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人類本身就具有自然的屬性,生來就與泥土相伴相依。中國先人在幾千年前就利用泥土燒制出了優秀精湛的陶瓷制品,現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需求,陶瓷產品已經發展成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局面,陶瓷制品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建筑裝飾、室內裝飾、日常用品、公共藝術、景觀藝術等領域。陶瓷、陶藝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現代主義的冷漠感,緩解了城市“千城一面”所帶來的單一的審美疲勞,其藝術趣味的加入舒緩了現代都市人高壓力、機械式生活所帶來的煩躁心理[1].陶瓷是土與火碰撞的藝術,不論是其材料還是制作工藝具有原始、自然的屬性,兼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易于被廣大群眾接受,是從知覺上愉悅心靈和增添室內審美情趣的合適媒介?,F今室內裝飾市場是一個“輕硬裝、重軟裝”的時代,陶藝陳設品也被大量運用到室內空間中去,觀賞性的、日用性的,把玩性的無所不有,這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有視覺的,又有觸覺和聽覺的,是室內環境中重要的點睛之筆。
1 知覺
知覺是人對事物最為基本的認知形式,人類通過感官系統認知周邊的環境,從周邊環境中獲得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知覺,知覺是感覺器官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知覺來自于感覺,是在綜合了各種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感覺具有片面性,只是對事物的某一方面屬性的反應。對同一事物不同人的知覺是不同的,知覺是受個人知識和過往經驗影響的。藝術知覺則是對藝術作品的聽知覺、視知覺和觸摸知覺等,是藝術認識的重要形式之一[2].總的來說人的感受器官可以分為兩類 : 一是感官器官,如眼、耳、鼻等;二是接觸型器官,例如皮膚、肌肉等。
這些感受器官有著不同的功能,魯斯·斯瓦策在《創造力的科學》中指出 , 經由感覺獲得的信息比例為 : 視覺占 78%, 聽覺占 13%, 觸覺占 3%, 嗅覺占 3%, 味覺占 3%.
2 室內陶藝陳設品的視覺感知
在人類五官的幾個功能中,人們對視覺的依賴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幾個器官?,F在室內環境設計也更多趨向于視覺元素的構建,而陶藝陳設品作為室內環境中的點睛之筆,更是視覺中心,其在空間中的視覺效果作用尤為重要,陶藝陳設品是人們進入室內環境的目光聚集點。陶藝陳設品的視覺感知是由自身的色彩、形態、肌理、和材質等元素綜合呈現出來的,也是其具有外在視覺美感的客觀因素。
2.1 室內陶藝陳設品的色彩感知
色彩是視覺感知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對于室內陶藝陳設品來說色彩也具有同等地位。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色彩往往是物體第一個被感知的要素,對于遠處的物體雖然無法辨認其形狀,但可以看出其顏色,這充分表明色彩傳達比圖形傳達和文字傳達更快地被人感知[3].在室內空間中色彩感知是物體對視覺上最為直接的印象,當人們進入室內空間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各樣的顏色,作為室內環境中的陶藝陳設品來說,首先要在色彩的選用上做深入考慮,既要突出陶瓷本身,又要與周邊環境取得和諧,在視覺上起到“點睛”的同時又要營造出視覺的美感。陶藝陳設品的色相、明度、純度是引起色彩感知的三個要素,不同色相的顏色在心理上會產生冷、暖的感受,由于民族民俗和個人過往經驗不同也會引起情感的差異性。因此在進行室內陶藝陳設品搭配時不能只考慮色彩美學,也要充分考慮色彩本身與人的心理感受相結合,在特定空間中呈現出陶瓷特有的藝術魅力與情感魅力。
陶藝陳設品在室內色彩搭配的基本手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采用對比手法,以此達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例如在室內空間中淡藍色的背景墻,那么可以選擇陳設橙黃釉瓷器,通過色彩對比才突出主體,才能使陶瓷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但要注意對比的強度與兩個色彩面積的控制,陶瓷的顏色與周邊色盡量不要出現在色相環上 180 度角的情況,否則這種強烈對比會引起不穩定感和視覺上的不舒適 ;第二種手法就是色彩協調,色彩搭配時選用色相環上相鄰近的顏色,會使空間整體色調顯得和諧統一,例如放置部位的背景是淡黃色,那么搭配選擇白色瓷、粉色瓷、唐三彩等陶藝陳設品,當然陶瓷上的局部顏色與周邊環境色一致或同類時也可以產生色彩協調的感覺。由北京集美組設計的重慶云會所(見圖 1),通過對陶瓷陳設品采取色彩協調搭配,不堆砌、不炫耀。營造出“一木一石若盞茶 , 裊裊檀香琴悠揚”的充滿士大夫情懷空間氛圍。
2.2 室內陶藝陳設品的肌理感知
肌理指的是物質表面的細部特征,是物質外在表象的知覺反映。肌理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光線之下才能呈現出某種美感。不同形態和構成關系的肌理會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在陶藝創作中,藝術肌理的運用被作為一種語言來傳遞作品的內容[4],創作者自身的藝術素養和情感主導著肌理的視覺效果,這取決于他在日常生活的情感經驗、認知程度、文化修養等,也是決定作品風格的關鍵因素。藝術肌理在陶藝陳設品中的運用,不但能豐富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而且還能增加空間的生動性、趣味性。
