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戲曲利用傳統電視媒介的傳播困境
【引言 第一章】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第二章】戲曲與電視結合的幾種形態及傳播效果
【第三章】電視戲曲傳播中的案例研究
【第四章】新時代下戲曲如何利用電視媒介進行傳播
【結語/參考文獻】當代戲曲在電視媒介中的傳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二、戲曲與電視結合的幾種形態及傳播效果
戲曲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文本內容、表演程式、舞臺設計、音樂伴奏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規律,同時依托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和人文風情,演繹出頗具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地方劇種;電視于 20 世紀 50 年代進入中國,與戲曲發展的歷史相比,不僅僅是幾個輩分的差別,可謂資歷尚淺,同時電視作為現代媒介的傳播形式之一,依托現代科學技術成像,具備聲光畫面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段。將電視與戲曲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相結合,能夠產生無數種的藝術形式和品種,可謂花樣百出。同時,電視戲曲這一新興的藝術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地演變和發展,這如同一個細胞的裂變,產生無數個子細胞,長成與母體具有從屬關系卻又相對獨立的個體,就這樣的趨勢而言,要想準確地對電視戲曲這門嫁接而成的藝術進行歸納和分類還是頗為困難的。但同時,對電視戲曲已經產生的形式進行具有科學依據 的 歸 納 和 分 類 卻 又 不 僅 是 研 究 這 門 混 合 藝 術 創 作 和 發 展 規 律 的 基 本 要求,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探討電視戲曲藝術,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本的理論基礎,所以,只要依據合理,言之成理,我們大可認同不同的分類方式,所謂存在即是合理,每個事物的發展本來也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就讓不斷發展的客觀事物進行自我的篩選和淘汰,讓時間來說話。
從目前已有的分類理論研究來看,有以下幾種對電視戲曲的分類有理有據,得到較多認同,比如就“重點論”而言,①《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一書就將電視戲曲分為“電視文藝”中的戲曲和“戲曲電視劇”兩部分,同時在書中對戲曲電視劇進行了重點闡述和分類,這樣的分類方式雖沒有從全局著手,但從“單一重點論”而言,卻也未嘗不可。而與之相對的是在《電視藝術辭典》一書中,將電視戲曲分為“戲曲舞臺紀錄片”、“戲曲電視專題片”、“戲曲電視藝術片”、“戲曲錄像藝術片”、“戲曲電視單本劇”、“戲曲電視多本劇”、“戲曲電視短劇”、“戲曲音樂劇”、“戲曲電視小品”等藝術形式的概念,這樣的分類可謂細致入微,將對電視戲曲分類的理論依據充分細化,是一種較為基礎的分類方式,但同時也因為其基礎性和細致化,缺少了對電視戲曲各種形式同類項的合并,這樣的分類方式還有待于從更高的高度進一步思考。①在《電視藝術概論》一書中,高鑫教授將電視戲曲分為“電視戲曲節目”、“電視戲曲晚會”、“電視戲曲集粹”、“電視專題戲曲”四類,這樣的分類側重于在電視文藝部分中的電視戲曲上下功夫,這種分類方法淡化了電視戲曲紀錄片和戲曲電視劇作為電視戲曲形式的獨立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戲曲的本體化特點。
