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語
如果說電影是具有人文價值的商品,那大部分商業微電影則等同于廣告。在微時代中微電影與微信、微博一起被認為是微營銷的三種重要手段。目前商業微電影基本具備了完整的產業結構鏈條。2010 年以后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許多網絡流傳的自制視頻都以微電影自居。片長與院線電影相仿的數字電影也加入到了微電影的行列之中,這種數字電影早在微時代前就已經存在,但因網絡帶寬傳輸速度等因素制約,無法在視頻在線平臺中以高畫質播放,而且制作與發行較為零散,沒有專業的組織機構,所以微時代以前數字電影并沒有贏得市場。在微時代中網絡通訊技術得到大幅提升,在線觀看高畫質影片已經不再是難題,這時數字電影以微電影為名進行推廣,在獲得大眾關注支持與認可以后,逐漸改變了之前的營銷方法,又回歸到數字電影的稱位,并與院線電影的網絡版歸類在一起,用同樣的方式進行營銷。一些國產微電影在網絡獲得關注后,通常也會把后續影片制作成片長與院線電影相仿的數字電影進行營銷,甚至還會直接登錄院線,通過影院票房獲得更大利潤。
縱觀中國微電影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場數碼影像行業向網絡化轉型的產業變革與經濟探索。在微電影獲得關注與聲望后,微電影制作者就可以通過其它有效手段把這些關注轉化為貨幣價值。在轉化過程中廣告行業成為了受益者,有了廣告商的資金支持,微電影行業迅速得到壯大,在微時代中微電影成為推廣商品與品牌理念最有效的手段。
微電影之所以能受大眾歡迎主要是因其具備一定的觀賞性。影片所傳遞出的價值觀同樣會對觀者產生影響,會形成一定的輿論引導作用。2012 年國家廣電總局曾下發通知,要求各視頻服務網站實行自主審核制度與影片備案制度,2014年又發布補充通知。在 2014 年以前網絡中存在大量價值導向不清的商業微電影作品,2014 年各視頻平臺都自發的做了下線處理。而這些導向不清的影片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網絡文化中的灰色地帶。這些影片雖然內容導向存在問題但卻可以吸引關注,這體現出了市場需求所具有的盲目性,正因如此媒體對于大眾輿論的正確引導就變得越發重要。
雖然在微電影時代中網絡出現了全民參與、全民創作的熱潮,但活躍的個體只會對經濟環境產生影響,非專業人士的加入并不會改善行業的發展進程。一個行業能否繼續向前發展,需要消費人群是必不可少的,但受眾群體也是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無論是制作者還是發行媒體,停滯不前就只會被時間淘汰。不論未來微電影受到哪種外界因素影響,從業人員才是對微電影發展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人,只有從業者自覺規范行業標準提高微電影影片質量,才能對微電影行業發展起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安德森著。蔣旭峰馮斌墻靜譯。免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陳威如余卓軒。平臺戰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人人時代一一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8.
[4]馬忠君。網絡環境中虛擬自我的呈現與建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傳媒產業時代的審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 (2 )。
[7] A " L·李斯著。岳揚譯。實驗電影是與錄像史[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8.
[8]〔英〕蘇珊·海沃德著。鄒贊張柏李明陽譯。電影研究關鍵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9]陳祖繼劉彤于寧。微影筑夢[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8.
[11]保羅·梅薩里。視覺說服:形象在廣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廣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駳g世紀一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M].商務印書館,1963.8.1.
[15]李思屈。廣告符號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東方智慧與符號消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17]陸揚王毅。大眾文化與傳媒[M].上海:三聯書店,2000.10.
[18]羅蘭·巴特。董學文譯。符號學美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1.
[20]張春興?,F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 (3)。
[44]劉飛。網絡微視頻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45]趙楠。微電影廣告傳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46]邢靜。新媒體環境下"微電影"的崛起[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47]曹文龍。營銷性微電影的傳播機制及發展態勢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48]蘇巖。網絡傳播學視角下的微電影生存狀況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康初瑩
[53]金月成。雜揉中的美學革命:微電影的認同困惑與價值重估[f1l.當代電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靈東。論微電影之劇本創作[f1].當代電影,2013, 6: 169-172.
[55]蔡澄。議程設置理論觀照下的微電影探析[f1].當代電影,2013, 6: 175-178.
[56]劉曉妍梁世慶。微電影拍攝用光初探[f1].當代電影,2013, 6: 182-184.
[57]陳少波。微電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視覺文化擅變[f1].當代電影,2013, 10:198一200.
[58]張煒蘇靜。微電影人才培養策略探析[f1].現代傳播,2013, 7: 101-103.
[59]劉明江。"先審后播"對視頻網站過錯認定的影響[f1].電子知識產權,2013,4:87一91.
[60]丁亞平。"大電影"視域下的微電影的發展[f1l.藝術評論,2012, 11: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