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2.建構農民新形象的現實困境 1984 年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也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上來,農村經濟發展放緩,嚴格的戶籍制度讓城鄉發展的鴻溝擴大。此后,雖然黨和政府做出了多個惠農政策,但多年來積累的差距使"三農"問題依然棘手。我們都知道,農村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村民的收入相對較低、消費能力也較弱,教育事業、文化生活、醫療水平、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不健全,而城市以發達的現代工業為主,情況則不同。自然而然,"與中心區域越接近的群體越容易獲得資源,城市居民所獲資源明顯多于農村居民。"[33] 對農民的報道資源較少且取材不易。黨中央的政策決定和各級領導人的講話以及一些農業專家的報告研究都可以作為第一手或第二手的對農村或農業的報道資源,甚至只要簡單修改一下便可以應用,相對于需要記者親身去采集的農民報道或關于農民的二手資料來說其來源更廣泛、可報道的資源更多,并且取材難度小。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想要讓農民進行投稿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記者下基層直接對農民進行采訪報道也需要付出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開源節流的情況下,對農民的報道就顯得比較奢侈。 對農民的報道受眾群小且關注度低。在節奏如此快速的物質社會,人們對于經濟發展的走向、國際國內時事政治甚至是娛樂明星的八卦的重視遠遠多于對農業的重視,即便有人關注農業也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對農民群體的關注較低,更別說農民群體的真實生活與切實需求了。即使在央視七套有限的農業欄目里,也出現了熱門的交友相親、闖關等類型的節目,很多時候他們的受眾主體不是針對農民,而是滿足更廣泛群體的需求。 建構農民群體的形象是憑借一個個單篇報道累積起來的,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 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在農民形象建構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對農民真實、積極的報道,有助于受眾對農民形象正確的認知;而由于在報道中有疏忽或偏頗,受眾對農民形象也會產生誤解和誤會,并且這種已經形成的印象很難改變。因此,在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對農民形象的建構中,要鼓勵人們關心、了解、接受、尊重、認同農民,減少對他們的排斥、歧視和抗拒,突出農民群體對城市建設、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的力量,提升農民的主體地位,引導人們正確對待"三農"問題。
【題目】媒介環境下農民形象的構建探究
【緒論】央視7套農業節目對農民形象的構造緒論
【第一章】農民形象概述
【2.1】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概述
【2.2】央視農業節目建構農民形象的途徑
【第三章】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樹立的現代農民形象
【4.1】央視七套在建構農民形象過程中的優點
【4.2】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在建構農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農業欄目建構農民新形象的對策及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