原廣電部副部長劉習良層根據電視與戲曲結合的緊密程度以及在結合中電視化達到的程度將電視與戲曲結合的形式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淺層次的是通過電視報道戲曲工作動態和介紹戲曲知識;中層次的是電視直播或錄播戲曲舞臺演出;深層次的結合則指戲曲電視藝術片和戲曲電視劇等形式。
楊燕教授在《電視戲曲論綱》一書中,將電視戲曲的現有形式概括劃分為四類,即電視戲曲欄目節目,電視戲曲專題片,戲曲電視劇和電視戲曲綜藝節目四類。楊燕教授還在書中談到,這四類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并非平行并立的,可以看成一個“山”字形的描述,電視戲曲欄目節目好比“山”字的一橫,它既自成筆畫,又連接著其它三筆,包容了其它三類形式。這種分類形式包含了較深的哲學意味在其中,戲曲電視欄目與其他三者之間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完全包含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依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參考上述諸多分類形式,加之探究電視與戲曲結合后的發展情況,筆者將電視戲曲現有的形式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四類:電視戲曲欄目,戲曲綜藝節目,戲曲電視劇和電視戲曲紀錄片四大類。四類的定義,特點,典型案例將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予以詳細闡述,借此,這樣分類的依據和基礎也會在下面的闡述中加以論證。
(一)電視戲曲欄目
本文中所研究的電視戲曲欄目主要定義為每天定時定點在電視臺播出的戲曲欄目。這一欄目具有“訂閱性”的特點,即每個欄目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播出時間和時長,固定的內容范圍,同時根據不同的地域,迥異的人文風情,每個節目都獨具特色,有著自己的風格和內容。根據上述定義,電視戲曲欄目還可以詳細地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直播、錄播類節目。這一類節目中最典型的當屬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CCTV 空中劇院》,該欄目在 2003 年開播,至今已有 12 年的時間,每周三、周六,19:20 黃金時段首播,周一、二、四、五,14:03 重播,以播出經典大戲或折子戲為主體,將京劇藝術家和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的聯合演出通過直播或錄播的方式奉獻給廣大戲曲愛好者,同時該欄目還邀請到了李世濟、譚元壽、葉少蘭等十幾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戲曲專家作為顧問,可謂明星大腕云集,集專業性、大眾性、多樣性于一身,逐漸打造成為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品牌欄目。直播錄播類電視戲曲節目的播出,一方面,它將劇場搬上銀幕,將宮廷殿堂、戲劇院樓的貴族化戲曲變成了普通百姓茶余飯后的娛樂甜點,觀眾在看過眾多快餐式的娛樂節目后,再重新品味悠遠綿長的戲曲文化,也別有一番風味。另一方面,它滿足了諸多戲迷觀眾足不出戶看戲曲的愿望,消除了人們因一天的上班勞頓,時間緊張,交通不便等情況下無法進劇場觀戲的困頓,縮短了戲迷觀眾與戲曲的空間距離。此外,這一類欄目因播出劇目的不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喜好、不同口味的觀眾的需求,生旦凈末丑,酸甜苦辣咸,忠信仁義智,或打打殺殺,一飽眼福,或溫婉柔情,傾心悅耳,或滑稽幽默,愁云頓消,名角大腕,粉墨登場,列位看官,請您上眼。
