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2022-11-25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戲曲利用傳統電視媒介的傳播困境
【引言 第一章】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第二章】戲曲與電視結合的幾種形態及傳播效果
【第三章】電視戲曲傳播中的案例研究
【第四章】新時代下戲曲如何利用電視媒介進行傳播
【結語/參考文獻】當代戲曲在電視媒介中的傳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言

戲曲藝術,古樸而醇厚,簡約而大氣,華貴卻不媚俗,通易卻不平庸,自儺戲而起,發展于漢唐,興盛于宋元,鼎盛于清末,建國以來開辟新的紀元,戲曲幾乎無一中斷的流傳至今。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從負心之漢說到才子佳人,從八股取士說到為官之道,從婆媳家常說到貞潔烈女,或喜或悲,亦正亦邪,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舞臺表演之大成,融匯五千年中華文化之精華,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電視這一新興的媒介和藝術傳播載體應運而生,它兼容了圖像和聲音,可以達到聲畫結合、圖文并茂1天下的夙愿,自 20 世紀 50 年代電視媒體進入中國直到 90 年代電視媒體的廣泛普及,電視已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戲習慣和生活方式。凝聚著深厚民族文化基因的戲曲藝術自電視進入中國開始便審時度勢,將戲曲舞臺搬上熒屏,由戲曲節目的現場直播到錄播,由戲曲劇目演出的單一形式到多種戲曲節目的制作播放,戲曲通過電視媒體的力量擴大了其受眾群體,戲曲借助電視媒體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此同時,電視也因戲曲節目的播出平添了些許古老的藝術情韻,使得電視這一新興媒體具備一種獨特的魅力,逐漸形成規模相當的觀眾群,戲曲與電視在悄無聲息間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完美的聯姻。然而,就在電視戲曲平穩發展的時期,互聯網和移動傳媒的出現再次掀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產業革命,快餐化的娛樂節目和娛樂方式迅速崛起,滿足了大眾對于輕松、消遣、通俗的“快餐文化”的訴求,而戲曲藝術似乎有些退居二線,關注度有所降低。在傳播媒介多元化,電視節目娛樂化,觀眾需求快餐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電視媒介傳播戲曲藝術,實現電視與戲曲更深層次地完美結合?這是值得每一位電視戲曲工作者深思和反復探討的問題,也是戲曲藝術當代傳承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一)初步發展(1958 年--1966 年)

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自 1958 年開始至今,已有近 60 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作為電視發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戲曲與電視情同姐妹,如 影隨形,一步一個腳印地攜手并進。在其他電視節目形成之初,主要是通過錄播舞臺表演,將舞臺表演直接搬上電視熒屏的方式將演出再現給觀眾。在這期間,電視技術和攝像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攝像機通過拍攝角度的不同、景別的變化和本身機位的調整來將舞臺完整呈現給觀眾。1958年 6 月 26 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建立,第一次完成了文藝演出在電視的實況直播,此后,電視便將直播諸多劇場的戲曲演出作為電視戲曲結合伊始最主要的呈現形式。

在這個時期實況直播的劇場演出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特意為國慶十周年獻禮而 排演的的《穆桂英掛帥》,清新灑脫的尚派創始人尚小云先生的代表劇目《雙陽公主》,荀派藝術創始人荀慧生先生的拿手好戲《紅娘》,此外還有馬連良和張君秋先生的《三娘教子》,張君秋、葉盛蘭和杜近芳合演的《西廂記》,麒派老生周信芳先生的《四進士》以及著名昆曲《十五貫》等,這些昔年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經典劇目讓觀眾通過電視熒屏一飽眼福,拍手稱快。一組數據顯示,電影在北京電視臺的播放所占比率為 75%,戲劇轉播為 15%;到了 1959年,電影占據了 50%,而戲劇轉播所占比率則上升為 30%,由這一組數據大抵可以看出,除了故事影片有較高的收視率外,占收視第二位的便是戲曲節目,并且戲曲節目的收視率呈現增長的趨勢。電視戲曲最初的結合便由轉播劇場演出拉開了序幕,悄無聲息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延續至今,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播出的《空中劇院》、《名段欣賞》和《九州大戲臺》的節目中,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派別戲曲名家的舞臺風采。

