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遠流長的維吾爾族民間音樂
新疆被譽為“歌舞之鄉”美譽,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流傳著大量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這些音樂記錄著先輩們的創造,反映了人民的真實生活,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其中,維吾爾族的民間歌舞音樂是其重要的代表。
新疆維吾爾族民間音樂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其民族風格鮮明而受到人們的一致贊譽,贏得了各民族的喜愛,傳播于世界各地,現已成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
維吾爾族音樂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這是與其本民族良好的音天賦分不開的。維吾爾族既能歌又善舞,具有超凡的藝術才能,由于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繼承,融合多民族的音樂文化,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多元文化特征。具體地說,維吾爾族音樂是古代西域音樂和古代回鶻音樂的融合,近代又受到烏茲別克、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進一步豐富完善內容。
二、和田“賽乃姆”歌舞形式與民間風俗之關聯
賽乃姆是一種大型的歌舞,在維吾爾族聚居地區影響廣泛,在南疆、北疆、東疆各地都有流傳。
由于它產生在不同的地區,人們習慣在“賽乃姆”前面加上本地區的地名,如流行在和田的叫和田賽乃姆,流行在喀什的叫喀什賽乃姆,此外還有其他地方的賽乃姆,也有在其前面加入地名。更是由于和田賽乃姆與其他地區的賽乃姆相比有其獨特之處,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田,古時候稱之為“于闐”,賽乃姆是當時宮延中舉行大型的慶?;顒?,或豐收后用于慶祝典禮而創造的一種歌舞表達方式,后來因時代的演變和發展,賽乃姆逐漸成為了當地群眾不可缺少的有著別具風格的歌舞形式。其具體特征如下:
\\( 一\\) 從賽乃姆的服裝、舞具、腔調、女性優美的動作和男性粗廣的舞姿就能表現出“和田賽乃姆”的獨特性。其它地州的賽乃姆,婦女穿繡邊坎間,長裙,戴花帽,男人穿繡花長領袖白衫衣,佩戴特制碎邊腰巾和男式花帽。和田婦女以黑色長袍襯托著花邊長裙,頭戴白紗巾,頭頂上又戴一頂直徑約 7 -8 厘米的小黑帽,這種小黑帽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用一根針固定在頭上的白紗巾上,使人們一看,便知道這是和田婦女。
\\( 二\\) 樂器伴奏是賽乃姆歌舞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新疆各個地方的樂器大體都以打擊手敲為主,有薩塔爾、彈布爾、熱瓦普、艾捷克、都塔爾、竹笛、楊琴卡魯和胡什塔爾等伴奏樂器。和田賽乃姆伴奏樂器中有一件與其他地州不同的樂器,那是就“巴拉曼”。它形狀像十字架,用綠樹葉為哨片,用葫葦棒為身的一種吹奏樂器,這種樂器是和田一位民間藝人在很早以前創造的,現已被公認為維吾族代表性樂器,通常在賽乃姆開始前的長腔中使用。
薩巴依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打擊樂器,它的結構是在兩根并排的木棍中部裝一對大環,每個大環上又套有若干個小鐵環,演奏時右手執木棍搖晃或碰擊肩部發聲。是跳民間舞時男演員用的邊舞邊奏的樂器。而和田賽乃姆的獨特性表現在,樂舞開始前,女演員并成兩排,頭上頂著點著的蠟燭,盤腿坐在舞臺中央,這時有一名女演員在巴拉曼的伴奏下,以散序拉開了劇幕,頭頂蠟燭表達的意思就是遠方的客人如果夜晚路過此地,以這些蠟燭的微弱光明來為這些客人照明。散序完了之后,她們就取下頭上的蠟燭,載歌載舞。
和田賽乃姆是女演員頭頂大盤,手執小盤,大盤中放有大小一致的小碗,在樂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她們頭頂著盤子的意思是說明當地鄉村婦女從家到市場用頭把奶制品運到市場上,在用手執著盤子叫賣的表現。男人手舉手鼓,為起舞的婦女打著固定的節奏,此時的場面正是了高潮時期。
