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變法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深刻而普遍的啟蒙運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主張通過維新變法、開啟民智達到富國強民、救亡圖存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標,以康、梁為代表的晚清知識分子發起了近代白話文運動。為推動白話文的廣泛傳播,白話文的倡導者們創辦了中國新聞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話報刊。作為一種新的大眾傳播媒介,晚清白話報刊傳播了知識精英的白話文理論并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發展,還為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的最終勝利與確立白話報刊的主流傳媒地位奠定了基礎。
一、晚清知識分子傳播觀念的演進
晚清是指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的一段激烈動蕩的歷史時期,中國有識知識分子通過傳媒了解西方,革除弊端,“師夷”“制夷”,實現民族復興大夢。早已發達的西方近代傳媒千方百計窺視中國并向中國傳播近代西方的文明“鏡像”,引起了部分士大夫和知識精英的重視。中國近代第一個重視報刊作用的人是林則徐。他被派往廣州禁煙后便開始安排專人翻譯外報,從“了解夷情”、“以夷制夷”的目的出發指令譯員搜集翻譯外文報刊并把其中重要信息編成《澳門新聞紙》抄送皇帝和朝廷官員作為了解“夷情”的參考。但由于條件所限,林則徐尚未考慮辦報,只是把報紙作為“睜眼看世界”,了解西方的窗口。說明晚清社會上層對近代傳媒功能的認識才剛剛開始。
鴉片戰爭后,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日重,一些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和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外部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御侮之策。他們從外國人在中國所辦的報刊中接受了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初步認識到報刊的社會功能并著手辦報。洪仁珄的《資政新篇》,王韜的《論日報漸行于中土》《論各省會城宜設新報館》,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日報》,陳熾的《庸書·報館》等文章集中反映了這些有識之士對近代報刊傳媒的功能認識,表達了“辦報達聰”的愿望,比較林則徐等人的觀念和對報刊傳媒功能的認識前進了一步。洪仁殲認為,設新聞館出版報紙“上覽之得以資治術,士覽之得以識變通,農商覽之得以通有無,昭法律,別善惡,勵廉恥,表忠孝,皆借以行其教也?!?/p>
意謂辦報從統治者\\(“上”\\)到商賈農夫均可從中受益。
報紙不僅是統治者掌握情況的工具,也是昭明法制、推行封建道德教育、便利商品流通的有力工具。鄭觀應也說“報館之設其益甚多”,大致有:災荒年間可以“施衣捐賑,源源挹注,得保孑遺,此有功于救荒也?!比粲小白骷榉缚普摺?在“報紙中歷歷詳述,見之者膽落氣沮,不敢恣意橫行……此有功于除暴也?!睂τ谖娜耸孔?日報可以幫助他們“足不逾戶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無把握,此有功于學業也?!眻蠹堖€“有益于國計、民情、邊防、商務者,更仆數之未易終也?!?/p>
在鄭觀應看來,報紙的作用十分廣泛,可以給朝野提供議論政治的方便,有利于改革政治,對執政者有所監督;對文人學者可以助其了解天下大事;還有益于國人了解國情、民情、商情等信息。王韜對報刊的信息傳播功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認為報紙具有“達內事于外”“通外情于內”之功效,強調報紙溝通中外信息的功能。他于1874年創辦的《循環日報》是維新人士早期所辦報紙,刊登中外時事,評論時局,傳播中外信息,鼓吹變法維新。陳熾還把歐美資本主義各國發達的原因與報紙的作用聯系起來考察,認為在這些國家“制一精器,登報以速流傳而工作興矣,立一公司,入報以招貿易,而商途辟矣。與國之政令,朝夕可通,而敵情得矣,刑司之獻辭,纖毫必具,而公道彰矣?!?/p>
