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文化影響力的大小,一方面取決于其自身有沒有獨特的魅力,另一方面則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傳播學先驅萊奧·弗羅貝紐斯說“文化沒有腳”,也就是說,文化是靠傳播而對人類產生影響的。在人類社會文化生活中,電視以全能文化形態在對傳統文化縱向聚集和對其他現代文化橫向綜合的過程中,多維度地輻射出所具有的邊緣性文化本質和全球性文化趨向,全能性地塑造出鮮明的文化傳播特色,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和“大力發展現代傳播體系”的政治要求下,被賦予弘揚中國文化以及提高媒介文化水平的價值訴求。于是,便有了越來越多的關于文化類節目的探索與實踐,豐富多彩的武術、鑒寶、戲曲、漢服、姓氏、解字、講壇節目在娛樂元素喧囂的電視熒屏上掀起了一場電子式的“新文化運動”。其中,起步早、影響大、種類多的武術類節目,因其在技擊防御、品德教育、哲學思想、養生保健方面的文化功能以及獨具特色的國際品牌效應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呈現出強大的文化傳播功能,構成“武術文化”與“電視文化”雙重文化符號相得益彰的嫁接與融合。
一、電視文化軟實力:文化形態媒介性與電視媒介文化性的統一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世界已經逐漸成為文化的統一體。文化軟實力作為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號召力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許多國家紛紛調整文化政策,以文化軟實力為參照,千方百計地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韓國的電視劇、日本的動漫、美國的電影和NBA等,早已成為國家用來博弈“文化經濟高地”的籌碼和武器。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實力雄厚。中國在主動吸收外國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地促進著本土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截至目前,322所孔子學院遍及世界91個國家,針灸、戲劇、功夫、孔子和酒被稱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五張“臉”。因此,當風靡全球的功夫電影極大地擴張了武術的影響力后,武術走進電視,與大眾傳媒聯姻,不僅是武術推廣的需要,也是電視產品提升文化內涵的必然選擇。
從文化軟實力的角度看電視武術節目,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體現在以武術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的文化形態層面,另一方面體現在以電視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的傳播形態層面。從第一個層面看,武術既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也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優秀文化遺產。
在現代媒體的推動下,武術文化處處展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是影視領域最具欣賞性和魅力的文化標簽之一,因此具備電子傳播的價值。從第二個層面看,對于包括大眾傳播、媒介傳播、人際傳播在內的現代傳播體系而言,媒介傳播是其中內容和形式最豐富、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在當今世界公認的五大傳播媒介中,電視又是我國目前傳播范圍最廣、最為強勢的大眾文化形態,因此通過電視節目提高傳播效力自然成了弘揚武術文化的首要之選,也就是說,電視媒介是當今武術文化傳播的最佳手段。自從河南衛視于2004年第一次將武術作為一種獨立的節目形態推出以來,《武林風》節目在地方衛視的本土化路線中大獲成功。10年間,中央電視臺、北京臺、深圳臺等多家媒體紛紛涉足武術類節目,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其間有武術競技、武術選秀、武術表演、武術講堂,也不乏論道、武術保健和武術養生等節目形式。和其他節目類型相比,電視武術節目以宣傳武術文化為前提,極大地促進了武術文化的對內、對外傳播,使其超越民族語言界限呈現出廣泛的融合性。
因此,以軟實力建構的視域提升電視武術節目的傳播效應,對加強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效力,借助地緣優勢傳播本土文化,增強外界對中國的認同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武術文化形態的電子傳播價值
以文化形態為主體的電視文化節目以具有軟實力功能的文化實體為傳播對象,又因節目主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以一種文化自覺的擔當通向文化價值的核心領域。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瑰寶,武術本身就是一種極具群眾性的行為文化,它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充分融匯了儒學的倫理理論和易學的哲學思維,又涉及了佛學、道學、養生學、美學和醫學的思想,積淀了厚重的民族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穿透力、滲透力、認同力與創造力,能夠折射出優質文化軟實力的功能與特色。
\\(一\\)國際品牌效應。
