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糖塑”(四川成都糖畫、湖北天門糖塑、江蘇豐縣糖人貢),作為傳統(民間)美術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何謂“糖塑”?即以飴糖、蔗糖(白糖)等為原材料,通過加熱或熬化,以吹捏、倒畫、鑄模等加工手段和造型方法,塑造成平面或立體的人、物、鳥、獸等具體形象的造型藝術。在人們印象中,那些挑著糖擔出現在鄉間村口、街頭巷尾的吹糖或畫糖人,被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地圍著,或觀看或購買那些精致的糖塑藝術品--糖人,成為多少年來我國民俗生活中的一道甜美風景線。這種甜蜜的回憶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縈繞,糖塑記憶成為人們童年往事中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然而,這種民間糖塑藝術始于何時,怎樣流變,藝人各有說法。又因其是民間常見或不起眼的“俗藝”,故鮮有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探究。
其實,我國古人食糖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有關飴糖的文獻記載,如《楚辭·招魂》中“粔籹蜜餌,有餦餭些”的記載,“餦餭”就是指飴糖。到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用甘蔗制造砂糖,梁人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云:“沙糖,蜀地、西戎、江東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p>
到明代,人們將紫色沙糖提純制成白糖或冰糖,李時珍《本草綱目》云:“以蔗準過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甕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泵鞔茖W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各種制糖法有詳細記載。
一、始于漢唐的猊糖
我國古人何時利用糖的粘性來塑制各種形象,確切時間已不可靠。不過,從現有文獻來看,古人以糖來塑形似乎可以追溯至東漢,至少明代文獻中都這么說。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石蜜,即白砂沙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逗鬂h書注》所謂猊糖是也?!?/p>
明代科學家、文字學家方以智《通雅》亦云:“冰糖,糖霜之凝者,繭糖、窼絲糖?!逗鬂h·顯宗紀》有猊糖,獅子乳糖也?!痹┟鞒跏穼W家陶宗儀在《輟耕錄·事物異名》也中提到:“猊糖,獅子乳糖也?!逗鬂h·顯宗紀》?!?/p>
猊,即“狻猊”,古時指獅子;猊糖,就是獅子造型的糖。以上三人在說到“猊糖”時,都提到了《后漢書》,并對其作了注釋。然而,筆者在認真查閱《后漢書·卷二》(宋云彬等人點校,196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后,并沒有找到“猊、糖”等字眼。且,季羨林先生在撰寫《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時,五十萬字的巨著中并沒有提到《后漢書》中有“糖”字;若是有的話,以季先生的考據學力,定會將其摘錄出來作為論據。是如今《后漢書》版本與前人有誤,抑或是明代與漢代時隔太遠而誤傳,個中緣由不得而知。由此看來,明人所提“猊糖始于漢”的說法值得商榷。
到唐代開始有“糖獅子”的說法。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一》載:“近世造糖,作狻猊形,號‘猊糖'.”宋末元初,音韻學家陰時夫在《韻府群玉·卷二》之“支韻”中提到了唐代的“糖獅子”“:糖獅,唐張子路誣李泌受嚴震金獅子百枚。德宗料是沙糖獅子,果然。殺子路?!陡呤總鳌??!本砹瓣栱崱币嘣疲骸扳ヌ?,以糖作狻猊形,號猊糖。后《顯宗紀》注:或誣李泌受嚴震金獅子,乃砂糖也,詳獅?!?/p>
明人蔣一葵所輯《堯山堂外紀·卷二十七·唐》亦提到此事:“德宗召拜平章事,封鄴侯。張子路嘗誣(李)泌受嚴震金獅子百枚,德宗料是沙糖獅子,果然。遂殺子路?!痹诰嘟褚磺в嗄昵暗乃未郧?,人們為求吉祥而以糖塑獅,將砂糖塑制成“猊糖”或“糖獅”,這應該是中國糖塑藝術的濫觴。
二、興于宋代的乳糖獅子
宋代是我國市井文化異常發達的時期,人們將糖漿注入預先制好的人物鳥獸模型內,做成各種形狀,謂之“乳糖”.北宋曾慥在《高齋漫錄》中說:宋熙寧年間,神宗母親宣仁太后在元宵節時邀請外戚觀燈,神宗派人問母親如何賞賜,以便準備。太后說已準備好,無須皇上操心。第二天,太后告訴神宗:“大者各與絹兩匹,小兒各與乳糖獅子兩個?!?/p>
當時宮廷所用乳糖獅子大多由川蜀進貢,宋人寇宗奭《本草衍義》載:
“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處皆次之。煎煉以形象物,達京師?!?/p>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錄了東京開封府的風俗,其中卷二“飲食果子”條載:“有小托盤賣干果子,……西川乳糖,獅子糖?!?/p>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記錄的則是杭州的風俗,在卷十二“湖船”中寫道:
“湖中南北搬載小船甚多,如撐船賣糖獅兒、糖小兒……”卷十三“諸色雜貨”亦云:“小兒戲耍家事兒,如戲劇糖果之類:行嬌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蘆、火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卷六“果子”中也提到“乳糖獅兒”.
