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它擁有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積淀,也有著它獨特的制陶工藝。1953年,建水紫陶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上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而聲名遠播,偏遠山村碗窯村也隨之名揚中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發展,一度聞名遐邇的建水紫陶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幾乎銷聲匿跡。2000年以來建水紫陶在紅河州各級政府的關心與扶持下,在建水紫陶大師和民間制陶藝人的辛勤耕耘下,建水紫陶又煥發了青春與活力,重現異彩,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時至今日,建水紫陶產業得到了空前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時代背景下如何科學創新與合理發展紫陶傳統優秀文化,已經變成了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 建水紫陶發展基本概況
建水紫陶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藝術,始制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1),是在明代昌盛的粗陶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通過一代代制陶藝人的仿造、借鑒、融合、創新,并結合本地獨特資源發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制陶工藝,其制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據史料考察,早在唐宋時期,建水青花瓷就已經嶄露頭角,但流傳下來的實物極少。大約在元代中期,青花瓷器再度崛起,到了明清兩代,青花瓷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在明代,是青花瓷的鼎盛時期。故歷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之說,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從建水城北郊碗窯村殘存100多座古龍窯出土的殘片看,這一時期主要生產青瓷、青花和粗陶瓷器。青花瓷南北多省都有制作,它首創于河南鞏縣,但質量最好、影響最大的當推江西景德鎮,其次是云南建水。由此可見建水陶瓷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昔日成就與繁華。
明清時期,云南建水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原漢文化在此生根繁衍。文化的浸潤促進了建水陶瓷業的發展與進步,許多文人直接參與了紫陶陶藝的變革與創新。清道光年間,以張好等為代表的建水紫陶制陶藝人,對紫陶的土料進行多次過濾、漂洗,制成精泥料,在濕泥坯上進行字畫填刻裝飾,并將燒制出來的陶器進行無釉磨光,最終制成質地細膩且精美的陶器,這是建水紫陶獨特制作工藝的首創。從現存紫陶作品分析,完整的建水紫陶制陶工藝,完成于清末民初,其代表人物為生于清代末期的潘金懷(男,生卒年代不詳),到了民國年間其代表人物為向逢春(1895-1963)。這是建水紫陶制陶工藝歷史性的技術創新,從而也建立了建水紫陶特有的陶文化符號,它為建水紫陶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自新中國成立到90年代末,由于建水紫陶本身所具有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雙重屬性和時下體制弊端,建水紫陶形成了以大規模復制和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生產格局,導致這一時期的建水紫陶走進以犧牲藝術價值、文化內容消失為代價的發展道路,最終未能使建水紫陶走出興盛--衰弱--興盛的怪圈。2000年以來,在云南旅游業、“普洱茶熱”現象和政府倡導的建設文化產業政策的帶動下,建水民間制陶藝人逐步挖掘融藝術、實用、觀賞和經濟價值等為一體的現代制陶理念,使建水紫陶的制陶水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過建水紫陶大師、民間制陶藝人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建水紫陶的產品樣式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紫陶產品的藝術性、觀賞價值和創意水平等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才逐步形成了今天建水紫陶文化興盛的產業格局。
二 建水紫陶發展的現狀問題
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建水紫陶在旅游業和紅河州各級政府倡導的建設文化產業帶動下也得到了極大發展,同時也突顯出諸多問題。因此,如何繼承與科學創新,如何合理利用資源,如何提升紫陶文化藝術價值及影響力等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深究??v觀當下建水紫陶發展全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產品器型單一,相互模仿,缺乏創意。由于建水紫陶歷史傳承和紫陶特定泥性因素,致使建水紫陶器型過于單一化。為追求經濟利益,一些制陶廠家及作坊之間在器型上存在相互模仿或抄襲現象?,F建水紫陶在器型上主要以瓶、尊、盆、盤、碟、碗、缸、壺、汽鍋、茶貯、文房四寶和日常用品等圓形器型為主,器型與造型大同小異,缺乏創意。在陶藝裝飾圖案上主要以梅、蘭、竹、菊、山水、人物為主;書法主要以楷、行、草、隸、篆等書體形式進行裝飾,只是在裝飾內容上有所區別而已,裝飾手法也較為單一,缺乏新意。
