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 5 月 12 日,在浙江省舟山市新區大劇院上演了大型原創音樂會組曲——— 《東海之歌》。這部作品匯集浙江省內外著名詞、曲作家,深入到舟山等沿海地區體驗采風,歷時一年多的構思和創作,終于和觀眾見面并獲得成功和廣泛贊譽。此前,藝術家們為錢塘江、大運河譜寫了華麗的樂章。但是,以海洋為主題的交響音樂創作在浙江還是首次。作為這部作品的作曲家之一———翁持更以他多年的創作經驗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濃墨重彩,飽含深情地為組曲 《東海之歌》譜寫了終曲樂章———交響合唱《東海情懷》。該樂章恢弘的氣勢以及如海浪波濤洶涌般的畫面不僅反映了新時代中一位藝術家對祖國繁榮富強、社會和諧進步而激動不已的情懷,更反映了浙江人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 “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 “浙江精神”。
一、作曲家翁持更
翁持更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國家一級作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浙江省第二批宣傳文化系統 “五個一批”人才。也許是因為他爽朗幽默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態度,熟知他的人都喜歡稱他為 “阿更”,親切而又不失尊重。久而久之,“阿更”便成了業內統一的稱呼,甚至作曲家本人也以此為筆名發表作品。
1960 年,翁持更出生于福建莆田,自幼便對音樂情有獨鐘,最早從二胡開始接觸音樂。1980 年從福建省藝術學校畢業后進入福建省歌舞團工作,擔任樂隊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員。歌舞團的工作經歷為他今后的學習和創作積累了豐富的音響經驗,但是,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作曲的愛好促使他產生了想要進一步學習的想法。1983 年他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師從著名作曲家陳鋼、劉福安和葉純之,經過 5 年的嚴格訓練,翁持更掌握了扎實的專業基礎并創作了多部作品。學生時代時,由于受20 世紀先鋒派技法風格和觀念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呈現的多是那種激進的、現代的、反傳統因素以及對現代作曲技法嫻熟的運用。然而,在那個年代,人們對現代音樂持保守態度,翁持更創作的作品很難傳播普及。
大學畢業后,翁持更進入浙江音像出版社成為一名音樂制作人; 兩年后,調入浙江歌舞總團 \\(現為浙江歌舞劇院\\) 任專職作曲,并先后擔任了創作部主任、副院長等職; 2008 年開始,任浙江省音樂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并于 2010 年當選為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此時他的創作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加成熟。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舞臺劇音樂,如舞劇 《四令》 \\(1991\\) 、 《白蛇傳》 \\(1993\\) 、歌舞劇 《馬頭娘》\\(1994\\) 、新編越劇 《寒情》\\(1996\\) 、越劇 《孔乙己》 \\(1998\\) 等等。這些作品貼近群眾,廣受好評,在各類賽事中屢獲殊榮。其中,《孔乙己》獲中宣部 “五個一”工程獎; 音樂劇 《藍眼睛、黑眼睛》獲文化部 “文華新劇目獎”; 越劇音樂 《藏書人家》獲 “文華音樂創作獎”; 新編越劇《梁?!?、《孔乙己》先后獲中國戲劇節 “優秀音樂獎”。此外,他還創作了許多其他體裁的作品如交響合唱 《大運河,神州的飄帶》、交響音畫 《錢塘江》、竹笛協奏曲 《夢游天姥》、歌曲 《清清柳》以及數十部影視音樂作品等等。
