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歐美地區推出多部精彩絕倫、震撼人心的紀錄片作品.筆者作為紀錄片從業者,收集、觀摩了包括琥珀、一根繩子有多長、海洋奧德賽、太陽系的奇跡、地球脈動、與龍同行三部曲、艾登堡的所有大傳、植物私生活、遷徙的鳥、BBC 的自然科學系列等多部紀錄片.筆者從這些紀錄片中選擇了幾部,嘗試分析歐美高水平紀錄片在畫面語言上的運用特點.
一、《南太平洋》中的如畫美畫面
大型紀錄片《南太平洋》以美輪美奐的畫面、清晰流暢的鏡頭、優美動聽的音樂向我們展示了南太平洋這個躁動的世界里奇異的生態,顯示了大自然的偉大和生命頑強執著.
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在場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拍攝內容的真實性.
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來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對南太平洋的拍攝,在這樣一個暗礁叢生、水域遼闊的海洋上拍攝,沒有現代高科技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量航拍和大型輪船的跟拍,以及潛入水下實地拍攝,讓此片的制作成本大幅度提高.但為了符合紀錄片的真實性,多實地拍攝,所以才有那驚心動魄的海底火山爆發時的真實記錄.而為了探尋島上生命的存在,深入十幾公里的洞穴搜尋蜘蛛、蟋蟀生活狀況.大洋中大型水生動物零距離接觸,珊瑚礁中各類生命的展現,無不精彩逼真.酷熱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都沒有阻礙拍攝者對真實內容的記錄.
作為以主要展示自然風貌為主的人文地理片,對畫面進行藝術的加工非常重要.為了展現海洋的遼闊與雄壯,畫面多采用橫向構圖,以展示更廣闊的空間.
而航拍的妙處在于大量俯拍使畫面多以全景出現,這樣對海島形狀、周圍自然景觀、植被情況都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畫面富有節奏感和流動性.時而是熾熱的巖漿噴涌的激烈場面,時而是平靜詳和的海面、魚群,時而是動物閑適的休息,時而是你死我活的爭斗,這種畫面起伏讓我們感受到海洋生命物競天擇的自然選擇的規律.移動的畫面,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里全方位了解地理風貌,也讓我們明白島嶼之間的遙遠距離和大洋的遼闊無邊.推拉鏡頭,使畫面從近景到中景到遠景有層次地展現,特寫鏡頭更是把事物細微之處展露無疑.通體透明的蟋蟀,珊瑚礁中游動的小魚,大型海蛤、鯨魚等等,在清晰的畫面里一一呈現,讓我們在驚奇驚喜里感嘆生命的奇譎瑰麗.
二、《馬達加斯加》中畫面語言的邏輯節奏
作為人文地理的鴻篇巨制---《馬達加斯加》,以濃厚的人文情懷和高品質的繽紛影像,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
一部好的紀錄片,畫面語言對內容的表達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畫面語言總能把龐雜的內容用嫻熟的影像技法梳理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馬達加斯加》的高明之處在于能站在內容之外的高處,俯視整部內容,總分的敘述方式,主次分明的思路,詳略得當的安排,讓一部紀錄片如錦上添花,煥發出特有的生機.
作為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集,需要有一個概括敘述來統領內容.所以節目一開始便以對地球俯瞰的畫面向我們展示地球全貌,從而聚焦馬達加斯加的地理方位.配以解說詞:"6000 萬年前,在這片熱帶島嶼上,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揭開了序幕……"這樣的語言解說方式,既充滿滄桑感,又引人入勝,還充滿懸疑,起到了吊人胃口的作用.
隨著主標題《馬達加斯加》展示后,作為本期標題《神奇之島》的副標題也在海浪里呈現,既自然流暢又生動形象.
《神奇之島》畫面語言內在邏輯嚴謹,節奏鮮明.按照先介紹地理成因和地質地形,再說氣候特點,然后引出這里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狀態、習性等順序,畫面徐徐鋪開,娓娓道來.既符合事物的自然成因,也符合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更讓我們明白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是順應自然的結果.在生物界適者生存已成為一個普適性的永恒話題.這樣的畫面語言,思路清晰、張弛有度,讓人一目了然,也切合了觀眾觀賞的心理需求.
三、《生命的速度》中慢鏡頭的運用
紀錄片《生命的速度》用攝影機捕捉下一個個令人驚奇的生死對決.中美洲叢林中的生存法則讓生物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能化險為夷,體現了生物高超的生存技能和大自然適者生存的永恒主題.
影片以一個個慢鏡頭向我們展現目力所不及處的生物間生死的較量,再現驚險時刻最細微的變化,不僅使內容更清晰,更把一個真實的殺戮還原.
蛇與蛙的較量,蛇的快速進攻使我們肉眼很難看清蛇是如何捕殺到獵物的.當把攝像機以每秒 2000 幀放大時,我們看到了蛇從準備狀態到咬到獵物再到撕咬獵物、注射毒液的全過程.這種把時間放大后的影像展現,如此清晰地展現整個過程的細節,如果沒有高速攝像機的幫助是根本不可能的.
高速攝像機可能把時間放大,讓時間停留.用回放讓迅疾的動作慢慢閃現,讓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呈現眼前,既滿足觀眾對蛇捕獵時如何以速度取勝,讓生存變得易如反掌,也明白生物間生死存亡以速度快慢決定的道理.
四、《不可忽視的真相》中的反傳統畫面語言
由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根據環保事跡改編并擔任線索人物,參與制作宣傳全球變暖危害的紀錄片《不可忽視的真相》\\(以下簡稱《真相》\\),顛覆了傳統紀錄片的畫面語言寓意.
紀錄片《真相》用生態景物畫面有力地批判了人為改造自然之美.《真相》在開始和結束部分都呈現了一幅生態美的畫面,從而確定了該片的審美標準.這種畫面美是按照自然的內部規律進化的有機體,它具有不依賴人而存在的內在價值,是以生態自身規律為中心,人是其中不能超越其規律的普通一員,這就是生態美.接下來畫面開始轉變: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城市里密密麻麻的人流,高聳入云的工業煙囪……片中穿插著大量這樣的畫面,然而很難用傳統的畫面標準來進行評判.
這些傳統紀錄片中想要表現自然的偉大或壯觀的畫面,在《真相》中,卻被自然用生態畫面語言予以否定.
紀錄片《真相》以歷史生態畫面否定了生態景物唯美畫面的正面性,解釋了人類中心主義所導致的生態危機.紀錄片里大量使用畫面對比語言:36 年前的乞力馬扎羅山到處冰雪覆蓋,今日只剩下山頂上一縷白雪;冰河國家公園 96 年前冰封雪飄,目前只能看到裸露的灰色山脈;28 年前,哥倫比亞美麗的大冰河的白色積雪一直延伸到山腳下,目前雪線已經升至山腰……這些畫面依然精致大氣,但卻無法給觀眾帶來正面印象,而是引發了觀眾對于環境問題的思索和行動.
唯美大氣、邏輯節奏、高速攝影或微觀拍攝等高科技手段,契合理念的反傳統畫面,這些是時下紀錄片畫面語言的潮流特色,把握好這些畫面語言的運用,我們會制作出更好的紀錄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