在室內空間中,各種物體與材料都是有著不同的肌理 , 這勢必會造成一種復雜的肌理構成關系,因此室內陶藝陳設品搭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處理好周邊各種材質肌理的關系。通常運用“對比與變化”的美學手法,達到各種肌理藝術之間的碰撞火花的效果。這種手法既突出了主體物,也彰顯了周邊背景。例如可以利用肌理形成軟與硬、繁與簡、大與小、疏與密、凹與凸等的對比 ,形成具有主次分明、視覺差異的空間關系。還可以運用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產生對比 , 例如選用自然形態肌理的陶藝陳設品與拉絲不銹鋼工業化肌理形成對比。在空間的位置上 , 還可以利用肌理的特征營造出前后、虛實的關系 , 調整人對空間的前后視覺感知。在室內原有肌理比較平穩與沉悶的區域可以選擇搭配肌理變化性大且富有生氣的陶藝陳設品 , 造成兩者肌理上產生一種對比的效果,碰撞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給室內空間的氛圍增添活躍了氣氛,在形成空間肌理穩中求變的同時制造了趣味中心 , 吸引了人的注意視線。如果陶藝陳設品不考慮與周邊肌理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 那么陳設效果不僅瓷器會失去光彩,室內空間也會讓人感覺平淡無奇,更談不上以陶瓷來畫龍點睛的效果了。
3 室內陶藝陳設品的觸覺感知
觸覺需要通過人對物質的接觸而形成感知,是輔助人對事物形成主觀感受重要途徑。通過觸覺人們能獲得不同的材料所帶來的更真實、更細膩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視覺、聽覺所不能給與的。觸覺是一種近距離的感知體驗,通過接觸對物體的肌理、溫度、濕度、軟硬程度等特征進行感知。人的觸覺對陶瓷材料粗糙程度、光滑程度十分敏感,不同材質會帶來不同的情感變化,例如光滑的陶瓷摸上去的冰冷感、堅硬感 ;粗糙陶瓷摸上去有溫暖感、松軟感等。合適的材料可以增強與使用者的互動性 , 在人們用慣了電子工業產品的信息時代,選擇積聚著人的情感的傳統手工藝陶藝陳設品能彌補人的精神空缺,喚起人與物之間互融互動的熱情。
在室內搭配設計時可以選用一些表現某種物質逼真質感的或是具有特殊表面肌理的陶藝陳設品,由此引發人的好奇心,產生想要觸摸情緒。再如適當搭配可愛型的陶瓷玩偶或是制作精美的陶藝茶具等,在能給人帶來親切感的同時,又會引起觸摸把玩的興趣,這是由物引發的參與性感知。例如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福建,廣東潮汕一帶,以喝功夫茶著稱,小小茶壺、茶杯、茶洗等陶瓷茶具一應俱全,不但講究而且制作精美,品茶、把玩極具風雅之趣 ;再如加拿大超現實主義雕塑的世界級代表人物瑪麗蓮·萊文(Marilyn Levine)以陶瓷材料表現舊皮效果而著名(見圖 2),其仿制效果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讓看見的人情不自禁產生觸摸的欲望。自古至今,陶瓷藝術與人類相伴相隨,其材質、體積、肌理都是引發觸感重要元素。這種觸感誘發點是陶藝陳設品重要的設計要素,布置具有觸感欲望的瓷器會營造出情趣盎然的室內空間氛圍,增強室內空間的親切感和互動感。
4 室內陶藝陳設品的聽覺感知
聽知覺是指人在受到外界聲音的刺激時,在個人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再加工與延展后形成的一種對聲音的整體認知。在人獲取的信息總量中聽覺感知獲得的占百分之十五左右,是除視覺外的人類第二大感覺系統。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瓷樂器,如陶哨、陶鈴、陶鼓等聲音陶瓷制品,據現有文字記載,到春秋時代陶瓷樂器已經廣為流行。我們日常生活里使用的瓷碗、杯、花瓶等被碰撞、擊打時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再如古老的陶塤就是將聲音藝術與陶瓷工藝巧妙結合的藝術品[5].
從造型上具有引發聽覺感知的陶瓷可以分為傳統造型類、具象雕塑類和抽象變形類三個類別。在現代室內陳設中搭配以聲音為主的陶瓷飾品會喚起人們聽覺上的情趣,增添室內的靈動之感。例如陶瓷風鈴的運用,微風吹來即可發出悅耳的聲音,既是視覺上的審美需求,又可以帶來聽覺上的愉悅享受,是都市嘈雜或沉悶的背景音中的一陣天籟之聲,可以舒緩一天緊張的情緒。此外還可以擺設一些制作精良陶瓷樂器,如陶塤、瓷笛、瓷哨等,這些樂器兼具陳設美感和聲音美感的雙重功能,可以引起人演奏的音樂興趣,酣暢淋漓地盡興吹奏一曲,既陶冶了音樂情操,又增添了室內空間的文化品位。
5 結語
如今,伴隨人的生活水平與審美要求的提高,室內軟裝設計開始興盛,陶藝陳設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室內空間中。在室內陶藝搭配時引入知覺的設計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從人的知覺感受出發,綜合運用視覺、觸覺、聽覺搭起了陶藝本身與人的情感之間的橋梁。
陶瓷設計師、軟裝設計師應該熟悉知覺的運用,以給人帶來更直觀、更具體的多維藝術感受。
參考文獻 :
[ 1 ]張黎。環境陶藝的互動性研究 [D].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06):09.
[ 2 ]何科丁 . 藝術知覺的培養對陶瓷設計創新的重要性 [J]. 中國陶瓷 ,2010,(4):56-58.
[ 3 ]余勇 , 徐田 . 從視覺傳達設計談中國日用陶瓷裝飾設計 [J].中國陶瓷 ,2009,(5):71-72.
[ 4 ]李輝 . 環境陶瓷肌理的設計表現和心理情感研究 [D]. 景德鎮陶瓷學院 ,2010,(05) :40.
[ 5 ]王志昊 . 環境陶藝材料的知覺探索 [D]. 景德鎮陶瓷學院,2012.(1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