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一個系列或一個專題的節目如果在一期節目里無法全部播完的話,可以分成幾期節目播出,這是容易讓人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個本該連續播放的系列節目被其他節目不斷插入,這個系列節目的完整性就受到了破壞。例如,在《農廣天地》欄目里,2015年 1 月 29 日播出了《寧波小吃(上)》后,中間插入了《唐三彩燒制技藝》、《彩石鑲嵌》、《發酵床養豬》、《蘆筍優良品種介紹》等 10 期節目,于 2015 年 2 月 5 日又播出了《寧波小吃(下)》。試問,時隔這么久后,多少人還會記得《寧波小吃(上)》講述了什么?制作寧波小吃的那些農民背后有怎樣的故事?還有多少人會在看了上期節目后,一直滿懷熱忱地期待時隔多日后才播出的下期節目? 在《陽光大道》欄目里,共六期的《幫你做老板》專題節目,從 2013 年 4 月 7 日播出第一期到 2014 年 1 月 25 日才播出第八期,幾乎用了十個月的時間。 新聞類節目《聚焦三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表 4-7)。在追求深度報道的新聞評論類節目里,這樣的斷裂對深度的挖掘、對深度的連續性及深刻性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2.節目形式雷同,報道題材較狹窄 央視七套作為專門的農業頻道,其每一檔欄目都應該有獨特的定位,針對不同的對象或者負責不同的內容。央視七套的各個農業欄目在創始時,欄目的制作人都對其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包括欄目宗旨、欄目內容、欄目風格與形式、受眾定位等方面。 但是當欄目制作到一定時間后,不知是可報道的內容逐漸減少還是由于采編人員自身的主觀原因,欄目的定位逐漸變得模糊,甚至背離了最初的宗旨,幾個欄目的選材、報道內容、報道形式開始變得相似,欄目的特色變得不再分明,讓人分不清楚這期節目到底是屬于哪一個欄目的。例如,《綠色時空》欄目的最初定位是該欄目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主題緊密相連,主要報道與林業有關的動態,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國內外先進的經驗技術成果及野生動植物的科學知識等,同時也會歌頌為我國林業事業做出貢獻的楷模,傳播生態文明,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該欄目主要以對"林業"的報道為主,有《林區有榜樣 轉型種"仙草"》、《務林不砍林 走出致富路》、《小小的紫膠蟲鼓起林農錢袋子》、《油桐籽拓寬林農致富路》等這樣符合主題的節目,但是也有類似于《致富經》欄目的節目,如《大學生"彩色繽紛"創業路》,講述的就是一個大學生通過養殖孔雀創業成功的故事;《"三個怪招"成就養蛇人》、《橘子遇到茶 身價頂呱呱》等節目的形式、內容都讓人分不清楚是在看《綠色時空》欄目還是在看《致富經》欄目。類似的還有《農廣天地》欄目,它的前期定位是"我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借助央視七套這個平臺幫助廣大農民朋友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及實用技術的欄目,讓農民的科學素養及操作技藝不斷進步。"欄目里有《黑鲪魚養殖技術》、《滇南小耳豬養殖技術》等給農民傳授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節目,但是也看到了這樣的主題節目--《從農田到餐桌--走進相城》、《走進興國》、《走進潛山》、《走進富源》等,同樣容易讓人混淆是在看《農廣天地》欄目還是《鄉約》欄目! 另一方面,如今的《鄉約》欄目借鑒了江蘇衛視火爆的《非誠勿擾》、貴州衛視的《完美告白》等相親節目的形式?!多l約》每期走進一個農村,然后以戶外相親的節目形式為當地的單身男女青年謀求人生另一半。 此外,比較熱門的節目形式還有戶外游戲類節目形式,例如湖南衛視的《智勇大沖關》、廣東衛視的《活力大沖關》、廣西衛視的《奪寶奇兵》等。這些節目都是在一個大型游樂場內,擺放一些特質的闖關道具,加上一些水上的項目看誰能成功闖關贏取獎品?!蛾柟獯蟮馈窓谀恳膊扇×诉@種節目形式,去不同的地方讓不同的人(以農民為主)來闖關,而此前它的節目定位是幫助農民工創業的! 還有最近比較火熱的節目是以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聚焦三農》在建構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形象的幾期《媽媽去哪了》節目里也采取了這種類似的紀錄片式的節目形式。 借鑒收視率高的節目的形式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這樣一個求新求變的時代,擁有專屬于自己欄目的特色,打造自己欄目的品牌,才是欄目制作最終的成功。