北京電視臺的建立對地方電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 1961年,上海、廣東等地方紛紛建立地方電視臺,這個時期電視對于戲曲節目的直播也不僅僅局限于舞臺,開始探尋新的形式。許多電視臺把演員邀請到電視臺,在劇中適當切入外景,對劇目進行重新排演,同時對于場面調度、演員化妝的要求也有所設計。經過一系列電視技術手段的運用和加工,節目情節變得更加緊湊,極大地增強了電視節目的可觀賞性,電視媒介也將更加豐富的節目信息傳遞給觀眾。京劇《紅燈記》,評劇《祥林嫂》,昆曲《李慧娘》等都是這個時期導演對電視戲曲二度創作后的杰出作品。

此外,同樣是在 1961 年,北京電視臺為慶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先生舞臺涯 40 年,首次舉辦了大規模的戲曲連續轉播活動,上演了周信芳先生的《打漁殺家》、《烏龍院》、《斬經堂》、《四進士》等劇目,每逢二、四、六、日播出,節目時長為兩個半小時,這樣大規模的連續活動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其強烈的反響,使得戲曲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電視借助戲曲成就了中國電視文藝史上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戲曲藝術也通過電視媒介的力量廣泛傳播,更加深入人心。此外,戲曲綜藝節目也在此時出現雛形,北京電視臺舉辦了“笑的晚會”,尤其是在第三次晚會上,出現過一種被處理過的京劇片斷,這一片斷帶有極強的喜劇色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只是將舞臺表演單一地搬上熒屏的形式,為以后戲曲綜藝節目的發掘和創新開拓了先機。

除了對傳統劇目的演出之外,1964 年,廣州電視臺首次播演革命現代戲,并且一時間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掀起了排演革命現代戲的熱潮?;泟『透鑴 栋酌?,潮劇和歌劇《江姐》等許多同名異種劇目成為電視臺熱播的戲曲節目。①1964 年,北京電視臺有了黑白錄像設備,錄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劇《朝陽溝》第二場和京劇《紅燈記》中“智斗鳩山”一場,并用于 1965 年的迎新春元旦文藝晚會,這是我國第一次使用錄像技術播出文藝節目。

電視與戲曲初次牽手,兩者便如同相濡以沫的“夫妻”一般,彼此默契,相互扶持,攜手同路。電視媒體為戲曲藝術的每一次革命和創新做強大的媒介支持,電視技術的進步一改直播錄播戲曲舞臺演出的單一形式,使得戲曲節目更加豐富多彩,豐富了戲曲節目的表現手段。同時,電視與戲曲的結合在無形之中為戲曲藝術贏得了數量可觀的觀眾群,使得戲曲藝術的傳播更為廣泛、方便、快捷、高效。戲曲藝術還不斷地為電視藝術的發展添枝加葉,注入靈魂,使得電視藝術在內容的展現上更加豐富飽滿,有血有肉。

(二)停滯(1966 年--1976 年)

1966 年-- 1976 年,中國歷史進入“文革”階段,電視文藝在這次政治風波中也受到些許牽連,經受了一番歷練與磨難?!拔母铩鼻爸谱鞯墓澞恳宦山?,①北京電視臺自 1967 年 1 月 6 日到 2 月 4 日被停播一個月,此后也只有每周六播出一次,直到當年 5 月 2 日文藝節目才由“八億人民八個戲”的狀態開始,恢復播出,這八個樣板戲是京劇《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隨后,北京電視臺又開始“樣板戲”選段的戲曲教學欄目,各種專業團體,群眾業余文化組織到處奔走,時時演出,一時間,全國上下,大江南北興起了演“樣板戲”的熱潮,至此,以往豐富多彩的戲曲劇目變成了單一的“樣板戲”,電視戲曲更是才露尖尖角,便又不知路 在何方。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十年浩劫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卻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政治原因強行推廣普及,使得京劇藝術牢牢扎根于一代人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以致到現在許多孩子初識京劇還是因為聽到父母偶爾哼唱的一段“樣板戲”選段開始。

