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嘛呢經通過群體間廣泛而深入的集體創編,口頭流傳,成為民和當地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信仰藝術形式,從總體上反映了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特性.作為一種特定文化含義的符號和象征系統,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影響深刻,通過長期的口傳心授對民眾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等起到了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民和地區流傳的嘛呢經,不僅數量多,內容表現也很有特色,其題材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這些內容對構建和諧的村落社會具有多方的功能.
一、傳統文化的維系整合與承載傳播功能.
“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祖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到他能說話時,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創造物,而當他長大成人并能參與這種文化的活動時,其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即是指民俗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塑造作用,是人類保存、積累和傳承文化成果的重要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于受歷史發展和區位特點之制約,民和多數漢族村落村民接受教育的途徑與內地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推行系統而集約的文化傳授方式具有一定的困難.人們接受的文化教育主要是來自家庭教育、社會民俗教育、寺院教育.絕大多數中老年\\(包括男女\\)人幾乎都不識字,沒有多少文化,所以言傳身教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文化傳承方式.在念唱嘛呢經活動中,包括本地的神話傳說故事、區域文化的傳統、日常生活經驗等,都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得以流傳、繼承下來,使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都可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民和嘛呢經優美動聽,內容豐富,充滿哲理.如:“口兒里念上無字經\\(咱們\\)報的是娘恩,風調雨順落太平\\(咱們\\)人口上清平.四面八方落太平\\(咱們\\)五谷上豐登,先敬菩薩后敬人\\(咱們\\)多謝了費心.”這些內容強調了人們應孝順父母,懂得知恩圖報,并期盼太平盛世的好年景.再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贊美家鄉等內容,是對念唱嘛呢人心靈的一次洗滌.通過嘛呢經這種念唱活動,將信仰習俗與精神文明、深邃的哲學思想與群眾性的民俗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民俗統一著社會群體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使社會生活穩定進行,并且有使整個群體形成強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民俗具有將文化行為模式化的特點,這對統一社會成員的行為,保持社會安定極其重要.念唱嘛呢經活動具有社會性、集體性,通過念唱活動,增強了社區成員間的感情.民和嘛呢經的念唱人群幾乎遍布整個民和縣以及周邊一些地區,這些嘛呢奶奶出于對共同所屬群體的認同緣故,無論對方來自哪里,只要大家因故\\(尤其大些的習俗節日,如清明節\\)相聚到一起,就不分彼此和睦相處.相互間交流念唱經驗,無私地為對方提供幫助等,因為她們認同自己的這個圈子,這是一個修心向善的群體.它沒有嚴明的教義教規和組織領導者,行為活動基本上是約定俗成的.這是一個中老年群體,年齡段差不多相同,具有著經過同一社會歷史環境下相似的經歷、相似的價值觀及審美取向,因此彼此間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共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信仰成為了她們精神上的寄托,而嘛呢經的念唱也就成為她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了.如喪葬儀式過程中進行的嘛呢經念唱禱告,整個場面沉痛莊穆,哀傷的經文曲調使集體承受悲哀的人們很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需要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慰籍,嘛呢經此刻不但負有情感交流的功能、撫慰的功能,同時也實現了人際交往的功能.
許多老人通過參加嘛呢經念唱活動,找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方式,并保持了與社區內或附近同年齡段老人的密切聯系.人是文化的產物,一個嬰兒呱呱墜地,誕生禮就為他拉開了人生的第一道帷幕,他在母親的催眠曲中入睡,從周圍人群中習得自己的語言,在與小伙伴的游戲中模仿著成人的生活,從不同的稱呼與社交禮節中了解人際關系,經過婚禮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直到死去,葬禮送他離開人間,由此我們看到,民俗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別的東西所不可替代的.某種程度上說,“嘛呢經”的念唱活動將同一社區的老人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肯定成為一種標準的行為模式,在念唱活動中,統一了大家的行動,讓念唱群體對所處社區定位更加明確,在經歷心理洗禮的同時,更進一步維系著當地社區的團結,使家庭中具有較高地位的老人們在這一公開的、集體的念唱活動中,得到同一類型或模式的教化,形成相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嘛呢經對于同一社區的民眾來說是價值觀、儀式等多方面的整合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維系作用.
嘛呢經中還蘊含了許多如民間藝術、社會倫理、社會心理、社會價值、民間儀禮等諸多地方性知識.念唱嘛呢經的人不斷更替,置身于其中的各類群體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之中深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熏陶.嘛呢經經文及相關念唱儀式中所潛藏的傳統力量影響著當地社區民眾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部分已積淀為共同的價值觀,塑造了社區成員共同的生活、思維方式及其相應的倫理道德與價值觀念.
二、維系傳統習俗與行為模式.
民俗對社會民眾的影響,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強行指派,它也要求一統,但這一統,是潛移默化與循循誘導式的.嘛呢經文中時時宣揚的行孝、行善等內容,通過嘛呢奶奶們的說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家庭成員的道德行為規范.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中舉了一個典型的事例,他說:“受冤屈者的哭號會引來鬼神的報復.這在受害者是由于自殺、悲怨和絕望而死時,尤其如此.對于鬼神之報復的認同信仰,迫使每一個官吏在面對可能造成自殺危險的群眾狂亂的情況時,不得不讓步.對于鬼神及其功能的信仰,是中國平民大眾惟一一份極具效力的大憲章.”