戲曲 PK、競技類欄目。這一類欄目是近幾年戲曲欄目中比較火的一類,比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一鳴驚人》,河南電視臺播出的《梨園春》,山西衛視的《走進大戲臺》,天津衛視的《國色天香》,這一類節目不僅是央視和地方電視臺戲曲類欄目的人氣寵兒,而且收視率與諸多其他戲曲類欄目相比也一直居高不下,在“中國最具人氣的電視戲曲欄目排行榜”的 TOP 10 中,這一類欄目占居 4 席,其中《梨園春》和《走進大戲臺》分列第一、第三名。這其中,河南電視臺的品牌欄目《梨園春》又獨占鰲頭。
《梨園春》于 1994 年在河南衛視推出,至今已有 21 年的歷史,每周日 19:35黃金時間首播,它以豫劇為主,匯集全國各地不同戲曲劇種,以戲迷擂臺賽方式呈現的一檔戲曲綜藝旗艦欄目,是中國電視戲曲中生命力最強的節目之一?!独鎴@春》獲獎無數,囊括“星光獎”、“金鷹獎”、“蘭花獎”等國家級電視大獎,榮膺由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中文版評選的媒體行業的“中國標桿品牌”稱號。而同時“梨園春”這三個字坤卦標識,寓意深刻,符合易理,蘊藏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独鎴@春》是電視戲曲欄目的一大創新,一方面,它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單一的以戲曲演出為主的戲曲展示形式,采用集娛樂化、趣味性、知識性、競技性于一體的 PK 賽的方式,同時激發觀眾的多種味蕾,在鑒賞戲曲的同時放松心情,陶冶性情,使得戲曲的傳播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PK 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戲曲節目的節奏,戲曲演出與競賽交錯進行,錯落有致,快慢不一,節奏鮮明,使得戲曲由以往普遍以為的“十分乏味”變為一呼百應的“特別有趣”,戲曲演出大多是老年人的最愛,而競技恰恰又符合年輕人的胃口,因此這一類節目為戲曲贏得了更多的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觀眾, 擴大了戲曲的受眾群體,使得戲曲再次成為老少皆宜的娛樂內容;此外,這一類節目還是百姓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誕生了像牛欣欣,鄧鳴賀這樣的小童星,也誕生了楊麗、王光姣等成人擂主,更多的百姓通過這個舞臺走向了更大的舞臺、更高的平臺,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極好的基礎,同時也使得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后繼有人,擴大了戲曲藝術在觀眾中的影響力。
戲曲教學鑒賞類欄目。這一類欄目定義為通過教學、講解、訪談、演示等形式向觀眾傳播戲曲知識,傳達戲曲資訊,讓觀眾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掌握簡單的戲曲表演技巧,形成對戲曲藝術的初步認識。比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跟我學》,安徽衛視的《相約花戲樓》,山東衛視的《金聲玉振》,還有中央電視臺一檔日播的少兒戲曲節目《快樂戲園》等,其中安徽衛視的《相約花戲樓》是這一類欄目中的典范?!断嗉s花戲樓》欄目以黃梅戲為主打,同時兼顧對其他戲曲劇種的介紹,將欄目定位在普通人對戲曲的欣賞和參與之中,節目自 1999 年推出到現在已有 16 年的時間,播出了 230 多期,介紹了全國 30 多個劇種,多次獲得國家級電視欄目大獎。
