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個省市聯合舉辦了第一屆青歌賽,即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對于民族聲樂的發展而言,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不僅豐富了全民的音樂文化生活,增強了人們對民族聲樂的了解,同時還促進了民族聲樂的發展,創作出許許多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通過這次比賽,使得民族聲樂更加受人關注。青歌賽引導人們了解什么是民族聲樂,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從歷屆青歌賽民族聲樂唱法的發展趨勢和狀況研究中可以發現,中國民族唱法目前呈現出兩種狀況:一是原生態、二是中西融合。
一、青歌賽的歷史和發展
青歌賽自從創辦以來經過多次改革,其中有四次變革較大,但都有一個相同點了就是每次變革都是為了將青歌賽與社會公眾價值觀相統一。四次變革如下:
1、第一次重要改革為青歌賽在 1986 年舉行時的改變:
全國范圍內的青歌賽唱法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類型,并且加入到現場直播類型。
2、第二次重要變革為青歌賽在 1988 年舉行時的改變:
主要在賽制上進行改變,制定了綜合素質考核制度,加入團體組隊比賽,改變了大賽的獨唱形式,還有多人重唱和雙人對唱等方式。
3、第三次重要變革為青歌賽在 2000 年舉行時的改變:
一是增加了觀眾評選得獎選手制度;二是評委不再是只有大陸人員,新增了港臺和海外評委;三是檢審組的設立;四是賽場不再只是一個,另新加了副賽場。
4、第四次重要變革為青歌賽在 2006 年舉行時的改變:
根據原來三種基本唱法新加了組合類型和原生態類型小組比賽。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兩大特點
1、原生態
在第十二屆青歌賽中,開始把原生態唱法作為一種與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并列的演唱形式進行比賽,使這種古老而又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經過電視媒體,走進了千家萬戶,使更多的人們開始認識、了解這種民間藝術,這樣不僅得到了藝術界和廣大觀眾的充分肯定,也進一步確立了原生態的身份和地位。作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財產,原生態民歌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傳統,并且還對研究我國音樂史以及我國文化等都有積極的意義。原生態民歌直接將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集合于一體并在民間普及,同時也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民間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傳承下來。在青歌賽中加入原生態民歌的比賽形式有非常好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通過這一途徑可以為我國目前的歌壇帶來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民族風、中國風。
另外歌手通過原生態唱法可以將原來的優秀音樂傳統文化創新化,在不失原生態民歌的文化特色前提下加上現代化因素,從而促進了我國民歌文化的形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中西融合
十四屆青歌賽的舞臺上開始不斷出現結合西方發聲方法演繹民族歌曲的成功事例:王麗達 、吳彥凝 、常思思等選手運用中西融合的唱法都在青歌賽民族組比賽中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她們在民族聲樂的基礎上,結合典型的西方發聲方法,使得聲音更加統一,音域更加寬廣,用嗓也更加科學;在作品創作上結合西洋大小調式進行創作和革新;在演唱風格上逐漸地融入了西方歌劇的風格特點,使得她們成功地演繹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作品。金鐵霖教授是我國中西融合型民族聲樂唱法的傳遞者和創新者,在保留原民族聲樂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再與西方唱法相結合,形成了我國民族聲樂界獨特的中西融合唱法的典型,同時將這種方法利用教育方式進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回應,直接為我國的民族聲樂界增添了許多優秀的歌唱家,目前形成了有較大影響力的“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將民族藝術性、科學完整性、時代發展性等因素作為我國聲樂教育的重點教學內容和原則,同時還提出了民族聲樂的標準和要求,即字、表、象、聲、情、養、味,統稱為“七字標準”。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中西融合唱法目前的教學要求和目的。
