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誕生以后,大眾文化得到了質的飛躍,大眾文化產生了許多現代的娛樂方式, 中西文化得到了極大的交融。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引領了大眾文化的發展,而這又得益于中國電影發源地之一———上?!渡陥蟆返碾娪懊餍菆蟮?。筆者嘗試從大眾文化的現代娛樂方式、受眾對大眾文化的態度和選擇以及《申報》電影明星報道推動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的發展三層闡述《申報》電影明星報道與大眾文化的發展。
一、大眾文化的現代娛樂方式
從對現代娛樂經營管理的角度看,19世紀30年代中期,公共租界工部局對上海原先制定的娛樂場所治理規定做了更改,新的規定從當年元旦開始執行。首先對娛樂活動地點進行了歸類,一共有電影院、音樂廳、馬戲場、跳舞場和妓院等共計十二類。
上海推出了一種新的管理辦法,它所包含的領域基本上都是上海通埠以后出現的各種營利性的娛樂場所。上海成為國統區后公布了《上海市公共娛樂場所管理規則》。 對公共娛樂場所進行了規定,公共娛樂場所主要指游戲場、電影院、馬戲場等。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又對公共娛樂場所制訂了暫行規則,娛樂場所主要有電影院、戲劇院、馬戲場等十五類,取消了妓院等娛樂場所,所有娛樂場所都按照《暫行規則》管理。
從以上列舉可以看出:除了1949年前上海有妓院,新中國成立后取消妓院外,上海市從1920年到1949年娛樂場所的種類變化不大, 現代娛樂業是十分繁榮的。 為何會繁榮? 如何推動娛樂業的繁榮? 這應該歸功于以《申報》為代表的上海傳媒業。
(一)以讀報為主的各種娛樂方式產生。 20世紀初的上海傳媒業的發展僅限在印刷和電子領域, 廣播等電子媒體是在廣播發明之后傳入中國的,30年代才在中國的上海興起。后來,報紙和廣播并駕齊驅,成為上海主要的媒介。上海的經濟發展加上各種媒介的宣傳和引導, 既加速了上海的經濟發展,也為媒介的發展夯實了基礎,開拓了空間。 當時上海已有300萬人口,54家廣播電臺, 每天有多達5700分鐘的節目。
這些又為上海的報刊雜志增加了一些娛樂媒介,開闊了場面。 西方時尚潮流的慢慢推進, 新的娛樂媒介理念,新的娛樂發展潮流和規則,所有這些對上海的娛樂業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也不斷促進上海娛樂業的日臻成熟。
(二)綜合性娛樂場所產生。 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游樂場新世界誕生于1910年,“新世界” 是上海近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游樂場。新世界分上中下三層,設有書場、影戲場等。 門票只需要2角,但是娛樂的項目有影戲、大鼓、雜耍、說書、二簧和自動戲等十幾種。戲曲等節目演出時間每天累計有三十多個小時。
游樂場所新世界營業后,參與娛樂的人絡繹不絕,顯得十分擁擠。很多人下午兩點花兩角錢買票子進去,一直玩到凌晨一、二點回去。 在這個娛樂的地方,呆上上十小時,有吃有看,讓那些官宦、商賈子弟十分鐘愛。
上海娛樂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新世界游樂場的成功經營, 而游樂場本身就是一個盈利很大的項目,商人們也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從而在以后的僅僅4年里,上海游樂場事業迎來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高峰。人們對20世紀初上海游樂場的潛在市場消費能力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并促進了人們對娛樂消費的欲望。 在這二者的合力下,形成了供上海娛樂事業進行時代轉折的市場基礎。
二、受眾對大眾文化的態度和選擇
大眾文化的現代娛樂方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一是娛樂場所很多,娛樂選擇的時間很多,娛樂內容也很多,娛樂節目能夠成批量生產。二是來娛樂的人選擇面比較大。因為各種游樂設施的配備得到改進, 現代文化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化, 于是受眾對大眾文化的各種娛樂方式也有不同的態度和選擇。
(一)對娛樂項目的選擇。 受眾對娛樂活動項目的選擇帶有明確的傾向性, 從而導致娛樂活動設施的使用呈現明顯不均衡的現象。通常情況下,電影院永遠是最受受眾歡迎的場所。 如遇到放映叫座的好影片,場內電影院則“常??蜐M,最多時,還有200多受眾站著看電影,”這種站著爭睹電影的現象,在30年代電影娛樂活動已經十分普及,這更能說明電影作為一種現代娛樂活動對普通市民所具有的強大而恒久的吸引力。
