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作為我國一種原生態歌唱藝術和一項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自然界 “物種銳減瀕?!钡目简?。在一份關于嘉善田歌認知度調查報告中顯示,在當地雖被 80% 受訪者所知,但只有不足 4%會唱.可見嘉善田歌在大眾生活中已漸行漸遠,面臨著失傳危機,保護它可謂是任重而道遠。通過對田歌的活態現狀、生存環境和價值進行調研和分析,就嘉善田歌如何在全球單一化、科技一體化、網絡信息化和經濟高速化大背景下傳承發展進行了一些整理和思考。
一、嘉善田歌的價值定位
嘉善田歌是一種起源于太湖流域嘉善地區特殊的民間音樂形式,也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 “草根音樂”,2008 年被國務院列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杭師大音樂學院孟凡玉教授把田歌定義成 “在水田插秧、除草、車水、挖地等集體性農業勞動中詠唱的一種行腔自由、形式多樣的民歌類別,也可稱為田秧歌、秧田歌和田山歌”.嘉善田歌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很值得人文學者們去研究和探討。
嘉善地處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浙蘇滬三省通衢,是吳越兩地文明交融之地,素有 “吳根越角”之稱。嘉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千百年繁榮的農業社會經濟基礎和包容大氣的城市特性,為嘉善田歌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嘉善田歌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文化遺跡,充分說明了該地區所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背景,可以說是該地區農耕經濟文化、音樂藝術文化和原生態文化的縮影和寫照,嘉善田歌就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又兼容吳、越文明,是集萃浙江、上海、江蘇等外地民俗音樂元素的多元化的藝術結晶。嘉善田歌是吳歌重要的分支。嘉善方言歸屬吳語系,用 “吳儂軟語”的音腔去演繹嘉善田歌,使歌曲顯得柔美婀娜,更有江南風韻。據載,宋人郭茂倩 《樂府詩選》的 “吳聲歌曲”中包括記載了許多嘉善地區的民間歌曲。
在宋朝,隨著黃道婆織布技術的傳入,嘉善的紡織業和棉花種植產業開始蓬勃發展,“松江布,魏塘紗”、“十月棉花白飄飄,松江客船只只到”等詞句也表達了當時植棉紡紗的盛況,繁榮的棉紗農商經濟為田歌的衍生奠定了基礎。在明、清兩代,田歌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重要時刻。當時,為避戰亂有許多紹興越人陸續遷徙至嘉善,同時也帶來了水稻種植技術。種植水稻是一種的高強度的農耕方式,苦中作樂的勞工們開始用歌唱的形式來娛樂、放松自己,田歌的雛形也就在這個時刻悄悄形成了。大多田歌內容都是描述農耕勞作艱苦、貧富差異,還有對新生活的渴望和愛情的向往,所以在當時田歌也被稱作 “長工歌”.
新中國成立以后,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嘉善田歌在現代音樂形式的宣傳推廣下,漸漸走入了全國人民生活中,歌曲的內容也變得多樣化起來。尤其是在 50 年代新婚姻法頒布,提倡婚姻自由,這與許多嘉善田歌歌曲主題相吻合,嘉善田歌的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意義非凡的時刻。比如 《五姑娘》就是一部贊頌愛情的田歌代表作,于 1953 年被改編成歌劇舞蹈,分別在 1954 年參加浙江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和 1955 年參加北京全國第一屆音樂舞蹈會演并獲獎,名聲大噪被廣為傳誦.2003 年浙江省文化部門以田歌 《五姑娘》背景打造的音樂劇 《五姑娘》開始全國巡演,好評如潮,2004 年獲得第十一屆文華大獎,2007 年獲得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 “五個一工程”獎。這不但是浙江省首部原創音樂劇,也成了浙江省藝術文化工程的一張金名片和嘉善田歌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
變化的唱法和潤腔是田歌藝術的一大特征,全假聲和真假聲結合的唱腔是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方法,其中也包括顫音和抖音等特殊的演唱技巧的使用。喬建中先生在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一書中認為田歌自身有三大主要特征:
1. 以聯取體結構為主。他們常以一種起落分明相對獨立的句子段作為基本單位結構,然后又以不同數量的句子段結構完成特定的段落。一個段落即是一只曲,并有各自的曲名; 2. 以散板式節奏為主。大多聽歌速度較自由,節奏、節拍具有非周期性和散板陳述的特征; 3. 旋律風格和唱法多樣性。多數田歌的曲調,都與各地方言聲調相結合得很緊,演唱中具有一定的即興性和吟誦性特點?!凹紊铺锔枳鳛橐环N勞動類民歌和一門語言藝術,具有非凡的音樂研究價值。首先,嘉善田歌和其它地方性田歌一樣,包含多種曲調,有 “急急歌”、 “滴落聲”、 “大花名”等十幾種不同的曲調; 其次,從音樂調式上剖析,嘉善田歌又以三連音和五聲羽這兩種調式最為普遍,如 《落秧歌》和 《五姑娘》就是這兩種調式的代表曲目; 再次,嘉善田歌是一種復合型的音樂藝術形式,在情緒結構上顯得比較規律整齊,大致可以被分成抒情性的長句體和敘事性的說白體兩種類型; 在旋律節奏上,多受嘉善地方方言影響,顯得自由和多變,如田歌歌曲尾音均以下滑音結束,這和嘉善方言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從聲學和人體工程學去分析,可以肯定嘉善田歌發聲方式是特殊的,它用打開咽腔的方式發聲,使咽腔左右充分打開,用強烈的氣息不斷沖擊,從而形成又扁又亮的聲音,在曠野之地歌唱,也能把聲音傳得很遠.嘉善田歌是勞動人民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是一種抒發勞動者心聲而演唱的原生態音樂形式。嘉善田歌內容豐富多彩,音區寬廣悠長,音調抑揚頓挫,旋律自由靈活,風格質樸高亢,這也正是它音樂藝術價值的主要體現。
