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國外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營銷問題探究
【第一章】引進我國的真人秀節目營銷模式探析緒論
【第二章】版權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的發展
【第三章】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的傳播特征
【第四章】外國引進真人秀節目的營銷策略
【第五章】國外引進節目營銷策略中的問題與建議
【第六章】我國版權引進類真人秀節目營銷策略的發展趨勢
【結語/參考文獻】版權引進綜藝節目營銷策略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結 語
真人秀電視節目以其媒介內容的真實性與虛構性融合、媒介制作的記錄性與戲劇性交叉、媒介傳播的雙向互動性特征受到全球觀眾的青睞。隨著近幾年國內電視臺頻繁與國外節目進行版權合作,版權概念逐漸在國內得到推廣和重視,中國法律對版權保護的意識也有了較大進展,同時幾個與國外節目進行版權合作的節目在中國大獲成功,讓國內看到了這種引進方式豐厚的利益回報,便開始前仆后繼的加入這股熱潮之中。相較于以往走上正版引進的道路后,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成熟的節目模式規避研發新節目的風險,同時可以得到版權方對于節目制作細節的指導以防節目出現偏差影響原版節目的聲譽。
國內電視臺及制作公司通過購買學習國外真人秀節目模式的創意和制作方式,并且結合本土文化特色進行再創作之后推出了一個個表現搶眼的真人秀電視節目,比如《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
等等,這種節目形態已經成為了各大電視臺爭奪收視率和各個制作公司盈利的制勝法寶,通過分析這些品牌節目所采用的營銷策略,離不開精準的受眾定位,精良的內容制作和營銷渠道上的創新。然而,在版權引進類真人秀節目迅猛發展的同時,真人秀節目出現了節目同質化、真實性不足、內容低俗博眼球、過分依賴國外經驗而忽視本土化創新等問題,為了保證真人秀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針對營銷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即節目立意新穎避免雷同,全力還原節目真實度,轉變內容宣揚主流價值觀,擺脫依賴在模仿中成長,挖掘節目的人文內涵,維護品牌形象防止過度延伸。
在真人秀節目的未來發展和創新上,必須清楚知道對于版權節目引進的再創作只是學習成長的過渡時期,最終的目的還是得依靠本國獨特的文化和市場環境進行自主創新,達到反向文化產品輸出的目標,這樣便順應了電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完善自身電視產業鏈,扭轉貿易逆差,借助國家政策打造自身強勢的傳播主體。
筆者才疏學淺,論文試圖從媒介營銷理論去深入分析我國版權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在營銷策略方面實踐操作,但因力學不逮,研究中難免留下了一些遺憾:對于資料的搜集不夠全面詳盡,理論剖析的深度和力度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高紅波。電視媒介營銷模式的革新[J].市場瞭望,2009,(7):35-37
[2] 盧漪。"制播分離"后我國上星頻道營銷模式變革與創新--以安徽衛視和浙江衛視為例[J].新聞世界,2012,(8):20-22
[3] 尹鴻,冉儒學,陸虹。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62
[4] 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與變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25
[5] 豆軍林。事件營銷的類型及運作策略[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10):42-45
[6] 孫文文 . 《中韓親子電視真人秀節目比較 -- 以 < 爸爸去哪兒 > 為例》 [J]. 青年記者,2014,(8):83
[7] 陳依妮?!栋职秩ツ膬骸返?真"與"秀"--試析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內容特征[J].2014,(1):30
[8] 李娜,李靜。媒介營銷的本質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09,(6):39-43
[9] 李翔。內容為本渠道制勝--從《爸爸去哪兒》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社交營銷[J].新聞實踐,2013,(12):30-31
[10] 呂露?!栋职秩ツ膬骸方巧O置之中韓對比研究[J].聲屏世界,2014,(2):73-74
[11] 唐·舒爾茨。整合營銷傳播:創造企業價值的五大關鍵步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40
[12] 星亮。營銷傳播學理論演進的詮釋學觀照[J].現代傳播,2013,(7):110-114
[13] 張 常 珊 . 關 于 國 外 電 視 節 目 模 式 版 權 引 進 的 觀 察 與 思 考 [J]. 中 國 廣 播 電 視 學刊,2013(6):38-42
[14] 張文。從"狂歡精神"談電視節目的"惡搞營銷"--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現代視聽,2014,(2):36-38
[15] 陳序。媒樂模式:從明星表演到百姓游戲一一淺析中國電視誤樂節目的四個階段[J].新聞記者,2005,(2):73
[16] 高紅波。論大數據對電視內容生產與媒介營銷的影響[J].現代視聽,2013,(8):31-33
[17] 高憲春。從"洋模式"克隆到"本土化"創新--論中國廣電媒體"本土化"策略的現實出路[J].電視研究,2012,(4):12-14