意謂新型機器的創造運用,商品信息的快速傳播,國際間事務的迅速掌握以及各種法律的確立都可歸功于報紙,還首次肯定了報紙的廣告功能。雖言之過譽,卻也道出了他對報刊功能的重視與肯定。
維新變法的主將康有為認為報紙的作用有“四益”:“報館之益,蓋有四端:首列論說,指陳時事,常足以匡政府所不逮,備朝廷之采集,其善一也;臚陳備各省利弊,民隱得以上達,其善二也;翻譯萬國近事,借鑒敵情,其善三也;或每日一出,或間日一出,或旬日一出,所載皆新政之事,其善四也?!?/p>
他把報紙看成是監督政府,上達民情,替政府拾遺補缺和推行新政的工具,這比王韜的傳播觀念又進了一步。1895年8月,康有為在北京創辦的改良派第一份機關報《中外紀聞》\\(初創時名為《萬國公報》\\)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支持資產階級的改良主張。維新運動的另一主將唐才常在談到報刊的上下傳通作用時說:“夫由今日以前之志士仁人,其欲摩挲掌故,鉆研政典,求斷爛朝報不可得,而赍恨終者,何可勝道?今乃海宇大通,朝野一氣,政學格致,萬象森羅,俱于報章見之;不程時日,而收延年惜陰之大效。凡官焉者、士焉者、商焉者、農焉者,但能讀書識字,即可觸類旁通,不啻購千萬秘籍,萃什佰良師益友于其案側也?!?/p>
進一步肯定了作為近代大眾傳媒主體的報刊在溝通海內外信息,聯結“官”“士”“商”“農”以及粗通文字者間的橋梁作用與中介功能,信息一經報刊播發即會迅速而廣泛散播,形成的輿論影響十分廣泛。
在眾多的維新者中,梁啟超最為重視報紙的宣傳作用和輿論影響力。他認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他分析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上下蔽塞,左右蔽塞,“喉舌不通”,“病及心腹”。報刊卻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報館者國家之耳目也,喉舌也”,“朝登一紙,夕布萬邦”。在其看來報紙的傳播快速廣泛,社會影響大,一個國家的強弱僅從報紙的發行數量就可看出。梁啟超一生致力于民眾啟蒙與國家富強并把對民眾的啟蒙作為實現富國強民的基本手段。他對報刊功能的體會更深刻而全面,也體現了晚清有識之士對報紙傳播功能認識的遞進。
后來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重視報刊宣傳作用和啟蒙功能上與維新派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一開始,孫中山就很重視報刊的宣傳功能,在興中會成立之時他就在會章中明確指出:“本會擬辦之事務,須利國益民者,方能行之。如設報館以開風氣,立學校以育人才,興大利以厚民生,除積弊以培國脈等事,皆當惟力是視,逐漸舉行?!?/p>
孫中山在后來的革命活動中還說:“當革命時代,報界鼓吹不可少?!辈选霸O報館以開風氣”列為興中會的首要任務。胡漢民認為:“報紙則往往于多數人民中,創發意見,而有登高一呼,使萬山環應之概。故對于變動之人民,有先導之稱?!?/p>
他們都從革命立場出發重視報紙的革命鼓動作用與輿論效應,認為報紙可以直接間接地影響民眾的革命激情進而產生革命行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了宣傳反清排滿的革命主張,創辦了大量以白話文為主體的近代報刊。
他們的反滿文章通過白話報刊的廣泛傳播很快就使“革命論盛行于中國,……其旗幟鮮明,其壁壘森嚴,其勢力益磅礴而郁積,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口談革命,而身行破壞?!?/p>
孫中山把創辦新式報刊作為宣傳革命活動,營造反清輿論的重要事務。他在嗣后創刊的《中國日報》上刊載反清文章,大造推翻滿清政府輿論。他還在1905年于日本創刊的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上發表理論文章,闡述反滿革命的內在涵義,號召民眾認清滿清政府的腐朽本質并喚醒民眾起而推翻專制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派還以《民報》為輿論陣地向康有為、梁啟超等“?;逝伞钡摹缎旅駞矆蟆钒l起的攻擊革命,鼓吹君主立憲的言論進行了有力抨擊并取得了勝利。由于革命派創辦的報刊主要以白話文為傳播符號,輿論的傳播范圍十分廣泛,反清言論得到有效傳播,在全國范圍內很快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為后來的辛亥革命作了先行準備,顯示了白話報刊在喚起民眾、宣傳革命、反清排滿方面的巨大威力。
