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一部《亮劍》紅遍大江南北?!读羷Α分杏幸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李云龍。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的英雄都各不相同,那么鐵血英雄李云龍是被如何塑造出來的?
一、挖掘個性特點
(一)不為人知的"人情味".這是英雄靈魂中最隱秘、心靈中最溫情的一種味道。魏和尚是李云龍的換命兄弟、生死戰友。魏和尚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被黑云寨土匪射殺并砍掉腦袋。當聽到和尚犧牲的消息時,李云龍"怔了足足有二十分鐘,一聲不吭,臉色變得煞白,嘩啦一聲,手里的酒盅被捏得粉碎,鮮紅的血順著手指流下來".此時李云龍嚎啕大哭起來,邊哭邊說":獨立團可以沒有我李云龍,但不能沒有和尚",李云龍拍案而起:一定為和尚報仇!為了給愛將報仇,他不顧孔捷團長的勸阻和攔截,炮轟山寨,刀劈了已被我軍收編的土匪,并因此闖禍,被連降兩級。但他仍然不在乎,他認為"只要能給和尚報了仇,就是降成戰士也值了".我們可以看出,李云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男子漢,這種人情味雖然使李云龍形象有缺點,但是瑕不掩瑜,因為這樣更真實,也更能打動人心。
(二)不按套路出牌的"狡黠氣".李云龍是農民,沒有文化,可身上卻有著一種農民式的智慧,打仗時愛動腦筋,無論是正大光明的斗智斗勇,還是暗算偷襲的陰謀詭計,李云龍的靈活表現都令人拍案叫絕。他曾這樣說:"打仗的原則只有一個,只許占便宜不許吃虧。賠本的買賣咱不能干。反正槍一響,你多少得給老子撈點東西回來。"比如跟日軍山崎大隊作戰,李云龍不干賠本的買賣,他安排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挖戰壕,向敵人逼近,硬是把戰壕修到了離敵人只有 30 米的地方,然后把全團的 3600 顆手榴彈集中在一營,一聲令下,2 分鐘時間里,3600 顆手榴彈全部投過去,就是這么快節奏、有智謀地結束了戰斗。戰爭,是要以勝敗論英雄的,一個優秀的戰場指揮員要有靈活多變的頭腦,不能墨守成規。
(三)匪里匪氣的"草莽性".中國傳統文學中就有所謂"綠林好漢",《亮劍》就自覺地從中吸收粗野活潑、洋溢著原始生命力的藝術氣息。李云龍領軍需給養是"強要",申請彈藥是"交換",作戰動員是"許愿",吃飯、喝酒的場面和土匪沒有什么兩樣:"只當自己是嘯聚山林的山大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論秤分金銀。酒肉和金銀是怎么來的?對了,是搶來的,不搶能叫山大王嗎?憑什么他鬼子漢奸吃肉喝酒,就得咱們喝西北風?咱們也得吃肉喝酒。鬼子漢奸有的咱們就得有,沒有就搶他娘的……"但我們感覺李云龍"匪"得真實、"匪"得帥氣。這種匪氣沒有削弱英雄的高大形象,反倒讓大家感到這是個真實歷史中存在的人,他并不是一個完人,但是他絕對是一個讓人欽佩的人。
由此,新一代英雄不再模式化,真正成為了他們自己,成為如黑格爾所說的"復雜平凡的這一個",滿足了人們對英雄的想象和盼望。
二、張揚精神氣韻
如果從傳統意義上來看李云龍,他與以前塑造的英雄形象沒有什么區別,充其量也就是性格更為豐滿而己。但正是由于李云龍身上有了"亮劍"精神,才讓我們感受到從遙遠的歷史深處撲面而來的浩然之氣,在我們心中才鑄造了一座英雄的豐碑。
(一)個人意志。李云龍曾說過,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強大,就算對方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亮劍"精神在李云龍身上體現為永不服輸的鐵血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斗精神。李云龍是一個不世出的將才,一條鐵血漢子,只要戰斗一打響,他就有一股殺氣,身先士卒,殺伐決斷。所以李云龍說即使不敵,也要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正是由于李云龍身上有這種精神,所以"在他的周圍像有一個巨大的精神磁場,把戰士們緊緊地吸引到他的身邊,跟他一起戰斗,一起流血,一起犧牲。"正像李云龍對士兵說的那樣":你們要像一只野狼,一只嗷嗷叫的野狼。"狼王劍膽俠腸,群狼必然驍勇善戰。
(二)團隊氣質。李云龍在軍事學院畢業答辯中的宣言就是對"亮劍"精神最好的詮釋。李云龍部隊的戰士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氣質":他們有種敢和敵人拼命的勁頭,很少使用格擋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有和對手同歸于盡的意思。"獨立團的每個成員都飽含著勢不可當的戰斗力和強大無比的凝聚力,正如李云龍所說的那樣":我們獨立團全團一千多號人絕不會有一個人活著退出戰斗!"在"亮劍"精神的引領下,《亮劍》中的英雄人物幾乎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精神上的無所畏懼與不可戰勝。正是由于擁有了這種精神,他們面對數倍于他們的強大敵人時,才能表現出生命的尊嚴。
(三)民族精神。這個英雄群體身上的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戰斗意志,不畏強敵、放手搏殺的英雄氣概慢慢地升華為堅固國人骨骼、沸騰國人血液、激發國人斗志的民族精神。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軍旅文學就是要寫出我們民族中的這樣一群壓不倒、拖不垮、砸不爛、毀不滅的中國人。"這群有血性、有責任的中國人在歷史的天空留下的就是一個又一個大寫的、堂堂正正的人,他們感染著、鼓舞著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
這樣一種"亮劍"精神,在民族危難之際召喚了一群拔劍而起的英雄,為我們的民族灌注了一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霸氣。這種民族精神使華夏子孫面對強敵毫不畏懼、敢于亮劍、敢于犧牲,他們敢為、敢擔當、敢不顧一切!透過我們民族中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人,看到了最為可貴的民族精神,看到了國人自強的"血脈".
都梁曾說過:"如果要問我這本《亮劍》為誰而寫?我要說為中國當代青年而寫。我要讓中國的青年知道,國家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群和他們年齡相仿的青年,在那個年代他們曾經熱血賁張、曾經義無反顧、曾經戰死沙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樣的英雄應該成為我們強軍夢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鐵血信仰!
參考文獻:
[1]周徐。論新世紀軍旅小說的英雄重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
[2]趙莉。從中國當代戰爭小說英雄形象的變遷看軍旅文學的審美教育功能[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7,(05)。
[3]孟繁華".英雄文化"的現代焦慮---90 年代軍旅文學中的英雄文化與文化認同[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3,(01)。
[4]都梁。亮劍[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
[5]劉廣遠,張歡。新世紀軍旅題材影視劇中的英雄形象[J].文藝爭鳴,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