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一詞相對應的英文單詞是"Documentary",它最早是由英國紀錄片大師約翰·格里爾遜提出的,意思是"文獻的"或是"具有文獻資料價值的".隨著美國人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的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在 1922 年公映,紀錄片正式走上了影像藝術舞臺。伴隨著紀錄片的出現,"關于何為紀錄片"的問題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許多年來,人們一直想要給紀錄片下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并希望對紀錄片的內涵與外延達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總體性把握。然而,人們發現他們的努力總是徒勞。在迄今為止的眾多定義和解釋中,盡管不乏有見地者,但能夠對紀錄片的本質進行清晰、準確、完整的界定者卻始終沒有出現。不僅如此,諸如"這種手法也可以在紀錄片中使用嗎?""這種節目也是紀錄片嗎?"之類最基本的問題仍然經常出現在那些致力于維護紀錄片純粹性的人們的爭論當中。
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從 20 世紀初到 70 年代的新聞紀錄片時期;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的電視專題片時期;20 世紀 90 年代初到1996 年的電視紀錄片繁榮期;1997 年至今的紀錄片多元化發展時期。自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來,紀錄片走到了一個我國紀錄片發展進程中不曾有過的繁盛階段。
仔細分析近年如《神鹿啊神鹿》《釘子戶》《好大一個家》《老頭》《北京的風很大》《姐妹》《幼兒園》《舌尖上的中國》等一批優秀紀錄片作品,"真實性"與"故事性"這兩個特性,逐漸成為現階段紀錄片與受眾溝通的最好途徑。
一、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屬性
從第一部紀錄片誕生后,關于何為紀錄片的真實性的爭議就沒有終止過。引起長久的爭議是因為"真實性"是一個變量,存在諸多的假設前提。
(一)任何真實性都具有局限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只青蛙一輩子都生活在井底,它認為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對于這只青蛙來說,"天就是井口那么大"這一理論是真實的。但對于人類來說,"天就是井底那么大"無疑是個笑話。那么,我們人類的所認為真實的呢?他就是絕對真實的嗎?
我們只能說,在某種假設前提下,某物某事是真實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荷蘭伊文思及意大利的安東尼奧兩位電影導演,拍攝了同樣反映當代中國的兩部紀錄片《愚公移山》及《中國》,但兩者在中國受到的評價卻截然相反:前者得到廣泛贊譽,后者受到嚴厲的批評。兩部作品,誰更真實?對于這兩位大師的作品來說,它們都是反映 20 世紀 70 代初的中國,但由于看問題的角度和取材不同,才使得人們對其真實性評價不一。只不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已。
本人從 1998 年開始從事專題片及紀錄片創作,現結合自己創作的作品來談談對紀錄片真實性的理解。
2014 年,我們團隊拍攝了一部反映當下醫患關系的紀錄片《醫院里的故事》。大半年時間里,我們都蹲守在醫院里,與醫生們工作在一起甚至生活在一起,力求真實再現醫生們的生存狀態。在拍攝兒童重癥監護室的時候,我本以為可以拍到大量緊急搶救的現場畫面。但我拍了一個多星期后發現,在這個科室,許多病情嚴重的病人已經在急診實施搶救了,這個科室反而比我想象中安靜許多。直到有一天我們準備中午下班時,碰巧碰到一個從其他醫院轉院過來的車禍兒童。于是,我們拍到了一組組驚心動魄的畫面:科室內醫生緊張有序的實施搶救??剖彝?,車禍兒童家屬在嚎啕大哭 , 孩子的奶奶因責備自己沒有看好孫子而懊悔地不斷用頭撞墻 , 孩子姑姑滿身血漬眼神呆滯地望著遠處 …… 那么,我是用大篇幅的時間真實反映這個科室的安靜,還是反映這一次車禍兒童的搶救呢?
從收視的角度來講,無疑后者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及揪住觀眾的心靈。于是衡量之后我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解說詞:"雖然平靜是兒童重癥監護室的常態,但突發性的搶救任務總是不期而至",緊接著就進入搶救車禍兒童的現場畫面。在不失實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展現真實,這是我對紀錄片真實性的看法。
(二)紀錄片需要更高層次的真實性
真實性雖然是紀錄片的基本屬性,然而記錄真實并不是紀錄片最終目的。舉個例子:生活中有許多真實的影像資料,如越來越普遍使用的各種監測影像,這些影像客觀真實,成為許多公安交警取證的材料。但這些可以稱為紀錄片嗎?顯然不可以。那么紀錄片需要什么樣的真實呢?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有一個吉林查爾干湖的漁民捕魚的故事。"網在冰下走了八個小時,終于到了收網的時候。大魚肥美的身軀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經,但是沒有人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拉上來的網中竟然沒有一條小魚,每條魚的重量都在兩公斤以上。這正是查干湖漁民心口相傳的嚴格規定,冬捕的漁網是六英寸的網眼,這樣稀疏的網眼只能網到五年以上的大魚".