這一類欄目是諸多戲曲節目中較為基礎和普遍的一類,一方面,它滿足了廣大戲迷愛好者的基本需求,實現了戲迷朋友們由單純聽戲到可以表演一招一式的愿望,戲迷學戲足不出戶,隨時隨地,不再需要苦苦尋求專門的戲曲院校進行學習;另一方面,這一類節目采用漸入式講解,分解式教學的方式,從小處入手,從細節著手,把復雜的戲曲動作分解化,激發本來不懂戲、不看戲的觀眾了解戲曲的興趣,從細枝末節中發現戲曲的樂趣和魅力,進而觀看戲曲、學習戲曲、傳播戲曲,從而為戲曲藝術增加粉絲量,提高了大眾對戲曲藝術的關注度,為戲曲藝術走進大眾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此外,這一類節目的播出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眾的審美水平,使得美學哲學原理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大眾中去,為提高全民的精神文化層次奠定了基礎。
戲曲采風類欄目。這一類欄目主要定位在走進戲曲小巷,探尋家長里短,聚焦戲曲人物,觀看臺前幕后,跟蹤戲曲事件,報道大事小情,回顧戲曲歷史,回味戲態人生。比如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戲曲采風》,浙江電視新聞頻道的《戲曲紅茶坊》等。
《戲曲采風》是一檔集新鮮戲聞,豐富資訊,深入報道于一體的戲曲類節目,周一到周日 17:48 播出,該欄目及時更新的《劇院風云》帶您領略《CCTV 空中劇院》臺前幕后,隨時報道的《梨園快遞》網絡戲曲界第一手新鮮猛料,海量訊息的《戲曲地圖》探索藏匿戲曲的大街小巷,精致寫意的《翰墨戲韻》解析書畫藝術與戲曲的深厚情緣,更有專題特寫的《戲曲長鏡頭》深入剖析梨園里新鮮人事,《今日我上鏡》盡顯愛戲者百態人生。戲曲采風類欄目是內容最為豐富,報道最有深度,信息量極大的一類電視戲曲類欄目。一方面,這一類欄目打開了戲曲的廣度、開拓了戲迷的視野,體現出戲曲藝術的綜合性和延展性,展現了戲曲本身的張力,一系列信息的深度解讀和完整呈現不再將戲曲藝術束之高閣,讓戲曲藝術看起來深不可測,而是把戲曲藝術搬 下舞臺,搬到觀眾身邊,觀眾如身臨其境,將宮廷藝術視為百姓家常,這種將戲曲藝術接地氣的方式讓戲曲藝術以更平民化的姿態走入到百姓中,增添了戲曲藝術的魅力。另一方面,戲曲采風類欄目走進幕后,讓更多在幕后默默無聞的戲曲工作者走向臺前,這不僅是滿足觀眾好奇心的需要,更是對戲曲工作者的一種尊重和回饋,觀眾通過對戲曲人物、戲曲事件臺前幕后資訊的掌握,對戲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增強了作為一名戲曲觀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為電視戲曲和戲曲本體藝術贏得了較為穩定的觀眾群。
(二)電視戲曲綜藝節目
戲曲綜藝節目是指以戲曲為主體,將戲曲 藝術元素與其他藝術元素相結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戲曲藝術進行全新的包裝和二度創作,既注重突出戲曲藝術的特色與魅力,又充分體現新元素在戲曲藝術傳播中的功用,將電視技術、戲曲藝術、時尚元素相結合,為戲曲藝術和電視藝術錦上添花。這一類綜藝節目并沒有完全困在戲曲藝術的整體中,而是將戲曲藝術細化為不同的元素,有些節目是運用了戲曲“唱”,有的運用戲曲之“念”,有的運用戲曲之“動作”,有的運用戲曲之“神”,甚至許多綜藝節目還將戲曲服裝、道具作為展現元素,電視戲曲綜藝節目成為最為活躍、最為時尚、最無定型、最具現代審美特色 、最受年輕人寵愛和推崇的一類全新的電視戲曲節目。
目前在電視上涌現的戲曲綜藝節目的類型有很多,有戲曲綜藝晚會、戲曲 MTV、戲歌、戲曲小品、大型戲曲體驗類真人秀等等。戲曲綜藝晚會影響力最大的要屬每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央視戲曲晚會”,一臺晚會近兩個小時的時長,融合了來自不同地域的戲曲劇種,匯集了來自不同劇種的名家大腕,經典傳統劇目與創意新編劇目相結合,生旦凈丑,唱念做打,老少皆宜,是一場完完全全足不出戶的視聽盛宴。
