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民化視角淺談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引起全國范圍內的強烈反響,甚至掀起了一股“美食熱”,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電視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為切入點,以眾多人物故事為敘述載體,通過平民化獨特視角,以情動人,帶給我們美食餐餐的同時,又給觀眾展現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的艱辛與智慧。由《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可見電視紀錄片平民化意識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關鍵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平民化視角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引起全國范圍內的強烈反響,甚至掀起了一股“美食熱”,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取得了良好的收視率,在國內眾多關于美食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令人眼前一亮?!斑@部原創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點半開播,連續七天播出。首輪播出的平均收視率達到。05%,而第四集《時間的味道》收視最高,達到。055%,成績已經達到與BBc紀錄片所能達到的收視率,并超過了所有同時段的電視劇收視率?!薄浮吃撈某晒Σ粌H是運用了高清拍攝的高科技手段,文案的編寫也美輪美奧,更重要的是該片的制作體現了一個紀錄片創作的理念,就是紀錄片的平民化視角來選題、紀錄、制作。片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美食、有情懷,用真誠打動觀眾;片中也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正是這些特色使紀錄片實現了平民化的表達,擁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一、平民化是紀錄片的靈魂
紀錄片“平民化”的創作理念,我們簡單地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基于平民視角,具有觀眾意識,創作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的創作理念。這種創作理念又體現在:(1)紀錄片題材的選取上,要從老百姓的生活視角、審美趣味出發。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反映老百姓關注的題材。(2)紀錄片內容的呈現上,運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使觀眾喚起心理認同和感情共鳴。(3)從紀錄片審美效果上說,“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記錄普通人群最樸實最自然的生活實況。除此以外,紀錄片平民化創作趨勢最重要的意義還在于通過刻畫日常生活空間背后隱藏的深刻的真實,挖掘日常生活空間背后蘊涵的普遍的人性。下面我們也將從這幾個方面來探討《舌尖上的中國》在創作上是如何體現平民化理念的。
二、平民化的選題,精良的制作
(一)以吃入手,以小見大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選取中國美食作為題材,中國人歷來講究“民以食為天”,選取這樣看似簡單但又無比重要的主題,是央視紀錄片創作者們和紀錄片頻道的一次極具戰略意義的積極嘗試。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曾斷言:“達到一個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它的肚子?!敝兰畾v史學家孫隆基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將以“吃”、“口腔化”為突出特征的“身體化生存”視為中國文化最重要、最堅固的深層結構之一??梢哉f,《舌尖上的中國》選題展現的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是一個國家多民族對于各地美食的文化記憶,展現了美食與中國人、與中國家庭、與中國社會和諧共生、互為依托的密切關系,該片是對央視之前大型紀錄片,如《故宮》《大國崛起》的國家文化、宏大敘事方式的一種絕佳的補充,“做中國文化的代言人”是其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在片中可以看到所選的一個個美食不僅具有地域的代表性,也具有極強故事性?!渡嗉馍系闹袊吩谶x題上無疑是成功的,即有原生態的記錄,又挖掘了我們熟悉的生活中所不熟悉的那部分素材,這就是平凡的美??梢娺x取觀眾感興趣的主題,挖掘素材背后的精神內核,以情說理,以事感人,制作出有靈魂有生命力的紀錄片,才能獲得紀錄片的成功。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從中國人最為擅長的“吃”人手,但卻沒有僅僅停留在美食介紹、烹飪手法等淺層的表現,更不同于那些以消費引導為目的的美食節目,而是在呈現各色美食、挖掘飲食文化的同時,品讀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讓觀眾從飲食文化的角度認識和理解傳統以及變化著的中國,它既是對自然、傳統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熱情禮贊,也是面對現代文明的沖擊吟唱出的傳統中國鄉土世界一曲無奈的挽歌。
(二)以美食為載體,傳播知識
