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新型數字視頻業務方案探究
【第一章】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數字視頻業務發展探析緒論
【第二章】數字視頻編碼與新媒體技術基礎
【3.1 - 3.3】DVB架構的技術特點和原理
【3.4】本文提出的DVB視頻交互平臺解決方案
【第四章】融合互聯網技術的視頻解決方案
【結語/參考文獻】數字視頻業務構建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五章結束語
5.1全文工作總結
視頻業務是各類新媒體應用中的熱點,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建設一個可管、可控的新媒體視頻業務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視頻編碼技術和網絡技術是實現業務平臺的核心問題和基礎要求,但是單純的依靠視頻編碼技術和網絡技術無法解決平臺的管理、監控、安全等諸多問題,必須結合各類新技術和業務形態的應用,立足運營商網絡基礎和實際需求,才能建設一個符合未來業務發展和運營的業務系統。本文主要對基于廣電的DVB系統和基于電信的互聯網系統構建新媒體視頻業務系統的方案設計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4個方面:
(1) 論文簡要的介紹了數字視頻技術的發展和主要技術標準,重點分析了基于新媒體業務下數字視頻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業務需求;
(2) 論文分析討論了新媒體技術平臺的發展和主要業務,同時針對現在新媒體的主要技術趨勢進行了分析探討,給出了新媒體技術發展的主要業務需求;
(3) 根據對新媒體業務和數字視頻技術的討論,論文首先針對傳統廣電領域的數字視頻業務系統如何構架新媒體交互業務平臺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根據基于DVB架構的視頻業務平臺實際需求,通過骨干網絡和接入網絡的技術升級改造,采用分步建設、三級管理的網絡架構,通過建立媒資管理、用戶認證系統、終端設計規劃等,完全結合陜西廣電的實際網絡結構和業務需求,給出一個基于DVB架構的高清交互電視系統設計實施方案,已經在陜西廣電網絡完成兩期建設并且投入使用。
(4) 針對互聯網視頻領域,結合陜西電信現有IPTV平臺現狀,論文深入探討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興視頻業務,并且按照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工信部有關互聯網視頻領域的政策和文件要求,設計了一個可管、可控、適用于未來業務發展需求的互聯網融合視頻業務平臺,并且給出了平臺的具體實施和建設規劃,現在平臺已經開始通過試運營為陜西電信IPTV用戶提供視頻內容和增值業務的服務。
5.2進一步的研究展望
雖然論文已經給出了基于新媒體技術的數字視頻業務解決方案,但是在互聯網絡技術、智能終端飛速發展的今天,針對新媒體平臺的數字視頻業務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將新媒體技術和視頻業務進行融合還有許多研究工作,比如:
(1) 如果解決在新媒體業務平臺上視頻業務在不同的個人智能終端之間的切換、共享和同步工作,這是一個研究的重點,不僅僅是技術手段,還需要結合實際的運營狀況和終端情況。
(2) 基于超高清和裸眼3D的技術發展,需要將整個新媒體視頻業務的產業鏈完全打通,這是數字視頻編碼技術的研究重點,畢竟依靠現有的信道編碼技術無法解決這些需要大容量帶寬的業務進行大規模推廣。
(3) 未來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的網絡平臺之上如何同新媒體視頻業務進行技術融合和業務整合是新媒體視頻業務研究的重點。
(4) 智能終端的數字視頻封裝格式依舊不統一,那么運營商需要更多的設備去適配不同的智能終端業務,如何統一封裝格式或者采用兼容的視頻封裝格式是數字視頻技術的研究重點。
致謝
攻讀工程碩士學位期間,衷心感謝我的導師徐其桓高工和王勇副教授在工作、學習、科研實踐和生活上對我孜孜不倦的教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兩位老師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淵博的學識、敏銳的洞察力、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對科學的獻身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使我受益匪淺,并將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從論文的選題、寫作思路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兩位老師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并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在此謹向兩位老師表達我最誠摯的感謝和敬意!
衷心感謝郭新科高工、周建忠高工等老師在工作上的指導,他們在學術研究上給我以指引,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使我受益良多!
衷心感謝劉剛、馮小峰、高寧等同事在工作中對我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在緊張的工作中能夠不斷的學習和進步。
感謝我的妻子寧艷紅和孩子溫欣怡,是你們給了我堅持的動力和前進的勇氣,讓我有了堅持學習和工作的動力。
最后向參加論文評審的各位專家教授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參考文獻
[1]ETSI EN 300 421 V1.1.2,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11/12GHz satellite services, 1997.
[2]ETSI EN301 210 V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Framing structure,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DSNG and other contribution applications bysatellite, 1999.
[3]ETSI TR 102 376 V1.1.1,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User guidelines forthe second generation system for broadcasting, interactive services, news gatheringand other broad-band satellite applications (DVB-S2), 2005.
[4]唐續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P220-235.
[5]石磊新媒體概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P35-70.
[6]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肯尼思·庫克耶(KennethCukier)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7]Park J. W., Sunwoo M. H., Kim P. S., etc., An efficient data-aided initial frequencysynchronizer for DVB-S2, In Proc. of IEEE Workshop on Signal ProcessingSystems (Si PS 2007), Shanghai, China, 2007, pp. 645-650.
