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青春電影的認識
2013 年 4 月,由趙薇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還未上映就引起廣泛關注,一時間有關“青春”的話題引起了熱切的討論。隨后的《中國合伙人》打著“男生版的致青春”的口號再一次讓“青春”的話題席卷而來,這兩部電影又一次引起了大眾對“青春”話題的討論,讓正在青春著的人思考,讓青春不再的人們唏噓。以同樣的青春話題引起熱烈反響的電影在此之前還有 2010 年的十一度青春系列《老男孩》,以及 2011 年的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這些電影都是在講述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這樣的電影都被稱為“青春電影”。
“青春電影”,也被稱為“青少年電影”、“校園電影”或“成長電影”,顧名思義,就是以青年人為題材和表現對象的電影,其主要觀眾對象也多是以年輕人為主,同時具有鮮明的青年文化性。
1933 年,當讓·維果將寄宿學校的學童經驗和人生經歷定格在《操行零分》中時,青少年就在電影世界全面出場。自此,青少年就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以致斯坦利·卡維爾在對電影進行本體論追問時,堅持認為對青春期和青少年的關注已成為電影本體論特征。
在中國,青春電影在新時期以從來就不是中國電影的主流。雖然青年人在百年中國電影的銀幕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在之前的電影中青年更多的是被放置在時代洪流中,他們的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青年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在有意無意中被忽略了。在新時期以后,中國的青春電影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20 世紀 90 年代第六代導演登上歷史舞臺后,他們站66在成長中的青年人自己的立場上描寫青春、品味青春、反思青春,從而青春敘事體現出“青春本位”觀念,也由此創作出大量嚴格意義上的青春電影。
二、青春電影中 “80 后”形象解讀
“80 后”概念緣起于“70 年代以后”概念的提出?!?0 年代以后”是文學評論界于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的一個專用文學術語。在它之后,“50 后”、“60 后”等術語相繼得到承認,但還沒有哪一個能像“80 后”一樣,在學界、社會、大眾中產生那么大的影響。
\\( 一\\) 現實性與共鳴性
雖然青春電影中所反映的是真實的“80 后”的一代人的成長經歷,近幾年青春電影中描述的“80后”形象更多的是從關注他們的現實生活狀況出發。他們被比喻為“溫室里的花朵”,但事實上“80 后”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來自心理和現實生活的巨大壓力也讓他們倍感無助,他們為了生活也在壓抑著心中的夢想。許多的“80 后”不得不在巨大的現實壓力下成為“奮斗的一代”。像在《中國合伙人》中,雖然人物的設定并不是“80后”,但他同樣引起“80 后”的共鳴,電影講述的是三個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在大學的校園內相遇,從此展開了他們長達三十年的友誼和夢想征途。三個人都在“80 后”的現實生活中找到映射:
被家庭背景設定留學的孟曉駿,渴望站在美國的土地改變世界,但現實與十幾年以來的幻想截然不同,巨大的落差讓他陷入迷茫和困頓之中; 生性浪漫而自由的王陽,對生活充滿熱情,但最后承載他夢想的詩集沒有人發表,浪漫的愛情也褪色,他剪去長發收斂個性開始認真生活; 兩次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成東青,收獲美好的愛情,穩定的工作,卻因為社會的現實讓他又失去這一切。在社會的闖蕩中,三個人都磨去了棱角,他們共同為語言學校發展努力,在嘗到成功的滋味后,生活又給他們上了殘酷的一課。
在影片《老男孩》中講述了兩個“80 后”年輕人的夢想旅程,這樣的話題本身就很具有共鳴性,其中的許多鏡頭也幽默的勾起“80 后”一代對兒時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同時“80 后”所面對的生活的壓力也在影片中被重點描述,影片中主人公王小帥和肖大寶多年以來就是靠兩份卑微的工作生活著,他們內心都有著堅定的從未磨滅的夢想,卻不敢與人訴說。生活艱難,青春逝去,當年的英雄情結不再,愛情也變成了柴米油鹽,兩個人只能過著煎熬的生活,每天為生計而奔波。
\\( 二\\) 對愛情話題的描述
愛情在青春電影中向來都是一個重要話題,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雖然對校園愛情的表達更多,但不是一味的美化校園愛情,比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小清新又唯美的劇情設定,《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反映了“80 后”在面對愛情時候更多的夾雜了物質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他們在現實和理想的愛情中掙扎著。備受男生歡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護著對愛人的忠貞,她的懦弱和遭遇的背叛是當前這個浮躁的社會的小小縮影。鄭微的辛苦追求終于得到了甜蜜愛情,但畢業之際,男友陳孝正得到了曾毓的出國留學名額,卻遲遲不敢告訴鄭微。觀念的轉變影響了一部分“80 后”的愛情觀念,有的把愛情當作過上幸福生活的捷徑,有的卻愛情至上,還有的為了奮斗忽視了愛情的存在。青春電影中對愛情的描述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80 后”的愛情觀,更深入的了解了“80 后”的心理。
\\( 三\\) “80 后”在青春電影中努力尋求認同
“認同是一種心理學用來解釋人格統合機制的概念,即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怎樣互動而維系人格統一性和一貫性,認同是維系人格與社會文化及文化之間互動的內在力量,從而是維持人格統一性和一貫性的內在力量,這個概念又用來表示主體性、歸屬感?!?/p>
對身份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對自己的社會定位還有如何界定自己的所屬群體來實現的。認同的過程就是追求與他人相似或者與他人相區別的過程。對80 后的代際劃分也使得他們在青春電影中尋找身份的認同感。
