不同領域理論,為電影解讀創造了多種可能。武漢大學藝術學系薛峰副教授以《盤絲洞》\\(1927\\)的相關報刊史料為據,考察這部影片誕生的前因后果和輿論反響,甄別色情元素的道德標準及通俗文藝的演化規律。南京曉莊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郭海燕圍繞吳永剛的《神女》進行闡述,提出在女性身體的誘惑與母性的慈愛之間產生張力是《神女》的特色之一。
上海大學碩士高飛認為影片《萬紫千紅》一方面可視作導演方沛霖對于歌舞類型片進行的一次具有開拓意義的探索和嘗試,另一方面也是電影工作者在世事亂象中保全藝術血脈的一種策略選擇。北京大學博士后李九如以對 1930 年代初期現代性公共話語的考察為基礎,探討了《體育皇后》的身體歸訓與此一時期身體公共話語之間的關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岳凱華認為外國文學改編片在民國電影史上并不鮮見,但建立這種姻緣的基石卻是林譯小說《茶花女》。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張雋雋認為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名劇《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與洪深有著密切的關系。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培雷以 1939 年上海上映的新華公司出品影片《武則天》為例,分析了影片中的演員/角色對應機制、背景及其表演效果,進而說明“孤島”時代上海電影工業,明星機制與文本生產之間的關系及所處時代語境下的應對策略。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劉志強根據萬氏兄弟《鐵扇公主》的創作背景,理清其籌備及創作的時間脈絡,試圖解釋“鐵扇公主”的時代訴求,進一步確認影片在“孤島”時期的影響及對于中國動畫事業的意義。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蔣敏以范煙橋于1946 年編寫的影片《長相思》為切入點,結合其 1947 年發表于《禮拜六》雜志的文章《我寫“長相思”》,闡述了抗戰勝利背景下范煙橋的電影創作思想及變化。
\\(六\\)時代背景與文化研究
放眼中國電影史,特定的文化時態在作品中留下了諸多印記,研究者觀照歷史,從而對影片進行更為透徹的解讀。西南大學虞吉教授以“民國電影:‘良心主義’的美學建構與延傳”為題進行了闡述,指出了“良心主義”的審美功利主義實質,及其作為民國電影 37 年歷史延傳潛抑的主線閃現出的民族電影光澤。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侯凱認為上海虹口地區是中國電影事業的發祥地,也是上海早期影院的集中建址區域。西南大學劉宇清教授借助陳力\\(Jay Leyda\\)在《電影:中國電影與觀眾》中“通商口岸內的發展\\(1912 -1927\\)”這一中國電影史的歷史分期方式,將民國初年中國電影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置于“通商口岸”的特殊語境之中。上海戲劇學院萬傳法副教授提出上海城市研究以及相關現代性的討論已漸漸成為學界的顯學之一,但其核心詞仍然是城市、文化及現代性,而不是電影。南京師范大學賈冀川教授從啟蒙精神這一視角,闡述了左翼電影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開啟的啟蒙精神的繼承與疏離。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張楷老師將電影解說現象置于電影技術發展的語境之中,探討了電影解說的衰亡與電影技術革新之間的某種關系。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原文泰借助電影文本為載體,闡述影像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何與現代、摩登、時尚的上海發生聯系,并比對到現實之中,關照現代化進程與大眾文化的成長。南京大學博士胡文謙認為“古裝片熱”1926 至 1928 年在中國影壇興起,與美國歷史題材電影的譯介放映有明顯的因緣關系。鹽城師范學院徐紅副教授利用《女律師》《空谷蘭》《棄婦》等早期電影中涉及婦女“現代性”問題的重要文本,將女性解放問題放在一個宏觀的社會歷史語境中加以論述。
南京藝術學院李劍副教授認為興起于 30 年代的民國教育電影,是對 20 年代商業化、娛樂化的民國電影生態的調整。南京藝術學院宋奕老師將典型空間在影像中的出現與使用,作為民國電影影像江南空間美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闡述其藝術美和文化美、歷史美的關系,由此說明民族美學借助影像典型空間可以溝通藝術美與人類精神美。
\\(七\\)電影角色與明星研究
從“角色”到“明星”的分析一直是電影研究中的熱點話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賈磊磊教授發表了以“水銀燈下的陰影———民國電影的互文性呈現”為題的闡述,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電影的敘事邏輯在無形之中“修改”了他們用以指導現實的生活邏輯,并對“歷史”這個“他者講述的故事”中所展現的不同歷史背景的相同人物命運、故事情節以及“敘事規律”闡發了質詢與喟嘆。香港科技大學榮譽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席教授陳建華先生講述了殷明珠與但杜宇如何因電影而結緣的故事,一方面以“新材料”的發現補足了先在研究,另一方面著重對兩人從影“前史”的挖掘———他們走到一起,緣自影迷星迷,他希望藉此重現早期電影文化的某些脈絡。上海交通大學李亦中教授圍繞民國女性從影數據、女影星關系人脈考、地域文化的動因分析等幾個方面,就“中國早期女明星從影探析”作了闡發。
