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秧雀這一題材流傳于湖北沔陽、天門、潛江一帶,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每當春夏之交早稻播種之時,農村人就開始用稻草扎趕秧雀的稻草人。老人們手里一邊扎著,嘴里一邊哼著“洋歌”:提捆稻草來搓索,扎個草人趕秧雀,先扎身子后扎腳,扎了雙手扎腦殼,腦殼上面戴斗笠,斗笠是個活家伙;兩只手,拿根棍,棍子兩頭吊根繩,繩子上面吊把扇,風吹扇搖像活神,草人扎在秧田中,嚇得麻雀飛老遠,再也不用人勞神。栽秧割麥兩頭忙的時節,村里人恨不得胳脖窩里也長出兩只手來,就將稻草人派上用場,草人們神態各異,穩穩地立在田頭,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而唧唧喳喳的麻雀,語言簡短得像方言,麻雀的叫聲與趕秧雀的姑娘的歌聲交織在一起,成為稻草人的音樂天地,也是田野的一大風景。
改編后的《趕秧雀》全曲的大致基調以歡快為主,從內容上來分可分為三部分。分別為1-42小節,43-109小節和110-183小節。是基本的快—慢—快歌曲類型。全曲都是對趕秧雀這個行為的描繪,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一、第一部分樂譜分析及演奏提示
樂曲的第一部分在開頭就引出了歌曲的主題旋律,在呈示部決定了此曲的主要旋律基調。以2/4拍作為主題的節拍,與調音的結合就像成群結隊的秧雀在田間歡快歌唱,也想一個可愛的女孩歡快地邊跳邊趕著秧雀。2/4拍與大量三連音的配合使本來強弱拍分明的旋律變得跳躍而不失律動型,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手法。1-11小節,12-20小節是相同材料的重復呈示,21-33小節是以上材料的變化呈示,34-42的連續上行三連音將此部分推向高潮。
三重奏在大致以三、五和旋排列奏出,此部分在演奏時要注意處理各段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段落開頭的重音處理具體表現為5、21、33小節引出材料的處理方法為遞增的f—f—ff關系。其次要注意跳躍三連音的演奏方法簡短、利落和干脆與連線的處理。
二、第二部分樂譜分析及演奏提示
43-89小節歌曲的基調發生了變化,又歡快的2/4變為了舒緩的3/4拍,速度也相應慢了許多,就像原先熱鬧的原野恢復了一時的平靜。但是歌曲的材料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變化的為音型和速度、感情色彩。在演奏上應注意dolce的感情色彩,舒緩、悠揚。從97-109小節長笛的三重奏以卡農的形式表現,這時三支長笛要注意配合,表現出卡農的音樂特點。
三、第三部分樂譜分析及演奏提示
在曲子的第三部分旋律恢復了歡快的特點。110-130小節中,主旋律首先按句讀分配給三只長笛,緊接著三只長笛以模仿的方式間隔2小節依次加入,這時的演奏需要快速的吐音來表現和聲的逐漸豐富給人以跳躍向喧鬧轉變之感。129小節時所有聲部以相同節奏型結束在主和弦上,隨后起重復之前樂句方法。
142小節起向上方五度轉調,整體聲部排列上密下疏,上方兩只長笛以快速連吐豐富律動,第三只長笛是旋律性織體,下方鋼琴聲部在每小節重拍以一拍和弦加一拍休止的方式填補和聲。150~153小節間奏,三只長笛依次奏出快速上行的六連音,之后上方兩只長笛按民族和聲三度疊置,連續快吐鋸齒狀下行,第三只長笛豐富和聲,與142小節處聲部上密下疏不同,此時不僅上方長笛十分具有律動,下方鋼琴聲部也變得豐滿,節奏型變密,使得整體音響更加熱烈。
165~168小節是長笛聲部交錯連續的上行五連音,接之后一段長笛大跳快吐,三只長笛以長音奏出和弦,最上方長笛用顫音增加高音區色彩,而鋼琴聲部旋律聲部從高處下行,伴奏聲部以連續的八分音符不斷變換和弦。179小節以相同的形式,向更高的音區推升又一次,結尾以強力度強節奏型結束在主和弦上。
四、結語
總之,全曲的改編有變動有保留,即有創新與改造,又不失樂曲原有的韻味?,F代器樂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越來越少,因此更要加以分析與發揚;而進行改編,更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分析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