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及有識之士對待近代傳媒的傳播觀念經歷了復雜而曲折的演進過程,改變了清朝早期的視報刊為“奇巧淫技”,難登大雅之堂,不入上層社會法眼的歧視和限禁,演變為一部分士大夫、有識之士通過報刊“冷眼看世界”,初步認識近代傳媒的信息傳播功能并通過西方近代報刊了解外部世界,再演進到戊戌變法時期維新人士希望通過創辦白話報刊,營造輿論,啟蒙民眾,實現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強國夢想,以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廣泛利用白話報刊宣傳革命思想,鼓吹推翻滿清專制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其間對待近代報刊的態度發生了質的改變,報刊的閱讀對象也從早期的社會上層、知識精英逐步轉移到粗通文字的中下層民眾,報刊的功能也由最初的溝通中外,了解“夷情”,演進到啟蒙民智,倡言革命。傳播視角的下移表明啟蒙對象的擴大化以及革命思想宣傳的廣泛化。從這一傳播觀念的演進中不難看出,晚清士大夫、知識分子對近代傳媒的認識由淺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理論闡述到辦報實踐。他們冀望通過辦報傳播西方民主思想,啟蒙民智,建立政治團體,宣傳政治主張,推動維新運動與民主革命的發展。這種媒介觀念的演進過程與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相觀照,起到了推動作用與催化功能。
二、傳播視角的下移與對白話文體的提倡
晚清有識之士對西方傳媒功能的認識在漸進中向前發展,近代傳媒的“大眾化”也在面向中下層民眾的啟蒙中逐漸被大眾認識與接受。
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全國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起初他們主要想通過“公車上書”在中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中進行宣傳,借助皇帝實現自上而下的變法,實現富國強兵。其間創辦的報刊主要針對以上階層??涤袨閯撧k的《萬國公報》《強學報》,梁啟超創辦的《時務報》,嚴復創辦的《國聞報》,唐才常、譚嗣同等創辦的《湘報》,康廣仁等創辦的《知新報》就是如此。這些以知識分子或士大夫為主要對象的報刊很難在文化層次較低的中下層民眾中傳播,關鍵在于這些報刊文言或半文半白的文字對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中下層民眾太過艱深古奧,晦澀難懂,自然達不到喚醒民從,啟迪民智的初衷。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維新人士對報刊的傳播對象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要想達到維新變法的目的,僅有上層社會的認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精神素質,即首先要使被啟蒙者能閱讀書報,接受新知,在知識啟蒙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思想啟蒙。而當時的書籍和報刊的文言文體嚴重制約了國民對啟蒙知識和啟蒙思想的接受。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些有識知識分子提出改革文言文體,破除文言文帶來的閱讀障礙,實現“言文合一”。作為第一個提出這一主張的黃遵憲認為口頭語言應當和書面語言保持一致,一旦口頭語言與書寫語言出現疏離,通曉書面文字的人數稀少;相反口頭語言與書面文字一致,通曉書面文字的人就多。他強調:“變一文體為適用于今,通行于俗者……諭令天下之農工商賈、婦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p>
限于時勢,黃遵憲未能明確提出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書面語言的口號,但他從語言與文字的關系出發闡發語言與文字合一的重要性,只有便利大眾閱讀,才能擴大接受知識的范圍,進而使更多的普通民眾接受新知,獲得啟蒙。這種傳播視角下移的主張開啟了晚清白話文運動的序幕。
隨后,梁啟超發展了黃遵憲的傳播觀點,他把國家復興與民族崛起和書寫語言變革聯系起來,強調改革書寫文體便利民眾閱讀,擴大信息接受者范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鄭重寫道:“我支那之民不識字者十人而六,其僅識字而未解文法者,又四人而三乎!”
