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練鎮是遂昌的非遺圣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特色手工技藝遠近聞名。
一、快口鐵器通常在下田間勞作時穿,平常生活中不穿。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用于遮雨的工具。主要是擺放不方便。刀、油滾、領板、尺等。舊時蓑衣就只是田間勞作之用?,F在有人掛在家中廳堂、餐館等墻上作裝飾。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約上千年的歷史。
工藝流程首選材料,舊時選項嶺頭村產的土鐵,現在一般選用收購站買來的鐵塊、鐵條、廢鐵等。買來打鐵必須用的工具:
鐵墩、鐵錘、鐵鉗(其中鐵錘、鐵鉗可自己打)。做爐灶,用磚砌成一個有風箱、氣管、爐供的爐灶,用來燒煤碳和鐵。煉鐵,把買來的土鐵放入爐灶燒熟、燒紅。大塊土鐵需燒40-50分鐘,小塊土鐵需燒20分鐘。成初胚,將燒紅的土鐵放在鐵墩上用鐵錘反復錘打成需要做的刀或鋤等形狀模型。鑲鋼,舊時用煎鋼,這種煎鋼在清朝時就已經失傳了,據說這種鋼非常的好,有韌性?,F在都用市場上買來的45號鋼,制作快刀要把45號鋼鑲入鐵中央,制作條鋤就一定要用鋒鉆鋼,鑲入鐵中,然后放入爐灶中煉。用鏟刀細成形,把煉好的鐵用鏟刀再細加工,反復鏟、磨。將刀口磨成鋒利狀,然后將成形的刀或條鋤放入爐中燒紅。見水:把成形的刀或條鋤 放到黃泥水中沉叫見水。見水之后就完成了一件刀具的制作。
二、竹衣制作的種類是編織扎制。古時一般用在劇團里做替汗內衣、武打貼身衣。農民夏天用來納涼?,F代不僅可以納涼還是一種精致的工藝品,很有欣賞價值。行規、習俗古時石練農民喜歡在夏天穿竹衣納涼,劇團一般武打演員都穿竹衣。相傳明代朱元章來到石練太虛觀做和尚,穿著竹內衣練武,石練農民就學著樣品制作,夏天用來納涼。直到清朝才停止竹衣制作。據說從民國以來就沒有人再制作過。1992年,朱可風辦了竹制品加工廠,覺得竹衣很有欣賞價值,就組織員工向老藝人請教制作了竹衣。
工藝流程首選石練小金竹為材料。小金竹必須是老竹子,取竹子頂端細嫩部分,直徑約二毫米左右,長一厘米左右,越細越好。刨光,古時用細小刀片輕輕把竹子表面刮光,現在都用刨光機刨。漂白,首先在煮開的開水里放入雙洋水,然后把刨光的竹子放進水里漂兩分鐘左右。曬干,把漂白的竹子一根根散開放在大太陽底下曬兩天左右。染色,古時沒有染色這一程序?,F代用化學顏料染成各種顏色,用來拼湊圖案。打圖紙,制作竹衣必須先在紙上畫好尺寸方格。長約100多個方格,寬約80個方格等,制作的時候按照方格對號入座,若需要花紋就在圖紙上畫上圖案。
穿線,選取有任性的塑料線,把塑料線穿入布針孔,然后從竹子的孔里穿入,穿一個竹子打一個節,一件竹衣從衣下擺往頸口順序做,必須對著圖紙上的方格完成。若有圖案的竹衣就要把染過色的竹子編入圖紙上的花紋。
三、”麥稈扇“編織是專門夏天納涼之用的,漂亮精致的麥稈扇還可用來觀賞、保存、送親戚送朋友。編織麥稈扇沒有從師學藝的嚴格行規。各家如有需要,家人可以請教會編織技藝的人傳授就可學會編織麥稈扇的手藝。
工藝流程分為粗、細麥稈扇。大麥稈去梢、刪差;用米泔水浸七天,然后一根根平放;染色(紅綠、紫);捺扁;”?!盎颉眽邸白旨垬犹畹?;用篾尺按樣編押;扇邊用布條包(粘)好;押扇邊以線縫;上扇柄。細麥稈扇的制作方法和大麥稈不同的是以針剖開捺平;用多枚布針均勻穿入大蒜芯,以鉛絲扎死,成小鈀型;厲切成絲條;揀好條;花(字)樣墊底、用篾尺按樣編押兩面;以米粉粘合;押扇邊用線縫。粗扇一身以實用,勞動時取風大,有點粗俗;細扇,細巧文雅,取風小,一般文人、小姐欣搖,價也稍高。
四、珠糕和年糕素有”年年高“之說,所以每逢過年或過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年糕,當作祭祀供品中的一種,以示吉祥、祝福之意。石練人對珠糕的厚度有一定的寄托,高意為富,所以石練人叫糕為高,制作時不能太薄而要厚,意為高。添加輔料也要求越豐富越好。珠糕是年糕中的一種,年糕古時稱謂”米糕“,它的主要原料就是粘性好的大米。它作為早期的干糧和供品在世上廣為流傳之所以演譯為年糕,其中寄予人們祈盼生活一年更比一年高。
珠糕的工藝流程首先取材,選用品質上好的糯米和晚秈米對半調和(即若一蒸籠糕放9斤米的話,就用4.5斤糯米和4.5斤的晚秈米)。浸米,將米淘凈,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磨粉,將浸泡透的大米在磨槳機上磨成水磨粉,并用牢固的布袋盛裝。榨水:
古時用草木灰吸干水分,現榨床榨干水分。刨粉,把成塊的米粉用手搓碎,然后用粉刷刷,粉刷上面的粒狀粉頭另裝備用。調糕粉,將搓碎的細米粉,加入事先備好的鮮豬油、白糖,拌勻,用米刷刷成均勻的粒狀,再刷取一點更均勻的糕粒另裝備用。裝糕粉,將干凈的蒸布浸濕平鋪在蒸籠上,再將刷好的粒狀糕粉平鋪在蒸布上,在糕粉上鋪上切好的生豬肉,肉鋪好后繼續鋪糕粉,鋪好后將另備用的糕粒平鋪在最上面,最后在糕粒上均勻撒上一層紅糖。蒸制,將蒸籠放入鍋中,鍋中水要將蒸籠下沿浸沒。蓋上蒸籠蓋,旺火蒸。這樣蒸出來的糕又粘又甜,上面還有好看的褐紅色的粒狀,之所以稱為珠糕。翻糕,糕蒸熟后出鍋,將事先浸泡好的箬葉均勻的鋪在糕體上,再用鍋蓋扣在蒸籠上,兩人合力將糕翻個面,便于取出蒸籠和蒸布。再用箬葉鋪在翻在翻過來的糕底上,之后用大案板或其他可承重的物件扣在糕底上,再次翻糕,使糕面朝上放置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