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時期,造型可愛、味道甜美的“獅子糖”,總是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食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杭州夜市的“雜貨”中出現了吹糖人的--吹糖麻婆子,且是“小兒戲耍家事兒”.明人方以智在《通雅》中也提到“吹糖”一詞:“乳糖,今日吹糖?!?/p>
宋代的糖塑以乳糖獅子為主,受市井文化的影響,不僅出現了其他各種造型的糖,而且在制作手法上出了現在所見到的“吹糖”的雛形,極大地發展和豐富了糖塑的內涵。
三、盛于明代的獸糖
明代,《四庫全書》收錄明代文獻《竹嶼山房雜部》中有“白沙糖”條目:“白沙糖,每赤沙糖百斤,水百斤,勻和。先以竹器盛山白土,用糖水淋下,濾潔,入鍋煎凝白沙糖。用水調勻,復煎,入模則脫為猊糖之類,今日饗糖?!?/p>
李時珍《本草綱目》亦云:“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鳥獸果物之狀,以充席獻?!?/p>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甘嗜》中“附造獸糖”條目:“凡造獸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發火慢煎,火從一角燒灼,則糖頭滾旋而起。若釜心發火,則盡盡沸溢于地。每釜用雞子三個,去黃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頭之上,則浮漚黑滓盡起水面,以笊籬撈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銅銚,下用自風慢火溫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獅、象糖模,兩合如瓦為之,杓瀉糖入,隨手覆轉傾下。模冷糖燒,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結,名曰享糖,華筵用之?!?/p>
這些所謂的“猊糖”、“饗糖”、“享糖”以及“獸糖”等,稱呼雖不同,但其實是指一物,即將紫糖或白糖熬化倒入模具中,脫模鑄成的象形之糖。
隨著制糖工藝的發展,民間食用白糖也逐步普及,以白糖制成的“享糖”除了被人們食用外,還被用作祭祀的供品。清初文學家在褚人獲在《堅瓠補集》卷一中收錄有明末朱望子的《糖丞相》詩二首:
液蜜為人始自漢,印成袍笏氣軒昂。狻猊歛足為同列,李耳卑躬屬并行。枵腹定知無肺腑,虛心自應沒肝腸。兒童盡與相親近,丞相無嗔可徜佯。
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誘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乎。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相年來亦紙糊。
詩中注釋為作者原注。詩題“糖丞相”,是對糖人的稱呼。如今在山東菏澤曹縣一帶,也有用白糖熬化倒入木模中澆鑄糖模的,當地人稱為“相糖”,用于喪葬祭祀?!疤秦┫唷迸c“相糖”一字之差,幾乎同義,應該有某種淵源或傳承關系。詩中“液蜜為人始自漢”,應該是延續了明代關于“猊糖始于漢”的普遍觀點。
從“枵腹”和“虛心”可知,糖丞相是空心的,與現在模鑄糖人做法一致。詩中還提到在梅雨季節,糖丞相容易軟化。從最后兩句原詩和注釋來看,明成化年間(1465-1487),人們在新年祭祀時用糖獅糖人(即糖丞相)。不過,這種“賓筵排列勢非孤”的祭祀排場,也只有大戶人家才有,并非尋常人家可用。
明代糖塑在原材料上隨著制糖技藝的進步而有所革新,從砂糖(紫糖)到白糖,用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模子鑄造,其成品除了用于高檔的宴席之外,還被用作高規格的祭祀場合?,F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江蘇豐縣“糖人貢”,便是明代“獸糖”的傳承與延續。
四、清民時期隨處可見吹糖人
到清代,隨著社會文明的昌盛和市井文化的發展,一些民間藝術家開始用畫筆和泥塑記錄各種風俗,吹糖人成為各種風俗中最常見的形象。
