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藝術中有一組極易被忽視的造型符號——色彩,它是我們周圍現實的組成部分。色彩對我們觀察和體驗各種現象、事物、事件有極大影響,因為沒有一樣東西能離開色彩。
色彩在人的生活中作用極其巨大,許多研究都指出了色彩和人的情緒聯系密切。從情緒方面來講,在人的心理中某些色彩必然會和一定的事物或事件產生聯想。例如,紅色使人覺得喜慶、莊嚴,催人積極采取行動;綠色往往使人聯想到草地和森林,能感到快慰,有助于休息。在我們的文藝作品中,黑色與莊重,白色與純潔總是聯在一起的。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心理感受。從色彩心理學角度看,每一種色彩都對應著它們各自相應的視覺心理感受,魯賓施泰因確定了色彩和情緒之間特定的聯系。這種聯系如圖所示如下:
一定的色彩或色彩的組合往往具有象征意義,色彩不同引起的情緒也不同。在考慮色彩的使用問題時,要注意符合宣傳的實際需要,要符合某些一般和特殊的宣傳規則;尤其應該知道,拍攝中過程中色彩的處理和運用,后期制作對色彩又有何特殊要求等等。
一、在復雜環境下,靈活調節白平衡
當攝像機在進行拍攝時,只有當攝像機標定的平衡色溫與所處拍攝環境下的光源色溫一致或接近時,畫面中的景物色彩才能得以正常還原和再現。因此,我們在拍攝前需要初步判斷所處環境的色溫情況:是低色溫,還是高色溫。然后再使用攝像機上對應的色溫片并配合相應的灰片進行白平衡調節,方能使當前拍攝環境下景物的色彩正常還原。
二、掌握各種色彩在電視畫面中的表現力
由于攝像機的光學結構遠不如人眼的復雜,對不同色彩的敏感度和色彩還原性與肉眼所見相差較大,所以有時就會造成現場與電視畫面之間的色差,當然這里也有光照度和受光物體表面材質反射率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以下規律:在相同的客觀條件(色溫、照度、對比度)下,各種色彩在電視畫面中的表現不盡相同,其中白色與黑色是最難在電視上表現的,尤其是高反光的白色物體和吸光強的黑色物體,前者因反光強,很容易曝光過度,后者又會因吸光太強而顯得照度不夠,無層次;藍色在電視畫面上表現力較強,尤其在色相方面,即使是藍色系里的最淺的藍,在電視畫面中也會表現出較肉眼看飽和得多的藍色,深藍色有時在照度較低時會出現“糊”的過度飽和現象;紅色系表現力相對較弱,綠色系表現比較正常,與藍色相當,偏冷的綠(如翠綠)在色相上比偏暖的綠(如橄欖綠)表現力稍弱;黃色系里的檸檬黃在色相上接近白色,純度較高,因此在電視畫面上較難準確再現,容易出現“過亮”現象,橙黃等偏暖的黃在色相和飽和度上則表現較正常。所以在進行拍攝時應盡量避免表面是高反光的白和強吸光的黑的物體,拍攝其他在純度和明度上接近白色的色彩的景物要注意控制照度和光圈,以避免曝光過度。
三、畫面中色彩的調配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視畫面的色彩處理,在前期可以通過照明或者攝像機的調節,到后期則可以通過電腦調色來實現。通常來講,電視畫面中的色彩宜“純”忌“花”,也就是說要盡量保持畫面色調的統一和諧,而盡量避免出現一些花哨、不和諧的強對比的色彩和媚俗畫面。
在電視藝術中,適當的視覺刺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但并不是把各種色彩任意組合起來就能吸引觀眾的注意,也不是任何色階都能引起觀眾同樣的興趣;相反,如果色彩組合得不好,便會使人感到難受。這不僅是個心理問題,而且也是個美學問題。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具體條件,色彩的選擇應適當,組合應協調。
色彩還影響人的空間知覺。使人對畫面空間的實際大小及陳列其中的物品的位置產生錯覺,色調組合得當能使人對空間產生錯覺。若錯覺是離開了事物,造成的印象是場所變大;若錯覺是接近事物,造成的印象是場所變小。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在窄小的空間范圍表現空間增大的視覺鏡頭效果。例如,黃色能增強表面感,看起來表面增大;紅色產生接近感,看起來場所體積變??;淺藍色使人產生離開的感覺,使場所顯得更寬闊。色彩對遠離人的事物的能見度影響也極大。色彩使人產生離事物遠或近的感覺,縮小或增大事物與觀眾的距離。格蘭季認為,色彩對事物或平面的距離發生似是而非的變化。其影響如下:蔚藍色和綠色使距離更遠,紅色使距離更近,橙黃色、黃色、褐色和紫色使距離變得很近,此外,褐色還使人產生狹窄的感覺。
如果整個鏡頭畫面色彩安排得當,便會產生美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在一個或一組鏡頭里使用許多對比度大的色彩(色彩不協調),往往產生心理負作用和相反的美學效果。例如,不應對不同的色彩平均用力交替使用,因為這會造成一閃一閃的感覺,讓人誤以為是夾幀,也使觀眾厭倦。
色彩對字幕也有影響。試驗證明,字幕的色彩取決于不同的背景。據發現,彩色字幕比黑白字幕的可見性要高35%,字幕對背景色彩的依從性如圖所示。字幕對背景色彩的依從性。
當然,在電視宣傳中,某些色彩的使用受到一定的社會和政治的局限,但色彩在宣傳片拍攝藝術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如何更好的在拍攝中運用這一藝術手法,創造出完美出色的電視藝術畫面,是我們都應當努力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