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紀錄片《個園記憶》中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
目錄
摘要(詳見正文)
引言
1.紀錄片中聲音的介入
1.1 聲音的探索
1.2 聲音觀念的形成
2. 紀錄片《個園記憶》中聲音的真實性
2.1 聲音的真實運用
2.2 聲音的真實與表現力
3.紀錄片《個園記憶》中聲音的藝術性
3.1 聲音的藝術性制作
3.2 聲音的藝術表現力
4.紀錄片中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5.結束語
參考文獻
以下是論文正文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紀錄片中聲音的介入,聲音的真實性,聲音的藝術性,以及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等幾個方面,從聲音的探索、聲音觀念的形成、聲音的真實性運用、聲音的真實與表現力、聲音的藝術性制作、聲音的藝術表現力入手,研究了我的畢業作品《個園記憶》紀錄片中聲音元素的表現力。從而得出了紀錄片中聲音元素的表現力——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是展現紀錄片藝術魅力的很好的表現手段的結論。
關鍵詞:紀錄片 聲音 真實性 藝術性
引言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作為視聽藝術的紀錄片無論是畫面語言還是聲音語言都是為紀錄片的真實性服務的。與此同時,藝術上的加工也是必要的環節,但藝術上的加工是要求在不脫離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現與再生。有人只重視畫面語言,對于富有表現力的聲音語言認為只是“配音”而已。其實聲音和畫面在表現力方面上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聲音來說,它在片中與畫面一樣是形神兼備的獨特元素,聲音在紀錄片中有著它特殊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感染力。
1.紀錄片中聲音的介入
翻開紀錄片歷史的書本可以得知紀錄片是隨著電影的誕生而誕生的,從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工廠大門》(圖1)的上映就標志著紀錄電影的誕生。但是僅僅只有畫面有時無法傳遞更多的信息,于是“講解員”出現了。在影片放映的時候,他們會站在銀幕旁對影片的內容進行介紹,而這種講解形式就是旁白的雛形。雖然這時候的“講解員”對畫面的解說并不屬于紀錄片本體,但是它的出現也恰好體現了觀眾對電影中的有聲語言的渴望。就像電影剛出現時電影雖然是無聲的,但是在放映現場卻存在著配合影片畫面的音樂一樣,以滿足人們對“視聽”體驗的需求.
1.1 聲音的探索
20世紀20年代的蘇聯紀錄電影大師吉加.維爾托夫認為:電影聲音也是電影的一種素材,它不能不加考慮地堆砌在影片中,需要導演做出取舍和加工。維爾托夫于“1916 年創辦了個人音響實驗室,以便進行音響和語言的蒙太奇組接實驗”。在他的兩部紀錄片《熱情——頓巴斯交響曲》和《關于列寧的三支歌曲》中進行了聲音創作的探索。在《關于列寧的三支歌曲》中維爾托夫對聲音的探索拓展到了音樂的領域,他利用音樂風格及情緒的變化來傳達影片的情緒,由音樂來控制段落之間的轉換,由音樂來確定整部影片的基調,但是聲音的運用是建立在影像傳達的基礎之上,兩者相互影響和配合。這種聲音創作的探索使得電影聲音漸漸具有了各種藝術表現力——真實性的再現,控制節奏,表達情緒,參與敘事 于是受維爾托夫的啟發,在我的作品《個園記憶》(圖2)中,我對整部影片背景音樂的選擇上進行了探索。從我的主觀想法和作品中的畫面上出發,呈現出來的內容是富有自然 清新與古典氣息的,我也想呈獻給觀眾優雅與古典的場景,聽到聲音便可領會到綠竹叢叢,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我想到了古箏曲。古箏曲往往給人清新,優雅的感覺,而我希望我的紀錄片正是這種基調.