[18] 郭光華,歐敏華。媒體資源融合的營銷創新模式分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4,(5):56-59
[19] 郭艷民,劉培。成議電視綜藝誤承節目的模式引進與本土化改造[J].中國電視,2012,(9):45
[20] 郭媛。電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的營銷創新[J].傳媒觀察,2014,(1):13-15
[21] 惠亮亮,王勇。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的成功之道[J].新聞世界,2014(5):
[22] 雷寧。以《爸爸去哪兒》為例探析手機游戲網絡營銷新模式[J].傳播與版權,2014,(5):102-103
[23] 冷凇。從《學徒》看新派真人秀節目的[J].傳媒觀察,2007,(3):21-23
[24] 李海玲。湖南衛視的全方位營銷戰略探析[J].現代視聽,2012,(1):18-20
[25] 李翔。內容為本渠道制勝從《爸爸去哪兒》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社交營銷 [J].新聞實踐,2013,(12):63-64
[26] 李亞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的微博營銷策略--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新浪微博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4,(5):59-60
[27] 劉宏??诒畟鞑ィ骸栋职秩ツ膬骸饭澞康某晒σ蛩豙J].新聞與寫作,2013,(12):23-24
[28] 劉嵐。從傳播學角度探析《爸爸去哪兒》走紅的原因[J].新聞世界,2014,(6):56-57
[29] 劉雯娟?;邳c播方式的電視媒介營銷策略[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9,(1):175-177
[30] 盧漪。"制播分離"后我國上星頻道營銷模式變革與創新--以安徽衛視和浙江衛視為例[J].新聞世界,2012,(8):20-22
[31] 陸地 , 陳思 . 中國電視 , 你去哪兒 --< 爸爸去哪兒 > 節目熱播的思考 [J]. 新聞與寫作,2013,(12):22-24
[32] 呂春暉?!栋职秩ツ膬骸返膫鞑W解讀[J].新聞世界,2014,(04):274-275
[33] 莊嶼瑞。"文化不適應":中西方語境下的真人秀節目比較研究[J].東南傳播,2011,(08):163-166
[34] 秦煜人 . 從《中國達人秀》探究如何成功本土化國外真人秀節目 [J]. 中國傳媒科技,2013,(4):88-89
[35] 冉儒學。超級女聲創出超級營銷策略[J].南方電視學刊,2005,(5):59
[36] 宋任智。從《爸爸去哪兒》看電視節目本土化[J].新聞世界,2014,(2):18-23
[37] 孫寶國。中國電視節目形態通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2
[38] 孫文文 . 中韓親子電視真人秀節目比較以《爸爸去哪兒》節目為例 [J]. 青年記者,2013,(3):81-82
[39] 覃晴,譚天?!吨袊寐曇簟返膫鞑ヌ卣髋c價值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2,(10):36-39
[40] 童真,董鋒。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從媒介功能看韓國《爸爸去哪兒啊》的成功[J].南方電視學刊,2013,(5):119-121
[41] 萬婧。從"平民偶像"到"偶像平民":電視真人秀的文化解讀--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現代傳播,2014,(6):76-78
[42] 王暢。探尋我國真人秀節目的"藍海"[J].當代電視,2007,(10):83-85
[43] 王艷,裘淑琪。從《超級女聲》論電視傳媒的整合營銷傳播思路[J].電影文學,2007,(10):52-53
[44] 謝扭耕,陳虹。中國真人秀節目發展報告[J].新聞界,2005,(2):8-10
[45] 徐思美。電視節目如何走得更遠--淺析《爸爸去哪兒》的品牌價值挖掘[J].新聞世界,2014,(6):71-72
[46] 尹鴻,陸虹,冉儒學。電視真人秀的節目元素分析[J].現代傳播,2005,(5):47-52
[47] 岳霄龍。淺析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的創新及成功之處[J].現代語文,2014,(4):97-99
[48] 張荊杞。對引進韓國綜藝節目的思考--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例[J].大眾文藝,2014,(4):161-162
[49] 張倩。境外版權類娛樂節目的本土化改造[J].新聞研究導刊,2014,(06):158-159
[50] 張中科,謝春昌??诒畟鞑οM者品牌轉換的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4):20-24
[51] 趙歌樂。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冷思考[J].當代電視,2010,(10):85-86
[52] 鐘興,劉丫。社會示范:《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核心價值[J].新聞與寫作,2013,(12):17-20
[53] 朱劍飛,秦空萬里。媒體的時代意識:我國真人秀節目轉型突圍[J].新聞傳播,2014,(1):9-12
[54] 朱天,姚婷。微博時代電視娛樂節目傳播特征探析--以《中國好聲音》的傳播實踐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12):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