同時,欄目的特色要鮮明,一個電視臺的欄目的節目類型最好不要重復,報道內容與方式更要區別對待,報道題材也要不斷拓寬。 每年春節前后,總能看到這樣的新聞--某地農民工討薪難,某政府又幫助農民工清欠了多少工資;在春運大潮中,農民工買票回家難,一部分農民工選擇成為"摩托大軍"騎行回家過春節團圓;回家返鄉途中,誰被偷了,誰又丟了東西等(表 4-11)。這類的報道題材在春節前夕的節目里占了很大比重,是報道的焦點。與農民工的工資、農民工春運返鄉回家相關的主題都被置于絕對優先的位置,不免讓人認為對農民工報道的題材過于集中、報道模式過于狹窄。 農民工群體是整個中國農民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中國農民群體里最先產生劇烈變革的群體。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促使農民群體變革觀念的階層。而這種常規化的、模式化的報道形式則將受眾對某個事物的復雜性認知限制了,不可避免的給媒介的報道力度與深度帶來影響。況且,如果媒介只是滿足于年復一年地報道對農民工討薪的幫助情況,不能由公共領域層面深入到私人領域層面,我們將很難看到拖欠一個農民工的工資會給他/她的生活具體帶來哪些問題,造成什么樣的惡劣后果等;不對反復出現的拖欠工資的這個問題追問一個為什么、怎么辦,并據此促進我國社會制度與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那媒介所擁有的社會環境監測功能與輿論監督功能就沒有發揮功效。 除了"討薪"、"春運"、素質低下、違法犯罪等題材,農民工群體從農村走入城市,他們生活的狀態與環境都發生了改變。從就業開始延伸,他們的勞動安全是否有保障?勞動條件是否惡劣?社會保障問題、子女上學問題、法律糾紛問題等是否妥善解決?他們留在農村的父母、孩子生活得怎么樣?這些問題都可以成為關注的焦點。農民工問題報道題材及報道模式的狹窄可以說是媒介在履行社會環境監測功能與媒介在議程設置上的失職。 3.過多致富形象的建構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在城市生活中,大多數市民只是這個城市里普通的一員,他們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農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務農農民,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僅靠著在所有的那片土地上辛勤地耕作。而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報道了很多農民發家致富的行為,無論是在《致富經》、《農廣天地》還是在《科技苑》、《每日農經》等欄目里。 也許這些農民形象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建構了過多的農民致富形象,不免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在農村里的農民都很有經濟頭腦,懂得創業致富增收,所以農民都比較富有。 很顯然,這是有?,F實情況的。 作為黨中央和政府喉舌的新聞媒體,宣傳和落實國家的政策理所應當。但是,農民形象具有多樣性,如果只過多地強調致富增收這一種形象,反映農民致富的議題過于顯著,一般議題和重點議題的報道量把握不當、分配不準,其報道必然失之于片面甚至變得虛假,與真實的情況產生出入。致富增收行為的過多報道,是報道存在片面性的一種表現。以部分真實代替整體真實,對農民現實生活的報道與真實的情況有偏差時,受眾就難以看到最真實的農民形象,更不要說去理解農民了。 央視七套農業欄目的報道雖然涉及到了農民生活的多個方面,但是在報道量的分配上有失偏頗。建構不真實、不準確的農民形象反而會讓其他群眾對農民產生誤解,也讓政府變得被動,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三農"成績的提升。
【題目】媒介環境下農民形象的構建探究
【緒論】央視7套農業節目對農民形象的構造緒論
【第一章】農民形象概述
【2.1】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概述
【2.2】央視農業節目建構農民形象的途徑
【第三章】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樹立的現代農民形象
【4.1】央視七套在建構農民形象過程中的優點
【4.2】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在建構農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農業欄目建構農民新形象的對策及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