認為民眾接受新知必從閱讀開始,只有全民族都能讀書閱報,接受教育,國家和民族才會重新崛起走向富強。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文言文體卻嚴重阻礙了啟蒙思想的傳播。為了達到自上而下的啟蒙目的,必須改造舊文體,以通俗的文字為文,解決現實中言文分離等問題,創造出適合新時期報刊宣傳要求的“新文體”。針對清代統治文壇的“桐城派”古文,梁啟超指出了它束縛人們思想表達的弊端,自稱:“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笨芍^直言不諱,擲地有聲。維新變法前后,梁啟起自求解放,先是在創辦《時務報》時自創“時務文體”,后經《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期間的改進發展成一種適應報刊使用的相對平易的“新文體”。在他看來,這種文體“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p>
意即“新文體”明白通暢,行文自由,不受古文章法之約束,在文中可以根據內容需要適當運用俚語俗話及韻語,同時還時常借用國外的語法詞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梁啟超雖未明確指出用白話文體替代文言文作為主要的書寫語言,但他卻在辦報實踐中逐步降低語言的文言色彩,借助報刊向中下層民眾推廣趨于白話文的過渡性語言。他的“新文體”體現了維新人士傳播視角下移、著眼民眾接受、擴大啟蒙對象范圍的維新思想。
對于梁啟超首創的報章“新文體”,維新派另一重鎮譚嗣同給予了高度贊揚。譚認為報刊既然是面對廣大讀者的“助新之具”,就應該沖破傳統的“文例”限制,以自由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內容,造就一代新的文體和文風。梁啟超首創的適應近代報刊傳播需要的“新文體”在適應普通讀者閱讀方面邁出了可貴一步,但并未超出文言為主的范疇,只是在古文范疇內的革新,與真正的白話文尚存較大距離。但就其報章語言對文言、俚語和外來語的融合看,確已改變了原有報刊文章用語的格調,是一種向現代白話文過渡的淺近的文言文體?!靶挛捏w”的產生適應了當時啟蒙運動的需要,也為近代報刊造就了一種易讀文體。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口號的是裘廷梁,自稱“白話為維新之本”,他把白話與開啟民智和宣傳維新結合起來賦予文體變革以嶄新的時代內容。裘廷梁是東南一帶鼓吹變法維新的著名人物,于1898年創辦了《無錫白話報》,他倡導白話文的著名文章《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就刊發于該報。裘廷梁深刻地剖析了文言文給國家的發展帶來的重重障礙:\\(中國\\)“有文字而不得為智國,民識字而不得為智民”,緣自于“文言之為害”。他在文章中分別從“省目力”“除驕氣”“免枉讀”“保圣教”“便幼學”“練心力”“少棄才”“便貧民”等八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白話文的價值。
裘廷梁對文言文體的弊端與白話文的益處作了系統的理論化總結,把書寫語言嬗變上升到國家興衰的高度觀照,把能否成功向大眾推廣普及白話文視為民眾啟蒙思想能否得到有效傳播的關鍵所在,直接關系到維新變法的成敗。
裘廷梁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國家中國民的智識水平與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密切相關,要想使整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一個質的提升,必須使其每一個國民均能接受良好教育,獲得足夠的信息。普通國民通過媒介獲得知識時必須掌握基本的語言符號,而語言符號的難易則是衡量獲取新知的重要尺度。顯然,艱深古奧的文言文曾經剝奪過無數普通民眾接觸書籍,獲取新知的權利,現在這種弊端仍然存在。因此,唯有實現“崇白話而廢文言”,普通民眾的文化層次才可提高,國家富強才可實現,因為白話文體可消除一般大眾面對文言書寫時的障礙,更容易理解文字所蘊含的內容。要使變法維新獲得成功必須先辦報紙,作好輿論宣傳工作。裘廷梁認為:“無古今中外,變法必自空談始,故今日中國將變未變之際,以擴張報務為第一義?!庇爸\國大計,要當盡天下之民而智之?!比簟坝裰谴髥?必自廣學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閱報始。報安能人人而閱之,必自白話報始?!?/p>
就是說白話報是傳播信息,啟迪民智的重要媒介。裘廷梁系統論述了維新派的白話文理論,是對黃遵憲“言文合一”、梁啟超“新文體”主張的繼承與發展,成為晚清白話文運動的理論綱領,具有劃時代意義。
三、晚清白話報刊的創辦與報刊文體的轉向
晚清以來的社會改革及思想啟蒙是以平民百性為主要對象的。這種對普通民眾的啟蒙首先要使被啟蒙者能讀書、閱報獲取信息,其前提是讓他們能通過淺易的文字接觸近代媒介。這也是作為近代大眾傳媒的晚清報刊對白話文體的必然選擇;同樣,白話文體也只有通過近代大眾傳媒的報刊才能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并取得最大化的影響。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曾說:“媒介一經出現,就參與了一切意義重大的社會變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以及興趣愛好、愿望抱負和道德觀念的革命?!?/p>
