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動漫是指以動漫技術為主要制作和表現方式,結合經典的和新時期流行的藝術創作與表現手法,以特定文化背景下被主流社會廣泛接受的價值觀、文化內容、生活方式等為素材,經過系統創作而形成的多種形式的動漫作品。我國主旋律動漫發展的歷史較長,早在 1935 年,張樂平的作品 《三毛流浪記》 就將中國動漫藝術推向了世界。到了解放后,又陸續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主旋律動漫作品。這些作品題材多樣、創作手法豐富、意境深遠,在國內外都獲得了極大反響。到了 1990 年代中后期,中國動畫在積極轉型,不斷地吸取國外先進經驗,但與此同時卻出現了風格迷失和定位不明的問題,鮮有經典的主旋律動漫作品問世,這些問題非常值得深思。
一、主旋律動漫的題材選擇
從我國主旋律動漫創作與發展的歷程看,最初的主旋律動漫題材多選自我國傳統文學故事,比如早期的《鐵扇公主》 選自中國古典名著 《西游記》, 《驕傲的將軍》 選自成語“臨陣磨槍”, 《神筆馬良》 來自童話, 《哪吒鬧?!?來自傳統小說 《封神演義》,《天書奇譚》 則改編自傳統小說 《平妖傳》 等。到了 1980 年中后期,原創性的主旋律動漫題材開始出現,如 《黑貓警長》 等。到了 1990 年代后,主旋律動漫題材采取原創性的相對較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卻大大下降。
雖然我國已有的主旋律動漫作品題材很多來自于已有素材,但大都在改編過程中經過了非常巧妙的藝術加工。相比于原著,無論在藝術性還是思想性上,往往還要更勝一籌,不僅充分傳遞了主流文化價值,而且還出現了難得的文化反思。
①比如長篇動畫《天書奇譚》,既有描繪天宮里的袁公不畏強權,盜取天書傳給人間,向蛋生傳授法術造福于民的獻身精神;同時也描繪了蛋生嫉惡如仇、鋤奸罰惡的鮮明個性,其中還不乏對人性貪婪無言最終自食惡果的諷刺,但是結局卻一改傳統影片中大團圓的結局,以袁公最終被玉皇大帝以泄露天機而抓捕終結,十分發人深省。同樣, 《哪吒鬧?!?也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藝術改編,剔除了 《封神演義》 中原本帶有諸如父逼子亡、愚忠愚孝等封建色彩,成功塑造了一個嫉惡如仇、有情有意的少年英雄角色,重新演繹了一個除暴安良、為人民利益與惡勢力斗爭的少年的成長歷程。
從我國主旋律動漫作品的創作與發展可以看出,要創作出優秀的動漫作品,關鍵是對已有傳統文化素材進行深入地挖掘和創造性地改編。通過這種方式,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主旋律動漫作品。如反映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的動漫作品 《中華弟子規》,以中華傳統美德為主題,以孝孝、魔法小寵哥等人物角色主線,聚焦孩子的日常生活,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幼教典范 《弟子規》 中的精髓應用和貫穿于一個個親切活潑的小故事中,借以對兒童成長起到啟迪。但總體來看,類似的優秀動漫作品卻并不多見,目前國內很多選材于已有文化素材的動漫作品,最大的弊病恰是過多地拘泥于已有故事的敘事方式和內容框架,未能有效將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價值意蘊進行“大眾化”的演繹,常常要么內容表達粗俗、過于直白,要么過于深奧、偏于說教,因而難以為民眾所真正接受。相比于美國夢工廠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裝美式英雄主義而制作的 《功夫熊貓》 系列電影,我國主旋律動漫電影在“喜聞樂見”上顯然差距甚遠。
關于如何對主流文化價值進行大眾化的表達,約翰·費斯克認為,大眾對一種文化價值的接受并不是持“有啥用啥”的態度,而是只對那些與自身日常生活存在意義關聯的文化產品感興趣;通俗地講,作品要“喜聞樂見,貼近群眾”,如果僅僅是從精英知識分子的角度構建一套高高在上的文化作品,即使質量真的很高,也難以引起民眾的共鳴和認同。
②由此可見,破解我國主旋律動漫創作難以“喜聞樂見”的困局,一方面要從我國源遠流長、深厚博大文化資源中汲取優秀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從中探尋與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現實存在密切聯系的關鍵點,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和再現,凸顯傳統文化價值時代意義。二、主旋律動漫的藝術設計與表現形式。。
