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地區大都存在雙語民歌現象,因此,當提到布依族民歌時,就要區分是指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民歌,還是用漢語演唱的民歌。筆者一通過考察和比較發現,從民歌體式上看,布依族中的漢語民歌與漢族中流行的民歌相似甚至相同,但從演唱形式上看,兩者一卻有較大差別。雖然使用的語言都是漢語,但布依族中的漢語民歌卻具有鮮明的布依特色。為何會出現這些現象?以往有關布依族民歌的研究中,尚未發現就此進行分析研究的成果。黔中地區在地理上屬于或者一最靠近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布依族受漢文化影響和浸染最直接也最多,選擇黔中地區布依族漢語民歌進行分析具有一定典型性,為此,筆者一從傳播學角度,以黔中地區布依族漢語民歌為例,對相關問題試作分析。
一、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類別及主要內容
黔中布依族地區,指以貴陽為中心,包括安順市的平壩縣、西秀區,黔南州的龍里、貴定、都勻、惠水、長順以及畢節市黔西、織金等縣布依族的分布地。黔中布依族在語言使用上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與布依族第二土語使用人群的分布大致吻合。
我國民間文學界對民歌的分類主要根據內容來進行,也有的是根據演唱環境以及演唱者一身份。
如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卷中,在“民間歌謠”目下便分成了“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幾類。這種分類是我國民間文學常見的分類方法。在黔中布依族中,以儀式歌和情歌最為豐富,也最有特色。本文的分析基于這兩類作品。
在龍里縣卷的“儀式歌”目下,分為“訣術歌、禮俗歌,、“祭典歌”三類。其實,從這幾個概念看,應把禮俗歌作為類目,“儀式歌,、“訣術歌,、‘祭典歌”都包含在“禮俗歌”內,屬于“禮俗歌”中的一種。這里還應區分由宗教職業者一在各種儀式上演唱的經文不在禮俗歌之列。
所謂禮俗,指的是禮儀習俗。也就是某個社會群體世代相沿襲的社會行為法則、規范和儀式,尤其是表現在婚、喪、滿月酒、祝壽、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方面的禮節、規范或儀式。
在禮俗活動中唱的歌就叫“禮俗歌”。既有儀式上配合儀式所演唱歌或吟誦的無調的韻語,也有在禮儀場合酬唱的有調的民歌。無論婚、喪、辦滿月酒、祝壽和新居落成,都有眾多親朋好友前來慶賀,于是就必然有社交活動,因此,這些禮俗活動所演唱的禮俗歌往往包含了社交禮俗歌。這里我們以黔中布依族婚禮為例,看看黔中布依族禮俗歌的民俗背景和演唱情況。
黔中布依族婚姻,20世紀50年代以前有由父母包辦和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兩種締結方式,50年代后逐漸過渡到完全的自由戀愛。即使是自由戀愛,也需經歷一系列程序。當兩位有情人通過戀愛、互換信物、定下終身之后,男方家就要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提親,提親往往要反復多次,女方才應允,以示珍貴。之后,要擇吉日殺雞定親,過彩禮、拿八字、合八字,最后才根據男女雙方八字擇定舉行婚禮的日期。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的禮俗歌。尤其是婚禮儀式上,禮俗歌演唱更頻繁。新娘在送親客陪同下來到男方家寨門口,新郎家早己在寨門處或客人進寨主要路口處擺上一張方桌,桌上放一張木方盤,方盤內有一壺酒和于二個小酒杯??腿藖淼秸T,主人方就端起方盤,端起方盤內的斟上八分酒的酒杯唱敬酒歌,客人則對唱。盡興之后,主人把客人讓進寨子,來到新郎家朝門外。朝門緊閉,客人于是唱歌,詢問為何緊閉朝門,早就等候在朝門前的主人請來的歌手與客人對歌,待客人喝了主人的敬酒后,主人才打開朝門,把客人放進庭院。這兩個程序叫“迎客”或“迎賓”。進新郎家后,要舉行“接風”\\(或稱“迎風接駕”\\)儀式和“交親接奮”儀式。在不同地區,這兩個儀式的順序有不同。有的先舉行“接風”儀式再舉行“交親接奮”儀式,有的則先舉行“交親接奮”儀式,晚上吃夜宵前才舉行“接風”儀式。
在“交親接奮”儀式上,女方家送親客把陪嫁物擺在堂屋中以后,請主人家來清點。之后,送親客念誦一段韻語,唱一首歌。而“接風”儀式,則是主客用無調的韻語相應對,主要內容是主人客氣地表示有失遠迎、禮數不周,請包涵等等,客人則表示來到主家,給主任添麻煩,感謝主人盛情等等。