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夏燕靖教授以民國時期影星與改良旗袍為闡述主線,讀解胡蝶、阮玲玉、周璇和顧蘭君改良旗袍的穿著細節,還原了民國女性服飾的別樣風采,挖掘昔日風靡上海灘的改良旗袍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沙丹研究員以紀念李麗華誕辰 90 周年資料館舉辦影片回顧展為契機,介紹了“魅惑與風情”的影星李麗華波折的從影生涯。同濟大學閆凱蕾副教授認為對于產業而言,保持和利用明星的品牌效力,有利于整條產業鏈的互相支撐和后續產業的開發,是影片公司新的發展之路,電影產業模式可由此得到突破性進展。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電影學博士候選人付永春利用護照申請記錄和中英文報紙報道等一手資料,在考證基礎上闡述了貝蘭女士的生平和事跡,并分析其創立學校的特點和對中國電影教育事業的貢獻,豐富了對早期中國電影教育和電影明星制的研究。重慶工商大學張華副教授認為“女演員和作家”黃宗英的文字創作生涯遠比水銀燈下的生活長遠與豐厚,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名號排序實則隱含了特殊歷史時期的個體和社會心理。浙江傳媒學院顧倩副教授認為第一位國際級華人電影女明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由于個人經歷所呈現出的典型性,對于中國電影業,對于華人赴美移民史,甚至對于中國女性近現代自我意識覺醒歷程,都具有接近標準,堪為近現代赴美華人歷程的一種民族表征。上海大學徐文明副教授認為楊耐梅在銀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公眾傳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成為我們認識早期中國電影明星形象傳播的重要樣本。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龔艷副教授指出,在淪陷期民族救亡的政治話題成為禁區,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具有娛樂性質的“私”領域的擴張,政治的“公”領域陷入“無語”,這為娛樂業開天辟地地騰出了一個新“時空”。南京藝術學院秦翼副教授以 1938 至 1949 年前上海地區為主的報刊中關于紅星陳云裳的報道,闡述了陳云裳的從影生涯,探討女明星塑造銀幕形象與報刊輿論形象的共同作用。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池曉波,從“明星”的逐步制造及“悲旦”的強化確立、表演特色、明星形象的塑造與隱退原因分析了丁子明的銀幕生涯與形象,強調了這位著名“悲旦”對早期電影的貢獻和影響。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趙尋闡述了楊耐梅從名媛到演員再到商品角色的轉變過程,并由此指出電影女明星的身體和都市想象在 1920 年代后期的電影作品中開始呈現更為直接也更為復雜的聯系。
\\(八\\)媒介載體與學科研究
由報刊等媒介載體入手、運用跨界理論進行電影研究正逐漸成為新的熱點。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老師圍繞“上海圖書館與民國電影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介紹了上海圖書館在近代文獻收藏包括書報刊與特種文獻等方面的絕對優勢、文獻收集主要途徑和管理機構“整理研究部”的基本概況。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丁珊珊副教授探尋了電影特刊作為電影商人之“生意經”的特性及其演變軌跡,并對它作為電影史料如何開掘與使用加以探討。南京政治學院劉永昶副教授從知識化的都市職業女性、走在消費潮流之上的女性、健康的身體與自由的心靈等方面詮釋《良友畫報》在現代女性內涵中的獨立、時尚、美麗。南京藝術學院講師孫慧認為“電影中的廣告傳播”研究是豐富中國電影史內容、拓展電影史外延的過程,是電影學與營銷學、廣告學、傳播學的跨學科互動,也是針對中國電影的一次追溯歷史、啟迪當下的嘗試。南京藝術學院周雋副教授認為在紀錄片以及專題欄目中開辟口述歷史欄目,整合利用全媒體的資源,不僅有利于歷史的深度發掘和再現,而且有利于受眾知識的更新和提高。
\\(九\\)懷舊故事與歷史再現