戲曲 MTV 則是將著名的戲曲唱段與電視畫面相結合形成的一種視聽相融,兼具韻味與風情的電視戲曲的藝術形式。戲曲 MTV 運用電視技術手段,打破了舞臺時空的局限,采用特殊的拍攝技巧,多變的景別、光線甚至三維動畫特技,充分發揮視聽語言的優勢,將本身有著深刻內涵的唱段與生動有沖擊力的畫面相結合,將戲曲唱段與節奏感相對較快的畫面相結合,讓觀眾重新認識戲曲,體味戲曲藝術的多重樣式。在戲曲 MTV 為數不多的作品中,越劇 MTV《心曲》是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越劇本身婉轉悠長、清新靜雅,從演員到服飾到動作皆可謂精美絕倫,加上電視藝術中布景的運用,時空交錯的拍攝手法,不僅讓戲迷朋友拍手叫絕,甚至不懂戲曲的觀眾也大呼過癮。戲曲 MTV 是音樂電視的一種,是戲曲藝術的大膽嘗試,雖在這個流行音樂 MV 占據主流的時代,戲曲 MTV 的市場并沒有完全被開拓,但隨著時間的逝去,經過幾個世紀錘煉的經典戲曲唱段必將伴著日益精進的電視畫面的發展展現它絕佳的魅力,同時,也只有更多的戲曲工作者、戲曲愛好者投入其中,盡顯才華,讓戲曲 MTV 占據一定的市場數量,戲曲MTV 才會逐漸嶄露頭角,為戲曲藝術的發展錦上添花。
戲歌,得戲曲之“聲”之精華,化用戲曲的曲牌和曲調,填上反映現代人生活境況的歌詞,用歌唱的發聲方式和現代化的配器手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聽來聲聲入耳,唱來朗朗上口。戲歌的創作有兩種形式:一為改變流行歌曲、歷史歌曲和美聲歌曲,二為完全運用創新的詞曲,比如《北京 OPERA》、《我是中國人》、《明月幾時有》、《霧蘇州》、《沈園的故事》、《斷橋的傳說》、《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前門情思大碗茶》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戲歌。戲歌短小而精悍,歌曲的旋律感融合戲曲韻味,不僅解決了許多觀眾缺乏耐心看戲的困惑,又避免了許多流行歌曲落于俗套的現實問題,不僅縮短了大眾了解戲曲的時間,又迎合了大眾提高藝術品味的需求。
就大型戲曲體驗類真人秀節目來說,則是針對于 2015 年 3 月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策劃并開始播出的《??﹪颠藛堋愤@一節目而言的,鑒于在下一章中將《??﹪颠藛堋纷鳛榘咐敿毞治?,在此,筆者不再贅述。
(三)戲曲電視劇
在電視與戲曲結合的諸多形式中,戲曲電視劇是最為深度的一種形式。由于戲曲電視劇既有豐富的戲曲故事作為本體,又有強大的電視技術作為依托,是觀眾最容易接受和喜聞樂見的一種節目形式,雅俗共賞。戲曲電視劇是電視戲曲結合形式理念的一大創新,將戲曲與電視的結合形式豐富化,1979 年,浙江電視臺首先上映了戲曲電視劇《桃子風波》,上海電視臺繼而錄制了越劇電視劇《祥林嫂》,隨后,上海電視臺又在實景中,用分鏡頭的攝錄方法,制作了越劇電視劇《孟麗君》,此后,四川電視臺錄制了川劇《三百三》。與以往的電視節目相同的是,為了發展戲曲電視劇,擴大戲曲電視劇的影響力,政府特意為戲曲電視劇設立了“鷹象獎”,從1985 開始,每年在不同的城市舉辦一屆,一共延續了 12 屆。此外,作為國家級的大獎“電視文藝星光獎”和“飛天獎”,為電視戲曲設立的獎項同樣位列其中。從 1979 年開始,戲曲電視劇的創作便一發不可收拾,30 多年來共創作了幾百部電視劇,可謂功勛卓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戲曲電視劇有京劇《曹雪芹》、黃梅戲《朱熹與麗娘》、昆劇《司馬相如》、越劇《秋瑾》、《孔雀東南飛》等。
按照戲曲電視劇的發展規律和分類,戲曲與電視劇嫁接所產生的碩果已經有三類產生:第一類是以戲曲為主體,這一類戲曲電視劇的戲曲化程度較高,以戲曲表演為主,幾乎不改變和減少戲曲的主要元素,重點是突出戲曲本身的特點和意蘊,但不再將表演完全拘泥于舞臺,而是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攝影棚或者實景舞臺的元素;此時電視的介入只是豐富戲曲的一種手段,這與單純的劇場實況轉播有極大的不同,攝像機不再劇場的固定位置拍攝,而是在各個機位增加了攝像機的拍攝任務, 此外,由于對單一的演出劇場的突破和改變,鏡頭的運用成為拍攝戲曲電視劇的重要手段,電視的介入已經開始用視聽語言代替舞臺語言,并且將戲曲舞臺上演員換裝、換道具、上下場的時間大大縮短,使得戲曲節目更為緊湊,內容更加豐富精彩。這一類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曹操與楊修》、《法門眾生相》、《朱買臣休妻》等。第二類是同樣是以戲曲為主體,但此時的電視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這一類的戲曲電視劇更像是對于電視大量介入戲曲的突破性的探索,電視更多的運用蒙太奇、閃回等等手法,有更多的電視藝術思維方式地表現和介入。