(二)對娛樂設施的使用。 受眾的娛樂行為帶有較強的傾向性, 導致受眾在娛樂設施的使用強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如在游樂場的各種場館中,電影院常常上座率飽滿,而成為使用強度最大的場館。 人們己經越來越不滿足于登高望遠這種單純的娛樂活動項目, 從而導致游樂場的屋頂花園早已度過了自身的黃金時期,因為在天韻樓游樂場里,“屋頂花園對受眾的吸引力非常低 , 僅有10%的 臺子有客人。 ”盡管在30年代還沒有完全退出游樂場的歷史舞臺,然而也只能是作為游樂場的擺設了。
(三)對娛樂時間的選擇。不論現在和將來,現代意義上的娛樂在客流的變動上都有較為明顯的特征, 通常表現為平常受眾流量稍微低些,周末受眾量稍高些;盛夏季節受眾量比較低些,過年過節受眾量就比較高點。如永安公司天韻樓游樂場,1941年9月20日\\(星期六\\),全天接待受眾為9035人,而9月22日\\(星期一\\),全天接待受眾為6903人,星期一的受眾量比星期六銳減了2132人,減幅達到23.6%。 此外,因娛樂項目的原因,這種差異性在具體項目的體現上更明顯。又如上海先施公司屋頂花園附設的溜冰場, 在1938年8月1日至8月7日一周內,僅售出溜冰票13張,在夏季可謂是慘淡經營。
三、《申報》 明星報道推動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的發展
電影可以說是攝影技術和演員表演藝術的結合物,一介紹到中國,就大開國人的眼界,增長國人的見識,也給中國城市人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以《申報》為例,通過筆者統計《申報》發現,1920年《申報》報道影片數為6篇;1926年 ,報道國內的影片數為66篇 ,國外的影片數為64篇 ,合計130篇;1932年,報道國內的影片數為25篇,國外的影片數為60篇,報道電影明星的為64篇,其余報道與電影有關的有163篇,合計312篇;隨后,報道電影篇數有減少,而報道電影明星的篇數卻變化不大,1939年至1941年分別為54篇、53篇和51篇。從《申報》對電影明星報道的數量來看,電影明星逐步成為市民關注的對象, 也說明電影明星逐步為市民所接受,體現出市民對西方文明也由反感轉變為認同的過程。
由于受眾的需求, 電影拍攝過程要結合電影的贏利和受眾的喜愛程度等確定,而這些又都影響了受眾對電影的關愛,由關注電影、消費電影轉而關注明星、消費明星。
(一 )《申報 》報道了電影明星的方方面面 ,吸引了不同層次的受眾。受眾通過《申報》了解了明星的日常生活方式、服裝打扮等。 在閱報的過程中, 受眾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逐步模仿明星,希望跟明星一樣過上時尚的生活。 上層社會的如宋美齡經常在上海的“愛廬”里放美國電影,而且還邀請一些人和她一起共同體會這種新的休閑方式所帶來快樂和輕松。19世紀20年代中期,《申報》刊登了一篇關于觀看美國電影的人數比例。據克拉克講,“最近兩年,華人觀看美國影戲的人數由25%增至60%”。在人群人數和城市程度的不斷增加下, 普通的文化娛樂消解方式在上海慢慢地產生了。
(二)電影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時直接推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如跳交誼舞就是大眾文化的一種娛樂方式。 民國初年,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開始參與外國人主辦的活動,如參加家庭party或者交誼舞會。 這時的交誼舞只存在于上流社會中為數很少的人。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加,舉辦活動數量的遞增,很多人為這種新鮮的娛樂方式所吸引。 漸漸轉化為當時時尚的趨勢,成為一種娛樂消費方式。 婦孺皆知的銀幕明星黎莉莉不但會演京戲,而且能歌善舞。 再加上《申報》等媒介的時尚報道,交誼舞隨之漸漸風行上海大都市,成為當地市民熱衷的娛樂消費方式。 時人認為跳舞“是男女交際中一種極高尚的儀式或娛樂”。
女子不習跳舞,舉動絕不能美觀,演影戲的,尤其要學。這一時期,跳舞成為了現代休閑娛樂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上海有人在1946年進行統計,發現舞廳超過百處,以陪舞為職業,正式登記的舞女超過3300人。跳交誼舞、看報和閱讀電影刊物等這些都是大眾文化的娛樂方式,在電影明星的帶動下,市民慢慢就會接受這種不同于傳統文化的消費方式,同時,這些對轉變上海當時守舊的封建習俗有很好的效果。
(三 ) 電影產業與其他傳媒方式結合推動大眾文化發展。電影明星的號召力體現出來,明星的經濟價值打破電影封閉的產業體系, 逐步滲入到其他商業消費品的市場環節中, 這種滲透又反過來強化了明星形象及其對市民的引導力。明星在對商品的宣傳中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說服力,甚至影響到大眾的日常都市生活方式, 為大眾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1.年畫中的明星推動大眾文化發展。 中國人的年味比較濃,過年的時候都喜歡貼年畫,歐洲的商人們知道后,用中國人更喜歡的年畫形式來宣傳。 