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聲樂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專業的聲樂學習中開始逐漸接觸、演唱德國藝術歌曲.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想要唱好德國藝術歌曲,不懂得德語的發音規律、語言特點、詩歌與音樂的結合以及不同時期作曲家創作的風格與傳承,僅僅靠唱譯文或是了解大概的讀音后聽范唱模仿,是無法真正的表達作品和感染觀眾的.所以要想唱好德國藝術歌曲必須了解德語的基本特點以及歌詞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一、德語的基本特點
德語屬日耳曼語系,與英語是近親.以德語為母語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瑞士等.全世界大概有一億人以德語為母語.發音較硬、語速快、大舌顫音以及語法復雜是德語的基本特點.所以要想把德語的發音發的標準就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搞清楚單詞的重音位置
德語中單詞的重音一般在第一個音節,即第一個元音重讀.如Lehrer中第一個元音"e"需要重讀.抓住每一個單詞的重音,是培養語感重要的一步.
\\(二\\)要注意德語中元音的長短音的區別
在德語中元音"a、e、i、o、u"發長音的情況主要有三種:
第一、元音重疊時\\(即雙寫時\\)元音發長音,如"aa、oo、ee、uu"但元音"i"是特殊的,它在字母組合"ie"時發長音;第二、元音后跟字母"h"并且h后不 跟 元 音 時 該 元 音 發 長 音,如 單 詞"Kehle";第三、當元音后面只有一個輔音字母時,該元音發長音,如單詞"Name"中的"a"就發長音.而當元音后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字母時,該元音發短音.
元音的長音和短音的不同在誦讀和演唱中尤為關鍵,因為作為一名聽眾,在聽歌唱時絕大多數是沒有歌詞看的,所以就要求歌唱者的發音一定要準確,否則就會造成詞義上的誤解.例如單詞"Staat"中元音"a"1,意思是"國家",而單詞"Stadt"元音"a"后面是兩個輔音字母發短音,意思是城市.兩個單詞除了元音的長短發音不同之外其他發音完全一樣,但意思卻完全不同.
\\(三\\)要注意德語中輔音的清濁音的區別
在德語中一般情況下清輔音和濁輔音都發其本身的讀音,但也有特殊的情況.如:
濁輔音在詞尾時要清化發成和它相對應清輔音的讀音,比如單詞"Tag"中"g"就應該發成清輔音"k";在單詞中兩個輔音在一起且濁輔音在清輔音之前時濁輔音要發成清輔音,如單詞"Obst"中的"b"就要發成和它相對應清輔音"p";輔音"s"位于元音之前并和這一元音構成一個音節時"s"發濁音,如單詞"Sonne";當"s"在詞尾如"Bus"或其后無元音如"Post"或"s"重復時如"Tasse"時, "s"發清音.字母"β"是輔音"s"的特殊形式等同于雙"s"\\(即β=ss\\),發音與s相同此字母永遠發清輔音.
二、德國藝術歌曲的特點
德國藝術歌曲稱為"Liede" ,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文學的發展進入浪漫主義階段.作家們要求藝術作品應當像民間文學那樣自然、樸實,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產生了一批德國文學中優秀的詩篇.這些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樣式──德國藝術歌曲.它的主要特點是把詩詞與音樂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藝術水平更高,藝術技巧的難度更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打破了封建統治者對音樂的禁錮,走出教堂和宮庭,到了家庭和愛好者的集會中間,進入了更廣闊的社會活動范圍.
從古典樂派到浪漫樂派很多偉大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理查施特勞斯等都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早期的德國藝術歌曲開始擺脫外來音樂文化的影響,形成具有德國民族特點的藝術形式.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在藝術歌曲這個創作領域里寫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作品.海頓只是成功地表達了詩歌的意境;莫扎特作為天才的歌劇作曲家,試探著用它來表現人物和劇情,而貝多芬雖然涉及到了人的精神境界,但也還是屬于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階段里他們預示了藝術歌曲的發展方向. F.舒伯特在藝術歌曲的創作領域里開辟了新的天地.他的歌曲創作中,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傳統,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奧地利民間音樂素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從柏林學派那里汲取各種分節歌以及較長的敘事曲的創作手法.他的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無窮盡的曲調源泉,色彩豐富的調性變化,以及伴奏中不同的音樂形象和意境,都是從詩詞中得到啟發而產生的.他把人物、劇情、自然景色用音樂語言綜合為完美的整體.舒伯特完全掌握了藝術歌曲的精髓,做到用音樂去加強文學詩歌的感染力,而文學又輔助地解釋了音樂語言的魅力,從而使德國藝術歌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些作曲家創作的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的完美結合,是詩人的思想與音樂家的靈感碰撞出的火花.它區別于其他歌曲特點有:
\\(一\\)鋼琴作為獨立的聲部出現
在很多時候藝術歌曲鋼琴與人聲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鋼琴部分并不是以簡單的伴奏形式出現,而是以獨立的聲部與音樂形象出現.對人聲產生支持,形成呼應與對比.以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為例,快速的八度三連音反復的音型貫穿歌曲始終表現的是父親騎馬狂奔的形象;而《菩提樹》中的三連音則是表現的是風吹過樹葉時的聲響.
\\(二\\)通過調式的轉換表達不同的意義
調式的轉換是作曲家常用的寫作手法,在藝術歌曲中作曲家用不同的調式講述不同的事情.以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菩提樹》為例,歌曲開始時用的是溫暖的E大調,表現主人公在回憶童年時在古井旁的菩提樹下游玩時的情境,然后作曲家選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隨著帶有淡淡哀傷的e小調,主人公開始描述現在寒冷而無家可歸的景象.
\\(三\\)敘事型歌曲中不同角色的扮演
在德國藝術歌曲中有很大一類是敘事型的歌曲,在這個類型的歌曲中經常會出現幾個不同的人物.如舒伯特的《磨工與小溪》中的磨工與擬人化的小溪;《魔王》中的父親、孩子、魔王以及敘事者;勃拉姆斯的《徒勞小夜曲》中求愛的小伙子與調皮的姑娘;舒曼的《兩個擲彈兵》中的兩個士兵等.在演唱這些歌曲的時候就要求歌唱者熟悉人物,用不同的音色來表現不同的人物.
德國藝術歌曲作為學習美聲唱法的必學科目,有著很好的訓練技術、培養樂感作用.只有認真深入地學好基礎德語,用心分析作曲家在音樂中選用的調式、和聲以及伴奏織體,才能真正把德國藝術歌曲完美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