基本節奏形態為:
\\( 一\\) 賽乃姆的曲調通常來源于民歌。賽乃姆開始多用樂器演奏一段引子,以為舞蹈做好準備,引子后面接著有若干首歌曲。大多為中速開始,然后速度逐漸加快,最后轉入高潮部分,并以歡快的終曲結束。終曲有可能是歌曲,也可能是只用樂器演奏結束。賽乃姆中的每首歌曲連接都十分緊湊,很少用間奏,采用不同調性,大多數情況下,上曲是一個調性,下曲又轉到另一個調性,提升色彩的表現力,流傳于和田地區的賽乃姆的結構形式大體相同。
\\( 二\\) 賽乃姆的節奏特征。賽乃姆音樂屬于舞蹈音樂范疇,因此,強弱對比是其特征之一。但有時也會發生強、弱錯位情況。這種節奏型的節奏強位與節拍中原有的節奏強位有較大的不同兩小節為一單元,第一小節,第二、三拍出現切分及第一、二拍上連續出現兩個強音等因素。使這種節奏型富有特色,當慢速時節奏特點顯得平穩,莊重,在快速時顯得粗狂、有力。這樣的旋律轉調。節奏變化給人以新鮮感,讓人越跳越想跳,越看越想看,越聽越想聽的感覺。
\\( 三\\) 賽乃姆的舞姿。維吾爾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輕盈、優美、多以快速旋轉和動作復雜多變而著稱,民間歌舞多為載歌載舞的踏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來派爾。這是一種小型歌舞,多由男女兩人表演,所以也稱“雙人歌舞”,它的舞蹈動作較簡單,以對唱為主,其中可以加對話,男子表演多較幽默詼諧。
2. 賽乃姆。常在節日晚會上表演,表演時觀眾和樂隊圍成圈,席地而坐,跳舞在中間。有時一個人獨舞,有時兩個人對舞,群眾拍手應和,當音樂節奏由中速轉快,舞步也越來越急促時,觀眾的贊美聲四起,舞者的情緒也更加熾熱。
3. 薩瑪。薩瑪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跳躍形式,遇有宗教節日,群眾多在清真寺外的廣場上集體跳薩瑪舞,薩瑪舞的伴奏用鐵鼓\\( 維吾爾語叫那格拉\\) 和嗩吶,舞者拉著手圍成大圈,邊舞邊從口中發出“嘿! 嘿! ”聲以助興。薩馬舞的動作粗獷,剽悍,慷慨而奔放。
賽乃姆的舞姿一般是女演員豎著站成兩排,男演員橫著站成一排,在稍慢的節奏和歌曲演奏下,有一名女演員在中間托盤起舞,周圍的人邊唱邊拍手,跳獨舞的女演員托盤走到周圍每一位拍手的人面前邊跳邊行禮,完了之后她慢慢退場,然后節奏速度稍快,周圍拍手的男女演員同時起舞,互相交叉對跳,這時節奏速度快,女演員都做著一種動作站在周圍,男演員則開始起舞。他們的舞步較大,舞姿較粗獷,兩人一對互相拍著眉部,大幅度的搖晃著腦袋,兩手張開從耳后隨著節奏輕松的落在大腿的兩側,當音樂和歌聲到了高潮時男女同時載歌載舞,場面非常精彩、熱鬧,這時強烈的音樂突然停下來,男女舞者都站到自己原來的位置上,把蠟燭慢慢又頂在頭上,此時在開頭唱散序的女演員又在巴拉曼的伴奏下唱起悠長的散序旋律,這種旋律有級進也有跳進,通過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躍,使旋律一下就進入高聲區,然后逐漸下降到低聲區結束。整個結束的場面給人以“忙了一天,夜色已深,該入眠”的一種又讓人不愿離開的感覺。
以上所述的是和田賽乃姆中的服裝、樂器、節奏、曲調、舞姿大致情況,當然從所述中可以看出和田賽乃姆與新疆其它賽乃姆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樂器大體是一致的,曲調雖然在節奏上有所不同,但在旋律和調性上也是一致的,一聽就知道是新疆民間音樂。但和田賽乃姆由于存在于封閉和田地區,有些是其獨有的,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強烈的地域特色。
結 語
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精神的伴侶,無論是喜慶佳節還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離不開賽乃姆的陪伴。賽乃姆還是傳承維吾爾文化的載體,用以傳承民族文化。和田地區賽乃姆更是絲綢之路上的遺音,賽乃姆可為我向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歷史悠久的和田賽乃姆,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在新疆被人所知,且在國內外也有一定影響。我們相信隨著和田賽乃姆廣泛傳插播,一定會被更多的人們所知所愛,一定成為南疆文化瑰寶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