施拉姆對媒介功能的觀點也能解釋晚清近代傳媒對社會形態和社會嬗變的作用。白話報刊作為晚清社會的啟蒙工具是適應維新派的政治啟蒙和思想啟蒙而誕生的。啟蒙者也是希望通過近代傳媒的知識傳播和思想教育以實現啟蒙民眾,構建現代化民族國家的夢想,致力于現代社會體制的建立,因而要求報刊文體需因時而變,以白話代替文言,著眼中下層社會,擴大接受對象,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質。
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媒介、符號和信息\\(知識\\)是構成傳播活動的三大要素。語言作為特定的符號系統始終蘊含著一定的信息并借助媒介傳播出去。語言只有在適應媒介特性和受眾需求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其指代功能。中國古代之所以沒有產生近現代意義的傳播媒介,就在于封建社會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傳播工具始終被控制在上層社會手中,普通民眾難有掌握語言、獲得傳播的權利。不以大眾為傳播對象的古代書籍其符號體系的文言化也就順理成章。正如學者所說:“語言的存在和發展,與一定的傳播媒體和傳播方式聯系起來,語言在其傳播活動中才具有意義,因而,一定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媒體,制約了人類的語言?!?/p>
由于近代西方白話報刊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及晚清維新派改良社會,啟迪民智的現實需要,報刊的大眾化與白話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從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到裘廷梁都試圖通過改革語言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他們不僅努力探討書寫語言的淺近易讀,還做著種種理論的總結與實踐的探索,通過白話報刊的實踐向民眾推廣白話文并檢驗白話文理論,進而擴大民眾接受信息的范圍,達到啟蒙民眾。富國強民的目的。改良派于1897年11月在上海創辦了第一張白話報紙《演義白話報》。在《白話報小引》中寫道:“中國人要想發奮立志,不吃人虧,必須講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勢,必須看報。要想看報,必須從白話起頭,方才明明白白?!北砻髁司S新人士創辦這份報紙的真實意圖:中國人若不再受外人欺侮,就要讓他們了解外部世界,掌握世界形勢,把報紙作為媒介和渠道來接受信息,獲取知識,提高國民素質的工具。若此,報紙就必須降低閱讀難度,改革符號體系,滿足普通民眾的閱讀需要。
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啟迪民智,富國強民,建立現代民族國家體制的目的。
《演義白話報》的創刊得到了其他維新人士的首肯與效仿。裘廷梁一睹便“甚善之”,他亦在1898年5月在無錫創辦了維新派的另一重要報紙《無錫白話報》。在《無錫白話報》出到第5期時,裘廷梁恐閱者以為該報專為無錫一地而辦不面向全國發派,又恐怕閱者誤認為該報是用無錫方言編寫無法向全國宣傳,就改報名為《中國官音白話報》。裘廷梁在《無錫白話報》的序言中指出,如果全國“每縣自設一報,浸淫遍于18行省而后民智大開耳?!彼U述了報紙的重要價值,辦好白話報與宣傳維新變法的緊密關系及現實意義。其他維新人士還創辦了《平湖州白話報》《通俗報》《女學報》等白話報紙。這是維新派白話文由理論轉向實踐的重要標志。
維新變法失敗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也很重視通過報刊表達民主革命思想的訴求。從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創辦的白話報刊多達170種。其中著名的有《杭州白話報》《中國白話報》《安徽俗話報》《直隸白話報》等,在數量和社會影響方面均超過了維新變法時期的白話報刊。此外,一些用白話或淺易語言寫就的宣傳改良或革命的小冊子也在中外廣泛傳播,影響甚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白話報的主持人大都是革命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人或是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內容上主張通過革命手段推翻滿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林獬主編的《中國白話報》、陳天華主編的《警世鐘》和《猛回頭》作為當時著名的革命派報紙全部使用淺俗的白話語言向普通民眾做廣泛的民主革命宣傳。
晚清白話報的出現及其發展與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脈絡緊密相聯。維新變法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涌現的大量白話報刊與以上兩個時期的社會變革思潮相互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變革的歷史進程并呈現出蓬勃生機。正如學者所說:“它的發展是與中國近代思想啟蒙運動、政治改良運動和民主運動緊密聯系的?!?/p>