言辭常套用儒家經典中的句子?;槎Y期間,男女雙方家都要殺豬招待賓客。男方家殺豬前有一個敬廚師儀式,主人事先準備一個方盤,盤內有酒杯、酒壺、紅封,舉行儀式時一,交給送親客,送親客端到廚房,一邊唱歌一邊敬廚師酒。感謝主人的盛情,贊美廚師的廚藝。廚師和送親客對唱,回敬送親客酒,歌的內容主要是謙稱菜做得不好,沒什么招待,請多包涵等等?;檠缫话銛[在院壩中,貴客從主人的堂屋中走出來就餐,在下梯坎時一,以男念誦、女唱歌的方式祝福主人家。貴客來到席前,但桌旁只有兩張板凳,客人以男念誦、女唱歌的方式念、唱一段,主人才補送兩張板凳來,讓客人坐下。男女客人坐定后,男念誦《安桌詞》\\(韻語\\),女唱《安桌歌》。之后,又以男念誦、女唱歌的形式念、唱《發筷詞\\(歌》、《發壺詞\\(歌》、《發杯詞\\(歌》、《發碟詞\\(歌》、《送調羹詞\\(勁》、《送發煙袋詞\\(歌\\)》等,主人方依次給每桌發送或補發送筷子、酒壺、杯子、調羹、煙袋等。這些儀式都完成后,客人就可以開始喝酒、吃飯了。賓主在宴席就餐過程中,同歡共飲,以猜拳方式互相勸酒。規則是:輸方先喝一杯酒,再斟一杯酒交給贏方唱酒歌,贏方猜中那個數就以那個數為題唱歌,賀輸方,要輸方再喝一杯。輸方可以還對方的歌,但酒必須喝下去。晚上吃夜宵,也有一系列禮儀,比如“合桌,、“發h}"、“發壺、“發杯,、“發香,、“燃香,、“發' "; ,“主客互相敬酒”、“主客盤根問古”、行酒令等等。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歌和韻語。這是婚戀禮俗及禮俗歌的一個完整過程,實際上,無論是婚禮還是別的慶典儀式和親戚朋友的平常社交活動中,一些禮俗都是相同的,如迎客、安桌、發筷、發壺、發杯等禮俗和禮俗歌,各種禮俗活動都有這些程序和禮俗歌。
黔中布依族漢語情歌也于分豐富。直至20世紀50一60年代,布依族中包辦婚姻仍較普遍,但相對于漢族,布依族婚姻封建化程度要低一些,青年男女有一定的自由戀愛空間。而戀愛整個過程都伴隨著歌:以歌相識,用歌表達愛慕、思念和誓言,于是,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情歌。
青年男女從相識發展到定終身一般經過這樣幾個階段:首先是通過對歌相互認識。如果在某家婚喪嫁娶活動中,青年男女通過中間人撮合,邀約晚上在某家集體對歌。第一次對歌基本上都是一些試探或社會生活等以戀愛無關的內容,甚至青年男女之間根據身份互稱主、客,而不稱對方“哥”或“妹”。如果對歌過程中某一對或幾對青年男女相互有意,就會相約下次相見,單獨對歌交流,有的在這樣多次交流中互相欣賞、愛慕,才逐步發展成戀愛關系。
根據感情發展的步驟和程度,黔中布依族漢語情歌按內容分為“試探’、“回應’、“初會’、“贊美,,‘表白”、‘迷戀,、‘把憑,、盟誓”等內容。
“試探”是在不知道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意的情況下唱的、用來試探對方的心思;“回應”則是對對方試探的回應,試探著根據對方的回應做出下一步舉動;如果雙方相互有意,就會繼續約會;為了贏得對方的心,就會用歌表達對對方的贊美;“表白”是感情發展到難分難舍時一對對方表達愛和想和對方組建家庭的愿望;“迷戀”是感情進一步發展所唱的歌,表達青年男女之間相互牽掛和思念的情感;“把憑”指信物,是戀愛的青年男女私訂終身的標志,這類歌內容與此有關;“盟誓”是青年男女私訂終身后對對方發出的不離不棄的誓言。每個階段的情歌都與感情自然發展的情況相適應。如果感情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程度卻唱該階段的情歌,會被視為沒禮貌甚至粗魯。
二、黔中布依族與漢族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同和異
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包括無調的韻語\\)在演唱形式上,有一些與當地漢族相同,比如舉行上梁儀式上的石、木二匠對誦吉祥韻語\\(俗稱“對四句”\\)以及舉行“開財門”儀式時一主、客對誦吉祥韻語\\(也稱“對四句”\\),不僅內容大體相同,而且演唱形式上也是基本上相同的?!恫家雷逦幕笥^》第于三章關于布依族傳統建筑文化部分,簡要介紹了布依族上梁儀式、開財門儀式以及相關吉祥韻語“對四句”習俗[00,這種習俗其實也是漢族民間普遍流行的。這是黔中布依族與當地漢族禮俗歌相同的部分。
但是,當仔細考察,就會發現,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的演唱形式與漢族有著較大的差異。