《舌尖上的中國》對傳統的最大突破盡管也體現在知識、信息傳播的專業化上-該片融合了烹飪學、民俗學、文化學、歷史學,甚至植物學、動物學多種知識元素,引領我們破解已知。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提高了受眾的文化認知力、選擇力和感悟力。飲食文化的視角選取,既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創作者們將目光從縹緲的歷史及枯噪的城市移開,開始將鏡頭對準平凡的蕓蕓大眾,“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使中國的老百姓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及身邊的人,老百姓成了真正的主人公,在這背后潛藏著的是一種文化觀念的轉型?!八囆g的本質在于展現生命力,人的審美情趣則從人的本性上要求藝術回歸本真,表達出人們的某些共同情感歷程。',「2〕而《舌尖上的中國》無論是攝影畫面,還是講述的故事,都是與人民大眾相關的美食背后的人與事,散發著具有濃郁的中國韻味的審美情趣,所以能引發人們的興趣。
(三)專業化團隊,再現本質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制作團隊先期不惜花費大量時間開展深人調研,并將探視的目光伸向海外,更多地向國際紀錄片學習和借鑒,借以拓展創作思路和確立基本理念?!渡嗉狻吩诩o錄片風格上借鑒了BBC的《美麗中國》,它是一部BBC拍攝的中國題材紀錄片,不僅展現了中國山水獨特的風光,而且更多地展現了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現代社會的庸常生活形成強烈對比。
電視紀錄片《舌尖匕的中國》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員的投人,該紀錄片由美食家蔡瀾、沈宏非兩位專業人士擔任顧問,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就有8人,巧位攝影少耐白攝,并由3為剪輯師剪輯完成。另外,該攝制組跨越我國國內自北向南的60個地區,涵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7.個拍攝地,基本展現我國地大物博的資源,風情迥異的飲食文化。整個紀錄片共七集,分別以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7個主題,講述千百年來中國人獨特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傳承。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在攝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攝影。攝像機在近距離的拍攝,為觀眾呈現食材本身的紋理構造,這樣天然的圖案都因此表現得非常唯美?!渡嗉馍系闹袊返男麄骱蠹词敲黠@的例證,美麗的山水風光,遠山近水與輕舟,其實是筷子與肉的微觀特寫。該片通過這種新穎的拍攝手法讓人們從這個獨特的角度,發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
三、平民化理念,故事化場景的運用
(一)以普通百姓為敘述主題視角,平民化展現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沒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沒有高高至上的口號宣傳。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故事里的樸素情感。這樣使得我們普通人通過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動?!逼矫窕暯窃诖蟊妭鞑ブ械捏w現更多的是理解為受眾中心論,傳播內容只有與受眾實際利益最大關聯,才會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只有深人了解受眾,以受眾的興趣和偏好來傳播信息,欄目、頻道才能生存。因為受眾掌握著主動權,已日漸成為傳播活動中主動的、有選擇的媒介內容的主宰者?!癧3]
紀錄片所探討的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而是美食獻給普通勞動人民的頌歌。在紀錄片中也少見”烹飪大師“與”美食專家“的專業講解,更多的是與小人物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該片沒有把美食流傳的歷史或者各地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習慣或者各類美食及食材的描述作為表現主體,反將”普通人在普通生活制作的家常美食“作為敘事的主要載體。鏡頭記錄了這些勞動者在生活中與美食有關的點滴片段,其中既有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也有對家鄉美食的頌揚和傳播。我們看到的是手工挖蓮藕、全中國只剩5人繼承的高蹺式捕魚,70多歲吉林”魚把頭“、賣黃摸摸的陜北老漢,手工制蝦醬的大澳老人等等。
有”人“便會有”故事“,生活中原本的那些事遠比任何電影、電視中描述的戲劇性來得更真實,人的出現是《舌尖上的中國》平民化表達的關鍵。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構成了整部電視紀錄片的細節主體,一樣樣美食的誕生,累積成為中華食譜發展中的明珠。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電視美食類紀錄片的探索不能只埋頭于美食的創作,食材的樣式和地域特征的展現,還要能抬頭發現貼近這些美食周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發掘他們真實的、具有時代感的事件和故事,在講述美食的同時,又帶給觀眾一個又一個的感動。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同時,我統計了下這短短7集的節目中,出現55例美食代表人物,也就是說,這7集的時間里為我們講述了55個故事。紀錄片對這些故事的溫情講述流淌出濃濃的親情和幸福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