這些以“白話”命名的報刊對促進現代白話文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在某種程度上檢驗了維新人士和民主革命家們的白話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地推動了中國的書寫語言由文言向白話的逐步轉變,同時也為20世紀初的白話文運動的最后成功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辦報經驗。如果沒有晚清大量創辦的白話報刊,維新派的白話文理論就難以得到順利推廣;如果缺少晚清時期的白話文理論與辦報實踐的準備和鋪墊則很難有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的最后成功。
四、晚清白話報刊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影響
由于時代的局限,晚清的白話文運動還僅限于報刊傳媒語言,尚未實現全民族書寫語言的白話文化,但卻開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民族語言全面白話化的先河。晚清時期維新人士為啟蒙民眾,重塑民族威望,提升國民整體素質,實現構建現代民主國家夢想而創辦的近代白話傳媒是整個社會變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改良運動和民主革命的開展,也為我國近代書寫語言的白話化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為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提供了借鑒,積累了經驗,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晚清創辦的白話報促進了民族書寫語言的現代轉型并對嗣后的白話文運動提供了借鑒,晚清時期維新人士提出的白話文理論與辦報實踐和20世紀初蓬勃開展的五四白話文運動有著承先啟后,密不可分的聯系。兩個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的發起者都選擇白話報刊這種新型的傳媒作為宣傳啟蒙思想、開啟民智的工具,前者雖未徹底成功但卻為后者做了全方位的鋪墊。白話傳媒在兩個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與發揮的工具作用是一脈相承、極為重要的,甚至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最終勝利起著決定作用。晚清時期著名的維新人士裘廷梁不僅把《無錫白話報》作為啟蒙思想的傳播陣地,還把它作為白話文推廣的工具和途徑并形成了系統論述白話文的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五四期間大力倡導白話文并發起白話文運動的主將陳獨秀、胡適利用《新青年》這一啟蒙陣地發起了白話文運動,提出了白話文的理論綱領。前者為后者做了理論和實踐的預設,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晚清和五四白話文的倡導者們從不同的立場、不同角度對文言文進行了批判。裘廷梁認為文言之害在愚國愚民,把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歸結為“此文言之為害矣”。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的發起者之一胡適在其倡導白話文學的著名篇章《文學改良當議》中提出文學創作的“八不主義”。他從言之無物、模仿古人、不講求文法、無病呻吟、濫調套語、用典不當、過于講究對仗等方面對禁錮人們思想的文言文作了深刻剖析和批判。陳獨秀也從形式到內容對舊文學做了全方位審視,認為“桐城派”“駢體文”“西江派”等傳統文章書寫體式“失獨立自尊之氣象也”,因此喊出推倒貴族文學、古典文學、山林文學的口號。
在對文言文批判的同時,晚清白話文運動與五四白話文的倡導者們都對白話理論的構建做了積極探索,創設了系統化理論且前者對后者啟發巨大。胡適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的“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陳獨秀的“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等白話文理論與梁啟超的“新文體”主張,裘廷梁的“白話為維新之本”、“崇白話而廢文言”的理論主張一脈相承,且都通過白話傳媒得以推廣。五四白話文運動的最終勝利,若沒有晚清前輩的探索與積淀則很難實現。
2.晚清白話報刊對五四時期的白話報刊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參加者中有多人和晚清報刊有過密切關系,有的曾參與白話報刊的編寫工作,他們對白話文的初步認識與實踐便是從晚清白話報開始的。胡適曾主編過《競業旬報》,他的第一篇白話體小說《真如鳥》就刊載其上。陳獨秀在1904年創辦了《安徽俗話報》并自任主編?!栋不账自拡蟆酚捎谕ㄋ滓锥?老少咸宜,思想進步,一時成為白話報界的翹楚并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們早年的這些白話報實踐為其倡導文學革命,廢除文言文,采納白話文發揮了作用。