1.2 聲音觀念的形成
說到紀錄片創作不得不提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著名紀錄片導演約翰.格里爾遜。在紀錄電影領域中,格里爾遜除了對影片內容、主題等表現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拓展,更表現在其對形式的開拓與創新。例如,“在《錫蘭之歌》、《夜郵》、《彼特與鮑特》、《采煤工作面》等影片中對聲音的使用都極富想象力,聲音觀念和實踐都遠遠超過當時在攝影棚拍攝的影片”。 格里爾遜同時又創造了紀錄片的創作模式——即“畫面+解說+音樂”。通過這種形式,由畫面與解說以及音樂的不同組合關系, 也使得紀錄片的風格產生相應的變化。但是,格里爾遜的創作觀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對后世的紀錄片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但有的時候這種模式由于常常運用權威性十足的、說教功能強大的畫外解說詞進行宣教,太過于明顯地強調了創作者的意圖和理念,使聲音,尤其是解說詞遮蔽了畫面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美國電影理論家比爾.尼柯爾斯曾經在《紀錄片的人聲》一文中指出這種模式的不足在于解說詞與畫面的脫離。所以,二戰之后, 格里爾遜模式便銷聲匿跡了, 繼之而起的是所謂‘真實電影’派。不過, 雖然‘真實電影’能夠向觀眾提供現場實況和豪不掩飾的生活狀況,但缺少對生活的思索和對背景的開掘。于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很快便出現了訪問談話式和個人追述式兩種新的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 紀錄片中的聲音經歷了從“說給觀眾聽”到帶著大家去生活中“尋找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不論是哪種創作模式,聲音都為紀錄片的真實性、藝術性的表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們國家也漸漸出現了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紀錄作品,比如《望長城》、《話說長江》、《沙與?!?、《英與白》、《故宮》、《小人國》等作品。在了解到這一轉變觀念過程的我的作品中就特別注意到了這一點。不論是在影片解說詞的設計上還是背景音樂的選擇上,我都特別注意還原個園一個給人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特征。因此,在影片解說詞的設計上我經歷了呆板的描述到個人有感而發的過程,以我的親身經歷與感觸寫下我想要達到的聲音解說詞的理想效果。
2. 紀錄片《個園記憶》中聲音的真實性
2.1 聲音的真實運用
“紀錄片是以現實生活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真實紀錄人類社會生活為根本宗旨, 真實性和客觀性、體驗性和思考性是它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在紀錄片創作中,同期聲的使用不僅是紀錄片再現真實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表達情感、進行故事敘述的重要手段之一。雖說不用現場同期聲,而用解說詞的話,藝術魅力會大大的減弱,但是在我的創作作品中卻弱化了同期聲帶來的效果,強化了解說詞的魅力。因為我的主題是個園這樣一個風景人文的、紀錄人的觀賞情感的紀錄片,因此我更多的是想通過我的探索與研究以普通游人的觀點真實的紀錄下來,再以解說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到真實的個園,這或多或少也代表著普通大眾的看法,所以更能貼近觀眾的的內心,讓大家通過我的紀錄片中的解說對個園有一個更具體更清楚的認識與感受。就像前段時間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圖3)一樣,不看畫面先聞其聲我就能真實的感受到那食物的美味。當然這與解說人也有著很大的關系,解說人情感、語調的等真實流露對整個紀錄片的好壞與否都有著莫大的關聯。
因此在我的作品解說人的選擇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大問題。一開始,我覺得用自己的聲音就行,因為我自認為普通話發音什么的還是比較標準的,于是我就先錄了一遍我自己的聲音做解說詞放在我的作品中試聽了一下,沒有想象中的感覺理想,可能因為是自己的聲音再加上錄了很多條有點聽 覺疲勞,感覺不出什么毛病。于是我就立馬渲染出影片發給了指導老師,讓指導老師給我指一指當中的毛病。果不其然,指導老師一聽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我的解說詞的配音發音雖然沒什么問題但解說時沒有加入自己的情感,整個解說平平,無法讓人有種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聲音的真實性的表現完全沒有,同時老師也建議我找個男聲來配可能效果會更好。