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路是電影《和你在一起》、電視機《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作品的編劇,并于2010 年自編自導了極受觀眾歡迎的處女作《海洋天堂》,開始了其導演生涯.此后,于 2013 年 3 月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圖》5 億票房創造了愛情片多項紀錄,得到各方位的好評.她作品中女性視角的氣質無處不在.然而,其女性主義視角下又顯現出每一部影片獨有的風格和特質.
《北京遇上西雅圖》中,曾是雜志社編輯現在卻充當"拜金女小三"角色的北京女孩文佳佳獨自一人來到美國非法月子中心待產生孩子,剛到西雅圖遇見曾是阜外醫院醫生現在卻是給月子中心開車的老實落魄的 Frank.在月子中心又結識周逸、黃太等人.性格直率的文佳佳與女人們產生矛盾,在經受孤獨、被拋棄后,人們內心的善良使得幾個女人的矛盾化解.文佳佳的月子生活得到了 frank 的悉心照顧,兩人同經歷"被拋棄"等曲折遭遇,最終發現感情已被醞釀.當愛情來臨的時候,文佳佳卻被接回北京并得到"名分".經反復思考后文佳佳決定離婚找尋自食其力的生活.兩年后,文佳佳與 Frank 各自帶著自己的孩子在紐約帝國大廈偶遇,終將愛情"成果".
影片以浪漫愛情為主線,圍繞"愛情不是游艇法餐,而是豆漿油條"的主題,女主人公的成長為副線.人物的具象化使得故事和橋段變得真實活現.例如,周逸、買紅妹代表除文佳佳以外的另外兩個階層性格完全不同的孕婦.三人分別代表了華人赴美生孩子的三類人群.周逸,商業精英、家庭富裕、女強人形象、性格豪爽、同性戀、捐精受孕.買紅妹,家庭一般、性格溫順、赴美生第二胎.文佳佳,蠻橫任性、炫富、沒有名分的"小三".三者的共同點是善良、充滿母愛.然而,作者為什么要將側重點放在文佳佳這樣一個看似"低等"的"小三"身上呢? 首先,越是"貧乏"的形象就越有"成長"的空間,越能帶給觀眾"轉變"后的"驚喜".其次,導演薛曉路在自己的導演闡述里講道: "除了大而化之的價值觀,還有很多不舍得,不舍得這樣花樣年紀的女孩子們就被現實的殘酷折彎了腰,不舍得本該還是充滿幻想的年紀卻已精心算計了未來的一生……"[1]
編劇提取社會生活中這樣的一個常見的角色來表達創作者的惋惜之意、和教化之情.文佳佳形象的大轉變,導演這樣解釋的: "我塑造這樣的文佳佳,但我不能接受她會這樣一直心安理得地過下去.""還是讓她們有幻想吧,她們有幻想才能讓未來中國有幻想,因為她們終將成為母親,負有教化一代人的責任."[2]
故事浪漫、輕松,典型的愛情喜劇; 臺詞的現代化與幽默感,充滿現實主義風格; 女性角色的干練、獨立,理性一反中國傳統女性身上的依賴、順從與被動.男性角色的實誠、善良,人物性格的設置及角色的安排,它還是一部極具現代特色的女性主義作品.兩性性格的沖突; 故事世俗,人物性格的怪異; 處事方式及原則異于常人; 影片的主題表述、戲劇沖突、人物設置等方面接近于"神經喜劇"的類型化標準.因此又被人稱之為"神經喜劇"的典型.
自從1934 年影片《一夜風流》重建了好萊塢浪漫喜劇的傳統,這不僅是因為其在藝術上、商業上的空前成功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更因為這部影片重建了好萊塢浪漫喜劇的傳統,它在戲劇沖突構成、主題表述、敘事風格等各個方面確立了神經喜劇的類型標尺.
