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析《舌尖上的中國2》的敘事風格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以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社會上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作為美食類紀錄片應該重點突出美食特色,而不需要用太多的篇幅去介紹人文故事,甚至很多觀眾對其紀錄片的真實性也產生了懷疑。但是從總體上《舌尖上的中國2》無論在藝術追求還是創作手法上都要勝于《舌尖上的中國1》,特別在紀錄片的敘事風格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一、以人為本,呼喚出強烈的人文關懷
《舌尖上的中國2》以人物為主線,以全國各地的美食為載體,生動地講述了人與食物之間的關系,通過人物的日常生活來襯托出美食的色香味濃。首先,影片把鏡頭對準生活在社會上的邊緣人群,表現出濃厚的人文氣息,廣大普通人物成為影片描述的主體和故事的直接參與者。其次,片中運用縱橫交錯的時空關系依次展現了我國各地的美食,從東北到江南,從邊疆到沿海,通過對這些特色美食的描寫和敘述,傳達出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理念,表現了以人為本的創作敘事理念。再者,《舌尖上的中國2》涉及的范圍廣泛,影片不僅講述事物的色澤鮮美和制作流程等一些表層信息。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為我國的傳統美食文化而辛勤付出的“美食家們”,片中展現了他們的生活百態。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美食大國。從“吐魯番的羊肉抓飯”到“黃土高原的掛面”再到“臺灣的紅燒牛肉面”,通過對各地質樸的民俗習慣的描寫來展現民間的“美食家”背后蘊藏著他們的執著和激情,也正是他們的執著和堅持才成就了我們現在的美食。這其中包含著創作者對自然、勞動者以及傳統文化的尊重,也體現了創作者對生活在偏遠地區人們的尊重并給予他們強烈的人文關懷。
二、多視角敘事,讓普通人物成為敘述主體
《舌尖上的中國2》在故事敘事聚焦上采用“多重式內聚焦”方式,即讓片中不同的主人公從各自的角度來講述舌尖上的中國。這種敘事方式一方面可以達到立體敘事的效果,即讓觀眾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我國的美食現狀; 另一方面,可以讓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到對片中人物的感受以及對影片的敘事方式的理解上?!渡嗉馍系闹袊?》整部影片分為《腳步》、《心傳》、《時節》、《家?!?、《相逢》、《秘境》和《三餐》七個篇章,每個篇章都包含若干個小故事。普通人物在故事中是以敘述主體的身份進行故事講述,這樣更能表現出該片的人文價值、文獻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可以聆聽“美食家”對于生活的心聲,體會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例如張士忠說到,“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就是最大的幸福?!痹诶先思业难劾?,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少了幾分物質上的迷惑,多了些許心理上的滿足?!渡嗉馍系闹袊?》也在表明了片中人物對于歷史、對于人與環境乃至于人的生存法則上的反思。特別在第一集《腳步》提到了“人們喜歡全身體的勞作帶來的幸福感”,但也提到了“食材難覓”和“材料枯竭”的問題,這既是普通百姓千百年來的生存法則,同時也敲響了環境問題的警鐘。該片也起到了美食文獻記載的作用,片中從不同人物的視角來闡述我國現階段的美食做了一次“文獻式的記錄”.片中夾雜著不同敘事者對于美食配方以及做法上的思考和見解,形成了一部完整客觀的美食文獻紀錄片。由于片中采用多視角敘事,增加了影片敘事的客觀真實性,也對觀眾產生了市場驅動作用??v覽整個影片,既可以說是一部美食紀錄片,也可以說是一部美食宣傳片或者是美食廣告片。通過不同敘事者對于不同美食的講述,許多觀眾在看完之后都想嘗嘗片中美食,這必會刺激一些地方的旅游業和餐飲業,對于拉動地方經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故事化敘事,解說詞飽含哲理性思考
故事化是紀錄片的一種常用的敘事方式,它力圖擺脫片中純客觀的消極記錄,通過運用紀錄片的影像的生動性和曲折的情節性來增強了紀錄片的可視性和形象性,豐富了傳播效果。不同空間的故事化敘事而且為同一主題服務可以說是《舌尖上的中國2》與其它紀錄片不同的敘事方式。影片的每一集里面都是許多小故事: 例如在《心傳》中共包括張世新與掛面、阿苗與蘇式糕點、鄧開鳳與糍粑等共七個小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家庭與美食之間的緊密關系。七個故事就是以“心傳”為主題并以此展開人物與家庭、人物與美食之間的故事敘述。為保證故事化敘事的真實性,片中還大量使用情景再現來影響觀眾的思想情感,提高影片的觀賞性。除此之外,《舌尖上的中國2》的解說詞也頗具哲理性,也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故事化敘事的客觀性。例如在《相逢》這個篇章里,我們可以引申為食物與食物的相逢,食物中各種材料的相逢,人與事物的相逢,人與人的相逢。片中的解說詞總結得很到位---“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是人改變了食物還是食物改變了人?”[1]這句結語包含著哲理性的思考,給予了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特別最后一組向上拉的鏡頭,直至天空。這種“空白效應”的藝術意境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薄渡嗉馍系闹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首先是片中人文寫照過多,顯得喧賓奪主。特別是《家?!分斜憩F得最為明顯,本集中描述子鈺母女來上海求學的艱辛。許多觀眾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到底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還是人文關懷救助片。特別是這一段解說詞:“子鈺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背井離鄉,為了能買到新鮮的蔬菜不惜早起去遠處的菜市場去買菜?!盵2]還有一組母親哭泣的鏡頭,這些都使得觀眾的心情發生了改變,甚至觀眾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主題定位產生質疑。再者就是廣告植入問題,片中會出現國內某些廠家的標示,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細節性問題。
結語
總體上說,《舌尖上的中國2》在敘事上過于側重人文氣息,但多視角敘事方式和故事化敘事還是比較到位的。首先,《舌尖上的中國2》對解說詞、同期聲、敘述結構和敘事節奏上都做到了很好的駕馭和把握。其次,影片最大的亮點就是每個篇章的結束語飽含哲理性和思考性,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最后,影片中從講述故事的字里行間中可以看到我們的傳統文化理念: 一家人其樂融融聚在一桌享用美食,或者說這跟不算不上什么美食,只是普通家庭的粗茶淡飯,但一家人的心里卻是甜滋滋的。這也向觀眾傳遞著一種觀念: 一家人身體健康,團團圓圓才是幸福。
參考文獻:
[1]央視新聞。舌尖上的中國2: 舌尖語錄[EB /OL].(2014 - 05 -27) [2014 - 10 - 15]http:/ / live. kankanews. com / c /2014 - 05 -17 /0044568658. shtml.
[2]CLARK.日記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家常[EB /OL].(2014 - 05- 09) [2014 - 10 - 15]http:/ / blog. sina. com. cn / s / blog _6bef90aa0102e6aj.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