首先,布依族漢語民歌流行范圍和參與面比漢族更廣。
黔中地區漢族禮俗歌\\(包括無調的韻語\\)主要在婚禮、喪禮、新居落成等儀式上吟誦和演唱。
婚禮上,主要是回車馬儀式有韻語的吟誦,喪禮上,主要有守夜和吊喪人們吟唱的孝歌;新居落成典禮上,立房上梁儀式主要是石匠和木匠的“對四句”韻語吟誦;新房大門做好后,要選擇吉時一舉行開財門儀式,有木匠和“財帛星”扮演者一在大門內外“對四句”,祝愿主家財源廣進,幸福吉祥。
在這些禮俗歌\\(韻語\\)的演唱\\(誦\\)中,以唱孝歌最為普遍。儀式上的韻語吟誦者一般是土匠或宗教職業者一,而唱孝歌則比較普遍,只要參加守夜,又會唱、喜歡唱,就可以參加。
布依族中的漢語民歌除了婚禮、新居落成、開財門等儀式上的“對四句”與漢族相同或相似而外,其他與漢族有很大差別。主要特征就是流行范圍更廣,參與面更大。
在黔中布依族中,除了唱孝歌習俗沒有漢族那么普遍而外,無論哪一種慶典活動,除了土匠和宗教職業者一在儀式上對誦吉祥韻語外,參與慶典活動的人幾乎都參加到各種對歌活動。中老年人唱酒禮歌,青年人唱交友歌、情歌,在酒席上,也唱酒禮歌??傊?,不局限于某種儀式,也不局限在土匠或某個職業的人員中。
其次,對唱是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一種普遍的演唱模式。
黔中地區漢族的新居落成是石、木土匠對“四句”、開財門儀式主家與“財帛星”扮演者一的對“四句”,都是采用兩者一“唱”一答的形式,喪禮上參與守夜者一的孝歌演唱也有對唱的形式,但很多民歌都是個體在田間地頭、山野之外,為抒發感情、排解郁悶、自娛自樂而唱的,因此被稱之為“山歌”。
黔中布依族也有個體在田間地頭和山野為抒發感情、排解郁悶和自娛自樂而唱的情況,但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對唱的情況更加普遍。情歌是青年男女對唱,而禮俗歌\\(包括酒令\\)則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參加的對唱\\(或酬和應對\\)。
再次,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的對唱有竟賽的性質。
黔中地區漢族中的“對四句”雖有一定的竟賽性質,但這種“竟賽”主要體現在對傳統固定套語記憶的多少,孝歌雖可以臨場編唱,但多數屬傳統作品,尤其是講述歷史故事的作品,都是由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某位歌者一唱完一首或一個系列的作品后,以一句“我歌唱到這點止,哪個歌師接下文”結束,提示下一位歌者一接唱。接唱者一既可以唱與前一位歌者一所唱內容相關的歌,也可以唱與前者一所唱內容無關的歌。因此,竟賽的性質并不明顯。
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的對唱有非常突出的竟賽性質。布依族漢語民歌雖有諸多現成的作品,但這些現成作品只是作為對唱開始時一的引子,一旦對唱深入下去,就必須根據對方所唱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唱,俗稱“見子打子”。這對歌者一的反應能力、藝術才能和知識面等是嚴峻考驗。如果“棋逢對手”,對歌時一間就會很長,并且精彩紛呈。
無論在酒禮歌集體對唱的場合還是青年男女交友歌、情歌的集體對唱,往往出現這樣的場景:對唱過程中逐漸有人“江郎才盡”唱不下去,只剩下少數幾人繼續對唱,直到有一方連續幾首無法回應為止。
三、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的傳播學分析
布依族有本民族語言,卻流行漢語民歌,這毫無疑問是漢文化在布依族中傳播的結果。
但布依族漢語民歌僅僅是語言上使用了漢語,雖然體式、押韻等形式特征與漢族民歌相同,但也具有諸多與漢族民歌相異的特點。筆者一先對漢文化傳入布依族中的情況略作分析考證,再從傳播學角度進行分析。
漢語民歌傳入布依族地區的詳細時一間和情形無從稽考,只能根據漢族進入貴州布依族地區的時一間做推測。
據史料記載,漢代起就有漢族大姓進入布依族地區,但他們后來都融合于布依族了。從漢語民歌中的語言看來,基本上與當地目前的漢語相同,可以推知漢語情歌可能明代以后隨著大量漢族軍民的遷入而傳入的。布依族自稱講本民族語言為“講夷話’、‘講土話”,唱本民族語民歌為“唱夷歌’、“唱土歌”,而稱講漢語為“講明i}" ,“唱明歌”,可以作為佐證。