此外,十年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②由于毛澤東主席對古典詩詞的愛好,中央曾解放了一批文藝工作者進行詩詞配曲工作,并用彩色錄像設備錄制了一批傳統戲電視資料片,比如李和曾的《碰碑》,高盛麟的《挑滑車》,張學津、劉長瑜的《游龍戲鳳》以及俞振飛、譚元壽、紅線女等人的傳統劇目和花鼓戲、漢劇等劇中的一些傳統劇目 150 多個,為許多著名演員的傳統劇目保留了珍貴的影像資料。除了八大樣板戲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京劇深入人心外,這是電視戲曲工作者在非常時期為電視戲曲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十年文革帶來十年電視戲曲的劫難,然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通過政治手段強制推廣的“樣板戲”卻使得京劇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老少皆知,眾人皆曉,也許正是這一時期觀眾對于諸多傳統劇目的久別不聞以及電視工作者對于傳統劇目的積極搶救才使得更多的人在經歷痛徹心扉的久別重逢后對戲曲藝術的愛更加熾熱,對戲曲藝術的傳播擔起一份重重的 責任。而面對當今戲曲藝術的電視傳播,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社會背景和發展機遇,我們是否又懂得珍惜呢?我們該去哪里重新尋找這樣一劑催化劑為電視戲曲的傳播注入這一強心針呢?這是每一位電視工作者和戲曲工作者應該捫心自問的話題,甚至每一位承擔著社會責任的有志青年都該去找尋這樣一個答案。

(三)繁榮發展與新興危機并存(1976 年至今)

1、電視戲曲的繁榮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提到:“事物的發展總是經歷螺旋式上升和曲折式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彪娨晳蚯陌l展在經歷了十年文革的停滯之后,大踏步地邁開了前進的步伐,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寬松的文藝政策,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得電視戲曲一時間進入繁榮發展的新階段。電視戲曲從開始直播錄播戲曲表演到戲曲走進演播室,開始運用電視技術二度創作,到有了戲曲藝術片的創新和發展,戲曲藝術的傳播一直緊跟電視技術發展的腳步,從未落后。隨著便攜式攝像器材的出現,攝像機帶我們走出演播室,大大開拓了觀眾認識事物的空間和視野。我們開始跟隨攝像機的腳步進入真實的大自然,探尋真實的人類社會,洞察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之間的微妙關系,體味種種家長里短、人情冷暖,特別是磁帶錄像機的出現和衛星通訊傳播手段的運用,使得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更為自由,人們也將看戲的視角由舞臺漸漸擴展到更廣闊的熒屏中來。

1979 年,浙江電視臺將傳統舞臺劇《桃子風波》引入到實景拍攝中,隨后上海電視臺又相繼完成了《孟麗君》的實景拍攝。隨著綜藝晚會、音樂電視的出現,戲曲綜藝、戲曲小品、戲曲 MTV 等形式都相繼展現在觀眾面前,電視戲曲也由一種初期的照搬狀態和無意識的探索階段進入到一種積極探尋自身規律,找尋自身創新點的新階段,而此時的電視戲曲創作更具包容性,更富多樣性,花樣翻新,形式百變,更加滿足了大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深層次、多 角度、全方位的精神體驗。此外,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開始建立戲曲頻道,開播戲曲節目,在此也將選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戲曲頻道和電視臺加以簡述,予以論證:

(1)中國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

2001 年 7 月 9 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開播,以弘揚和發展中國戲曲藝術為宗旨,通過衛星覆蓋全中國,全天 24 小時不間斷滾動播出,是中國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專業戲曲頻道,收視人群高達一億八千多萬人。戲曲頻道對中國的戲曲文化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對原有的戲曲節目重新梳理、整合,使頻道的整體風格更加統一,條理更加清晰,結構更加完整,同時戲曲頻道在以大戲為主的基礎之上,為了照顧北美華人祖籍南方的居多的客觀情況,加大了地方戲的播出量,重點和全局兼顧。在戲曲頻道播出的欄目中,既有央視戲曲頻道收視率最高的唯一的戲曲訪談節目《戲苑百家》,有戲曲專題類節目《戲曲采風》,有廣大票友展示自己的舞臺《過把癮》,有戲曲現場名段教授《跟我學》,有領略戲曲藝術神韻的舞臺《名段欣賞》,還有小朋友們展示的舞臺《快樂戲園》以及戲曲類知識競答欄目《梨園闖關我掛帥》,可謂融欣賞性、趣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宣揚了悠久的國粹文化,振興了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強化了戲曲藝術與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淵源關系。2015 年,戲曲頻道又隆重推出元旦檔重頭節目《??﹪颠藛堋?,1 月 4 日晚開始播出,這是一檔中韓跨界體驗類真人秀節目,由 CCTV3 首播,CCTV4、CCTV7、CCTV11 重播,同時覆蓋春節、情人節、元宵節等春節黃金時段。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在過去 14 年的時間里,為國內及海外華人帶來了一幕幕精彩紛呈的戲曲饕餮盛宴,獲得國內外廣大觀眾和戲迷朋友的一致好評,為戲曲的電視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河南電視臺《梨園春》

