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戲曲利用傳統電視媒介的傳播困境
【引言 第一章】戲曲利用電視媒介傳播的歷史流變
【第二章】戲曲與電視結合的幾種形態及傳播效果
【第三章】電視戲曲傳播中的案例研究
【第四章】新時代下戲曲如何利用電視媒介進行傳播
【結語/參考文獻】當代戲曲在電視媒介中的傳播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五、結語
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恰逢其時地與電視攜手聯姻,讓電視戲曲這一充滿朝氣的藝術形式走上現代化殿堂,走進現代人的生活。電視與戲曲的攜手,一方面大大拓展了戲曲藝術的展現空間,使得人們觀看戲曲藝術不再局限于劇場的環境,讓身處高 效率、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人們足不出戶賞戲曲。另一方面,電視戲曲的應運而生為戲曲藝術極大地拓展了觀眾群體,擴大了戲曲傳播的地域范圍,讓不同的劇種有了交流的可能性,讓不同地域的觀眾欣賞異域戲曲風情成為可能。
再者,電視藝術和技術手段的介入使得戲曲的展現形式豐富多彩,誕生了電視戲曲欄目、電視戲曲綜藝類節目、戲曲電視劇和電視戲曲紀錄片等多種形式,讓觀眾從與戲曲相關的人物、事件、臺前幕后,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體味戲曲風韻,達到了普及戲曲知識、傳播戲曲文化的目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關注和面對的事實是,戲曲藝術本身所具 有的特點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度略低,新興媒體的橫空出世等等,這些因素都成為阻礙電視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成為阻礙戲曲藝術在年輕觀眾和海外觀眾中傳播的“攔路虎”,面對新興事物,我們只有在認識并改變自身的基礎上,充分借助對方的優勢,因勢利導,量體裁衣,才能在電視戲曲的傳播和發展之路上有所進步,有所收獲,讓電視戲曲藝術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獲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致謝
歲月如歌,光陰似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經歷了找工作的喧囂與坎坷,我深深體會到了寫作論文時的那份寧靜與思考?;厥兹甑那髮W歷程,對那些引導我、幫助我、激勵我的人,我心中充滿了感激。
首先要特別感謝導師于建剛教授,論文定題到寫作定稿,傾注了許老師大量的心血。在我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深深受益于于老師的關心、愛護和諄諄教導。他作為老師,點撥迷津,讓人如沐春風;作為長輩,關懷備至,讓人感念至深。能師從于老師,我為自己感到慶幸。在此謹向于老師表示我最誠摯的敬意和感謝!
同時,我要感謝所有教導過我、關心過我的老師。特別是張德生老師,胡月明老師,陳秋淮老師,林一老師,劉珺老師,胡娜老師。你們為我的學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你們為人師表的風范令我敬仰,嚴謹治學的態度令我敬佩。
感謝一直關心與支持我的同學和朋友們!三年來,我們朝夕相處,共同進步,感謝你們給予我的所有關心和幫助。
同窗之誼,我將終生難忘!
在此要感謝我生活學習了七年的母校--中國戲曲學院,母校給了我一個寬闊的學習平臺,讓我不斷吸取新知,充實自己。
需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父母。父母的養育之恩無以為報,他們是我十多年求學路上的堅強后盾,在我面臨人生選擇的迷茫之際,為我排憂解難,他們對我無私的愛與照顧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參考論著:
【1】楊燕主編:《中國電視戲曲研究(概覽)》【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年
【2】張國良:《社會轉型與媒介生態實證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年
【3】陸小華:《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年10 月第 1 版
【4】李曉、田智輝主編,王黑特副主編:《媒介研究:傳媒學子論壇 2008》【J】,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
【5】游潔:《電視媒體策劃新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
【6】楊燕主編,孟梅、于凱副主編:《電視戲曲文化名家縱橫談》【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 1 版
【7】施旭生:《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年
【8】費泳:《戲曲電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9】楊樺:《戲曲電視劇美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0】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人民出版社,2004.4
【11】劉徐州:《傳統文化大眾傳播的模式與路徑》【M】,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年
【12】黃輝:《通曉電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
【13】陳平:《歌劇欣賞十八講》【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
【14】陳龍:《在媒體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12
【15】楊辛、謝孟主編《藝術欣賞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1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17】楊燕:《電視戲曲論綱:呼喚涅盤的火鳳凰》【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8
【18】胡智鋒:《電視傳播藝術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19】陳鳴:《藝術傳播原理》【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年
【20】石長順:《電視欄目解析》【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2
【21】楊燕主編:《中國電視戲曲研究(匯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0
【22】胡智鋒:《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
【23】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年
【24】(法)朗多爾米:《西方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3
【25】(英)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商務印書館,2001 年
【26】(美)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27】(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 年
【28】(英)羅杰。西爾弗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年
【29】(美)萊博:《思考電視》【M】,中華書局,2005 年
【30】(英)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商務印書館,2001 年
【3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參考論文:
【1】王阿敏:《雅俗共賞(梨園春)》了望新聞周刊【J】,2002 年 4 月 29 日第 18 期
【2】甘肅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國粹”何以能“礪人”》月度聚焦 【J】
【3】桑瑛:《由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看電視戲曲欄目的受眾定位》【J】,科技文匯 2008 年 2月
【4】譚靜波:《(梨園春)對文化藝術事業的影響和啟示》【A】,河南社會科學,2001 年 5 月第9卷第 3 期
【5】韓晗:《傳統戲曲如何實現與互聯網的聯姻》【A】,戲劇文學,2008 年第 10 期
【6】高尚學:《藝術傳播與藝術的產業化發展關系研究--以廣西民歌藝術的產業化發展為例》,【A】百色學院學報,2011 年 4 月
【7】石志明:《藝術網絡傳播的大眾化與藝術修養的提高》【J】,大眾文藝,2011 年第 13 期
【8】周龍:《戲曲文化傳播多元性探究》【J】,福建藝術,2011 年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