臺灣藝術大學廖金鳳教授以《南京! 南京!》《白鹿原》《一九四二》影片為分析對象,藉由“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與“創新傳統”\\(invention of tradition\\)兩個社會/文化研究的概念,探討中國當代電影觸及一個民國故事時可能遭遇的困境。上海戲劇學院石川教授運用法國理論家亨利·列菲弗爾\\(Henri Lefebvre\\)關于空間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的論述,透過解讀三個不同版本的舞臺劇與影片《七十二家房客》場景造型經驗及其與周星馳《功夫》中“豬籠城寨”場景的比較分析,討論影片題材、地景的相似性\\(相關性\\)及其互文關系,并結合近代滬港城市歷史,分析兩地都市景觀\\(landscape\\)如何被納入電影敘事,成為城市現代性經驗與地域性集體記憶的視覺符號。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高凱通過影像分析與城市文化的角度,重點考察電影中的上海影像與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關系。南京藝術學院講師楊華認為影片《一代宗師》在人物角色塑造、演員內心的推拿定奪、民國背景環境氣氛的鋪設營造、打斗場景的細節展示方面,都彌漫著一種電影化的詩意情節,可以稱其為詩意功夫片。
二. 創作論壇:“當代電影創作中的民國元素和情懷”。創作論壇由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主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陳丹青對話許鞍華”,特邀了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以及著名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就“民國電影與民國范兒”展開討論。第二部分是“徐皓峰:何謂武俠精神”,著名編劇、導演徐皓峰以及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吳冠平教授就“武俠精神”進行了探討。論壇的兩個部分都涉及到當代電影創作中的民國元素以及相關創作中的困境,與會者也表達了當下對于“民國想象”的諸多思考。
\\(一\\) 民國電影與民國范兒
第一部分的討論圍繞“民國時期的人和事”進行,許鞍華、陳丹青兩位嘉賓娓娓道來,在互動中闡述自己心中的民國,主持人史航將之稱為一種“互相提醒”。話題最先圍繞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展開,史航解釋了電影名字的來源:蕭紅在與蕭軍的通信中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并將當下成為自己的“黃金時代”,這是蕭紅個性中倔強的體現,而“黃金時代”其實就是每個人最好的時光。許導演表示贊同,并說自己正是被蕭紅這一歷史人物所感動,感到“所有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的一個點,就是藝術家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那種透視力?!毖哉勚型嘎冻鰧γ駠鴷r期文人精神世界與言行風骨的贊賞。陳丹青先生說港臺導演更為樸實,在作品中透露出的自尊和重量,正是令他欣賞的藝術家的“氣息”,而此前流傳的所謂“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則被認為是一種謬論。對此,許導演則謙虛地表示自己曾為內地導演陳凱歌的《黃土地》和臺灣導演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所折服,在她看來,香港導演的進步空間還很大。
在談及《黃金時代》的拍攝過程時,許導演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喜愛,認為拍攝這部多達三百場戲的電影既像一場對自我的考試,又是一種新奇過癮的體驗。許導演詳細介紹了選定演員王志文來扮演魯迅一角的過程,并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成長經歷,被陳丹青先生稱贊為“非常寶貴的經驗”。在《黃金時代》中,魯迅不再是那個被符號化的歷史人物,而是一個生動、鮮活、充滿人性的民國角色,許導演對王志文的表演也大為肯定。
\\(二\\) 何為武俠精神
討論的第二部分圍繞電影與現實當中的“武俠精神”展開。徐皓峰先生最先談到《一代宗師》電影成型的源起與自己和導演王家衛的共同探討劇本創作的過程,徐皓峰認為電影的本質就是展示生活,因此,在《一代宗師》這部看似嚴肅的電影中出現了不少輕松幽默、充滿生活氣息的段落,這樣的處理也正是他與導演王家衛達成共識的結果。提到武俠與民國,吳冠平教授闡述了自己對于《一代宗師》后半部分中所表現的武人南遷、蝸居香港的現象的解讀,他認為武林南下是民國的延續,也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對此徐皓峰表示贊同,得益于多年的文學創作積累,他對武俠小說與電影有著獨到的見解。徐皓峰認為,武俠小說所傳承的是中國神話故事的人物形象,與現實中的武行是大相徑庭的,而在民國時期,這兩種形態被融為一體,從而誕生了人物如神仙鬼魅般行走打斗的武俠片,后來的港產武打片即是受到此時視覺審美的影響。武俠的精神和傳統在電影中得到呈現,但是現實中的武人經歷卻并非坦途,由于歷史的原因,武行在某一時期遭到重創,風光不再,西方文化的傳入與傳統文化的潰退使一個時代中人的生活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人如此,文人更甚。
三. 院線論壇:“南京電影院的前世與今生”。院線論壇由萬達影城南京地區總經理薛可悅主持,主要圍繞南京地區電影院的經營現狀、南京地區建立藝術院線的可行性等方面展開交流。論壇邀請了南京地區各大影院的院線經理、全國多條藝術院線的策展人及影評人參加。