1994 年,河南衛視推出《梨園春》這一檔戲曲欄目?!独鎴@春》是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臺賽的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它已成為中國電視界戲曲欄目的第一品牌,是中國生命力最強的電視節目之一?!独鎴@春》獲獎無數,囊括“星光獎”、“金鷹獎”、“蘭花獎”等國家級電視大獎,榮膺由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

中文版評選的媒體行業的“中國標桿品牌”稱號。2006 年 9 月 17 日,《梨園飛歌》大型戲曲交響音樂會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舉辦,作為 2006 年“中華文化澳洲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晚會不僅圓滿完成了本次活動的閉幕任務,而且也實現了中國電視戲曲欄目帶領優秀傳 統藝術走進世界頂級音樂殿堂的歷史性跨越,當晚的演出通過河南衛視和悉尼當地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開創了電視戲曲欄目跨國、跨洋直播的先河。此次演出,是《梨園春》第一次走出國門,第一次將豫劇搬上世界舞臺,第一次采用交響演唱會的形式演繹傳統戲曲。這不僅是《梨園春》外宣河南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欄目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2007 年春節,《梨園春》應邀開始了 13天的南美巡演,三場精彩的演出為南美人民和華人華僑帶去了中國最優秀的民族藝術,為當地人民了解河南、了解中國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梁?!独鎴@春》作為地方衛視的一檔成功的品 牌類戲曲欄目,為其他地方電視臺戲曲欄目的設立和開播樹立了典范,是地方戲曲欄目建立和長期發展的榜樣。

(3)山西衛視《尋找好聲腔》

2013 年春,山西衛視與中央電視臺聯手打造的大型戲曲真人類節目《尋找好聲腔》在山西衛視刮起一陣收視旋風。這檔并未經過大肆宣傳的戲曲綜藝節目在播出之后收視率節節攀升,在山西衛視連續數周收視率位列第一,成績斐然,不僅讓戲迷大飽眼福,連普通的電視觀眾也被深深吸引。

該節目以找到最好聲腔為宗旨,不論年齡、外貌,只關注聲腔本身,選手現身說法,所有演唱在現場完成,觀眾能夠在最真實的狀態下體味戲 曲的魅力,同時節目在傳統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時尚、流行元素,是一次傳統與時尚結合全新的嘗試,一次對戲曲本體的回歸,一次大規模的戲曲普及,一場全民參與的戲曲盛會。

節目創意獨到,從根源上尊重戲曲,同時充分利用電視作為現代傳媒的包裝魅力,吸引更多觀眾對傳統戲曲的關注,在娛樂的嘗試上又避免低俗,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尊嚴與魅力,體現了傳統文化與娛樂元素的完美融合。

2、新興媒體的出現對電視戲曲的沖擊

①新興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 、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如快遞信封廣告、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桌面視窗、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興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美國《連線》雜志把新興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從新興媒體的定義不難看出,新興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特點:

新興媒體具有交互性。報刊、戶外、廣播、電視這四大傳統媒體在傳播信息時具有極強的單向性。作為傳統媒體的受眾只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沒有進行實質性反饋的途徑,所有的信息進行單向的傳播,傳播媒體與接受者之間不具有交互的平等性。就傳統電視媒體而言,信息的接收者具有選擇頻道的權利,具有是否觀看該頻道的權利,而并不具備新興媒體所賦予接收者的選擇觀看時間、觀看時長、觀看地點、觀看速度、觀看內容等相對自由的權利,在由無意識集體接收轉向個性化點播需求的今天,人們會將選擇自然而然地轉向新興媒體,從而日益降低對缺乏個性選擇和“私人訂制”的傳統媒體的關注程度。觀眾通過新興媒體點播戲曲節目的方式替代了定時定點守在電視機旁觀看電視戲曲節目的傳統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戲曲借助傳統電視媒介傳播產生沖擊,但從另一方面講也為戲曲借助新興媒體的傳播提供了極好的借鑒和思考,為戲曲的傳播和發展打開另一扇窗。