神經喜劇\\( Screwball Comedy\\) 和黑幫片等電影類型一樣,誕生于20 世紀 30 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時代.一方面,隨著歌舞片空明美妙的音響聲、槍戰片刺激而真實的爆炸聲、恐怖片怪異而刺耳的尖叫聲等對觀眾聽覺的滿足,觀眾又希望從有趣、刺激的對白中找到觸點; 另一方面,社會價值觀的極端沖突,影片中由于男女主人公身份極大懸殊所產生的價值觀的矛盾往往與當時觀眾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呼應關系.因此,影片找到了其價值定位,社會意識形態得到真實的彰顯.然而,電影技術不斷革新的當下社會在繁華的聲響世界里,人們很難再找到聲音的驚奇感,他們的聽覺重心放在了帶有強烈價值導向的臺詞的內容上,或是意味深長,或是一笑而過.有人說電影就是一場夢,必須要讓觀眾對那120 分鐘的夢產生認同感.
對于當今時代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來說少了一點驚奇無疑是多了幾分難度.《北京遇上西雅圖》作為明顯的"神經喜劇"類型它還有以下兩個特點: 從一般的浪漫喜劇演化而來; 女性形象的強勢."神經喜劇"元素的注入使影片故事的主題及戲劇的沖突也為此變的深刻起來.
首先,典型的浪漫喜劇類型片,典型的類型化敘事.從男女主人公相遇到戀愛過程的角度來講,這種故事常包括三種結構方法.第一種,"一見鐘情"型,男女主人公初次出場便確認愛情關系、經過磨難、最終團圓或分離; 第二種,兩人一直未見面、確立了愛情關系\\( 將感情寄予某種事物或意象\\) 、影片的最后兩人見面團圓或分離.這種情況在同以帝國大廈為愛情符號元素的1993 年諾拉·艾芙隆的作品《西雅圖未眠夜》中表現突出.第三種,"慢熱"型,兩人一開始就見面、各自不知道有愛情關系、影片最后才發現愛情關系并確立愛情關系團圓或分離.這種情況與"一見鐘情"最為對立.《北京遇上西雅圖》選擇就是第三種敘述方式,其結構細化為: 男女相遇、相識\\( 互相了解\\) 、磨難\\( 不得不相處、女人陷入困境、男人出手相救\\) 、幸福地在一起或悲劇性分離的敘事線索.劇情類型化性質加上喜劇化故事橋段的風格決定了觀眾在觀影的一開始就能夠猜想到男女主人公終究在一起的完美結局.但是,觀眾真正關注的其實是兩人"在一起"到來前的過程,觀眾愛看的其實是情節、是橋段.在保證影片故事構架的完整性基礎上,充斥著"現實主義"風格的橋段,"表現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融合凸顯作品的社會感,提升了作品的價值.編劇在情節編排、橋段設計上無不顯示其手法的嫻熟.其次,影片的沖突幾乎都建立在男女主人公的性別對立之上,為了保持沖突的強度,女主人公的性格就要十分強勢,在與強大的男性社會的對抗中不落下風,用來推動和保持敘事動力.文佳佳是衣食無憂,擁有無限額度的信用卡,而 frank則潦倒、落魄靠老婆養活.一個大大咧咧略帶神經大條,一個低調細膩又含蓄內斂; 這是典型的神經喜劇性格大對比的顯現.
文佳佳和周逸自立自主的共同點體現了影片中女人的強勢特點.處于弱勢的 frank 和從未出現的老鐘與影片中大段女性角色的表演形成對比.在此導演是在刻意對老鐘角色"消失"的安排,刻意、不具體化,一方面是對當下現實社會中問題的模糊化,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此片中同性戀問題上也有體現,問題總是在話語間點到為止; 另一方面,似乎讓我們想到了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從未出現的老爺形象,如果說張藝謀是對威嚴的父權社會壓抑的批判,那么薛曉路則在批判的前提下讓人松了一口氣,女性正踱步在自由的路上.現實主義元素和兩性沖突將《北京遇上西雅圖》女性主義的外表下注入了神經喜劇的血液.
參考文獻:
[1]薛曉路.《北京遇上西雅圖》導演闡述[J]. 光影,2013\\( 6\\) :65.
[2]馮欣. 作為意識形態戰場的性別喜劇---好萊塢神經喜劇研究[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
[3]徐明明. 神經喜劇的北京和西雅圖[J]. 電影藝術,第 350 期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