“80 后”的一代人對屬于他們的集體文化具有很大的眷戀與認同,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對自己產生懷疑,但是又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美好的未來。他們敢于宣揚自己展示自己,敢于在別人眼中的自戀中去尋求自信,敢于玩頹廢玩時尚,敢于享受青春,敢于向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表明自己的觀點,甚至敢于自我冒險,竭盡全力的利用別人滿足自己。在觀看貼近自己生活的電影時,“80 后”作為觀眾會常常將自己置身于電影場景和故事情節當中,電影表達出了和自己的經歷相似的內容,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 “記憶不光是過去時間在我們大腦里打下的印記; 它是一個看護人,守護著那些對我們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懼、有意義的時刻?!?/p>
人們在精神生活的缺失在社會不斷的進步向前中顯現出來,人們會對過往的經歷產生一些美化,從而格外懷念?,F實與過往是無法相平衡比較的,也正因為這樣,有關“青春”與“初戀”的話題成為了人們幾乎共通的集體回憶。
\\( 四\\) 強化群體共同感
在強化群體共同感這一方面,片長僅 42 分鐘的《老男孩》短片,影片在開頭處就用了近 8 分鐘的時間全面陳列了帶有明顯代際色彩的事物,諸如玩具、流行歌曲、娛樂方式等都不加區別地得到了展示,讓“80 后”觀眾對此興奮不已,津津樂道。因為通過這番陳列,他們又一次回溯了自己漫長的成長歷程,并通過對于事物的共同興趣、共同感受,從而在茫茫人海中發現自己的同類。在青春電影中,制作者把對過去的記憶經過藝術加工展現給觀眾,并不是純粹的把真實的集體記憶中的內容表達出來,而是包含著強烈的制作者個人的情感和傾向。
三、青春電影中 “80 后”形象的文化意義分析
\\( 一\\) “80 后”在青春電影中表現的獨特話語表述方式
1. 關心“80 后”一代人的內心
反映青春的電影是對青春一代人內心世界的紀錄,也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表述他們對過去的懷念、對夢想的執著和對主流輿論的參與態度。對于新生代導演們來說,可以用于拍攝的題材最好莫過于離自己最近的青春故事和成長往事,這些過往給了他們有感而發的感觸和情緒,故青春題材就成了新生代導演們最便捷的創作資源。同樣,作為同代人,他們更能體會“80 后”的內心世界,更能明白“80 后”心中所想,無論是對生存的困境還是對精神的困頓?!?0 后”人有很大部分在步入社會后,巨大經濟壓力使他們沒有時間抬起頭看看周圍的世界,過去的夢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變成了可笑的幻想。
2. 反權威的個性化認知
李普曼說,人們生活在一個媒介構造的虛擬世界中,媒介傳播的信息與現實世界真實面貌是有差距的。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80 后”對生活和對主流社會的關注。但是,他們在電影中可以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社會,以自己的情感傾向與大眾傳媒交流?!?0 后”普遍受到相對良好的教育,在網絡上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網絡語言符號,當然反映青春電影的電影語言和表達視角與其他人群也有區別,通常會簡潔有力甚至有點叛逆和厭世,這種反權威的個性化認知就是一種“去中心化”。
其中一個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近來的青春電影中,表達了“80 后”對角色的審美與以往的大不同,影片中的女演員不再是以以往的“美女”為標準,不再以美女為爭奪觀眾眼球的利器,而是在能貼近角色的前提先選擇更有個性的演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的沈佳宜圓圓的嬰兒肥的臉,卻有溫柔的力量;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鄭微,長相普通卻活潑爛漫; 《中國合伙人》中的蘇眉,更是以獨特的清冷氣質讓人難以忘記。
\\( 二\\) “80 后”在青春電影中的話語權
“80 后”在青春電影中的話語權是對他們在社會現實中所擁有話語權的一種影射,網絡社會的虛擬特性和在社會規范制約之下的社會情景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春電影中“80 后”的話語權的表現不僅僅是電影對白中的對話,其中的情節設定也充分體現了“80 后”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地位。
影像比文字更能表達出延伸意義,因為影像比較少被語言代碼影響,所表達的信息更加豐富也更具有開放性,通過青春電影表達觀點時有更多的主動性,在這樣豐富多元的文化時代,用電影媒介來讓歷史與年輕人進行思想對接是當今電影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由于國內電影環境和社會文化慣性的原因,中國青春電影還沒有完全綻放出它應有的魅力,眾多的青春電影中有代表性的成功電影不多,在題材選擇上,尤其中國內地青春電影還沒有完全擺脫戲劇化的創作模式,走向兩個極端: 要么過分關注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著力渲染沖突和矛盾,強調情節的高潮和邏輯的完整性,要么過分關注非主流的、叛逆的、甚至與主流社會價值觀相悖的地下青春,欠缺對大眾化的青春回憶進行溫情書寫。
參考文獻:
[1]斯坦利·卡維爾. 看見的世界[M]. 齊宇,利蕓,譯. 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5\\) : 103.
[2]宋偉.“80 后”的轉型之痛與為人之惑[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 2\\) : 10.
[3]鄭全全. 社會認知心理學[M]. 杭州: 浙江出版社,2008: 127.
[4]羅洛·梅. 人尋找自己[M]. 馮川,陳剛,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l: 205 -206.
[5]廖婕. 論大眾媒介對 80 后形象的再現與重構[D].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