這一類作品沒有統一的風格,古裝戲與現代戲不同,現實主義與傳奇故事迥異,共同的特征是盡量尋找戲曲與電視的交叉點,尋找各種解決敘事矛盾的方式方法,比如,《呂布與貂蟬》中,呂布用“翎子功”表現男女調情是任何寫實手法所不能替代的,需要保留,并使得全劇風格與其一致。再比如,像《秋江》這樣寫意為主的段落,以虛擬的舞蹈表演著稱,歷來具有審美的意義,完全寫實就會犧牲掉精彩的身段表演,失去戲曲的神韻。以保持戲曲精華為己任的話,就必須精心探求最合適的表現形式和風格。在這一類作品中,由于故事體裁的差異、表現方式的不同、戲曲中要保留的精華部分有所區別 ,每一位導演在運用電視元素上的差異性,使得這一時期的戲曲電視劇各有特色,風格迥異,大放異彩。這一類戲曲電視劇的代表有《貍貓換太子》、《情醉老龍溝》、《陳家灣的新故事》、《金龍與蜉蝣》等等。最后一類的戲曲電視劇則以電視為主體,戲曲為介入展開。這一類戲曲電視劇的發展基于第二類戲曲電視劇的發展之上,基于電視技術的突破和大量介入之上,保留了一部分的戲曲元素,而較多的使用了電視藝術的元素。比如,①它保留了戲曲音樂和唱腔,但創作原則基本遵循了電視的寫實原則,在表演領域放棄了程式化和虛擬化,追求生活的逼真;語言口語化,有些劇目甚至不用地方方言,而用普通話;削減敘事性唱腔,根據人物性格重新設計抒情唱段;不依賴從舞臺劇改編電視劇,而根據電視劇拍攝特點自創劇本、自行設計音樂和唱腔,甚至采用電聲音樂、地方樂調來豐富唱腔;表演中進行優化組合,挑選最符合要求的形象上鏡,比如唱功最好的戲曲演員配唱腔,最好的話劇演員配對白等等。這種結合使得戲曲與電視劇有了更深層次、更為成熟地嫁接,兩者更好地貢獻出彼此所具備的特點,實現 1+1>2 的戲曲電視劇的結合模式,為戲曲電視劇開辟新的探索打下基礎。在這一類戲曲電視劇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半把剪刀》、《啼笑因緣》、《原野上的馬車》、《莊戶娘們兒》等。
戲曲電視劇作為大眾最喜愛的形式,雅俗共賞,深入人心,在其不斷發展過程中,戲曲電視劇是應該把戲曲作為主體來演繹還是讓位于電視藝術?戲曲電視劇如何解決戲曲的寫意性與電視的寫實性之間的矛盾?戲曲電 視 劇 中 的 戲 曲 故 事 應 該 繼 續 讓 傳 統 來 主 導 還 是 跟 上 時 代 的 步 伐 推 陳 出新?戲曲電視劇的運作是否應該市場化?戲曲電視劇能否像普通電視劇一樣在黃金時段播放,獲得較高的收視率?甚至說戲曲電視劇如何做才能達到讓年輕人追劇的目的?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戲曲電視劇區區幾十年的發展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份量,成為一直困擾編劇和導演的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題甚至更多的困難,戲曲電視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戲曲電視劇的發展之路讓我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感覺任重而道遠。
(四)電視戲曲紀錄片
電視戲曲紀錄片是指獨立的、按照紀錄片創作規律專門攝制的,表現戲曲藝術、戲曲文化、戲曲藝術家藝術生涯等等內容的電視節目。比如,有介紹不同地域劇種的紀錄片《昆曲六百年》、《京劇》、《大戲黃梅》,有介紹人物的戲曲紀錄片《梅蘭芳 1920》、《越調申鳳梅》,有介紹戲曲文化的大型戲曲文化紀錄片《長江戲話》等等。電視戲曲紀錄片與第一類電視戲曲欄目中的采風類欄目并不相同,紀錄片會更加詳細、更加深入地挖掘戲曲信息,內容更加詳實、更有深度,著重于信息的縱向剖析,而采風類欄目則側重電視戲曲的廣度,著重于信息的傳遞。
