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是指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學科。"[1]傳播學又是集眾多學科某些理論于一身的交叉學科,處在多種學科的邊緣。因此傳播學研究會運用美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來研究傳播的本質和概念。傳播學的發展經歷了從線性傳播到反饋機制引入的不斷完善的一個過程,傳播學的研究也經歷了以傳播者和媒介為中心到偏重受眾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今天比較成熟的傳播學受眾觀。
喻國明把輿論的形態分為"潛輿論、顯輿論、行為輿論".由弱到強輿論不同階段的形態不同。潛輿論有兩類,"一類是未公開表達的信念,一類是知覺到而又不易確切捕捉到的公眾情緒"[2].而顯輿論是"在一定范圍內相當數量的公眾,以各種公開的形式表達的對輿論客體的態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緒型潛輿論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轉化而來。"[3]
受眾在《穹頂之下》揭露的事實信息中受到刺激,隱藏的有關霧霾的情緒便成為了顯輿論,引發了一場輿論之戰。
《穹頂之下》雖有柴靜本人富于感情的演講但是其視頻是新聞報道類紀錄片,以傳遞客觀事實的信息為目的,由其引起的輿論可冠之為訊息形態的輿論?!恶讽斨隆钒l布48小時之內即引發可統計點擊量2億之多,輿論之盛超過此前類似視頻。由于近幾年霧霾天氣已經越來越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于華北地區城市生活的人們更是深受其害,人們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對抗著霧霾這都成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個已經深擾人民的環境問題,在幾年的時間里影響人們的健康,危害人們的正常生活。使得民眾對于霧霾、對于造成霧霾的各種原因深惡痛絕,在自己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種對于霧霾痛恨的預存立場。并且,對于霧霾心存芥蒂的公眾情緒也已經存在,并隨著霧霾治理成效的微弱而逐漸膨脹?!恶讽斨隆氛窃诠婇g存在這種不斷膨脹的潛輿論下發布的,使得這個幾乎膨脹到極限的氣球瞬間爆炸,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顯輿論發生。
傳播學中,受眾的選擇力主要體現在對信息接受或者不接受中。選擇性接受過程包括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愿意注意那些與自己固有觀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關心的信息,并且對于所注意的同一信息,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這種理解受人們固有態度和觀念的制約。"[4]
《穹頂之下》的受眾對于片子中所展現的素材選擇性的注意。比如父母會注意受影響的孩子的介紹、企業會注意污染的調查、官員會借鑒國外的治理經驗等等,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差序利益"決定了他們選擇注意的部分不同,也就導致了受眾的反傳播學視域下《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發饋會千差萬別。在辯論過程中,受自身綜合條件限制,各方的切入角度也不同。有抨擊柴靜本人的、有指向環保部門的、有提到經濟發展的、也有涉及人身健康的,角度不同受眾的行為反應就出現了不同;立場不同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
此外,"個人差異論"以"刺激-反應論"的心理學模式為基礎,從行為主義的角度描述受眾?!恶讽斨隆返氖鼙?,個人心理結構差異、后天習得個人之間的差異使得他們對于片子的理解也大相徑庭。這個片子是在自媒體上迅速的傳播,創造了自媒體發展以來最劇烈的影響,從自媒體而言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抑或被自媒體認為是自媒體崛起的契機。而另一些媒體人卻認為"時機很重要,不可復制",柴靜自媒體走紅可是偶然。[5]
微信公眾號為"傳媒內參"的微媒體,則從柴靜霧霾紀錄片中數字、概念、選擇性事實方面解析《穹頂之下》。自媒體關注的是霧霾紀錄片能夠旋風般火起來的事實、媒體人關注的是新聞發展的規律、某些微媒關注的是紀錄片的真實性,且不論這些"受眾"關注是否有失偏頗,能夠出現諸多這般輿論都是與其自身的不同的素質、角度和知識架構有關,進而反饋的意見也不同,因此就出現支持和反對的爭論。
《穹頂之下》輿論高潮已經過去,留給國人的思考卻剛開始。在這場"輿論之戰"中,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功不可沒,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當前的"輿論場"也在逐漸的成熟、開放,受眾的自由表達的權利也不斷加強。對于《穹頂之下》輿論的研究只是對于這種自由開放的輿論場的初探,還會有諸多類似的輿論發生,研究好新媒體的輿論發生機制,探尋在這個大平臺上傳播的規律,為一個更加透明、更加公平、更加開放的輿論環境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6頁。
[2]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6,第90頁。
[3]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6,第93頁。
[4]陳峻俊。主動解讀的差異在哪里?--從接受美學與傳播學的視角比較受眾閱讀為。[J].
[5]"中青報曹林"新浪微博,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