于是商人放棄了呆板復制西方廣告形式的方式,而是進行本土化策略,用年畫的形式來推銷,20世紀初,他們雇傭一批畫家,通過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形式,用工筆國畫、木版年畫的手法,繪制許多圖畫,這些圖畫的題材有財神、戲曲、傳奇故事、小說、影戲、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等,他們在這些畫的空白地方加上所推銷商品的樣式、記號和文字說明等內容,這種圖片通常都保持12個月份,于是人們將它稱之為“月份牌”。當電影在上海流行時,商人就請一些電影明星像阮玲玉、胡蝶、呂美玉等作為年畫的模特。 當年的明星陳云裳為“陰丹士林”所作的月份牌廣告, 上面還有陳云裳的簽名和題詞:“陰丹士林色布是我最喜歡用的衣料?!彪m然這是電影明星做廣告引導受眾消費, 但是印有電影明星的月份牌對大眾文化的發展有促進。
2.廣播電臺推動大眾文化發展。 上海的很多廣播電臺不斷地更新它們的欄目,分為消息報道、經濟資源報道、熱點問題追蹤等休閑節目?!皳駠昶咴挛迦諒V播節目表統計,28 座廣播電臺中有 11 座設置了 16 檔由一些演唱的組織自己歌唱的曲目, 另外的廣播臺都放了錄制的曲目,歌曲占廣播臺的大部內容。 ”
當無線廣播飛入尋常百姓家之后,在娛樂界掀起一陣風暴,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變化, 更多的大眾傳播文化慢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娛樂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無形中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娛樂節目里很多有關電影明星、電影和電影歌曲的事,而這些最吸引聽眾的內容,一直都在大部分電臺的所有播音節目表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3.流行歌曲推動大眾文化發展。 由于流行歌曲和西方音樂有明星的參與,大眾文化中的西方音樂、流行歌曲得以興起,同時,演唱得好的歌手也會成為明星。 電影明星周璇步入演藝界時是因為流行音樂而出名的。 “九一八”事變后的1932年,周璇在一次演唱會上,演唱了愛國歌曲《民族之光》,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 因歌詞中有“與敵人周璇沙場上”一句,她便以“周璇”二字為自己的名字。1934年,周璇在上海廣播電臺舉辦的歌星聯合比賽中,以一曲動聽的《小小茉莉花》,榮獲“優秀歌手”稱號,并獲得“金嗓子”的美譽。后來周璇在《馬路天使》中主唱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等幾首插曲,流傳至今,成為人們喜愛的歌曲。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周璇被譽為“歌壇皇后金嗓子”。
總之,《申報》 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 促進了城市娛樂,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娛樂的觀念。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伯遜曾描述的, 社會的變化離不開傳播報道工具———媒介。 社會所時興或者流行的只有依賴報道工具進行傳播,沒有媒介進行傳播,社會的變化不可能加快,時尚也來不及流行。 媒介可以讓人們看到很多無法利用其他工具所看到和聽到的東西。 很多人包括兒童通過影片認識和了解了西部牛仔、公安破案、法庭審訊等等,在影片中,一些法規、社會道德和社會標準等被媒介迅速傳播,而且這些規則經過媒介的解讀更快地為人們所接受和執行。
可見,以《申報》為代表的大眾傳播媒介促使市民獲得娛樂、消遣,同時《申報》的內容還愉悅了市民的身心。 《申報》給讀報人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經濟資源, 還拓展和變更了市民們當時所持有的一些思想觀點。因此可以說,《申報》電影明星報道推動了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 逸梅 , 徐卓呆 . 上 海舊話 [M]. 上 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6:112.
[2]志游.外人對東方電影業之希望[N].申報,1925-02-8.
[3]湘英.說跳舞[N].申報,1925-12-24.
[4]忻平,等.民國社會大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779.
[5]宋嘉麟.老月份牌[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2.
[6]上海地方志·廣播電視志 [EB /OL].(2001-02-23)[2013-12-06].
[7][美]羅伯遜.社會學\\(上\\)[M].黃育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