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論陌生化理論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的運用
摘要:《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紀錄頻道今年繼《故宮 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創大片,上映便大獲成功?!渡嗉馍系闹袊纺軌蛟趪鴥缺姸嚓P于美食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其投資和制作水準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與有聲文本的巧妙結合,使觀眾在感官審美中獲得極大滿足,同時也使這部作品的藝術性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陌生化理論
0引言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藝創作不能夠照搬所描寫的對象,而是對這一對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陌生化手法就是要將本來熟悉的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以達到增強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1] 電影或者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視為一種視覺文本。與閱讀文學文本相似,觀眾在欣賞影片這種視覺文本時,極易形成一種期待視野。如果電影情節的發展與觀眾的預測一致或者與觀眾之前觀看的情節相似或雷同,則很難達到一種別樣的審美效果,反而會產生審美疲勞。而陌生化的意義就在于瓦解人們心理和思想上的慣性,從而重構人們對世界的感覺。
一、《舌尖上的中國》主題創意的“陌生化”
“陌生化正是一種重新喚起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興趣,不斷更新人們對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們擺脫感受上的慣?;?,突破人的實用目的,超越個人的種種利害關系和偏見的限制,帶著驚奇的眼光和詩意的感覺去看待事物。從而使人們返璞歸真,重新回到感覺的震顫瞬間?!盵2] 說到底,就是打破觀眾的慣性思維。例如,將一座墳墓和一個哀泣的婦女并列在一起時,幾乎每個人的腦子里會閃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寡婦”.這種慣性思維,直接影響我們的審美感知。而陌生化就要打破這一點。紀錄片作為一種文本,不能太陌生,不能太脫離了觀眾的審美意趣。什克洛夫斯基所說的“陌生化”是反映現實生活的“陌生化”.[2] 陌生化需要貼近生活,不能脫離實際,否則就成了空中樓閣。
縱觀目前的紀錄片作品,大多涉及歷史、科技、人文等題材,而以美食為題材的大多又是一些傳統的美食節目。加之變現手法單一,不關照現實生活,所以熱播并不多見。然而《舌尖上的中國》通過描述一個個普通的人物故事,以精美的畫面,樸實的講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生態。當然它所探討的主題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在人們味蕾被撩撥,鄉愁被勾起間,那些獨有的民族符號,共同的生活記憶,綿延數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就不僅會在舌尖上體驗,還會在靈魂中反芻。它探討的不僅僅對美食,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是一種人性的關懷,對文化的包容。所以在觀眾心中才會產生共鳴,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舌尖上的中國》介入選擇的“陌生化”
心理學認為,異性可分為絕對新異性(刺激物在我們經驗中從來未出現過的)和相對新異性(各種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尋常結合),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對新異性。[3]在《舌尖上的中國》中,介紹的美食觀眾雖然有所耳聞,卻也只有稍許熟悉,如此“相對新異性”,觀眾在接受時才相對容易。
這種效果的達到,就要提及鏡頭和音效的中介作用。過去的紀錄片多數只有簡單的食物制作、出品過程,這部片子挖掘的則是美食背后存在的各種文化、歷史的內涵,比如,就像片子里拍一條魚,還拍了水下的世界,這部片子展現的是一個非常大的世界。又比如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賣饃饃的老漢去城里賣饃饃,片中用了一個鏡頭,他一邊騎車、一邊打手機。沒有任何別的旁白,只用了一個鏡頭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現代的氣息,這些鏡頭的選取和匠心獨運的使用都使該片在藝術效果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片子對音效與旁白處理的用心也不讓畫面。在食物烹飪、燃燒過程中的聲響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稌r間的味道》中,香港大澳 74 歲的老奶奶做蝦膏,配的旁白是:“都說大澳是觀賞日落最理想的地方,這里,指的也許不僅僅是風景?!盵4] 而后片子以 4/10 的節拍,略帶感傷的鋼琴聲進行 30 秒的音樂處理。這樣的呈現以及音樂音階的處理,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赡芤灿行└袀?,但是我想親情的力量超過感傷。
但無論怎樣,這些鏡頭都是制作者選擇拍攝的。展現的世界和我們常見的世界,雖有諸多異質因素,但畢竟還是這個世界,只是視角的不同罷了。因為即使它以嶄新面目出現,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展示自身。
三、《舌尖上的中國》中敘事策略的“陌生化”
《舌尖上的中國》敘事策略主要體現在生動的文案上。對于一個優秀的藝術文本而言,懸念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個文本一開始就讓觀眾與讀者看到了結尾不僅僅使整個劇情沒有任何的過程意義,還使得觀眾對其失去興趣。在節目一開始,一個故事的主角必須在最初的 30 秒抓人眼球,它可能是一個事件正在發生,也可能一個人正在趕往某地,在經歷過一個階段以后,會拋出一個問題,或者一個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煩,最后留給結尾一個懸念,使觀眾不得不跟著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國》里就大量采用了這樣的敘述方式,比如說第一集中的“魚把頭”已經 70 多歲了,他這次帶領大家到冰面上捕魚,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魚呢?正當觀眾看著漁網被慢慢拉上來的時候,此時鏡頭一轉又跳到其他地方,這就給觀眾造成了一個懸念,要接著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在看完《舌尖上的中國》之后,有很多觀眾對片中的旁白印象深刻,文字精煉且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單純講述美食的紀錄片,而是把美食當作一個媒介,通過這個普通的媒介找到與這個媒介相關的、能夠令大眾熱情討論的東西。比如說傳統價值觀、人際關系、生存狀態甚至是哲學思考,都能夠通過這樣一部片子表達出來。
結語
《舌尖上的中國》能夠在國內眾多關于美食的紀錄片中脫穎而出,其投資和制作水準是一方面,但是,“陌生化”技巧與有聲文本的巧妙結合,使觀眾在感官審美中獲得極大滿足,同時也使這部作品的藝術性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譯 . 俄國形式主義論文選 [M]. 濟南:上東教育出版社, 2002.
[2] 陳玲玲 . 論接受美學中的“期待視野”[J].赤峰:赤峰學院學報,2010(2)12-16.
[3] 華東師范心理學系公共必修心理學教研室編 . 心理學 [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4] http://www.bajingwang.com/read-htm-tid-2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