晚清白話報刊適應下層民眾需要,傳播視角逐漸下移。從黃遵憲倡導言文一致到梁啟超的報刊語言改革,提倡“新文體”,再到裘廷梁的“崇白話而廢文言”及其所辦的《無錫白話報》的白話文實踐,還有后來數量眾多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白話報實踐,這是一個由初步提倡到付諸實踐嘗試再到報刊語言完全走向通俗化、口語化的曲折過程,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報刊語言的影響十分巨大。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是直接從辦報開始的。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雜志》\\)雜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由于陳獨秀豐富的辦報閱歷和對白話報刊傳播功能的獨特認識,他所辦的《新青年》雜志從1918年1月起嘗試改變原來的文體形式,著手登載部分白話文章,使用新式標點,從同年5月的第4卷第5號起完全刊登白話文章。在《新青年》的影響下,其他報刊也開始實行白話文和新式標點。北京的《晨報》《京報》《國民公報》、上海的《民國日報》《時事新報》《小說月報》《東方雜志》等大型報紙雜志受《新青年》影響開始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一些學生團體也創辦了許多白話報紙,著名的有傅斯年等辦的《新潮》。這些近代傳媒共同推動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開展并最終使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成為整個民族的書寫語言。
五四白話報刊與晚清白話報刊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兩者都以白話作為為語言表現形式,在編排方式和欄目設置上兩者也基本一致,體現了兩者的相承性。兩者都經歷了一個由文言逐步轉向白話的過程。晚清報刊由于歷史因素這一過程更為漫長和曲折,五四時期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也是由文言轉向完全白話的,只不過這一過程非常短暫。第二,兩者的傳播對象都曾經歷過由精英向普羅大眾的轉變,最后把傳播視角確定在一般民眾身上,開始關注普通民眾的閱讀能力和需求,充當了知識啟蒙和思想啟蒙的角色,打破了上層社會的信息壟斷和知識壟斷,使普通民眾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傳播機會和權利。第三,晚清白話報刊和五四白話報刊無不努力擴大銷量,在各地建立發行點,城市和鄉鎮的眾多居民因而成為大眾傳媒的受眾群體,信息傳播的空間得到較大拓展。第四,白話報刊簡明易懂的特質改變了傳播形式,拓展了一般大眾的認知空間,促成新的價值體系的形成,引起了民眾對社會的普遍關注,甚至改變了民眾的集體行為。
3.晚清白話報刊對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做了必要的籌備和預演。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璀燦的明珠,占據重要地位,是人民接觸知識、接受啟蒙的載體。
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學中除了部分白話小說其余皆為文言文體,接受對象主要為文化層次較高的中上階層。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通過壟斷語言從而控制了知識和思想,達到專制目的。晚清社會中諸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裘廷梁等優秀知識分子出于民眾啟蒙和國家振興的目的,把信息傳播的視角逐漸移向普羅大眾,希望通過民眾覺醒與素質提高實現維新變法的目的,主要手段就是逐步用書寫語言的口語化代替傳統的文言文,推廣渠道則是白話報刊。在維新派看來,僅有白話報刊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有民眾喜歡閱讀的作品。兼有“載道”功能的文學被納入到維新人士的視野中。梁啟超有感于文學的啟蒙作用和傳統文學的僵化問題提出了“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文界革命”以及“戲劇改良”口號。這些主張主要通過維新派所辦的《清議報》《新民叢報》《國聞報》《新小說》等刊載出來,提倡通俗化,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對維新變法及以后的文學和五四新文學都曾產生過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一定的傳媒帶來一定的語言變革和語言方式,也深刻影響著這個時期的文學語言。