關于南京地區院線的發展現狀,各大影院代表都闡述了院線運營的境況并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中影華東區運營總監高禹燕先生認為,2002 年國家實行院線制改革以后電影票房的快速提升是源于國家對電影產業的扶持。電影的建設必須體現出以人為本和人性化服務的理念,而宏觀看來,目前影院的建設與發展還是存在失衡的現象,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東方院線副總經理陳衛說,自 2002 年 6 月份成立院線至今,熒幕已突破兩萬塊,這個巨大的變化離不開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資源支持,但國內的觀影人數調查統計顯示,院線的建立和發展還是存在不平衡,而普及影院與培養觀眾觀影習慣則是目前要達成的目標。
關于南京地區建立藝術院線的可行性,上海電影博物館策展人、上海戲劇學院石川教授提出,市場仍然是整一化的市場,現今電影的所謂“高票房、低口碑”的現象,正是因為缺少一個多元化或分眾化的市場,導致觀眾的選擇過少、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這就要求從體制、運營模式、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做出改變,不但要提高電影產量,也要提高創作質量?!昂蟠胺庞场辈哒谷诵l西諦認為國內有一些影片的差異性非常大,就是那些在國外獲過獎卻因為商業原因無法在國內上映的影片,它們無法以類型劃分,也無法通過明星來獲取關注,但是這類影片的差異性和吸引力是成正比的,即使是在商業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小眾影片也應該以其藝術價值而獲得應有的支持?!懊杂熬W”策劃人、東北師范大學李洋教授認為院線問題是一個文化政治學的研究課題,能反映國家對電影的態度。通過比較歐洲各國藝術院線的發展歷程,他提出了我國藝術院線發展中的多種可行方案。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沙丹以資料館的放映活動為例,說明了當今藝術電影的發展困境不在于觀眾的缺乏,而在于資源的不均衡分配。片源與版權是關系到電影發展的兩個重要問題,而國家政策的扶持也是必須的條件?!懊杂熬W”影評人木衛二從自身職責出發,呼吁影院做出嘗試,不僅在硬件上推廣,也要在創作上支持藝術電影的發展。南京工人影城總經理林捷女士結合影院的經營理念與發展現狀進行說明,強調要求電影實現分級制,并提出愿意提供平臺,為藝術院線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上影國際影城南京總經理張華以藝術電影在院線的票房情況為例,坦陳了藝術院線經營之難。盧米埃影城總經理趙丹丹介紹了盧米埃影城與中國獨立影像展的合作過程,分析了普通院線中同質化的競爭影片太多、以至于對藝術院線的發展造成沖擊的可能性。
幸福藍海市場營銷部的營銷總監張曉剛以《白日焰火》的投資發行為例,分析了藝術院線運行的可行性與所需條件,他指出,除了需要觀眾提升水準外,電影后期的宣傳與發行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討論中,針對大華大戲院這一個案,與會者也各自發表了不同意見。南京資深影評人舒克先生早在 80 年代就是南京市影劇公司的影評員。他認為國內院線目前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因此必須重新規劃院線的構建,以保證電影市場健康發展。江蘇東方院線、新希望院線董事邱正選作為南京大部分電影院的改造工程以及近期大華大戲院改造的參與者,提出了特色電影的開發和影院技術化、信息化的建議,以應對市場的變化。UME 影城南京總經理楊幸福介紹了影城的發展史及經營理念,展示了把中國電影推向國際化的決心,他提出,企業文化的推廣和落實有票房業績的穩定與增長。大華大戲院的楊長茹女士以影院建立以及成為江蘇省文物建筑的事例,分析了大華大戲院在經營中的優勢及局限,同時提出了影院在未來發展中的多種可行方案。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副主任劉浩東對院線論壇做出總結,他認為電影的發展處在一個市場化的環境當中,因此必然需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和市場規模都是十分樂觀的,但是院線發展中也存在不可忽視的風險,因此,影院的建設和發展、技術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綜上所述,民國電影研究必須在樹立正確的史觀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而無論是電影的創作者、研究者還是院線的運營者都將在對電影充滿熱情與希望的探索中獲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討論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從自身研究出發,通過觀照個體生命的歷史記憶來呼喚對當下的關注、尋找前進的方向,這正是南京電影論壇舉辦的初衷,而返璞歸真的情懷和還原歷史的學術追求還將通過這個平臺傳播到更廣的人群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