清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據清光緒《桐鄉縣志》卷十五《文苑·金德輿傳》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五次南巡過桐鄉境時,金德輿曾向高宗進獻《太平歡樂圖》畫冊,并得到賞賜?!短綒g樂圖》收畫百幅,由金德輿撰寫短文,畫家方薰創作繪制。畫冊作為清代杭州嘉興一帶江南民風民俗的真實寫照,表達出太平盛世歡樂和睦的主題?!短綒g樂圖》第十五圖便是“吹簫賣餳”,畫中有作者撰寫的短文“:案:浙江當春時,有以餳作為禽魚果物之類賣與兒童者??诖抵窆苋绾?,名’賣餳簫‘.吹簫賣餳見于《鄭氏詩箋》,其事疑始于漢詩':簫管備舉?!{云‘: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琛?其時,賣餳之人吹簫以自表也?!?/p>
畫中所繪為一老者將飴糖放入“禽魚果物”模具中,吹塑成形。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糖塑畫面,距今230余年。
在清中后期的漢口街市上,也出現了吹糖人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長期流寓漢口的姚江(今浙江余姚市)名士葉調元,將其費盡10年心血撰成的《漢口竹枝詞》刊行出來。在該書中就有描述吹糖人的:
放學歸來日未曛,滾錢拋鞬鬧成群。
阿娘膝下頻需索,吹了糖人捏面人。
注:吹糖人者以泥為范,乘熱吹之,中空外朗,其薄如紙。捏面人者頗極工巧,皆小兒之銷金鍋也。
葉調元在詩尾注釋中對“吹糖人”還專門作了解釋,“范”(模)為泥制,飴糖要趁熱吹,里面是空心,且“薄如紙”.現在一些地方還可以看到這種用模具吹糖的情形,只是模具材質不一樣。
與葉調元寫《漢口竹枝詞》幾乎同一時期,一本反映清同治、光緒年間北京世象的風俗畫冊--《北京民間風俗百圖》出現了。該畫冊圖文并茂,為清代民間藝人繪畫稿本,由國家圖書館珍藏。在這一百幅圖畫中,有五幅反映的是與“糖”相關的風俗場景,其中“第七十七圖,此中國吹糖人之圖也”.還有文字描述:“其人挑木柜兩個,一頭扎一架,小糖塊熬化成汁,用模子兩塊合在一起,用力吹之,能成禽獸人物,幼童紛紛爭買也?!?/p>
清末“泥人張”第二代傳人張玉亭(1863-1954)極善現實主義題材,表現下層人們生活,其代表作便是《吹糖人》。泥塑中,吹糖老藝人身邊放著竹籃,籃內裝著飴糖和陶范,一面小銅鑼靠著小籃,蹲坐在小凳上,聚精會神地鼓著雙腮吹制糖人,瞬間將糖料吹制成精妙可食的“小兒戲耍家事兒”.雕塑將人物動態和神情刻畫得十分細膩,極富生活情趣。徐悲鴻先生曾給予該作品極高的贊譽:“賣糖者,信手寫實主義之佳作也,觀察精到,作法敏妙?!?/p>
晚清,在由上海環球社編輯出版的畫報日刊《圖畫日報》上,圖文并茂地刊登了一系列“老上海老行當”的風俗畫,其中就有“吹糖人”.畫中附有“吹糖人”說明:“吹糖人,行業奇,模型數具,糖些微。吹成大得膨脹力,異于空口吹牛皮。糖人究竟糖來做,薄薄飴糖空心貨,天氣還潮便要烊,好比空心老官爺容易原形露?!?/p>
清末民初,隨著列強進入、口岸開放,許多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中的一些人便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那些對他們來說感到非常好奇的中國民俗生活圖景。隨處可見的“吹糖人”便也被攝入相機中,成為我們現在研究糖塑非常難得的珍貴資料。有一張從天津寄往國外的明信片,畫面是一張“吹糖人”照片:三個孩子(一男兩女)圍著糖擔,吹糖人為一老者,糖擔架子上插著已吹制好的糖葫蘆等樣品。畫面主題文字為英文:“Native sweet Stall,Tienjin”;郵票為“中華民國郵政”的“5分”和“1分”郵票,郵戳為“天津府”.綜合以上信息和照片人物服飾來看,這張照片應該攝于民國初年。
民國中后期(1933-1946年),德籍女攝影家赫達·莫里循(后移居澳大利亞)通過鏡頭記錄了大量的我國民間風俗中吹糖人和畫糖人的狀態[16].第一組為吹糖老藝人,一塊飴糖在其手中,經過揉、捏、吹氣,一個動物形象便產生了。第二組為年輕的畫糖人,記錄過程更為詳細,10余張照片依次記錄了藝人熱糖和畫糖等詳細過程,還有2張記錄的是藝人手中招徠顧客的響器--“驚閨”.