從電視戲曲紀錄片的功用角度來說,它是集綜合性、知識性、新聞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電視戲曲節目,它的拍攝意在反映真人真事,沒有虛構、拒絕表演,讓觀眾在人物和事件中體味真實的戲曲人生百態,洞察戲曲發展歷史,同時,這一類節目還有極強的思辨性,它不是單一信息的堆砌,不是單一事件表象的反映,而是深入到事件本身,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深度剖析人物和事件,反映真實的生活,揭 示生活的底蘊,揭示戲曲藝術的發展規律和人生的意義,此外,鑒于電視戲曲紀錄片本身的特點和內容形式,它較少的受戲曲本身虛擬性、程式性等元素的制約,而是將戲曲元素作為內容之一適時地添加和表達,較多的運用了電視技術中的旁白和對白等方式講述,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運用了電視技術,發揮了電視藝術的優勢,讓電視藝術攜手戲曲藝術大放異彩,對戲曲藝術的表達可謂張弛有度,淋漓盡致。舉例來說,2013 年,央視大型原創紀錄片《京劇》在央視熱播,該紀錄片經過兩年的籌備與攝制,由著名紀錄片人蔣樾、康建寧擔任總導演,用京劇劇目來為每一集定 名,從《定軍山·溯源》講到《大登殿·綻放》,到《生死恨·抗爭》,并終結于《群英會·新生》,八集記錄片講述了京劇開端、發展、停滯、新生的幾個階段,在講述京劇興衰往事的過程中,注重講述名角背后的故事,帶觀眾領略京劇的前世今生,領略戲曲藝術家們的獨特魅力,同時紀錄片秉持著一種基于歷史的冷峻和理性,讓觀眾跟著鏡頭回到那些帶給京劇或呵護或傷害的時代,讓懂京劇的觀眾找回久違的認同,重新感知國粹的高貴不凡,甚至開始探索一條京劇振興之路,而讓不懂京劇的觀眾能夠通過這些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喚起本身的同理心,從而重新認識京劇,或者至少喚起對京劇的一份尊重。
電視戲曲紀錄片是所有電視節目中為數不多的一類,也是最有潛力、最容易引起共鳴和傳播的一類,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一類。楊燕教授在《電視戲曲論綱》一書中這樣表述:“好的電視戲曲專題片,具備著專題片的體裁優勢。不僅富有知識信息量,而且深含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底蘊,它真實又樸實,不華麗不花哨,同時又充滿思辨的魅力,體現著創作者獨特的個性追求和對戲曲藝術的領悟。如果用花草來比喻的話,戲曲專題片不是豐滿華美的牡丹花,它是一叢搖曳多姿的翠竹,更挺拔,更耐人尋味。
如果用飲料來比喻的話,它不是咖啡、可口可樂之類,它是中國的綠茶,稍帶苦澀,卻清香醒腦。在電視里看多了胡編亂造、虛假矯情、質量不高的電影故事片、電視劇之后,能夠看到一部好的戲曲專題片,無疑會像見多了粗制油膩之后,突然端上來一盤碧綠清脆的炒油菜,令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币环捒芍^肺腑之言。電視戲曲紀錄片如何打造才能讓被束之高閣的戲曲藝術更接地氣,讓觀眾容易接受?如何打造才能讓內容和形式更豐富,而不只是局限于人物、事件、歷史的挖掘?如何打造才能在充分發揮紀錄片理性的同時,付諸于較多的感性因素,引起觀眾的共鳴?如何打造才能讓文字和畫面精妙絕倫的同時,不做作、不花哨,讓作品更加真實,更有靈魂?如果把電視戲曲紀錄片比喻為一座冰山的話,我們不僅讓觀眾看到水面之上的冰山,更要帶觀眾挖掘水面之下的部分,讓觀眾觀其一角之后有興趣去探索更深層的部分,體味冰山之大,這是一個復雜的課題,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需要電視戲曲工作者長期地探索和貢獻。