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前期錄音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紀錄片最后的表達效果。于是我重新思考了作品中聲音的真實性到底該如何表現出來。這時我腦海中已經有了配音的人選,曾經和我一起參加過詩歌朗誦的我的同班同學——***,他的聲音很富磁性且平時說話聽起來也很溫和,和我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很諧調。因此我找到了他,在配音當天不像我第一次那樣飛速的讀完就收工,我們一起討論著,反復推敲著,我們也一起看了《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紀錄片,研究了里面聲音的處理,學習并探索著錄完了解說詞。隨后就立馬配到我的紀錄片當中,效果果然立竿見影。聲音并沒像先前那樣脫離了畫面與解說的真實性,反而有提高了我整個作品質量的感覺。聞聲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像是一個溫柔的傾述者提醒著你個園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又發了一份給指導老師,老師也很滿意這樣的效果。我的心里也充滿了欣喜,因為我的努力沒有白費,聲音的真實性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這更加促進了我繼續深究的動力。
2.2 聲音的真實與表現力
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實,它以現實生活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真實紀錄人類社會生活為根本宗旨。因而,真實性和客觀性、體驗性和思考性是它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紀錄片的真實不僅在于內在的內容與邏輯真實,也和外在的畫面與聲音真實息息相關。那么,在紀錄片創作中,聲音的真實與表現力是如何展現出來的呢?下面我就做一個簡單的舉例分析。 隨著當代紀錄片創作觀念的變化,使紀錄片更加強調真實與表現力的作用。例如《舌尖上的中國》吃粽子的細節。粽子有清新的粽葉味道,香氣撲鼻的糯米味道,但糯米黏性帶來的食欲,我們不會特別注意。當粽葉與糯米分離時的那個聲音,也是引起食欲的一種體現,聽到粽葉與粽子分離的聲音時,視覺與聽覺互動,聲畫同步,其表現力給人最大限度的真實性感受。
對于真實性的體現,各種體現客觀本質的同期聲都是重要的元素——無論是被采訪者的現場談話,還是現場的各種音響。同時在創作中還會涉及一些非同期聲音,包括解說詞、無源音樂和音響資料。再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中倒綠豆的聲音,用到的是魚糧,把魚糧倒在一個防曬服上,來模擬一捧綠豆倒在袋子里。攝制組使用的生活音效基本上都是來自于生活,用的東西也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比如說木桶、臉盆等。如此組合起來的聲音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現場。其真實的表現力也發揮的恰到好處。
那么,在我的這樣一個紀錄風景人文,以紀錄人的觀賞情感的作品中,該如何將聲音的真實與表現力展現出來。在上面一個小結我提到了我嘗試了弱化同期聲帶來的效果,增強了解說詞的魅力,于是聲音的真是與表現力就要在解說詞中體現出來。比如在解說“個園之名甚‘個’據揚州人講當年園主人為求園名,花了不少銀子,才有了個園這個名字。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個字”,而園主又愛竹,于是乃取竹中之個且形似竹葉才有了這個名字。其實個園的用心還遠不止于此?!边@一句時,解說人的情感基調是淡淡的的講述,但是其中又有從疑惑到明了到感慨的一個過程。細微變化中讓人深深體會到個園的每一處用心。如此解說詞與解說人聲的結合也最大限度的還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真實與表現力也是我所想要傳達出來的。
3.紀錄片《個園記憶》中聲音的藝術性
3.1 聲音的藝術性制作
紀錄片音樂的選取一定要與紀錄片所表現的真實主題為基礎,再加上藝術性的處理從而能從一個側面來體現紀錄片的藝術風格特點。紀錄片《故宮》(圖4)中聲音的制作是兼民族與大眾、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流行于一體的藝術性創作。既帶有濃郁的中華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又有世界性、流行性很強的音樂,能夠更好地吸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層次的觀眾。著名作曲家蘇聰、唐建平、張廣天等人為《故宮》專門創作了100多分鐘的各種主體的音樂片段。音樂中所描述的環境和氛圍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影片的內容,每段聲音都帶有藝術性的制作。比如朝廷的祭奠就用了凝重莊嚴的聲音,孩子的游戲就用了歡快活潑的聲音,戰場的殺戮就用了激烈殘酷的聲音,宮廷的陰謀就用了陰暗灰蒙的聲音,歷史的厚重就運用了渾厚雄壯的聲音這么多聲音的完美組合,很好地表現了影片的內容,由此可見聲音的藝術性制作對紀錄片中聲音的表現力有著極大的作用,并將聲音的藝術表現力在紀錄片中運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因此,在沒有那么多專業人才和設備的我的個人畢業設計作品中,如何進行聲音的藝術加工,又能在我的紀錄片作品中很好的發揮出來成為了繼解說詞后又一個需要我深入研究與思考的重大任務。
