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專題片少不了幾段好的背景音樂,音樂不僅能調動片子的節奏,增加片子的感染力,同時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座城市一種精神》是我臺專題欄目中的一期節目,講述的是撫順這座城市孕育和見證了平凡而又偉大的雷鋒精神。作為 15 分鐘的專題片其信息量極大,篇幅很長,如何在內容飽滿的情況下做好節奏的變化、情感的起伏,背景音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讓觀眾在 15 分鐘內坐得住、看進去,同時還因為音樂的力量被片子深深感染著。
片子在開始部分講述撫順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這里曾孕育過一支所向披靡的鐵騎,改寫了中國的歷史;這里曾因豐饒的資源和勤勞的人民享譽全國,被譽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半個多世紀以來,撫順再度因為一個名字而溫暖中國,那就是雷鋒。
此處采用的是氣勢恢宏大氣的音樂。在音樂的最高點引出《一座城市一種精神》的片頭字幕。緊接著音樂聲戛然而止,字幕淡下。黑場中輕柔的音樂緩緩而起,講述性的音樂配合解說詞講述雷鋒 1960 年 4 月隨部隊來到撫順,把青春、激情、夢想全部踐行在這片土地上,無數閃光的事跡都發生在這里,成為雷鋒精神弘揚后世的珍貴種子。此處流水般敘述性的音樂與片頭的音樂不僅形成了音量、音色、風格、節奏上的強烈對比,更讓觀眾在心理上產生了從俯瞰到具體的感受的強烈變化。耐下心來,隨著講述走近了雷鋒。
“雷鋒犧牲后,時任撫順市委書記的沈越把預備給自己老母親送終的上好棺槨捐獻出來。公祭大會上,十幾萬群眾自發走上街頭為雷鋒送行?!贝硕温錄]有采用背景音樂,緊緊依靠老資料、老照片的視覺沖擊,在音樂上留白,讓觀眾用心體會揣摩,形成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態勢。
1962 年 10 月 23 日,撫順團市委發出《關于組織全市廣大青少年參觀雷鋒烈士展覽開展好階級教育的通知》,這是全國第一個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1963年 3 月 20 日《撫順日報》社論“把雷鋒平凡而偉大的革命精神接過來傳下去”,至此學雷鋒活動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直至 1963 年 3 月 2 日《中國青年》雜志首先發表了毛澤東的題詞,3 月 5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題詞手記,從此全國開始開展轟轟烈烈的學習雷鋒活動。此段落采用了凝重深沉的音樂以此襯托雷鋒精神在撫順這片沃土上的正式形成。
轉過幾個段落,喬安山帶著孫女祭掃雷鋒墓,向老班長說:“我歲數大了,就是以后不在了,你的孫女也能替我掃墓,她現在在雷鋒連,還寫了一本書,名字是兩個爺爺的故事?!闭f到此處潸然淚下。爺孫倆像雷鋒墓敬軍禮,此處號角聲轉起,鏡頭搖向雷鋒連,戰士跑步喊口號,指揮官喊雷鋒,全班一起答“到到到”的混響音效。此段落的幾個音效的運用不僅起到轉場的作用,而且畫龍點睛地升華了情感與意義。
在雷鋒連謝正誼指導員講述接受習主席接見,要求做雷鋒的種子后,全篇進入結尾部分,與開篇相應仍采用氣勢磅礴的音樂,配合“52 年的執著堅守,雷鋒精神已經化作撫順性格,升華為城市品質。今后的歲月,這座與雷鋒同行的城市,雷鋒精神必將花開有聲!”的解說詞,在振奮人心的氣勢與鼓舞中結束全片。
音樂在專題片中不僅僅是為主題和內容服務,更是專題片靈魂的引領者。聲未到,情先行。用好音樂,為你的專題片增加一份感動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