清末民初,糖塑藝人挑著糖擔走街串巷成為游方藝人,行走于屬于他們自己的江湖。由于人數眾多,為求自保,在藝人比較集中的一些地域大家自發成立了江湖行會,如四川成都的“太陽會”和湖北天門的“糖人公會”等,會員數百人,每年定期聚會一次,并供奉行業祖師爺(太陽會供奉唐代的陳子昂,糖人公會供奉明代的劉伯溫)。這種行會組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才解散。
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糖塑
進入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某些禁錮被解除后,消沉了一段時期的民間手工藝開始活躍起來,又可以看到到處游方的民間糖塑藝人,且用作祭祀的糖塑供品也被重新擺放出來。隨之,在學術界興起一股研究民間美術的熱潮,專家學者的視線也被那些做工精妙、食之有味的糖塑藝術品所吸引。
1987年,由鮮魯林撰寫記錄湖北天門地區糖人藝術的《妙趣橫生的糖人藝術》一文被《湖北民間美術探源》收錄(湖北群眾藝術館編寫,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文中將自宋代便出現的“吹糖人”正式定名為“糖塑”.1992年,由蔣守文撰寫、成都錦江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和錦江民間糖畫藝術協會共同編寫的《四川糖畫》一書由成都出版社出版,文中介紹了糖畫協會將舊時所稱的“糖餅兒”、“糖粑粑兒”或“糖燈影兒”等稱呼統一定名為“糖畫”的情況。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隨著有關專家學者對我國民間美術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工作的開展,一些有關吹糖和糖畫的圖片被收入這些“民間美術全集”中。1999年,《民俗研究》雜志發表由徐藝乙撰寫的《糖和糖的藝術》一文,這是我國第一篇專門研究民間糖塑藝術的文章;因限于篇幅,該文對我國糖塑藝術介紹得較為粗略。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由傳統的農耕社會進入現代的工業文明,伴隨農耕文明產生、延續的手工藝逐漸消逝。在此情形下,國務院于2005年3月發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開始興起。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千余年的糖塑藝術--湖北天門糖塑、四川成都糖畫、江蘇豐縣糖人貢,在被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列入當地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后,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天門糖塑是在清末時由本地人逃荒外地時帶回并逐漸發展成熟的,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鼎盛。
天門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藝人利用其粘性和可塑性等特點,經過“吹”、“塑”工序,將其制成各種人物、動物、花鳥及輔助附件等。其題材樣式主要分四大類:祈福納祥、驅災避邪、傳統戲文和寓言哲理等。天門糖塑以前多用于祭祀供奉,后來成為孩童的玩具食品。既“吹”又“塑”是天門糖塑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點,藝人將以“吹”制為主的造型稱為“泡子活”,而把“塑”則叫“頭子活”,通過搓、壓、挑、剪等技法來塑造形象。天門糖塑色彩艷麗,以麥芽糖本身的黃褐色和紅、綠、黑(青)等四種原色為主,再調和成數十種間色和復色。藝人在制作附件時多用木梳壓制印痕,形成豐富的肌理;且他們會在制作獅耳、獅尾、魚鰭、鳳翅、龍口火珠等部件時,裝上一截小彈簧,使這些部件一有動靜,便會自由顫動,形成靈動自如的效果。已故老藝人汪培林被稱為“天門糖塑第一人”,尤擅牧童騎牛和戲曲人物的制作,能將一塊糖吹成一頭完整的牛的造型。之后的楊志譜成為天門糖塑的代表性藝人,出生于糖塑世家的他擅長制作雙獅戲球、獅子滾繡球、倒爬獅子等各類獅子。遺憾的是,年逾八旬的老藝人不幸于幾年前因病去世。目前,天門糖塑的傳承狀況不容樂觀,藝人收入不高,年輕人不愿意學,僅有的十余個藝人年齡跨度也是從五十多歲到近八十歲。