漢語民歌傳入的前提是布依族以漢語作為交際土具之一。只有大量漢人的移入,布依族為了與漢族交際的需要,就必須掌握漢語。漢文教育的推行則是漢語民歌在布依族地區廣泛流行的催化劑。因為當人們識漢字后,就可以用它抄錄民歌,這顯然比靠死記硬背的布依語民歌方便。雖然布依族中自唐宋起,就有歌手和宗教職業者一布摩借漢字作為記音符號,用來記錄民歌和摩經,但由于漢語與布依語屬于不同的語音系統,漢字字音只能記錄布依語近似音,很多布依語音無法記錄,這就帶來很多局限,顯然沒有直接用漢語歌詞方便。于是,傳唱漢語民歌,逐漸成為一種風氣,最終使漢語民歌與母語民歌一起,成為布依族民間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布依族地區漢文教育始于兒代,但大量推行則在明代。由于明王朝在少數民族中推行學校教育,用儒家文化對少數民族進行教化,從而使包括布依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有了更大發展,到了清康熙年間,布依族地區更是較普遍地推行漢文化學校教育。從這些史實可以推知,漢語民歌開始傳入布依族地區應在明代,第一次高峰應該是清康熙年間之后??谷諔馉帟r一期,由于戰亂,又有大批漢民進入布依族地區,同時,民國年間國民黨推行強迫同化政策,加上布依族地區漢文教育己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而抗日戰爭時期應該是漢語民歌傳入布依族地區的第二次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布依族地區漢文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更多的漢族干部、知識分子等因“革命”和建設的需要進入布依族地區,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布依族中懂漢語識漢字的人數急劇增多,因而20世紀50年代開始,是漢語民歌傳入布依族地區的第三次高峰。
民歌在漢文化中屬于俗文化,而學校教育中傳播的儒家文化則屬于雅文化、精英文化。因此,漢語民歌在布依族地區的傳播屬于自然傳播而不是人為傳播,是人際傳播而不是組織傳播。布依族與漢族民眾之間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聽到漢族民眾唱漢語民歌,覺得好聽、好學、好記、有用,于是便學習、吸收、創作、傳唱,逐步使漢語民歌在布依族中普及,成為布依族民間文學的組成部分,與布依語民歌并駕齊驅。而進入學校接受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布依族知識分子,當他們把學到的儒家文化運用到民俗活動中,就使布依族禮俗歌染上了儒家文化色彩。
漢語民歌之所以能傳入具有自己文化傳統的布依族中,一方面說明布依族文化具有開放性,另一方面,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文化傳播中有一種“適應原理”發揮著作用。所謂“適應”是從傳播者一角度說,指一種文化傳播到另一個文化系統時一,必須與該文化系統相適應,否則,傳播就不能順利進行。
漢語民歌在黔中布依族文化環境中之所以能適應,首先是因為布依族中存在這些民歌生存的文化生態。
從酒禮歌看,黔中布依族酒禮歌于分豐富,原因就在于這一帶布依族民間社交程式化禮儀非常豐富。而每一個程式、禮儀,唱相應的禮俗歌都是其重要內容。布依族是農業民族,具有悠久的稻作農耕歷史,由于居住條件相對優越,獲取食物相對容易,閑暇時一間相對充裕,布依族先民不必花更多時一間解決吃飯問題,于是形成了體閑和喜社交的文化傳統。而社交過程中的酬唱應和則成了這種文化傳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各地布依族中均有布依語禮俗歌作品推知,布依族喜社交、講禮儀歷史悠久。當漢語民歌以及漢文化傳入布依族中以后,布依族吸收漢語民歌表現手法,在繼續傳承本民族語言禮俗歌的同時一,用漢語編唱了大量禮俗歌,形成了黔中地區布依族中母語禮俗歌與漢語禮俗歌并行的局面。
在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包括無調韻語\\)中,發現很多儒家經典語句,尤其是酒令中更是不勝枚舉。如花溪一帶《合桌令》:主:遠來親友,貴客駕臨,客人難走又難行?!叭收咭话踩?,智者一利人”,騎馬坐轎鬧沉沉,穿衣戴冠是客人,少來迎接是主人???多承主人的盛情,我們來到貴府門,“仁者一安人,智者一利人”,勞煩主人,費盡心情。主:貴客親友好面容,好比金奎殿雙龍,貴客先生是官品,有才之人大不同,“關關雌塢”您讀過“在河之洲”您讀周???節彼南山,維石巖巖,今天我到貴府來,“人之初”,未曾讀過圣賢書"'hl本善”,花言巧語不會談。這里分別套用了《論語》、《詩經》和《孟子》
