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自由和人性自由的簡述與聯系
存在自由指主體存在所獲得或享有的自由價值與自由權利,即人于社會中存在被確認或被賦予的主體地位和自由權利.存在自由價值往往體現和具體化為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中的各種自由權利,并且存在文化、歷史、種族與制度等方面的差異,西方自由主義的人權強調的是生命權、自由權與財產權.
人性自由是指人類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類本質特征的自由,體現了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它是本體價值的自由,是由內在的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本質力量所產生的自由人性.人性自由喚醒的是人類天稟的高尚質樸與生命質感,強調基于自然人性的全部豐富情感與個性、始終保留超越物質權利生存而體現人性內在放逐與超越所帶來的愉悅與享受,從而使人生獲得精神與靈魂的升華而非物質\\( 功利\\) 的滿足或者權利的占有,因而它是人性自由的而非存在自由的,是美學自由主義的而非權利自由主義的.它表現為一種審美理想與情趣---精神自由.
存在自由與人性自由是統一與矛盾的.存在自由與人性自由作為人類自由價值母題的兩種言說方式,二者既是統一的,更存在著現代性的深層悖反矛盾.其統一性體現在,人是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的,人類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同時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的體現,文化進步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越高,人類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范圍與程度也就越高,所以人性自由的實現同時又依賴于人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存在自由與人性自由又存在著人類現代性的深刻悖反矛盾,體現在人類原初天稟的終極追求和特殊化、多樣化個體生命的現實訴求上.社會共同體秩序規范內在地需要一體性和秩序性,需要自然、人類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和諧,這是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文明所依賴的外在強制規范力量又不可避免地抑制與約束人類的類特征本質的原初真實,即存在自由價值作為人類主體地位確認的文明符號,本身又抑制與約束著特殊性、多樣性的人類類特征本質,所以有薩特的"他人即地獄"之說.
2 電影《羅馬假日》對追求自由的探索與美學賞析
2.1 影片的時代背景 進入 19 世紀后,隨著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封建社會文化對人類精神的束縛逐漸松動.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婦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女權運動開始萌芽.20 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女權運動在歐美國家廣泛展開,在二戰結束后,進入了"現代女權運動"時期,女權運動在 20 世紀70 年代達到高潮.而這部影片的拍攝時間是 1953 年,正處于"現代女權運動"時期."女權運動"絕非僅僅只是身體上的解放、權力以及地位的解放,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解放,而且這種思想解放不是簡單的話語權與自我意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女性能夠有著充分的思想和行為的自主權,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影片中,赫本飾演的是一位王室的公主,是未來的王室繼承人,這樣一個角色,正是代表著女性獲取著統治權的象征.這正是一種對女權解放的象征.
2.2 以公主悲劇的身份來突顯對自由的渴望,體現了悲劇美 公主安娜,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的身份.她注定不能像一般女孩那樣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出生就背負著責任,可又有誰理解她,包容她.雖然身份高貴,有美貌,有地位,有財富,但是她講的每句話、穿的每件衣服、要不要收下贈送的禮物、和睡前必須的牛奶和餅干這些小事情都得聽從安排,她失去了自由、快樂、愛情,這些都不停地折磨公主善良、幼小、純潔的心,公主的美和現實的丑產生強烈的對比.
看著公主的悲傷,我們不禁為其傷心,同情、憐憫油然而生.但公主的單純、善良、可愛、俏皮,都體現了從骨子里渴望自由.她把腳從高跟鞋里取出以緩解酸痛感、向往裸睡、看窗外百姓跳舞和對日程安排的歇斯底里等等,體現了她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是她對現有生活單一、枯燥、束縛無聲的反抗以及對自由的渴望.這些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公主不安于此、追求自由的希望.我們并不會因為它悲劇的身份而就此悲觀,即是從悲劇中發現了美,從悲劇中找到了信心和希望.悲劇美在此處就悄悄的萌芽了.