二、嘉善田歌的保護傳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國家政府已頒布了以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導方針的保護政策,但是要真正地把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方針付諸實際,還需要人們不斷去思考、探索和實踐。
嘉善田歌作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一種文化凝聚力,可以代表嘉善當地藝術文化、生活情趣和社交活動,是一種內在的、傳統的、穩定的和珍貴的文化資源,擁有不可再生性。嘉善田歌的傳承主體大致可以被分為三大類,傳承者、傳播者和接受者。要保護傳承嘉善田歌文化關鍵就在于要優先保護傳承主體,不斷擴大受眾群體以及社會管理機制創新這三個方面。
( 一) 保護傳承主體
嘉善田歌是民歌藝術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歸屬于口傳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是口口相傳,并沒有物質性和符號性載體,跟隨著傳承者生而生亡而亡。因此,保護傳承者,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傳承者,即繼承、操縱和創作嘉善田歌的歌手和民間藝人等,是傳承主體的核心。而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被定義成傳播嘉善田歌音樂文化的社會個體或群體,它們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以是一個組織團體,如文化企業、公益社團、媒體和政府等。
在改革開放大潮和西方主流文化的雙重沖擊下,國內許多像嘉善田歌這樣的傳統草根文化正在迅速的 “邊緣化”.在當地,有很多傳承者認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種適合謀生的技藝,他們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藝傳授于自己的后輩,現在當地喜歡田歌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在淪為 “以高齡化人群為主要受眾群體的小眾音樂文化”.保護嘉善田歌文化,當務之急就是要保護其傳承者。國家政府不僅已將嘉善田歌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名錄,而且也將主要傳承人嘉善縣姚莊鎮的顧友珍、顧秀珍姐妹倆,分別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這無疑是對嘉善田歌傳承主體保護的一大得力舉措。
( 二) 擴大培育受眾群體
嘉善田歌與所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有其自身特殊性。它不同于其它手工藝等藝術形式有可感、可見、可觸的形態物質,對它的社會受眾有很強的依賴性。比如,一個樂團,要正常生存就必須有觀眾和演出,否則會影響它的生存,所以它對受眾有著高度依賴性.同樣,冀望嘉善田歌這一文化遺產存續,必須有與之相呼應的民眾文化認同的社會需求和消費群體。否則,嘉善田歌就將陷入自娛自樂、曲高和寡的境地。近年來,嘉興市 “學習田歌從娃娃抓起”,讓田歌走進中小學課堂,舉辦田歌節、田歌沙龍和田歌演唱賽等活動,使更多年輕人了解田歌,演唱田歌,都是擴大田歌民樂受眾群體非常有效方法。音樂 《新課標》規定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中應占一定比例的鄉土教材,以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 三) 創新非物遺產傳承的社會管理機制
事實告訴我們,今日之嘉善,與原生態嘉善田歌的田園風光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科技發展可以讓人們知道如何去 “保存”音樂,可是歷史卻沒有告訴人們如何復制漁舟晚唱和男耕女織的詩情畫意,更難以有效克隆和保真彼一時受眾的真情實感。這意味著保護傳承嘉善田歌音樂文化,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是文化氛圍營造和民俗藝術再植以及文化生存環境的重建。
七十年代 “臺灣民歌之父”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一起開啟了堪稱日后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 “校園民歌”運動,影響了民謠整整 30 年。不論是歌謠的寫作、作品發表、校園民歌從島內到內地的拓展,還是推進教育制度改革乃至相關法律的制定,其中,島內音樂人獨具慧眼的孜孜以求,文化界見微知著的推波助瀾、社會面求同存異的寬厚待見,法律界洞幽發微的保駕呵護,甚至政府職能部門的因勢利導,對寶島這一文化遺產的發揚光大,都功不可沒,意義深遠。