在功夫電影的推動下,傳統武術從民族地域走向全球舞臺,成為響亮的國際品牌。在第84屆奧斯卡獎評選揭曉之前舉行的“2011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數據”發布會傳出這樣的信息:功夫片是最受外國觀眾歡迎的中國電影類型,比例在40%以上;動作明星成龍以68.4%的認知度,成為外國觀眾最喜愛的中國演員;外國人熱衷的中國武術影視作品有《功夫之王》《花旗小和尚》《功夫夢》
等多部??梢?,武術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獲得了廣泛認同,形成了國際品牌效應,利用武術平臺建構媒介文化能大大增強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二\\)品德教育功能
中國武術植根于儒家禮儀的思想文化氛圍中,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武德修養的浸潤,并在與人類共同的發展變遷中,提煉出以“仁義”為核心的武德觀念,形成對人類和社會的思想滲透。拳諺云“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八卦名家李子鳴也在《綜合內家拳術》的“練武宗旨”中指出“練武之人,最宜注重道德:為國盡忠,為雙親盡孝,對友要信,對師要恭,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方不愧武術家俠義之本旨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武術歷來講究習武與崇德并重,追求品德與技藝、練武與修身、習藝與立人的統一,把修己養身看作是立身處世、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體現了我國傳統倫理學的生命原則和善良觀念。除此之外,武術文化中還蘊涵著諸如尊師重道、刻苦求進、講禮守信、勇敢仗義、舍己從人、堅韌篤實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武德旨在為人們提供有益的品質“化育”,在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和啟發意義。
\\(三\\)養生保健功能
中國武術不僅講究實戰技術,更注重練意、練氣,強調通過技擊層面的練習進入健身養生的層面,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煉,認為“精”是根本,“氣”是載體,“神”則是表現形式,并提出“內外兼修”的練功原則。著名的武術名山少林、武當、峨眉、青城、華山、天臺、昆侖、崆峒等,不僅是武術流派,同時也是養生學派。以太極拳為例,它的運動形式突出身心兼練、內外協調、動靜結合的整體作用,能在動中用意、意中求動的基礎上進行不停地運動變化,其運動不僅能活動各個大小關節和肌肉,自動按摩內臟,更重要的是能夠鍛煉心神,令習者心神安靜,內氣深長,精力充沛。又如峨眉的臨濟宗養生學派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中華養生學苑中的一枝奇葩,其食餌療法與醫藥、氣功相結合,提倡用氣功來調整人體的氣脈循環,增強五臟六腑及筋骨皮肉的功能,抵抗外來病邪的侵襲;用食餌來補充人體的精氣,增進氣血暢旺,調節人體陰陽的偏盛;用藥物則以五臟為本,補偏救弊,調和陰陽。
\\(四\\)哲學思辨功能
武術練習中包含的思維方式充滿與生俱來的東方哲學的思辨韻味。比如太極拳原理中的“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順避害”,是大量實踐經驗中歸納出的樸素辯證法;“氣”與“力”的融合,包含著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四兩撥千斤”體現出對立統一中矛盾轉化的哲學思想。另外還有少林武術從老莊“虛而待物”“耳止于聽,心止于符”等思想中萌生出的“內功養生之道”;自然門總訣中的“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將“敵之力”與“我之力”的矛盾以“借力”方式轉化,體現出運動及矛盾論的哲學思想;仿生拳套路,是中國武術“物我不二”的思想融合;“后發制人”“以退為進”是中國古人對“矛盾特殊性”的獨特理解;而一招一式“不輕不重、恰到好處”的講究,又折射出“量變與質變以及量質互變”的唯物主義觀念……這些豐富的哲學思想使學習者通過武術文化的學習,真正從內心信服中國武術文化,潛移默化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逐漸認同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
由此可見,不同于功夫影片中的表演娛樂,電視武術節目通過再現與表現、記錄或教學等方式構建了一套全面介紹武術的媒介體系,以最直觀的技擊術為圓心,全方位地輻射出博采眾長的武術文化,將最真實、真正的武術文化形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也自然成為電視媒介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精神內涵的直觀形式和重要手段。
三、電視文化形式下的武術傳播手段
以電視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節目,以電視本身作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文化形態,從電視媒介的文化功能出發,用電視傳播的行為來體現文化的價值核心,延伸出作為文化概念的意義。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武術文化介入并與視覺傳達手段相得益彰的電視武術節目在媒介領域守正出奇,掀起了一場場關于武術競技與武術學習的文化風潮。這種電子式的“新文化運動”,對內能教育引導受眾、開發本土資源,對外能拓寬文化輸出渠道、建立外聯機制,對武術本身又能提升文化內涵、促進學術研究,從而展現出文化傳播功能的責任與擔當。