首先,在聲音的探索那一小結中我有提到我給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定位是富有自然清新與古典氣息的,并且要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編輯與處理。于是,我想到了古箏曲,古箏曲往往會給人一種古典、清新、優雅的感覺。又有前人留下的典范,比如紀錄片《老舍先生》京味十足的單弦音樂的運用以及紀錄片《龍脊》中富于民族氣息的民歌《四季歌》的運用,都很好的利用了音樂來凸顯的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力。因此,更堅定了古箏曲是我的不二選擇的想法。經過很多次的篩選,最終確定了《高山流水》這首古箏曲作為我的主題音樂。聽到高山流水很多人會想到伯牙與鐘子期的至真友情,“伯牙摔琴謝知音”不也與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同等道理,對于我真實的表達我作品也有著促進的作用。我的紀錄片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春山蒼翠,夏山香濃,秋山飄丹,冬山飛霜的內容,在聲音的截取與制作時我特別注意了對之進行藝術性的加工與處理。春景我截取制作運用了生機盎然、輕快明亮的音樂,夏景我截取制作運用了熱情洋溢卻又有點清清淡淡的音樂,秋景我截取制作運用了美好明麗的音樂,冬景我就截取制作運用了靜靜的又有點惆悵的音樂。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聲音的制作再加以藝術的整合,我覺得也能很好的表現影片的內容。經過這么長一段時間的聲音的藝術性的加工與制作,使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紀錄片中的聲音都不是隨隨便便出來的聲音,都應該有他的·真實意義與藝術意義的存在。聲音的藝術性制作也就是這么一個神奇與巧妙的存在.
3.2 聲音的藝術表現力
紀錄片的聲音可以豐富紀錄片的內容,加強紀錄片的藝術性、現場感,表現紀錄片的風格和主題。紀錄片在創作中首先要做到聲畫結合的真實美,要具有紀實意識;其次要懂得聲音的寫意性表 達。加拿大傳播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 《通訊中的探索》中寫道:“宇宙是一張未來的聽覺空間圖我們可以從一個廣泛的范圍內聽到任何一個方向、距離傳來的聲音聲音的基本特征就是充滿了空間?!币虼?,在當代紀錄片的創作中,必須同時認真對待生活中的各種視覺形象以及在時空中運動的各種聲音形象。我覺得我所拍攝的紀錄片本身——個園就是一個藝術性的存在,其藝術表現力不言而喻,再加上聲音在組織畫面的功能方面有著促進的效果,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感覺,因此聲音的藝術表現力也是無比重要的。比如在紀錄片《歌舞中國》中,作者就非常注意挖掘試聽元素的藝術表現力。影片一開始表現的踢踏舞的段落里,節奏多變的舞步結合著舞鞋與地板之間的各種撞擊聲,呈現出一種充滿青春活力的視聽組合。
受眾多作品的啟發,我先以我的作品的片頭為例。經過與指導老師的溝通與指導,在片頭里插入雨聲會給整部作品增色不少,因此我換掉了原來片頭里對影片毫無促進效果的滴答聲插入了雨聲,再結合畫面來看,整個影片的精神面貌驟然上升。人們常說,聽雨是一種境界,古往今來,雨打芭蕉,雨落殘荷,秋雨梧桐,在文人墨客耳中都有美妙的詩意。在如今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今天,聽著雨聲更能體會出一種說不清的美感愉悅,更能貼近自然的感覺吧。這樣的聲音的藝術表現力著實給我的作品增色不少。說到藝術表現力在我作品中的體現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整個影片的主體音樂,古箏曲《高山流水》的選擇給整部影片以流暢一氣呵成的感覺,《高山流水》這首古箏曲的本身音域寬廣,旋律時隱時現,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毕⑿撵o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其聲音自身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便帶動了整部影片的魅力。說完了片頭聲音和主題音樂,片尾聲音的藝術表現力也好是需要重視的,一部好的紀錄片首先就要看其是否完整。由于片尾聲音是整部紀錄片的結尾,因此總結性也比較強。一開始我選擇了比較動感的音樂作為片尾聲音,并沒有考慮到聲音所傳達出來的表現力對整個紀錄片的作用。接受了指導老師的提醒與點撥,我選擇了輕松慵懶的音樂,能激起人內心深處共鳴的聲音,因為考慮到觀眾看完整部影片后應該需要靜靜的回想或者需要輕松的氛圍去冥想,正如我的作品《個園記憶》中所表達出來的游覽后的豁達的心情,正需要一個慵懶的氛圍去好好回味與享受剛剛的時光,因此這樣的聲音所傳達出來的意義就大不一樣了。由此可見聲音的藝術表現力的作用是絕不能小覷的。