新興媒體具有即時性。在這里所提到的即時性是針對信息的點播和反饋而言的。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電視作為傳統媒體具有傳播信息的即時性,觀眾在不同的時間點打開電視時,便能了解當天的國內外時事、便能看到當日的電視劇更新、便能知曉一周的綜藝快報、便能通覽異域的人文風情,電視媒體一改報紙和廣告傳播信息的延時性,將信息的傳輸效率大大提高,提高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然而,傳統媒體卻不具備信息點播和反饋 的即時性,舉例來說,如果一位觀眾想看已經播出過的綜藝節目,他需要的流程是在報紙或電視節目預告(同樣需要知曉播出時間)中找到該節目重播的時間和頻道,定時定頻道地守在電視機旁,觀看節目重播,這在一定程度上,人成為傳統電視媒介和信息的奴隸,被信息所牽制,喪失了對信息的掌控權和主導性,而這一系列時間成本的縮短卻可以通過新興媒體來完成,具體來說,該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到該節目的視頻,點擊觀看即可,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可以通過評論該節目與節目進行互動,實現對節目點播和反饋的即時性。這對于信息爆棚并高速 傳播的今天,互聯網點播觀看并反饋的方式為大眾迅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對汲取快餐文化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大眾通過新興媒體交互對緩解自身壓力的訴求。大眾借助新興媒體點播戲曲節目,并在第一時間通過評論進行實時反饋,實現了舞臺之外戲曲與大眾的互動,完成了大眾對戲曲的深度參與,再次完成大眾與戲曲的融合,與此同時,大眾的參與和反饋為戲曲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集思廣益,在戲曲的前進之路中點亮又一盞明燈。新興媒體具有點對點互動性。所謂點對點互動,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點對面傳播而言的,即新興媒體可以實現用戶對用戶的點對點個性化互動。

報紙、戶外、廣播、電視這四大傳統媒體,通過平面傳輸、視聽結合,把信息在同一時間傳播給大眾,大眾作為一個整體接收群體完成信息傳播的最終環節,從而實現點對面的傳播,而新興媒體除了具備點對面的傳播方式以外,還具有點對點雙相傳輸和互動的特點,舉例來說,一個企業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每天定時發布相關信息,而對于關注該公眾號的微信用戶而言除了可以定時收到來自該賬號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回復相關內容與該賬號進行互動。用戶對用戶的點對點互動保證了信息的即時互動傳輸,滿足了大眾個性化定制的需求,增強了信息傳輸的針對性,提高了信息傳輸的效率。新興媒體的這一特點為電視戲曲信息傳播途徑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比如,電視戲曲可以建立不同類型的微信公眾賬號,官方微博,與網友即時互動,在充分了解電視戲曲傳播和發展動態的同時,搜集網友的觀點評論,用大數據思維的方式,借“互聯網+”的理念深入了解電視戲曲觀眾群的個性化需求,讓戲曲落地,與時尚嫁接,讓觀眾參與,掌握新興媒體的話語權,從而實現電視戲曲更廣維度、更深層次的傳播和發展。

戲曲藝術,千年傳承,電視技術,60 年發展,從時間上看,二者似乎并沒有可比性;戲曲藝術,依托于古老的舞臺,電視技術,搭載上現代科技,從空間上看,二者似乎也不具備相遇的可能。然而,恰恰是戲曲藝術集眾藝術門類之大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歷經千年之沉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具有廣博的包容性和極強的敏銳度,才會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不被湮滅,脫穎而出,才會在遇到電視技術這一新興媒介時,果斷出擊,勇于攜手,而電視技術也審時度勢地搭上戲曲藝術這艘巨輪,揚帆遠航。

電視戲曲,就這樣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把古老典雅的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發展融為一體,氣宇軒昂,進入了全面勃興的新的歷史時代。此外,我們更要看到新興媒體對傳統電視戲曲形成的新一輪沖擊,同時更要審時度勢,抓住新興媒體對戲曲傳播的優勢點,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創新與傳統并肩。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