第二,燒制成品率偏低,價格虛高。任何陶土都具有燒結性和收縮性,建水紫陶的燒制也不例外。建水紫陶泥可塑性較弱,但收縮率卻較高,從泥坯到成品收縮率在15-18%之間,導致紫陶燒制成品率偏低的結果,無形中增加了制陶成本。在成本核算時,一般制陶廠家與作坊就將損失的部分加在已成功燒制的陶制品上,這就是建水紫陶市場價格虛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紫陶從業者文化素質整體偏低,難以接受先進的制陶理念。在建水紫陶工藝的技藝傳授上,主要是以師傳徒承,手把手、面對面地方法進行傳習。由于一般制陶師傅和拜師學藝的徒弟學識與文化素養不高的原因,導致民間制陶藝人在研究與創新能力較弱和很難接受先進文化與新鮮事物的結果。在制陶的方法上僅僅停留在師承關系上,這也是造成建水紫陶在器型與裝飾手法單一、千篇一律、缺乏創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資源浪費嚴重。近十年來由于受“紫陶熱”現象的影響,許多民間資本不斷注入建水紫陶產業,使得建水紫陶生產企業與作坊數量以數倍的方式增長,紫陶產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由于投資人對建水紫陶的片面認識與理解,出現生產的陶藝產品質量低下,積壓嚴重、銷售困難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給建水紫陶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建水紫陶粘土資源的肆意破壞與浪費。
第五,品牌認知度不高。品牌認知度是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費者對品牌內涵及價值的認識和理解的標準。近年來,紅河州州委州政府與建水縣地方政府通過交流展覽、媒體等各種手段對建水紫陶進行了宣傳與推廣。但由于宣傳與推廣方式及地域的局限性,建水紫陶這一文化品牌在國內大眾消費市場上認知度也不高,建水紫陶的核心競爭力也未得到真正建立與顯現。
三 解決現狀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建水紫陶是中國傳統陶瓷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云南和建水的一張特色名片,如何科學合理的繼承與創新發展建水紫陶這一特色文化產業,值得我們進行探討與深入研究。筆者就如何解決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個人意見與建議。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與推廣,提高建水紫陶認知度。由政府搭臺,通過國內外主要媒體進行宣傳推廣,與陶瓷業發達地區政府、協會等有關部門加強聯系,定期舉辦陶瓷藝術交流展覽和學術研討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建水紫陶在國內外的認知度,提升建水紫陶品牌文化影響力,促進建水紫陶科學繼承與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提高紫陶從業者自身文化素養。制陶藝人是建水紫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制陶藝人整體文化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民間制陶藝人的培養它關乎建水紫陶傳統技藝的傳承與提升,也關乎建水紫陶的創新發展與未來??刹扇∮烧疇款^與云南各高校進行合作,定期舉辦當代陶文化及發展等有關課程的培訓班或研修班,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提高制陶藝人的文化素質,為科學合理創新發展建水紫陶文化產業打下良好的人才和文化基礎。
第三,加強與高?;蚩蒲兴暮献?,攻克紫陶材料技術瓶頸,拓展材料與技術特色。任何陶土都有優缺點,建水紫陶也不例外。如何改進建水紫陶材料的缺點,提高產品質量,這就需要與高?;蚩蒲兴M行合作,通過科學的實驗,解決建水紫陶原料技術瓶頸,不斷拓展建水紫陶的技術與藝術特色。
第四,加強管理,科學規劃,嚴格控制與審批制陶企業,從源頭上控制資源浪費。堅持建水紫陶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需要政府職能管理部門強化管理與科學規劃。受“紫陶熱”現象影響,許多對建水紫陶文化知之甚少的商人盲目將資本注入紫陶文化產業,致使生產的紫陶產品質量低下,產品積壓和銷售困難。日積月累造成了建水紫陶資源的無形浪費。因此,政府管理職能部門應嚴格審批制陶企業資質,從源頭上制止建水紫陶資源的浪費。
四 結束語
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剛剛起步,空間還很大,但無疑也是路漫漫其修遠。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也屬正常,但只要有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科學規劃與管理,在建水紫陶制陶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建水紫陶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為建水紫陶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 田胚鴻。建水陶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 2 ] 建水縣志編纂委員會。建水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 3 ] 謝恒。建水紫陶[M].昆明:國際統一出版社。
[ 4 ] 龔棟強。淺談建水紫陶的發展與創新[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