我國已有的很多優秀的主旋律動漫作品,其中的人物造型和背景設計,不僅創造性地運用了很多傳統繪畫技法,而且還結合了現代電視電影傳媒技術,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多有創新和突破。首先,在人物造型和背景設計的繪畫風格上,借鑒了很多民族文化元素,體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比如 《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 等,在造型和動作方面就借鑒了很多京劇元素,民族味十分濃厚,是典型的動畫民族化的一種有益嘗試;《小蝌蚪找媽媽》 《牧笛》 等則將水墨畫風格融入到動畫作品中; 《九色鹿》 則借鑒了敦煌壁畫; 《天書奇譚》 則汲取了年畫、戲曲、泥塑等民間藝術。其次,在具體表現形式上,二維的剪紙動畫有《金色的海螺》,木偶動畫有 《阿凡提》,3D 動畫有 《沖鋒號》,3D+2D 的動畫有《閃閃的紅星》 等??傮w來看,我國主旋律動漫在藝術設計與表現形式上的水平已經具有相當的水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動漫制作技術的革新,動漫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我國動漫創作在積極向日美動漫學習的同時,急于在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在具體創作中卻出現了因定位不準、急功近利而造成作品質量下降的問題。
原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藝術設計與表現形式正逐漸被弱化,特別是在將表現手法同故事主題相結合方面,雖然技術水準很高,畫面構圖、色彩搭配、線條運用都可圈可點,但是從其與故事主題的整體契合度來看,并沒有起到對故事情節的有效烘托作用,相比于早些年的國產主流動畫而言,本質上不僅沒有多大的提升和創新,甚至還出現了下降。
③如 2012年一部反映民族英雄靖海衛國、消滅倭寇的動漫作品 《戚繼光英雄傳》,就因為其角色造型粗糙、背景設計簡單、制作技術低劣,而遭到觀眾的一致斥責。在這部動畫片中,主角戚繼光的人物形象普通,角色特點不明顯,且表演過程中四肢僵硬、表情木訥;多數配角千人一面,甚至長相、裝束、動作等完全一致;畫面背景扁平沒有空間感,忽視透視學原理,缺乏應有的色彩搭配。除此之外,近年出現的多部動畫作品也都表現出單純借鑒日式動畫風格和技術,拋棄民族風格形式,以至讓國內外觀眾誤以為是國外的動漫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動漫制作技術的普及和制作成本的降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動漫創作團體和個人加入到國產動漫的創作中來,并且在創作風格上進行了多種頗具創意的嘗試。比如動漫作品 《打,打個大西瓜》,以常見的撲克牌為基本造型,虛構了兩個黑梅花國和紅桃國的戰爭,動畫中的各種武器以撲克牌的形式出現,隱喻著大國之間的博弈,無論是思想性還表現形式上都讓人眼前一亮??梢钥闯?,我國未來主旋律動漫創作實際上并不缺乏好的創意形式和表現手法,關鍵是要在繼承我國已有動漫創作技巧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新的動漫設計和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民族原創,保留民族風格和文化品性,對我國既有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表達,將娛樂精神、時尚元素與主流價值理念融為一體。④
三、主旋律動漫的推廣與傳播
目前我國主旋律動漫的推廣和傳播基本上仍依賴的是電影電視這樣的傳統媒介。受國家一系列動漫文化產業政策的激勵,近年來多數地方電視臺都有自己的動漫頻道和作品,雖然越來越多的動漫作品因此有機會通過電影電視等得到傳播,但在新媒體時代,電影電視這樣的傳播方式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正在減弱。相比之下,新媒體傳媒的發展已催生出許多新型的動漫創作表現類型和傳播方式,如手機動畫、QQ 表情應用乃至卡通衍生物等。
主旋律動漫作品如果仍拘泥于傳統的推廣與傳播方式,其所傳達的主流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勢必在各種紛繁復雜的文化信息沖擊下,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
近些年來,除了電視媒體傳播外,一些成功的動漫作品都被制作成了紙質動漫書籍、電子游戲、廣告招貼等多種衍生產品。另外,由于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民間動漫創作團體和個人的踴躍參與,很多動漫作品在正式得到官方和大眾認可前,便提前在網絡上得到檢驗和傳播,這對激發主旋律動漫作品創作的活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從世界范圍內看,利用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豐富動漫作品的創作、傳播方式,緊隨信息時代民眾文化消費的新模式、新動向,激發民眾視覺文化消費的熱情,拓展動漫作品相關衍生品的普及,是擴大動漫作品影響力非常重要的方式。
⑤因此,充分把握這種發展趨勢,是擴大我國主旋律動漫作品影響力,推動主旋律動漫作品創作的必然選擇??梢哉f,目前我國主旋律動漫實質上擁有非常好的創作和傳播環境,關鍵是如何把握各種傳播方式的特點,在主旋律動漫作品的產業化推廣方面形成更為系統的思路。
注釋:
①王艷:《論國產動畫片之題材創意》,《當代電影》2010 年第 7 期。
②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8 頁。
③邱曉巖、孫慧:《中國當代動畫發展的成長缺失》,《文藝爭鳴》2012 年第 3 期。
④《中國動漫產業:呼喚“新’中國學派”》,《文藝爭鳴》2010 年第 10 期。
⑤周安華:《當代西方動漫發展的若干趨勢》,《社會科學》2012 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