翁持更的創作多以浙江省的傳統文化為題材,其作品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反映了作曲家的創作觀念,即 “音樂創作要貼近群眾,并能夠傳播”。交響合唱 《東海情懷》就是翁持更基于這樣的觀念而創作的,它既可作為交響組曲 《東海之歌》的一個樂章,也可單獨作為音樂會的曲目,便于演出和傳播,獲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
二、交響合唱 《東海情懷》的曲式結構與引子的主題特征
交響組曲 《東海之歌》在統一的主題和整體構思下,由 《序曲》、 《我心中的海港》、 《補網謠》、《月映千步沙》、《開漁節》、《東方春曉》、《造大船的人》、《遠航》和 《東海情懷》9 個樂章組成。由上海歌劇院著名指揮家曹汀執棒,先后在舟山新區大劇院、浙江海洋學院等地上演。
《東海情懷》是交響組曲 《東海之歌》的終曲樂章,由翁持更作曲,曉光作詞。作品以交響樂隊和四聲部混聲合唱構成,結合傳統作曲技法,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東海畫卷。
\\(一\\) 曲式結構
全曲共 198 小節,開始由樂隊演奏 8 小節引子作為合唱部分進入的鋪墊,而這 8 小節的引子既是全曲材料的資源庫,也是合唱部分 B 段的旋律材料,這個旋律貫穿了整部作品的始終,成為全曲的主題。通過對作品的曲式結構劃分,全曲的結構圖式如表 1 所示。
合唱部分的結構為復二部曲式并帶有再現性質的主題樂段和尾聲。其中樂部 B 中再現的是樂部 A中的 B 段材料,“復二部曲式的第二個基礎部分一般不要再現第一個基礎部分的部首主題”,這是區分復二部與復三部結構的重要區別。雖然這部作品中,樂部 B 之后帶有主題材料再現,且再現的是樂部 A 中的首段材料,但因其調性沒有回歸,所以,旋律的重現更像是情緒的升華。
樂部 A 中,首句由男高聲部緩慢進入,緊接其后的是女低聲部,與男高聲部形成你問我答 “對答式”的結構。第二句重復了這一形式,并結束 A 段音樂的陳述,形成 6 + 6 的方整性樂段。經過三小節的樂隊連接,到達樂部 A 的第二段,四個聲部依次出現,再現了樂隊引子主題材料。此后,首段材料再現,整個樂部形成 ABA 再現單三部的曲式結構,描繪出平靜美麗的海洋畫面。
緊接樂部 A 之后是樂隊的賦格段,通過賦格段情緒、速度的變化,在樂部 B 出現時,其主題性格已與 A 部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激動的情緒猶如翻滾的海面,一浪高過一浪。B 部的音樂材料來自樂隊賦格段,其首段經過一次重復后,在 b B 大調上重現了引子的主題并通過轉調回到 G 大調后又呈現一次,與 A 部形成呼應。音樂在此似乎難以終止,經過六小節的補充后,情緒逐漸舒緩、平和,緊接著,帶有再現意義的樂部 A 首段旋律在 bB 調上再一次出現,經過 17 小節的尾聲后全曲結束。
\\(二\\) 引子的主題特征
“‘特征分析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一些不變量 \\(即特征,如特殊的音程、和弦、節奏、強弱等\\) 進行統計的方法,該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把音樂結構看成是主題發展的結果。該分析方法能避開主題外形的不同變化而發現音樂材料在發展過程中與主題的 ‘血緣關系’”。而這些不變量主要存在于主題的動機當中?!皠訖C一般以典型而給人深刻印象的方式出現在樂曲的開始處。動機的特征型 \\(Fea-ture\\) 是音程與節奏,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令人難忘的形狀或輪廓,通常隱含著內在的和聲”。
在整部作品中,引子的主題動機貫穿了全曲,可以說引子中的動機對全曲的結構起到了控制作用。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引子材料在全曲中總共出現了 3 次,只要證明引子中的主題動機與其他結構部分相一致,就可以說它們之間存在血緣關系,并受主題動機的控制,從而對全曲形成 “指令”和 “凝聚”的作用。
\\(1\\) 譜例 1 中出現了 3 種動機特征型,動機 a 的特征有: 上行的四度跳進; 下行的二度級進; 下行三度跳進; 帶附點節奏順分。
\\(2\\) 動機 b 的特征有: 下行的三度跳進; 和弦分解; 四分音符和附點二分音符節奏。
\\(3\\) 動機 c 的特征有: 二度級進的輔助音結構; 節奏等分; 四分音符的下行級進; 七度跳進。從譜例 1 中可以發現,b1、a1、c1、c2 都是動機 a、b、c 的變體,在變化中包含著原動機的主要特征。
三、引子中的主題動機與各次級結構的血緣關系