4.紀錄片中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在紀錄片創作中,聲音元素的表現力為我們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真實性為我們展現了其在創作中的必要地位,藝術性亦為我們展示了其重要地位。因此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所擦出的火花為我們的紀錄片帶來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從真實與藝術的辯證角度說:“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藝術亦為真實添色增輝?!蔽覈宕恼摷覄⑽踺d曾說:“詩有借色而無真色,雖藻繢實死灰耳?!?可見自古就有出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帶來的美。 國外創作者拍攝的《戰地攝影師》、《世界80寶藏》, 以及中國創作者拍攝的《英與白》、《幼兒園》、《小人國》等作品,就是在注重現場同期聲的運用之外,還十分重視后期編輯過程中對聲音的設計,使聲音成為情感表達、敘事演進、主題表達以及風格呈現的重要元素。比如《幼兒園》中出現的那首不斷重復的民歌《茉莉花》,不僅使歌曲成為渲染情緒的重要手段之一,也使“茉莉花”成為了一個聲音意象,同時使這種聲音意象在觀眾的聯覺作用下產生各種情感——當我們看著畫面上不斷抽泣的孩子順著門縫望著遠去的父母, 聽著節奏舒緩的《茉莉花》時,我們會覺得孩子就是歌中唱的“茉莉花”,雖然“又香又白人人夸”,但總有一天會“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代表了孩子們要經歷的生理與心理上的成長歷程,這樣的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不僅加強了畫面的張力,同時又延伸了作品的內涵。
在我的作品《個園記憶》中,雖然沒有大師作品那樣的聲音創作與音樂選擇,但是每一階段的聲音創作無不是我努力探索的結果。從片頭插入的雨聲開始,預示著一部影片的精神面貌與感情基調,個園本身就是“風晴雨露竹影多姿”的模樣,再搭配雨聲這樣一個應景的聲音元素,聲音出來的時間雖短但也是做了一個藝術性的處理便是淡化了聲音的末尾,這樣既給人雨過天晴又有故事終將開始的感覺,其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再到解說詞的編寫與錄制,“誰種瀟瀟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妖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边@是我編寫的解說詞的開頭句,因為想到個園園林藝術魅力,加之給人的這種自然清新與古典的感覺,所以借用了這句詩詞,真實的再現了個園給人的第一感覺,再加上解說人富有藝術性的解說,為我作品中聲音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增添了很多精彩。再到主體音樂的配樂上,若說古箏曲《高山流水》所傳達的“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云流水?!笔撬囆g的話,那讓人宛如置入其中,親身感受到個園綠竹的氣節與清韻,感受到翰墨的芬芳,感受到心靈的舒展便是真實。最后到片尾聲音的選擇上,輕松慵懶的聲音伴隨著對個園觀賞后的情感慢慢流出,真實在其給人真實的冥想的空間;藝術在其營造出的慵懶輕松的氛圍,讓人能好好回味與享受。這種真實與藝術的交融,在個園記憶中慢慢落下帷幕。這就是紀錄片中聲音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
由此可見,真實是紀錄片的的基本特性,失去了真實性就不稱其為紀錄片了。藝術性的加工也是必要的環節,但藝術上的加工是要求在不脫離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現與再生。因此,紀錄片中聲音元素的表現力——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是紀錄片藝術魅力絕佳的表現手段。
5.結束語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作為視聽藝術的紀錄片無論是畫面語言還是聲音語言都是為紀錄片的真實性服務的。與此同時,藝術上的加工也是必要的環節,但藝術上的加工是要求在不脫離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現與再生。從觀賞者的角度說聲音的藝術性與重要性,若完全真實就缺乏可看性,若完全藝術就缺少了紀錄片的本質特征。因此,聲音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是成就一部優秀紀錄片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