這一細節的描寫僅僅就是為了再現真實嗎?《幼兒園》僅僅就是訴說孩子們上學、玩耍、吃飯、哭鬧的真實嗎?絕不僅僅是這樣,紀錄片的真實應該是要引起受眾的思索,讓受眾在一系列的真實當中體悟到一種精神、一種生命力。也就是說,紀錄片的最終目的是對真實的超越。
二、故事性是紀錄片的靈魂
近幾年來,紀錄片與電影的屬性開始出現重合,并有愈演愈烈的延伸趨勢。也就是說,電影出現越來越多的紀錄片的屬性,而紀錄片當中也開始大量出現電影的元素,電影的故事性在紀錄片當中的份量越來越重。
(一)故事性是打動受眾最為直接的手段
20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央電視臺軍事部推出的《望長城》《讓歷史告訴未來》;同一時期,上海電視臺國際部的紀實欄目《紀錄片編輯室》開播。如果說,這是作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開端的話,那么1993 年央視的《東方時空》,則是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為欄目宗旨,以嶄新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欄目標志著我們的紀錄片視角開始對準了個體,重視故事性了。而在之前我們的專題片多以宏觀敘事、宣傳教育的面貌展現在國人面前。人類是情感動物,這也決定著人類喜歡分享故事這一特性??催^《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都知道,這部紀錄片其核心就是講中國美食及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其實這類題材的節目已經是泛濫成災了,但《舌尖上的中國》卻獨辟蹊徑,通過大量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進而總結提升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這一課題。
紀錄片播出后受到了觀眾及業內人士的好評,從而在中國掀起一股紀錄片熱潮?!渡嗉馍系闹袊返某晒?,其實也就是故事性在紀錄片里運用的成功?!睹利愔袊肥且徊勘憩F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向電視觀眾展示中國的魅力。雖然是一部反映野生動植物的紀錄片,但編導還是大量加入人物故事在里面。第一集《錦繡華南》里面,有一段講訴金絲雨燕剛從越冬地回到貴州的故事。雖然只是講動物的故事,但編導卻安排了這樣一段情節。"中午時分,宋家人正在吃午飯,除了和家里人閑聊外,爺爺的心里正在盤算著什么。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今年的收成決定來年的生活,所以選擇好播種的時間非常關鍵。理想的播種時間取決于這一年的氣候,而往往難以預測 …… 每年爺爺都會記下燕子回來的日子,苗族人相信,燕子的到來預示著播種季節的來臨。今年,它們回來得有些遲了,所以爺爺和村里的老人,都認為今年應當稍晚一點插秧".
這樣一來,通過講故事而把中國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思想生動體現出來了。這樣的故事性的設定在六集片子里不斷出現,也成為了《美麗中國》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重要手段。
(二)紀錄片需要主動尋找故事性
" 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一定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更是一個善于找故事的人".為了紀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追溯歷史,真實而全面地展示百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對于中華民族以及世界都具有非凡意義的革命,我們紀錄片團隊在 2011 年遠赴海外,攝制了六集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為了反映孫中山當年在海外籌款這一歷史,我們攝制組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市。100多年前孫中山曾經來過此地,許多華人為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紛紛捐出了自己的血汗錢。對于這一歷史題材的表現,最常見的表現手法無非就是歷史文物畫面加歷史背景旁白。為了更生動地再現這段歷史,我開始主動尋找相關的故事。幾經努力,在多倫多的第四天,我得知當地一個華人歌舞團正在排一出舞劇,而反映的恰好是孫中山當年在華人中籌款的故事,歷史與現實終于找到了一個故事作為契合點,從而擺脫了蒼白沉悶的歷史背景訴說。這一集《慷慨助餉》是以舞劇孫中山扮演者在化妝時的情景開始的。
"王旭東是加拿大多倫多韻舞蹈團的團長。最近他正在編排一出舞劇,準備參加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紀念辛亥百年系列活動。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的演藝生涯中,還能有幸扮演一代偉人孫中山 ……""…… 這出舞劇表現的是加拿大華僑為支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而捐款的感人故事。其實,這段海外華僑慷慨捐助革命的故事并非虛構,而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歷史題材尚且可挖掘現實故事來,那現實題材也就更應該能找到故事。其實每個人每件事背后都會有故事,從事紀錄片創作就需要主動把關聯的故事挖掘出來。
2014年,我在拍攝《醫院里的故事》紀錄片的時候,了解到該醫院的醫生在生活中的真實狀況:由于工作繁忙,許多醫生不得已放棄了許多的業余生活。得知這一信息后我在想,如何可以不通過解說詞的表述,而是通過一個故事去表現這一信息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我發現了一位年近三十卻沒有找到男朋友的女護士。于是,我們開始挖掘她的故事。在一次采訪時這位護士說:"反正在我們這個醫院單位來說,其實生活圈子都是小的,最主要的是因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休息的時候人家上班,人家上班的時候我們休息。根本就約不到一起,所以就像現在這樣了,這么大年紀了還沒嫁出去".
最后,我們還跟隨這位護士參加了一次單身派對,在會場,我們又得到一個有意思的信息:"希望找到一個不是醫生的男朋友,因為我不愿意未來夫妻倆都忙于工作而無暇照顧家庭".
可以看出,通過故事去表現相關的信息,比起旁白表述更具有生動性,對真實的故事更有說服力??v觀近百年的紀錄片演變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情趣的變化,紀錄片的內涵與外延也不斷調整。在真實記錄的前提下,依靠故事性去打動觀眾,必定會成為紀錄片生存與發展的有效方式,也必然會受到觀眾的歡迎與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