在上述的分析中提到,引子的主題在全曲中共出現 3 次,那么,只要證明其他沒有出現引子主題的次級結構音樂材料與引子中的動機特征相一致,就與引子主題存在血緣關系。其他次級結構主要有:樂部 A 中的首段材料、樂隊賦格段、樂部 B 的第一段材料、尾聲。
例 2 是樂部 A 中的首段音樂材料,從結構上看,6 小節樂句可分為 3 + 3 的結構,后面 3 小節是前面 3 小節的變化形式。第一小節中級進關系的輔助音型與動機 c 的特征相符,雖音高不同,但特征一致。2、3 小節是動機 a、c 的結合,這兩小節由上行的二度、三度和下行的七度跳進構成,前者是動機a 的特征,七度跳進則是二度的轉位形式,這一點也與動機 c 的特征相符,后 3 小節分別與動機 c、a 一致。
樂隊賦格段的主題材料與樂部 B 的首段相同,樂部 B 第二段為引子材料,因此,只要證明樂部 B 第一段材料與主題動機特征一致,那么它們之間就存在血緣關系。例 3 為樂部 B 首段第一句材料,其首段為兩個樂句構成的平行樂段。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例3 中的材料可再細分為3 +3 的結構,后3 小節是前3 小節的變化形式。
第 1 小節中,G 大調屬音 D 上行四度跳進到主音 G 后,經過同音反復并級進上行到下屬音 C,形成切分節奏后下行級進回到主音 G。這 3 小節主要由四度跳進與二度級進構成,與動機 a 的特征一致,為引子中動機 a 與 a1 的結合。后3 小節中,屬音 D 上行五度跳進是四度的轉位形式,來自動機 a 的特征。由此可見,樂隊賦格段和樂部 B 的音樂材料同樣來源于引子中的主題動機。
從 163 小節開始,樂曲再現了樂部 A 的首段材料。上文中對樂部 A 的材料已作分析,證明了其與引子主題動機特征相一致,所以,尾聲之前的旋律材料與引子的主題動機同樣存在血緣關系。這首作品中,尾聲在? B 大調上共持續了17 小節,并在該調上結束。尾聲是對前文的總結以及對未來新時代的憧憬,這一部分材料同樣來自于引子的主題動機。
例 4 是尾聲中女高和男高聲部的旋律 \\(符尾朝上為男高聲部\\) 。女高聲部中,b B 大調屬音 F 上行級進、跳進可看成是屬音到主音 b B,主音再到下屬音 b E 的連續兩次四度跳進,其后,b E 下行級進到 D。四度跳進與二度級進的特點與主題動機 a 的特征一致。170 小節與 168 小節為同頭關系,不同的是,在進行到下屬音 b E 后,繼續往上進行到屬音 F,此后,連續下行級進到 C 并五度跳進到 G。173 小節是170 和171 小節的變化形式,從屬音 F 開始進行到小字 2 組的 F 后,下行四度跳進到 C 并二度級進到主音 b B。這一過程主要由動機 a、b 的組合變化而來。由此可見,尾聲中的音樂材料還是來自引子中的主題動機。
四、結 語
通過對作品中各次級結構的主題特征分析,證明引子中的主題動機是全曲的核心材料,它們同型異貌,貫穿全曲,使前后材料統一、連貫,成為作品的結構力。1 -8 小節雖是作品的引子部分,但它對全曲各個結構部分起到了控制與凝聚作用??梢?,“要看一種材料是不是作品的原始核心,并不看它首先出現在曲式中的哪個位置,而是要看它在音樂中的實際作用”。
作曲家巧妙地將作品的核心動機隱藏于引子之中,邏輯地使前后音樂材料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形式精巧之中體現出了作曲家對于音樂內容高超的把握和掌控能力。這部作品不僅表現了作曲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更抒發了浙江人民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立足海洋,同心協力,共筑美好未來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 李吉提 . 曲式與作品分析 [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243.
[2] 田剛 . 奏鳴曲式是主題發展的必然結果———勃拉姆斯 《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分析 [J] . 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音樂探索,2002\\(2\\) : 37 -42.
[3][奧] 阿德諾·勛伯格 . 作曲基本原理 [M] .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1984: 12.
[4] 彭志敏 . 音樂分析基礎教程 [M] .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