以《新青年》為核心集聚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在大力倡導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同時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陳獨秀打出的“文學革命軍”的“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革命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敝饕菑奈膶W語言的由“雕脯”“陳腐”向“平易”“通俗”的方向轉化進行改革。胡適主張的文學改革的“八不主義”\\(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不作“無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語爛調,不重對偶,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話俗字\\)則完全從文學創作的語言改革著眼,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民眾啟蒙作用。這些觀點繼承并發展了梁啟超的文學改良主張。
梁啟超的新文體經過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改良后適應了五四白話文學的需要,是五四白話文汲取的一個源泉。梁啟超的新文體散文也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中得到倡導者們的普遍賞識。胡適就說:“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p>
郭沫若曾說:“當時的有產階級的子弟”,“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p>
裘廷梁、陳榮袞等提出的白話文改革理念更是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白話文學運動的先聲。五四時期的白話小說也可在晚清白話報刊中找到雛形,如《安徽俗話報》連載的白話小說《黑天國》《癡人說夢》等,雖然說教色彩很重,文學價值不高,但在語言的白話化方面為五四新文學創作的語言運用提供了范本。
此外,五四白話文學所必需的三個要素\\(新文體、白話文和白話小說\\)在晚清的白話文運動中均已出現,并對五四白話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晚清文學與五四文學都是從報刊開始并以報刊為載體,滿足了報刊的大眾化要求。文學語言的變革和報刊語言的變革如影隨形,并行不悖。晚清的白話文改革和梁啟超文學改良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就在于這種改革還處于理論呼吁層次,缺少大量適應普通民眾閱讀的文學作品的支持;五四新文學的成功就在于陳獨秀、胡適等人在大力倡導白話文學的同時,魯迅等作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通過《新青年》《新潮》《晨報》《每周評論》《國民》《時事新報》等報刊廣泛傳播,得到全民族的普遍認同,最終確定了白話文及白話文學的主流地位??梢妶罂鳛榻F代大眾傳媒對白話語言的特定需求和在近現代文學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異常巨大的。
參考文獻:
[1]洪仁珄.資政新篇[A].太平天國史料\\(2\\)[C].上海:開明書局,1951.
[2]鄭觀應.盛世危言·日報\\(上\\)[A].鄭觀應集\\(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王韜.弢園文錄外編\\(2\\)[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陳熾.庸書·報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康有為.奏改時務報為官報折[A].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唐才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N].時務報,1896-08-09\\(3\\).
[8]孫中山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胡漢民.近代中國革命報之發達[N].中興日報,1909-01-29.
[10]與之.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G].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2\\)[C].上海:三聯書店,1963.
[11]黃遵憲.日本國志·學術志\\(33\\)[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2]梁啟超.蒙學報演義報合敘[N].時務報,1897-11-05.
[1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譚嗣同.報章文體說[N].時務報,1898-06-10.
[15]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N].中國官音白話報,189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