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區所叫的"煤核",就是沒有燃燒干凈的煤.一枚小小的煤核,在影片中起到借物托情的作用,它是沒有燃盡的希望,是溫情的象征,是彼此的溫暖……影片采用環形結構敘事的方法,開片淑芬歇斯底里地喊讓人不知所述.一個全景鏡頭的切換,伴著輕松的背景音樂,一位美麗的母親牽著兒子急匆匆走在街井中,一連串的全景交代周圍環境,把我們帶到了兒時純真、懷舊的氣氛中,一段貧窮卻又幸福的童年回憶……
1 現實美復雜,藝術美純粹
影片中交代,一位美麗卻脆弱的母親獨自撫養著五歲的孩子,由于世風的束縛和感情的打擊,年幼的孩子被一年前母親癲癇發病的一幕驚嚇,從此失聲,善良的母親為此深深自責,更加愛惜豆豆,不讓孩子離開自己半步,生怕豆豆出任何意外,失去自己也許是世上唯一的摯愛……王國維認為"美術者,天才之制作也."①藝術美是藝術家對現實材料的加工、改造,把現實美中的存在的不美的成份清除掉、完美化.在形式上使之更符合美的規律.因此,藝術美比現實美更加純粹和精致.這句話可以適用于一切文學藝術創作,電影對白、情節敘述也不例外.一則普通的農村家庭生活片,怎樣吸引觀眾的眼球,怎樣才能用小故事打動觀眾,并讓觀眾回味無窮,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短短30分鐘,也許真的不足以表現.但是導演卻巧妙地將這些問題處理得當,整個故事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炫麗的語言色彩,每一句臺詞的出現、每一聲音樂的想起似乎都很靈動,有它出現的意義,平淡、樸實的語言畫面交代人物的情緒,讓我在平實中感受最真切的故事感情,為之動容,讓觀眾有"言有盡而意無窮"②之感.
2 現實美分散,藝術美集中
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美的形式是片面的、獨立的,獨立的美的形式之間沒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而藝術家把這些分散的、獨立的美集中起來,使之典型化,這樣藝術美就比現實美更集中了.作品中的時代背景:父輩們的童年.那個年代的人,無不像豆豆一樣經歷過撿煤核,懷有著煤核情,那是溫暖,是幸福,是渴望的寄托.整部作品,"親情"是最清晰地主線.說不清他們有多大,男孩女孩成群結隊的遇上火車頭上傾倒煤渣時,他們便蜂擁而上,將滾燙的煤核朝自己跟前扒拉,他們肯定被燙傷過,而且不止一次,終究是笑著,痛著的一段難忘記憶.無論是豆豆和母親,還是豆豆獨自一個人和大家一起撿煤核,那段真實的年代場景,為了改善艱苦的生活條件,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承擔,如是種種畫面,總是無形中感動我……本片很好地印證:今天的觀眾,已不像過去那樣,只滿足于故事,期待著答案.影片中五歲的豆豆抓鵝、唱童謠望炊煙幻想,自然地表演讓我們參與銀幕;淑芬為什么在無人的時候翩翩起舞?這是人物內心怎樣的情感?引發觀眾共同思考,使得故事情節更加的真實.銀幕向生活靠攏,深入人物內心和意識,使人物的心理狀態視覺化.其次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發生變化,不用依靠電影直接講述我們才能感受到人物心理,我們變得更加的主動去深入人物的內心,當淑芬生氣發病的時候,豆豆慌亂中將"媽媽"破嗓而出,可以想象,淑芬當時的激動與幸福.第三,相較于20年代主要是蒙太奇電影,30~40年代戲劇式電影的黃金時代,50~60年代熱衷于散文式電影,70年代后影片更符合電影規律的科學電影觀念.絕大多數電影都是先歷盡艱險后風平浪靜的,這也符合觀眾們潛意識的期望.悲劇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卻稍嫌殘酷;喜劇讓人開懷卻又略帶淺薄;苦樂相融悲喜交加最終相對歡喜的情節,讓人驚心動魄之余長舒一口氣,這也是故事深入觀眾內心的成功創作.
3 人們通過對藝術中美的感受和品味,提高藝術創作手段
通過人們對藝術中美的感受和品味,可以提高對現實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對藝術的欣賞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實踐水平,促進人們更高的追求.
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基調.基調就是由角色的性格、氣質、風度、精神面貌等方面所反映出來的基本色彩.淑芬扮演著一個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母親形象,她年輕漂亮、有夢想、有無奈,總讓我們對農村世俗的觀念憤憤,但又無可奈何,文明的進步總有犧牲,讓我們跟隨影片情節的不斷推進對她深表同情.豆豆的純真善良、堅強,有渴望,他與母親相依為伴生活化中每個細節都讓我們對他產生愛憐.兩位主要演員角色基調的成功塑造,增強了影片的可觀性,使我們印象深刻.
影片節奏富于變化,舒緩、緊湊相致,很容易讓人全身心的融入到影片,使人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隨著影片的感情基調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看了三遍影片之后發現,影片鏡頭切換的過于獨立,豆豆抓鵝、被小伙伴攔截搜鞭炮的場景,給人一種情緒還沒表達完全,就很快地收住進行下一場,雖能讓人情緒跌宕起伏,可是在這么短的影片中,重復的拍攝技法會少很多驚喜.
4 結語
看完作品,影片人物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讓我對他們的真實身份感興趣起來,尤其是編劇加導演宋迪.他對自己的評價:含蓄內斂,戲劇與真實、幽默與殘酷混搭,娛樂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是富有真正的幽默感.也是,看他的其他作品,是將身邊的瑣事變戲法般以簡單的面目置于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悲欣之后,見微知著,領率無常,惘然上路.任何一個短暫的,片斷的社會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滿地體現出社會生活的本質真理.現實美直接把握常常只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對象只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雖然生動具體,其不能充滿集中,深刻地表現生活本質、生活真理.只有藝術創作才能把個別的、分散的,片斷生活形象聯系起來、集中起來,使它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質規律,反映生活的真理.導演對生活細節的細膩把握,對人物之間情感的準確拿捏,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的藝術化后的魅力."一個成功的導演就是要做到李安那樣,把電影的好看和深刻結合到最好",既遠且近,既近且遠,好像很貼身,但是又必須適當地保持距離,不能一頭栽進里面……有好的標榜,我相信導演會有更多的感悟,拍出更多觸碰人心靈的好作品.
參考文獻:
[1]牛宏寶.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章啟群 . 新編西方美術史[M]. 商務印書館,2004.
[3] 科里根\\(美\\). 如何寫影評\\(插圖第六版\\)[M]. 宋美鳳,譯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4] 蔣勛 . 藝術概論[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