嘉善縣領導層面,對嘉善田歌傳承發展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 “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文化引領力、形象力、服務力和傳承力,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痹摽h從 2004 年開始,縣財政就撥款 1500 多萬元補貼獎勵基層文化發展,縣財政還每年安排300 萬元,作為嘉善宣傳文化發展基金。當地政府從非物遺產申報傳承、文化基因挖掘和城市文化建設以及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兩方面,同時入手一起探索起步,分別于 2006 年和 2011 年,在嘉善田歌發源地丁柵鎮舉辦了兩屆 “嘉善田歌節”,邀請多位當地原生態歌手參加演出,在小范圍營造了一定的影響力,改善了小生態,激活了嘉善田歌復活、成長壯大的良性小環境。2008 年起,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十萬農民 “種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挖掘和保護具有嘉善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特別是 2010 年底成立了嘉善縣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有力地推進了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由此可見,保護傳承主體,擴大受眾群體,與時俱進創建全社會參與的政府主導社會管理新機制,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三、嘉善田歌傳承發展的新思路
田歌是一種生活化的音樂藝術,而不是保存在博物館、紀念館里的文物,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它的保護傳承之道。要想更好保護田歌文化,須拓寬思路,跳出 “田歌”看 “田歌”,要站在更高更廣層面上,去思考如何在保護嘉善田歌原生態文化的同時,努力豐富、創新和發展田歌文化,讓田歌音樂藝術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結合借鑒國內傳承、創新、發展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在引導主體、傳承載體和社會系統機制創建諸方面堅持以下原則:
( 一) 政府主導構建新文化公共空間,推動民俗文化項目系統開發
保護與發展嘉善田歌是一個綜合型文化工程,而政府號召和推動是一切保護和發展行動的大前提。當地政府要以十八大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建設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 “兩富浙江”目標為指導,由政府主導,社會實體企業參與,打造一個以田歌為文化因子,可行性強、創意新穎,影響力大的民俗藝術文化項目。南寧民歌節是 “政府主導、助推文化”的成功模式。
南寧民歌節是國內極具影響力的大型民歌文化藝術節慶活動,是廣西文化產業招牌產品。它不僅是一個向全國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廣西民歌魅力的重要平臺,還把歌圩文化成功的從鄉間田畔嫁接到了城市文化中,讓民族元素得到了國際表達,為傳統民俗文化創造了新文化公共空間。僅 2009 年民歌節,就為南寧的經濟發展吸引了近 430 億人民幣的商業投資。
廣西少數民族之多,民俗文化之豐富,南寧作為省會城市,本身就存在著文化 “向心力”,這些都是嘉善不可比肩的。但是,嘉善也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可發掘。地理區域上嘉善位于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中心區域,比鄰國際大都市上海; 文化內涵上嘉善自古便是吳越兩國的文明交融之地,無論是越劇、婺劇、高腔,還是昆曲、評彈、江南絲竹等都與嘉善田歌一脈相承。再反觀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以最輕松自然方式表現英國田園風光和工業革命場景,這種對民族文化歷史如數家珍又推陳出新的思維方式和路徑,很值得借鑒和深思。
打造新民俗藝術文化項目,可在 2006 年至今的 “嘉善田歌節”基礎上創新、整合和提升,改 “嘉善田歌節”為每年一次 “嘉善吳越國際民樂節”,把單一的嘉善田歌表演擴大為以嘉善田歌為主,集萃江浙滬三地民歌、民樂、民俗文化的盛大節慶活動。同時堅持: 政府持續在場,不斷監管和支持活動開展; 尋求國內外有實力的文化管理團隊作為運營者; 吸引長三角地區名企和組織機構作為活動的投資商、贊助商,享有獨家冠名權。在國內,要和央視、東方衛視或浙江衛視等一線電視媒體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民樂節開幕式等環節進行全程直播; 在國際上,邀請國外民俗表演藝術家參演嘉善民樂節。以此來提升民樂節的美譽度和認知度,最終重塑民俗文化、田歌文化的生存環境。這既是文學藝術自身功能的必然反映,也是社會管理層對 “禮成于樂”的一種自覺。
( 二) 旅游推動民俗文化傳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旅游業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而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可以為旅游帶來更多附加值,使旅游業創造出更多經濟價值,從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因此,由旅游推動傳統音樂文化傳播,旅游業和民俗文化聯動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勢必成為探索傳承和發展嘉善田歌民俗音樂文化的創新路徑。