任何社會群體都有自己特定的行為模式和道德規范.對該社會群體的發展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嘛呢經中良好的道德訓喻和行為規范,世代相傳,陳陳相因,發揮著一定的規范作用.例如:“勸世人行好事多發善念,積陰功給兒孫輩輩安然.在人前說好話多行方便,死后了過金橋寶蓋幢幡.作惡人全憑著口巧舌變,心不善意如刀口似蜜甜,在人前說是非欺壓良善.哄了人速報神上了供單,千尺天百尺地便宜少占.明朗朗天在上一報一還,勸世人休得要行兇短見.殺人賊要償命欠債還錢,世上人為銀錢常把臉變.有酒色和財氣誰人不貪,積金銀有百年成千過萬.臨回首拿不去半文銅錢,陰司里用不著銀錢打點.買不下生死路也是枉然,空手兒去到了閻君寶殿.五閻君查善惡才看愚賢,明朗朗孽鏡照誰敢強辯?展開了生死薄做惡百端,瞞了心昧了計拔舌挖眼,鋸分身血淋淋上了刀山.”
因為有著對因果報應說的篤信,對鬼神及其功能的恐懼和信仰,所以人們恪守著傳統的行為規范,同樣是自覺和不自覺地將自己和他人置身于民俗的約束范圍內.如嘛呢奶奶都認為:“我們念嘛呢的人,不能做傷天害理的事,不能昧良心,不能殺生,也不能妒恨別人,不然會遭天譴的.”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寺廟里,只要聽到嘛呢奶奶們虔誠的誦經聲,人們大多都會自覺地保持肅然安靜.
三、精神調適慰藉與心理宣泄調節.
民俗通過娛樂、宣泄、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與心理得到調適的功能,民俗的娛樂作用是民俗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一種最顯而易見的調節功能.民眾創造了各種民俗,而且要享用它.民間傳承下來的許多民俗活動,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休止地勞作,必須在適當時間舉行適當的活動休息體力,調適精神,享受自己的創造成果.嘛呢經的念唱正是為了滿足民和地區民眾的這種需要,也是一種期盼風雨和順、寒暑相宜、年豐人壽、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和社會安定的精神追求.
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的個體本能在群體生活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這些被壓抑的欲望有時也從民俗中得到宣泄.由于音樂和信仰都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直接、最真實的情感反映,因此它們具有協調社會群體間意志和行為的功能,具有能使社會群體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鳴、產生相互融浸與調和的功效.那些旋律低回、憂郁悲情的嘛呢經就能表達心中的痛苦及衷思,如《亡人登科經》、《湘子哭五更》等一些主要用于喪葬場合的嘛呢經.
在中國這塊受傳統文化及宗教信仰文化影響深遠的土地上,民和漢族鄉村婦女的社會地位,同中國其他各地的婦女一樣是低下的.盡管她們承擔了家里的絕大多數活計,并且還要和男人們一樣到田地里做體力勞動,盡管她們溫良謙恭,但可悲的是,她們依然改變不了自己從經濟和政治上對男人依賴的命運.這些鄉村婦女們的喜怒哀樂、感情命運、精神信仰及社會地位并不為主流社會所關心.不可否認,嘛呢經的信仰給她們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各種風俗活動中嘛呢奶奶的參與和被邀請,使她們感覺到自身價值的體現和在人格上的被尊重.同時,嘛呢經活動也為她們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暫時使她們脫離日常往復規律生活的機會,她們可以自由地展現自我而不受約束,她們可以在念唱的嘛呢經文中尋求心靈上的慰藉,在與其他嘛呢奶奶的交流中宣泄平日壓抑的情感.一如筆者在古鄯鎮清明節隍廟守夜念唱時所見到的情景.人們一時間從肅穆、敬畏的宗教心態中解脫出來,逐步轉化成一種輕松、自由歡樂的“藝術審美”實踐了.
嘛呢經是一種帶有濃厚信仰色彩的民間文化,在人們對神靈的信仰崇拜中,其實就飽含著人類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愿望,并力圖利用民間宗教信仰特有的文化功能來實現這一愿望.人們相信,他們信仰的眾神能為他們保一方平安,同時驅邪逐疫,消災納福.并且這些神靈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有求必應,以至于人神之間因溝通而達到同慶同樂.娛神與娛人的過程,也是情感和理性的交融與碰撞,情與禮的意識潛移默化地灌注人們的文化精神.信仰祭儀與民間音樂的融合,不僅具有藝術、美學上的意義,而且還發揮著特殊的社會文化功能.在這種傳承和活動中,利用民俗習慣使人際情感得到多方交流,使社會生活生機勃勃,也使社會生活平安、吉祥、有序地發展,并間接地起到增強群眾凝聚力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錫章、黃歡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德]馬克思·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M].簡惠美譯,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