中的句子,第一、二段套用了《論語·里仁》中的句子,但做了改造,借原句中的“仁”與“人”的諧音,將原文“仁”改為“人”,用來表達主人與客人之間的贊美、感謝與自謙之情,同時一起到押韻效果。第三段套用了《詩經·關雌》中的詩句,與本段所要表達的意思有一定關聯,表達了主人對客人“有才之人”的贊譽,而主要的功能,還在于在表現主人閱讀面廣的同時,借“洲”與“周”的諧音,增加酒令的韻律美。第四段分別套用了《詩經.小雅.節南山》和《孟子》中的句子,但與本段意思不搭界,主要起押韻作用。對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中出現儒家經典句子的現象,周國茂分析指出:“酒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族文人雅士把儒家經典引入酒令,到明清時期成為一種時尚。而這種在漢族中尚需具備較高知識水平的飲酒游戲居然成了布依族禮俗歌和酒禮韻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說明,自明代開始的漢族向布依族地區大規模移民,特別是明王朝在布依族地區推行漢文教育后,漢文化在布依族地區傳播的力度之大。這分析很有道理,但另一面,其實漢族儒家經典之所以能在布依族的社交和酒文化中生存,最根本的,還是“適應”問題。正因為布依族中具有喜歡社交和在社交中酬唱應和和斗智游戲的習俗,才為漢族酒令和儒家文化的傳播提供了適宜的文化環境和土壤。
再從情歌看,封建婚姻制度使漢族農村青年男女之間自由交往、戀愛和表達愛情的機會自宋代至20世紀JD年代前幾乎喪失,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一期,唱情歌在漢族青年中己失去相應的文化環境,無法流行,人們唱情歌只能作為一種排遣心中郁悶的方式在田間野外偶爾為之。但布依族中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受漢文化影響,布依族婚姻封建化程度也較深,但傳統的青年男女社交的談情說愛的習俗并沒有被禁止。由于在布依族地區適合于漢語情歌生長的文化土壤還存在,青年男女可以公開自由戀愛,在戀愛過程中以唱情歌的方式表達愛情,因而,漢語情歌仍在布依族中盛行不衰,構成布依族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四、余論
文化傳播是人類各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百分之百是自己創造的。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相對穩定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同時一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在動態平衡中不斷發展演變,這正是文化發展的常態。
因此,當我們發現在一個文化系統中摻入了另一種文化兒素的時一候,不能簡單判定這些文化兒素的民族身份。如果這些脫離母體文化的文化兒素己經融入另一個文化體系,成為該文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它就是這個民族的文化。
具體就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來說,漢語民歌被吸收引進后,受布依傳統文化濡染和改造,漢語民歌與其在原生文化環境中的表現己經有著明顯的區別。比如,黔中布依族漢語民歌出了演唱形式與漢族民歌有較大差異外,歌中經常出現自謙和對對方的贊譽,自謙可以達到近乎自我貶低,贊譽對方則盡力夸大事實。這在漢族文化中雖然也有,但沒有那么明顯。這充分反映了布依族的民族性格,使布依族漢語民歌具有鮮明的布依特色。
基于這些事實,我認為布依族漢語民歌是布依族民歌,而不是漢族民歌。
參考文獻:
[1][4]周國茂.論布依族情歌生態.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3]周國茂.布依族文化人觀[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
[5]莊曉東.傳播與文化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周國茂.論黔中布依族禮俗歌.貴州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