\\(一\\)豐富電視文化產品
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和思想文化的多樣化給電視節目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間。然而自由背后的快餐文化暴露出種種精神危機,人們不斷呼吁有內涵的電視節目出現,渴望積極健康的文化產品。另外,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已經發展并成為一種存在著的文化本體,而文化是需要實踐的積淀和過濾的,不足百年歷史的電視產業缺少的正是這種厚重感和立體性,它需要有歷史沉淀的文化形式來豐富它的內容,延伸它的影響力。武術伴隨著中華的文明史發展變化,受中國古代哲學、中醫學、倫理學、文學、氣功學、民俗學、軍事學和宗教等文化形態的影響,包含了儒家的中和養銳、道家的守靜致柔和佛家的禪定參悟等思想以及墨家的俠客傳統,融會貫通成一項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因此,武術節目的出現自然可從整體上提高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對電視文化類型的建立形成有益補充。盡管有些武術節目會穿插一些娛樂元素,但總體上還是以文化的品位對其進行審視和約束,以文化自覺的眼光提升其內涵,這樣就能從根本上凈化熒屏,實現文化傳播的教育功能。
\\(二\\)促進武術學理研究
中國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學派眾多,幾乎每個派別都有自己的術論體系,但除了少數大派別外,更多流派的心法口訣靠師徒手口相傳,并沒有多少文獻資料保存下來。電視的記錄功能為當今的武術研究記錄整理了大量珍貴的資料,電視傳播的真實性、客觀性和直觀性,又要求電視工作者必然對傳統武術進行溯源、歸類,找到流派、拳種、技擊類別之間的關系。比如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探索發現》欄目中,就曾做過《中華武術》的系列紀錄片,包括《習武秘籍》《奇門兵器》《武科及第》《內家拳功》等15集;綜合頻道《科技博覽》節目也做過《探尋神功》系列,詳細地介紹了中華武術的發源、流變和與社會的關系。這些紀錄片多以“武術”
這一大的文化概念來看整個中國的武術時代流變,不僅是對武術文化最直接、最公開的信息積累與分享,也是一次對中華武學真實、全面的針對性梳理,能有效促進武術文化的學理研究,促成武術文化的融合與獨立性的形成。
\\(三\\)建構本土資源模塊
媒體化的道路給武術帶來的發展是毋庸置疑的。以中原武術為例,盡管它早已聞名于世,但真正讓它名冠天下的是20世紀的功夫影視劇,在一張影票只需幾毛錢的20世紀80年代初,功夫片《少林寺》的票房收入就已過億,少林寺從此聞名遐邇。
之后香港電影《太極張三豐》系列讓由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創立的太極拳深入人心,河南逐漸成為中華武術的薈萃之所、流播之處、發揚光大之地。幾十年來,《旋風小子》《太極宗師》《新少林寺》等影視劇不斷地擴大中原神功的威力,少林、太極之名也逐漸成為中國武術的優秀代表和文化品牌,“少林寺”甚至與“功夫”一起成為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的“21世紀以來中國最具有文化影響力的文化及其形象符號”??梢姶蟊妭髅降牧α渴菬o窮無盡的,應當也必然值得利用。從這個角度出發,武術節目有源源不斷的節目內容,這有利于本土文化資源模塊的建立與分享。
\\(四\\)拓建資源分享渠道
當中國武術的愛好者遍及世界各地,武術也早已從一種技擊技術、一種養生方式抑或是一個電影符號,成長為中國在文化層面對外交流與聯絡的重要名片。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文化景觀抑或人文氣質,尚武精神都具有與多國文化相通的精神內涵。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格局中,在以信息分享為主的新傳媒時代,以武會友的群體式儀式在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之間搭建起新的交流平臺,如《武林風》節目不斷開展的中日對抗賽、中越對抗賽、中伊對抗賽等賽事活動,“百姓擂臺”板塊中也不斷有外國選手參加。從國際比賽到雙邊交流,從國際會議到技能培訓,這些內容都被武術節目報道或宣傳,成為中外交流的橋梁,使武術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繼續推廣與普及??梢?,在全球化的傳播語境中,電視武術節目有責任也有能力成為優化電視生態、強化文化融合的有力補充。
綜上所述,電視文化軟實力既蘊藏在電視文化的事業與產業中,也儲存在豐富的實體文化資源中,它的總體成就一方面來自于電視符號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則來自文化符號的媒介性。電視武術節目正是在基于“狹義文化軟實力”概念上的具體文化形態層面——武術文化,以及基于“廣義文化軟實力”概念上的符號象征層面——電視文化這兩方面有機組合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具有雙重身份的獨立文化形態,既能提升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也能拓寬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道。這對探索文化傳播的新路徑、改善電視娛樂化的傳播格局、搶占熒屏的文化空間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值得推廣與傳播。
參考文獻:
[1]謝建明.文化傳播:模式及其過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2]心香一瓣.中國文化在海外的五張臉[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