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牧民》是我區著名作曲家李世相在上個世紀創作的一首作品,該曲曾經作為舞蹈《小牧民》的配樂轟動一時,其鮮明的蒙古族旋律特點及強烈的節奏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過去了十多年,但時至今日這首作品依舊值得我們去研究分析。本文現分析的是作者將該曲改為雙簧管獨奏的版本,具體如下:
1三音動機的發展
在這首作品中,主題動機是由級進的 CDE三個音構成,代表活潑可愛的小牧民的形象,這個三音動機以重復、模進、倒影、擴大等手法將全曲各部分銜接起來,貫穿始終,用單一主題寫作成一首復三部曲式結構的作品?,F將其發展手法一一分析。
例1動機構成該動機在首部時主要以重復的手法進行發展。呈示段共有四個樂句,每一樂句的開始都是以這三個音作為動機,隨后級進下行,描寫了活潑、單純的舞蹈形象。段落的最后一個樂節,該動機構成的旋律片段被移入其屬方向音高,與前幾句形成對比。
在首部的中段,這個三音動機在 D羽調上陳述,不再像呈示段那樣單一,開始變得游移不定。由于依舊以兩個十六分音符與一個八分音符構成的節奏型為主,所以實現了情緒上的對比與音樂的延續。
譜例2呈示段動機發展中段動機發展再現段時將旋律置于鋼琴的高音區,而作為獨奏樂器的雙簧管則演奏由中段主題倒影、逆行的樂節作為與旋律形成對位關系的第二聲部。
例3在中部,該動機變為寬廣舒展的旋律,旋律以跳進為主,出現了六度、八度等旋律音程的進行,這些大跳的音程使人強烈的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特點,因此更加親切。
見例4隨后這段旋律在鋼琴上又重復了一遍,起到了強調的作用,而且雙簧管在上方開始是以支聲的方式出現,后來逐步推進到以三音動機構成的華彩上,進入全曲的高潮。
例5雙簧管支聲發展部分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全曲的旋律發展皆由這三音而來,這是一種高度節省材料而且行之有效的創作手法。此外,在整首作品中,主題一直穿梭于雙簧管與鋼琴的對話,這種對話式的寫法也給全曲增色不少,具體參看例6。
2調性構思
該曲的調性在首部及再現部的中段變化較多,全曲調性布局如下:
例7
由上例可以看出,兩次中段的調性布局都呈現出對稱型的變化,而在其他部分則比較單一。中段除了具有轉調的特征外,還使用了離調的手法,以下則是對這些手法進一步分析的詳細闡述。
2.1轉調手法
在蒙古族民間音樂中,存在著各種轉調的情況,如變凡、旋宮轉調等技法。該曲中也使用了這些手法,現以首部中段為例分析之。
中段調性的變化十分靈活,也體現出作曲家對轉調手法巧妙的運用。中段第一樂句開始于 D羽,一小節之后暫時離調至G宮調式,轉至 G宮的過程中,以 D羽調的變宮音(E)替換原本應有的(F)宮音,而該音恰巧是 G宮調式的羽音,是民族調式中典型的變凡轉調手法。到了第三小節,又以 G宮的變宮音(F)替代了本應出現的宮音(G),使這個音成為 D羽調式的宮音。
第四小節旋律又轉至 A羽,用 D羽的變宮(E)替代了宮音(F),成為 A羽調式的角音。短短四小節,旋律游走于不同的調式,而轉換十分自由流暢,使旋律新意十足。這樣的寫法在全曲多處可見,在此不一一贅述。
譜例8
2.2旋律與調性的對置
前文已提到,在《小牧民》這首作品中,C、D、E三音動機是該曲的靈魂。這個三音組雖然建立在 A羽調式上,但作曲家將其用于開始實則是形成 C宮調式的感覺,這種感覺與羽調式同時形成了旋律與調性的對置。
例93和聲特點
該曲基本上是以功能性的和聲為主,但是在一些次級結構如引子、連接段落中包含了一些有意使用模糊調性元素的和弦。
如引子部分是 A小三和弦和 G小七和弦交替出現,這兩個和弦所代表的是 A羽調式的主和弦和 G羽調式的主和弦。進一步研究其本質會發現,這兩個和弦是將一個高疊和弦中的一部分移位而產生的,由此也暗示了后面的轉調方式及調性布局。
例10總之,通過以上對主題動機、調性構思及和聲特點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小牧民》這首作品雖然創作于上個世紀90年代,但其旋法、轉調方法以及和聲的構思都對當下蒙古族音樂風格的創作有很好的參考意義,尤其是其旋律的發展,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