2.3 通過以喜映悲的方法,用公主的逃離來詮釋對自由的追求 公主安娜不堪束縛,偷跑出來,正是對其不滿、壓抑的生活的一種有聲反抗,她對自由的追求之路也就此開始.她換上了簡潔大方的衣服、睡在馬路上、認識了記者喬、買平底鞋、剪頭發、坐在廣場上吃冰欺凌,之后的第一場抽煙、騎摩托車在街道橫沖直撞、與"黑衣人"打架等等一系列可愛滑稽的喜劇表演讓我們看到了公主的可愛與俏皮.在這 24 小時的逃離中,我們見到了公主發自內心的笑.對做這些不合符公主形象的事情來說,安娜卻覺得非常的興奮與幸福.我們看到公主那動人的笑也幸福不已.但另一方面,從喜劇的情節中又讓我們看到了悲劇的一面.正是因為安娜公主長期的被束縛和壓抑,長年的繁文縟節和被人安排使她極度的渴望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解放.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對束縛體現了人類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本質力量,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符號系統所要共同表達的普世性價值和終極關懷.更何況是一個懵懂的、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女孩來說,向往自由更是她本質力量的表現,但現實社會就這樣無情的把它壓制了.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在清醒還是不清醒,安娜的一句"thank you"將喜劇與悲劇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既看到了她的美好又看到了她的痛苦.這樣悲喜交加的影片才更為豐富和精彩.席勒認為",悲劇和喜劇都抱定給精神提供自由的目的,但是喜劇借助于道德的冷漠來達到這個目的,悲劇則通過自律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在此處,以喜劇來映襯悲劇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2.4 以公主的改變來揭示人性自由,體現了崇高美 經過了 24 小時的釋放,安娜不得不重新拾起自己的責任,與心愛的人分開,回歸王室,做回自己的"公主",不禁讓人嘆息,如斯佳人,就要被深宮所囚禁,那頂皇冠與她顯得如此不協調.不過,這正是影片的另一個小高潮所在,她雖然回到了王室,但經歷過這 24 小時之后,安娜卻發生的變化.她對管家的態度、拒絕了牛奶和面包、在新聞發布會上闡釋自己的見解,以及出乎管家們意料之外的和眾記者握手,這些小小的細節,無不體現出她的蛻變.雖然身份的原因她不能得到徹底的自由,但她在思想和行為上有了一定自主的空間.這是對自由的更深層理解,是精神的自由,即人性自由.
席勒說過"人在賦予物質以形式的情況下,而且只要人賦予形式,物質的作用就侵害不了人;因為任何東西都不能侵害一種精神,除非是那種奪去了精神自由的東西.精神給無形式的東西以形式,從而表明它自己的自由."正是安娜理解了這種精神的自由,深化了對自由的追求,才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幼稚走向成熟,崇高美也就此產生了.
3 結語
影片表現了安娜公主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是從存在自由到人性自由的轉變.一開始,公主希望與追求的是隨心所欲.出逃后的一些行為足矣見證她對存在自由有多么的向往.但要面臨和自由生活說再見的時候,她明白了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正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說:"任性和偏見就是自己個人主觀意見和意向,是一種自由.但這種自由還停留在奴隸的處境上."公主有自己的責任,她要對自己的家庭和國家負責,她的愛與自由也只能是精神上的,從而就上升到了人性自由.這種自由是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所制約的.
所以作為 21 世紀的我們來說,更應該理解自由的深層含義,應該學會做一個社會的自由人.法制與道德規定著我們的行為,但思想、精神的卻是開放與包容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活也不會總是向著我們所想的方向發展,但精神上一定要做到最好的解放,做到思想與行為的辯證統一.
參考文獻:
[1]王瓊《.論存在自由與人性自由》[J].湖南:長沙大學學報,2009.11.
[2]修倜.喜劇美學:從"表象自由"到"人性自由"---由康德到席勒的理論推進[J].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
[3]湯玫英《.羅馬假日》的美學意蘊[J].吉林:電影文學,2010.9.
[4]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廠,2004.3.
[5]趙伯飛.美的哲學[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