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風格增強經濟新聞可讀性
不同的電視媒體都有著不同的報道風格,有的是比較嚴謹、傳統,有的則是鮮明、新穎、生動活潑。但是作為經濟新聞報道,經濟本身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很多“錢”的問題,不能把經濟問題、經濟關系報道得過于呆板、平淡,這樣會喪失受眾的閱讀興趣,報道風格的改變,就是希望能把復雜的問題,通過靈活的變化轉變成顯而易見的東西。另外,在電視的節目安排上,也要根據新聞的具體形式,加以不同的布置,本文簡單就電視媒體的報道風格加以討論。
注重控制報道規模
在很多電視媒體中都有一種誤解:只有深度報道,才能達到報道的效果,彰顯媒體的實力。其實,當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媒體必須學會如何節約受眾接受新聞的時間。調查發現,人們閱讀報紙的時間大多是在去上班的途中,而收看經濟類電視新聞的時間集中于早上7點到8點,因為只有在上班前才能有一些空閑去理會這些新聞。所以,作為經濟新聞媒體,應該去思考怎樣掌握受眾的生活規律,盡量把可以壓縮的經濟新聞變得最為簡潔,讓受眾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取新聞信息。短的經濟新聞,在可讀性上能夠占據更大的優勢,在新聞內容的不斷變換中,觀眾可以掌握更多的新聞信息。當其需要更深的了解時,可以在晚間深度節目中了解到,或是在媒體網站上綜合顯示。
報道的民生化、故事化
經濟新聞在電視上的解讀更不能過于生硬,因為其保存性差的弱點給予受眾思考的空間更少,所以,過于生硬、專業化的語言會降低經濟新聞的可讀性、可接受性?,F在很多的都市頻道在經濟新聞報道時都注重這方面的轉化,在對一個經濟事件進行報道時,通過合理安排邏輯順序造成引人入勝的懸念,使很多復雜的經濟新聞發生的原因、趨勢故事化,既顯得親近受眾,更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對于經濟新聞的民生化,就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群眾最關心的衣食住行著手,即使是最宏觀的經濟新聞,也總能找出民生視角來。
央視財經頻道曾播出《中國收入分配60年變遷》的系列專題片,記者通過北京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工資收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變化,來反映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變化以及影響這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形象地襯托出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在領取低工資的同時,政府承擔了職工大量保障費用以及隨著職工的工資逐年提高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展開,社會公平也被慢慢提到了和“效率優先”同等重要的位置等宏觀經濟的大背景。這樣的民生新聞受到了觀眾的好評。還有,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阜陽電視臺在《直播阜陽》欄目中連續播放了一系列的節目,通過一件件小事,反映出經濟發展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將一些本來是需要用數字去作對比而展現的經濟新聞,卻以一種民生化、故事化的形式傳達給受眾,達到了提高可讀性的目的。
報道的理性化
經濟新聞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多是單純的報告成績、宣揚大好形勢。經濟新聞報道往往成為宣傳的工具、政治的附屬。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經濟新聞報道更應該多引用市場實例、市場真實數據對市場進行真正的報道。只有這樣,受眾才能真實感覺到經濟新聞報道與自身周圍經濟環境的變化發展是相符的,經濟新聞才能有更強的真實性,更能突出可讀性。
巧妙使用數字
經濟新聞的一大特色就是數字多。數字,經濟新聞離不開它,記者又怕它。因為數字是閃光的,又是枯燥的。數字使用如果不恰當,容易讓讀者感覺枯燥無味。反之,數字如果使用得恰到好處,卻能為新聞增光添色。
先看一下搜狐財經網的這則新聞:“4月CPI同比上漲2.8%,PPI上漲6.8%.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8%(上年同月為下降6.6%),漲幅比上月擴大0.9個百分點;1-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5.6%(上年同期為下降5.1%),漲幅比一季度擴大0.4個百分點。4月份,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8.5%,其中采掘工業上漲30.9%,原料工業上漲13.6%,加工工業上漲3.3%;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4%,其中食品類上漲2.6%,衣著類上漲1.6%,一般日用品類上漲1.4%,耐用消費品類下降0.6%.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環比上漲1.0%.”這樣的新聞,數字就好像是電視屏幕上的雪花點,會使人頭暈眼花,很少會有人能夠耐著性子讀下去,因為通篇的數字擺在受眾面前,已然使人麻木,忘卻了數字的概念。
再看下面新華社轉發的稿子:“1000億究竟是多少?《華盛頓郵報》作了一番有趣的形象說明.以時間為例,1000億秒等于31700年.以體積來比喻,1000億張面值為1美元的鈔票,需裝15743輛貨車。再以每張1美元的鈔票長度來計算,1000億美元的鈔票可以排列15472億萬公里。那就是能夠從地球排列到太陽還多余380億張鈔票?!边@條消息從時間、長度、體積等方面對1000億美元進行折算。
所以,雖然兩則新聞同樣的滿是數字,但由于后者的巧用卻讓讀者讀來不但不感覺枯燥,相反因為數字的運用顯得新聞更加活潑、說明問題,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
善用對比方式
新聞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其他的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找出事件間的聯系,必須運用對比的手法。用歷史的眼光對在不同時間段發生的相類似的事件進行縱向對比,往往能夠突出其中發展的因由?!遏斈仙虉蟆?007年5月9日刊登的消息《“五一”臨沂刷卡交易2.1億》很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新聞講的是“黃金周”期間,臨沂市銀行卡跨行交易13.4萬筆,交易金額2.1億元,分別比2006年“五一”期間增長118%和50%.這樣一件時效性很強的事實,記者把今年和去年的刷卡交易額相對比,形象地把“臨沂消費觀念轉變和樂于接受新的交易方式”的主題很有說服力地表達了出來。假如沒有去年和歷史上的情況做比較,新聞報道的厚度就會大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