嘉善旅游資源獨特、文化形態豐富。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嘉善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地理優勢和資源特點,堅持政府主導戰略,嘉善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條以西塘 “古鎮旅游 ”為突破口,發揮 “水鄉、古鎮、田園”文化特色,主動融入 “大上海旅游圈”發展之路,成為縣域旅游經濟的典范??梢越栉魈凉沛偟闹群凸蚕砺糜问袌鋈巳?,通過文化嫁接和轉換,把田歌文化元素植入西塘旅游中,在古鎮以及周邊啟動開發出以田歌為背景的旅游項目,通過西塘旅游來推動田歌文化傳播和發展。
( 三) 文化與旅游經濟有機互動,必須通過管理創新來打通
要抓住民俗文化核心,找準產品開發模式,使之成為傳承、展現中國精神風貌和軟實力的有效載體。桂林陽朔 《印象劉三姐》,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實景演出,它的文化核心就是 “劉三姐民間故事”.通過大導演、大場面的制作模式,把民族風情、民歌文化還有民間故事和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打造出了獨特自然景觀與藝術魅力并存的全新演出形式,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僅 2011 年就接待觀眾 150 萬人次。
借名人之力推動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鳳凰古城作為我國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借名人宣傳當地旅游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可謂是獨辟蹊徑、獨占鰲頭。它利用沈從文文學作品來證明鳳凰文學內涵之深厚,借黃永玉書畫作品來推廣鳳凰建筑美學之奇特,憑宋祖英樂壇影響力來宣傳當地傳統音樂之豐富,形成了 “鳳凰古城在哪里,在沈從文的書里,在黃永玉的畫里,在宋祖英的歌里”的旅游宣傳口號。因此,只要找準文化交集,不論是名人還是文化,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可以嫁接和轉換的。
走 “經濟搭臺,文化旅游唱戲”發展之路,保持原汁原味的傳統民俗音樂。云南大理 “洋人街”是一個以白族傳統民居為主體建筑風格,集休閑、購物、娛樂功能為一體的旅游街區。從 2006 年初至今,在 “洋人街”仿古戲臺上 “天天有戲”,利用市民公共設施,集合社會民間人力和財力,上演原生態白族傳統音樂,至今從未間斷。在客觀上已成為大理 “洋人街”上一個引人關注的音樂文化事項,已成為旅游街區里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提高了游客們對白族傳統音樂的直觀認知,也提高了當地旅游文化的多樣性。
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對塑造城市文化品位有著特殊的推動作用,它能傳播城市的正面形象,增強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嘉善在聯動田歌民俗音樂文化和西塘古鎮旅游二者開發的時候,要摸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模式,保持原汁原味的田歌藝術,研究制定出有效的宣傳營銷手段,營造一種 “走,去西塘聽田歌”的公眾旅游文化意識,把田歌打造成西塘旅游有特色的文化符號,把田歌制作成嘉善城市有內涵的文化產品,用旅游去展示傳統民俗文化。
結論
以城市為載體,田歌文化在嘉善已經存在了千年,田歌歷史文化價值充分證明了嘉善城市所具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背景,可以說是嘉善農耕經濟文化、音樂藝術文化和原生態文化的歷史縮影。地方政府在保護嘉善田歌傳承者和擴大受眾群體兩個方面,需開拓思路、創新機制,醞釀 “嘉善吳越國際民樂節”類似的文化項目載體,作為城市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依托和平臺,同時,通過嘉善旅游自身優勢和特點,把田歌文化因子嫁接到西塘古鎮旅游,以此推動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通過政府推動,文化啟動,旅游拉動,城市帶動等多元共同作用,保護、傳承、發展嘉善田歌,促進民俗音樂的文化復興。嘉善田歌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是促進浙江 “兩富”的又一生動實踐。對此,我們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楊浙東,戴加平,聶幼犁。 以《嘉善田歌》看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J]. 歷史教學,2003( 12) .
[2]孟凡玉,朱潔瓊。 中國民樂[M]. 蘇州: 古吳軒出版社,2010.
[3]張舫瀾。 五姑娘[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5]施王偉。 江南民歌中的一支奇葩---嘉善田歌結構及音樂特點分析[J]. 音樂學習與研究,1997( 3) .
[6]田青,秦序。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