成都舊為益州,自唐宋以來制糖業發達,故民間糖塑(糖畫)藝術也一直非常興盛,歷史悠久。相傳,成都糖畫始于唐代,由陳子昂首創。以白糖為原料,一口糖鍋、一把糖勺、一把小鏟和一塊大理石板,成為藝人制作糖畫的幾乎全部家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量藝人挑著糖擔游走各地,有的甚至通過文化交流到國外進行表演。成都糖畫藝人善于創新,除了繪制常見的動物花鳥外,還創制出以花籃為代表的立體糖畫,并借鑒傳統國畫形式來繪制“寫意”糖畫,使其成為真正的“畫”.年逾八旬的樊德然是成都糖畫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少學藝,收徒眾多。其糖畫技藝歷經七十年而精湛醇熟,他根據自己的看戲感受而創制的戲劇人物成為糖畫中的極品。這也是其他地方的糖畫所沒有的。目前,成都糖畫藝人有自己的協會組織,經常開展活動,傳承狀況較好。
豐縣糖人貢是典型的模型糖,數百年來一直在以江蘇豐縣為中心的蘇、魯、豫三省交界地域作為祭祀供品流傳。制作時,將白糖熬化倒入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木模中,澆鑄成“枵腹”、“虛心”的糖模。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明代“獸糖”的傳承與延續。豐縣糖人貢主要用于祭祀,故題材多為祈福納祥的吉祥樣式,主要品類包括梨山老母、壽星、八仙、壽桃、寶塔、獅子、牌坊、亭子、龍盤柱、二龍戲珠,以及豬頭、雞、魚等糖三鮮。因主要以白糖為原料,故糖人貢多為白色。藝人為了使作品更好看、喜慶,也會趁熱在糖人貢的關鍵部位刷上紅、綠二色,謂之“紅配綠,看不足”.糖人貢的尺寸規模大小不一,其高度從十幾厘米到六七十厘米不等;一場祭祀的糖人貢,由二三十個品類搭配組成,由前到后從矮到高擺設。一般,糖模的雕刻與澆鑄分別由不同的藝人傳承。目前,豐縣糖人貢的木模雕刻藝人已非常少,而制作糖人貢則一直在當地郭氏家族傳承,傳承人亦不多,僅有郭新元、郭修成還在延續這門手藝。
六、結 語
千余年來,一直在自然、民間狀態下靠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糖塑藝術,有的還在延續,有的卻已經人亡藝絕(如湖北鄂州的“冰糖制塑”技藝就隨著藝人去世而失傳)。目前,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下,民間糖塑的保護和傳承雖然有了官方的參與,但隨著我國社會工業化進程加快而導致糖塑藝術所處生態環境的變化,其還能流傳多久尚不得而知。
[ 參 考 文 獻 ]
[1] 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M].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
[2] 李時珍。本草綱目[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3]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吳曾。能改齋漫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 寇宗奭。本草衍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7]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8] 吳自牧。夢梁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9] 周密。武林舊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0] 宋應星 著,鐘廣言 注。天工開物[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
[11] 褚人獲。堅瓠補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2] 董棨。太平歡樂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13] 葉調元 ,徐明庭 ,馬昌松。漢口竹枝詞校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14] 佚名。北京民間風俗百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5] 張紹祖。 張玉亭傳奇[N].每日新報數字報紙,2010-05-30.
[16] 赫達·莫里遜,董建中。洋鏡頭里的老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