三、從“青歌賽”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我國民族聲樂是建立在傳統民歌、戲曲、曲藝等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的多樣化,社會對民族聲樂的技藝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突破。從歷屆青歌賽,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音樂領域
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拓展聲樂音域的技術是真假聲樂的混合技術,該項技術應用在民族聲樂中也有利于民族美聲唱法的改進,不僅加強了聲區之間的連接,使其銜接更加順暢,同時音色上也有所改革,這使得最近的青歌賽中有相當一部分選手采用了較寬音域來表現歌曲,并且對于該技術的應用非常熟悉,如王宏偉演唱的《西部放歌》,最高音已經達到 HighE。而之前的民族聲樂作品,音高幾乎沒有達到HighC 的。
2、音樂規范化
規范化是以作品為對象,要求演唱者尊重作曲家的原始創作,規定只能在原有內容的主體范圍內活動,在作品中進行演繹“規劃”。近年來,青歌賽有關規范化的成功例子較為突出。如十五屆青歌賽金獎獲得者王慶爽的《黨的女兒》、王喆唱的《江姐》從選曲到歌唱她們的表現非常理智,作品從頭到尾規范性把握合情合理,不僅唱出作品本身賦予的主要內容及藝術特點,而且對作品內涵的挖掘也頗具深度。
3、注重藝術修養
若想培養自身的藝術修養,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好的藝術修養可以提高人的審美表現能力和內在修養,同時這也需要學生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知識創新。在我國青歌賽上,十五屆青歌賽上王二妮的一首《白毛女》受到了大多數觀眾的關注,演唱者雖然未進決賽但是也因此一唱而紅,這首歌曲表現出了王二妮在演唱《白毛女》時對白毛女的感情投入。她的演唱脫俗,以一種深情、溫婉、又不失大氣的演唱風格為此作品注入了靈性,尤其是悲劇的環節,她的演唱很有特色。從而贏得觀眾的一致贊賞。
4、追求藝術表現性
發揮個人的藝術表現性是指演唱者對原作歌曲進行再創作以更加形象地表現作品的深層內涵和寓意,并以此表現演唱者對于作品的獨特了解和感悟。比如十五屆青歌賽中金婷婷唱的是《洪湖赤衛隊》選曲,將聽眾的心弦緊緊抓住,聽眾可以聽到歌聲賦予的感情和情感。金婷婷用自己生動的語氣和語音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尤其歌曲高潮部分更能夠抓住聽眾內心。
四、中國民族唱法中的新現象———《神曲》
在春晚上,一曲《忐忑》震撼了無數的聽眾,而這首歌被人們稱為《神曲》,這也說明民族聲樂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它的演唱者龔琳娜就是從青歌賽走出來的一名選手,她用全部精力來探索研究中國新藝術音樂,靈活的思維使她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創新,彰顯著民族聲樂的特色。她的唱功更是一絕,每一句甚至每一字都變化多端,讓人捉摸不透,卻又享受這種沒有規則的音樂藝術。甚至你無法聽出她的風格是哪一派,沒有套路,使人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卻依舊喜歡。
拿《神曲》而言,人們無法聽懂她具體唱的是什么,但卻獲得了眾多觀眾的好評。這對她自己而言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走向了世界的舞臺,將民族音樂推向全世界。她的唱功深厚,唱腔不斷變化,加上豐富的表情和動感的節奏,使得她的演唱賦予一種神秘色彩,也因此人們將《忐忑》稱為《神曲》。而她自己并不滿足于這樣的現狀,她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又大膽地將中國民族聲樂和葡萄牙文化相結合,創作出《相思染》,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仿佛身臨其境,情不自禁地傷感起來。龔琳娜從一名青歌賽的選手到世界的音樂家,她用獨到的唱法和不斷創新的毅力將中國民族音樂推向了一個巔峰時期。
五、總結
對于在現代和古老文明碰撞下產生的新藝術我們應該博采眾長、融匯貫通,堅持繼承中西融合民族唱法中先進、科學的發聲方法,更多地吸取原生態民族唱法中的傳統元素和純凈的民族元素,以及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使中國民族唱法能夠在具備時代性、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同時,更具民族風格和民族韻味,更加本真和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