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除此之外,央視七套農業欄目還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農民對科學、對創新的注重,如《怪招種出好大米》就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如何通過三個怪招顛覆傳統水稻種植的方法而種出好大米。還有《為什么余育啟的三七供不應求》、《種出超級大蘆薈》、《長在海水里的稻子》、《小龍蝦的孩子多了六倍》等節目都建構了愛科學、求新求變的農民形象;還有對民主法制的追求,如《惠農保險為何不保險》、《耍猴也犯罪嗎》、《探訪"包治百病"的神秘偏方》、《我的征地補償款誰做主》等節目;還有涉及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農民對自身發展的向往以及農村的變革與新貌的報道內容,反應了農民生活的多樣性。 由于自身較為落后的經濟條件和有限的知識水平,大部分農民仍將長期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傳統的人際傳播雖然在很多農村地區依然發達,但大眾媒介仍然是廣大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尤其是通過電視媒介。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掌握著豐富的資源,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廣泛采集有新聞價值的最新的信息并傳播給受眾來消除或減少他們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央視七套農業欄目繼續堅持報道的多樣性,要涉及更多的農民群體,涉及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服務好農民。 2.實時反映農民形象的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農民"一詞的內涵也發生著變化,農民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只是種地的或成為村干部、農民企業家、鄉村醫生和教師等。在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對農民及農業的報道中,可以觀察到其對農民形象的發展變化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 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時代發展的軌跡與農民自身變革的足跡大體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央視七套的農業欄目能在宏觀上實時反映農民形象的變化,反映農民身份的多元化,反映農民思想觀念的變革,如農民開始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再迷信神醫神藥的神奇作用、對社會保障以及職業培訓的關心、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關注等;還有農民中發生的新鮮事,如以往對于互聯網還很陌生的農民也開始上網,《網上搶年貨 農民也瘋狂》、《我在網上賣年貨》等節目就表現了這樣的形象變化。 微觀上,在黨中央國務院愈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上,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科教文衛事業投入、農村的就業及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相關農業政策已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傾斜,由此給農民帶來的利益也得到了同步的提升。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對農民形象的建構與時俱進地將報道的視角對準這些政策帶給農民自身的變化,如《利好來了 大豆能牛起來嗎?》、《我們的農業現代化》、《關注外來務工子女小學入學報名》等節目。 總之,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內,如果央視七套農業欄目能將這個階段里最突出的一個或幾個關于農民的議題報道出來,其建構的農民形象就會和生活里最真實的農民形象保持大致的同步,這無疑對人們認識農民起到幫助作用。 3.報道趨向人性化 在國家大力提倡"以人為本"的影響下,作為中央級的電視媒體,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對農民及農業的報道也更加趨向人性化。一直以來,如果平時注意都市報等大多數媒體對農民群體的報道就會發現,其建構的農民形象往往是"農民工"群體的形象,或者是已成功發家致富的農村中年男性形象,再或者就是村干部的形象。 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則不然。首先,即使是在對關于農民負面新聞的報道時,也能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平等的角度、人性化的關懷進行報道,而不像某些媒體慣用冷嘲熱諷的口氣或是帶有輕視、蔑視、歧視的態度或是一副居高臨下、充滿假惺惺的同情進行報道。例如,在以往媒體建構的最容易滋生犯罪的"農民工"群體里,往往充斥著"素質低"、"道德敗壞"、"自殺威脅"、"性饑渴"等不良字眼。央視七套農業欄目雖然也報道"農民工"的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并沒有機械地復制其他媒體的報道或是將此類新聞弄成充滿噱頭、吸引眼球的"黃色新聞",而是摘掉"有色眼鏡",全面客觀冷靜地分析他們的行為及初衷,真實地反映他們生活的艱辛、合法權利得不到維護,多了一份人性化的關懷,多了一份美好的祝愿,這點非常寶貴。除此之外,央視七套農業欄目還專門開辟了《陽光大道》欄目(前期)專門幫助"農民工"群體尋找合適的項目來創業致富。 其次,表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上,有在 2·14 情人節時對"光棍村"的關注--《誰來跟我湊一對》節目;有在某行業物價下跌后對從事這行的農民的關注,如《膠價下跌之下的膠工生活》、《裘皮價格跳水 養殖戶該如何應對》等節目;有對貧困山區嬰幼兒的關注--《貧困山區嬰幼兒營養調查》節目;有對外來務工子女上學問題的關注--《關注外來務工子女小學入學報名》節目;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媽媽去哪了》等節目。 最后,報道的人性化還表現在作為中央級的電視臺,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并沒有像其他媒體那樣建構"村干部忙于'三農'"、"村干部持續助農"、"在村干部的幫助下農民增產增收、農村一片大好"、"專家引導農民致富"等村干部、村官的"一肩擔"形象。沒有一報道農民就必須歌頌領導的豐功偉績,沒有把他們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讓農民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沒有讓他們成為主角而農民只是為了襯托業績才被報道的配角,沒有用模型化的村干部形象代替多元性的農民群體形象。 隨著我國"小眾"、"分眾"等概念的發展,媒介對受眾群體的分類越來越細致,期待以后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專門針對農村受眾、針對農民群體量身定制適合他們的傳播內容,這也是人性化的一種表現。
【題目】媒介環境下農民形象的構建探究
【緒論】央視7套農業節目對農民形象的構造緒論
【第一章】農民形象概述
【2.1】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概述
【2.2】央視農業節目建構農民形象的途徑
【第三章】央視七套農業欄目樹立的現代農民形象
【4.1】央視七套在建構農民形象過程中的優點
【4.2】央視七套農業欄目在建構農民形象中的不足
【第五章】農業欄目建構農民新形象的對策及思考
【結語/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