縱觀電視與戲曲結合的四種形式,電視戲曲欄目是最為廣泛、最為普遍的一種結合形式,它見諸于各大電視臺的戲曲頻道中,有直播錄播類、戲曲鑒賞類、競技 PK 類、戲曲采風類,可謂種類繁多,是戲曲與電視結合的一種初級形式,在電視戲曲結合初期, 成為電視觀眾汲取戲曲知識,鑒賞戲曲最主要的節目形式,然而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電視節目制作水平的提高,電視節目的日益創新,新興媒體的出現,大同小異的節目形式、幾乎一成不變的播出模式和節目內容安排讓觀眾出現了審美疲勞,使得節目的觀眾群大量流失,收視率下降,甚至許多節目已經處在停播狀態,因此,加強欄目創新,與新興媒介傳播平臺相嫁接,打造精品欄目成為戲曲電視欄目未來的趨勢和發展走向。
戲曲綜藝節目是戲曲與綜藝娛樂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形式,是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種電視戲曲節目形式,也是最容易創新的一種形式,這一形式的結合為傳統藝術與現代娛樂接軌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古老的戲曲藝術不僅僅停留在教學和表演的展現階段,而是充分發揮戲曲元素的作用,讓戲曲由點到面、由小到大的展開,同時與時尚前沿組合,相對于其他形式而言,這一類綜藝節目有較高的收視率,容易產生新的創意、新的作品,新的突破,因此,較準確的選擇并運用戲曲元素,尋找與時尚娛樂前沿的交匯點,打造系列節目或者品牌節目,是這一類型的電視戲曲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戲曲藝術重新吸引年輕觀眾的重要突破口。
戲曲電視劇是戲曲與電視結合程度最深的一種形式,戲曲電視劇在運用了較多的戲曲元素以外,還結合了電視劇的創作方法,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性,同時還有懸念的設置,增強了戲曲電視劇的耐看性,因此,戲曲電視劇常常會達到一經播出就有極高收視率的效果,但同時,如何讓戲曲電視劇中故事的創作更貼近現代生活,如何能夠更好地運用電視技術增強戲曲電視劇的可看性,如何讓年輕人像追韓劇一樣去追戲曲電視劇,這些都是戲曲電視劇今后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電視戲曲紀錄片的創作在電視戲曲的幾種結合形式中數量最少,它真實不花哨,賦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高的節目質量,它深入挖掘戲曲背后的點點滴滴,細數戲曲人物的命運情懷,講述戲 曲舞臺的風云變幻,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開拓了觀眾的視野,深化了觀眾對戲曲的認識,正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達到的收視效果,一部好的電視戲曲紀錄片能夠充分調動起觀眾的味蕾,通過鏡頭的變換,剪輯的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在電視戲曲紀錄片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讓紀錄片中的戲曲更接地氣,用較多的時間成本做好前期的資料準備,提高電視戲曲紀錄片的質量,甚至讓戲曲紀錄片的拍攝進入尋常百姓家,縮短每一集的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最多的有效信息,是電視戲曲紀錄片發展的探尋點。
由戲曲與電視結合的幾種形式可以看出,戲曲與電視一度 有著密切的關系,電視曾經一度是觀眾在劇場外欣賞戲曲的重要方式,電視對于戲曲的傳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無論是戲曲作為本體,還是電視作為主體,還是二者一段時間的相互融合,電視與戲曲一直攜手并進,但是,我們也發現,戲曲的電視傳播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比如說戲曲本體與電視媒介之間的矛盾,現場效果的缺乏導致觀眾參與度低等等,解決這些問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