[8]Park J. W., Yun H. J., Sunwoo M. H. etc., Efficient coarse frequency synchronizerusing serial correlator for DVB-S2, In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 2008),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8, pp.1520-1523.
[9]Oh J. G., Tae K. J., An alternative carrier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scheme forDVB-S2 systems, In Proc.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ACT 2010), Gangwon-Do, Korea (South), 2010, pp.529-533.
[10]Oh J. G., Tae K. J., A simple and robust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 scheme forDVB-S2 systems, In Proc. of IEEE 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Electronics (ISCE 2010), Braunschweig, Germany, 2010, pp. 1-4.
[11]Casini E., Gaudenzi R. De, and Ginesi A., DVB-S2 modem algorithms design andperformance over typical satellite channels, Int. J. Satell. Commun. Network., 2004May-Jun. 22(3): 281-318.
[12]A. Morello and U. Reimers. DVB-S2: the second generation for satellite broad- band services. Int. J. Satell. Commun. Network., 2006, 94(1): 210-227.
[13]Wang, H. et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ata-aided coarse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in DVB-S2, In Proc. of IEEE 71st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10-Spring), Taipei, Taiwan, 2010, pp.1-2.
[14]Yang J. X., etc., DVB-S2 Inner Receiver Design for Broadcasting Mode, Journal ofZhejiang University. 2007. 8(1): 28-35.
[15]Sun, F. W., Jiang Y. M., and Lee L. N., Frame synchronization and pilot structurefor DVB-S2, Int. J. of Satell. Commun. and Network, 2004, 22(3): 319-339.
[16]Mengali U. and Morelli M., Data-Aided Frequency Estimation for Burst DigitalTransmission. IEEE Trans. on Commun., 1997. 45(1): 23-25.
[17]Luise M. and Reggiannini R., Carrier frequency recovery in all-digital modems forburst mode transmissions, IEEE Trans. on Commun., 1995, 43(4): 1169-1178.
[18]Fitz M. P., Further results in the fast estimation of a single frequency, IEEE Trans.On Commun., 1994, 42(2):862-864.
[19]Oh J. G., Son S. H., Kim J. T., Efficient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Algorithm for DVB-RCS Systems, in Proc. of IEE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onsumer Electronics (ISCE 2009), Kyoto, 2009, pp. 342-345.
[20]Mengali U.,D'Andrea A. N.,Synchronization Techniques for Digital Receivers.Plenum Press: New York, 1997.
[21]龐井軍,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2]彭丹。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研究。中國新通信,2008 (1), P 32-33.
[23]李宇數字時代的電視:變革與超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87-95.
[24]劉達、龔建榮。數字電視技術。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P15-89.
[25]甘寧。國外地面數字電視發展現狀及啟示。電視研究,2008 (5),P 6-7.
[26]瑪格赫麗塔·帕加尼著。多媒體與互動數字電視:把握數字融合所創造的機會。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27]韋樂平。三網融合的內涵與趨勢?,F代電信科技,2000 (12 ),P36-37.
[28]廖曉葵。解讀“三網融合”.廣播電視信息,2006 (5 ), P18-19.
[29]北京格蘭瑞智咨詢有限公司。 2013中國OTT TV分析報告,2014.1.
[30]辛欣。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業務融合,新聞愛好者,2012(5)P23-24.
[31]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數字電視前端系統,2012.
[32]萬曉榆、張洪、歐陽春等。 IPTV技術與運營,科學出版社,2010.
[33]赫南·加爾伯瑞。數字電視與制度變遷。羅曉軍等。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P132-154.
[34]黃孝建、陶蒙華IPTV關鍵技術詳解。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07.
[35]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IPTV集成播控平臺技術與應用。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36]辛普森等,郎為民譯。 IPTV與網絡視頻:拓展廣播電視的應用范圍。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7]梁潔、陳戈、莊一嶸等。內容分發網絡(CDN)關鍵技術、架構與應用。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38]楊傳輝。大規模分布式存儲系統:原理解析與架構實戰。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39]雷葆華、孫穎、王風等。 CDN技術詳解。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40]胡世良。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與變革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1]中國通信企業協會。 2012-2013,中國通信業發展分析報告,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2]武娟、龐濤、劉曉軍等新媒體游戲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3]谷虹,信息平臺論:三網融合背景下信息平臺的構建、運營、競爭與規制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44]胡濤、李本乾。我國三網融合運營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45]楊煉。三網融合的關鍵技術及建設方案(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叢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6]卓力、張菁、李曉光。新一代高效視頻編碼技術。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47]劉峰。視頻圖像編碼技術及國際標準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5.
[48]畢厚杰、王健。新一代視頻壓縮編碼標準:H.264/AVC(第2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49]王相海、宋傳鳴。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茖W出版社,2009
[50]洪佐(Lajos Hanzo)、謝里曼(Peter Cherriman)等卓力視頻壓縮與通信(第2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51]許志祥。數字電視與圖像通信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2]Daniel Minoli, IP Multicast with Applications to IPTV and Mobile DVB-HWiley-IEEE Press,2008.
[53]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手機電視/移動多媒體發展現狀與專項技術研究。中國計量出版社,2010.
[54]譚朝暉、付龍數字時代的交互電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55]方濱興、曾劍秋網和天下:三網融合理論、實驗與信息安全。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