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視新聞特有的一種體裁,它是廣播電視記者在事件的現場直接報道新聞的一種方式。同一般文字新聞或錄音新聞相比,這種報道方式不僅具有更強的現場感和真實感,而且形式活潑,感染力強,更能體現廣播電視的優勢和特點。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廣播電視,已經將它作為報道新聞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幾年來,我國的廣播電視也越來越多的開始采取這一方式報道新聞。這說明,我們對廣播電視新聞宣傳規律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
現場報道是以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并且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的方式?,F場報道除了必須具備一般新聞的基木要素之外,還必須具有強烈又鮮明的現場感。也就是說,現場感是最能體現廣播電視現場報道特點的一個要素。這就要求:第一,記者在現場報道新聞事件時,一定要首先交代新聞發生的地點;第二,記者一定要有對新聞現場環境、氣氛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第三,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如果地點、場景發生了變化,一定要隨時作出說明??偟脑瓌t是記者時刻不脫離新聞現場,用新聞現場的魅力吸引聽眾或觀眾。
2006年2月18口,拜泉廣播電臺搞了一次現場報道<我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控制爆破》,節目播出后受到廣泛好評。報道內容如下:
各位聽眾,現在我們在縣大修廠鑄工車間做現場報道。這個車間,現在只剩下高大的框架。今人下午兩點,將利用“控制爆破”這種新技術把他拆除。這個高大的鋼筋混凝上框架,高相當于5-6層樓那樣,占地面積有2000平方米。整個建筑有32跟立柱,最粗大的,要兩人圍抱。如果用工人和一般機器操作,是很難拆除的。各位聽眾,現在我們向大家介紹一下周圍的環境:這個車間的東北角大約20幾米的地方,有一個變電所,車間的南面,是一片簡陋的平房,有的已經屬于危險房屋了?,F在我們在現場看到,爆破人員正在緊張的進行連接導線,每根立柱上面,打了許多炮眼,總共有1011個,跑眼里已經裝滿了炸藥炸藥總重量還不到50斤?,F在我們離廠房不到50米的一座公房樓頂上面。向大家報道這次爆破的情況。
\\(實況;預備各位聽眾一、二、轟\\)現在我們聽到的就是爆破聲音,隨著一陣轟鳴聲,這個堅固的框架變得松散,一股巨大的煙塵騰個而起,剎那間,整個建筑傾倒,而周圍建筑安然無恙,爆破成功一這篇廣播現場報道是一則短小精煉的短新聞,僅有區區三百多字,播報時間不到一分半鐘。其最大特點就是記者始終沒有脫離現場。既有記者在現場所做的全景交代,又有生動形象的細節描述,使這篇廣播新聞有了鮮明的立體感,具有較強的可聽性。
現在有此現場報道名實不符。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現場感。有的廣播記者,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之中,卻全然不顧聽眾心理,既不向觀眾打招呼,又不做現場介紹,只是按照文字新聞的刻板程式,跟你背誦或宣讀。比如近年來,人們曾經從廣播里聽到這樣的現場報道: XX今天離開X市到X地進行訪問。收到了XX、 XX的熱烈歡迎。XX同他們一一握手.”這樣沒有一點現場氣氛的報道,嚴格說來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現場報道,就更不能算是優秀的廣播新聞了。
眾所周知,任何新聞都需要抓典型材料\\(典型事實、典型人物、典型語言\\)。換言之,新聞就是典型的凝聚。
無典型,便無新聞,對于現場口頭報道來說,除了應該遵守這此要求以外,還應該特別強調典型題材、典型環境、典型音響。同任何事物存在與發展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條件一樣,現場報道也必須以一定的條件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這三個典型即是他的前提,現場報道不得不受其制約。典型題材是現場報道的基木條件。特別是一此突發事件,如“神十”宇宙飛船發射升空和成功返回地面、大橋建設開工或竣工典禮、突發交通事故、突發自然災害等,媒體記者若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現場報道,最能引起聽眾觀眾的關注,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的知情權。有此題材雖然很有分量,或者說在一般新聞節目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并不適合做現場報道。如有此重要的政治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有此行業或某條戰線的年終工作成就綜合報道,有此其企事業單位精神文明建設、黨建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先進經驗報道,有此英雄模范人物先進事跡的報道等,就不適宜采用這種現場報道形式。這樣的題材,要么現場z毛氛不適,要么時間跨度太大,要么地域延伸太廣,廣播電視現場報道無力勝任,也很難對相關題材進行深度開掘,反倒不如新聞報刊類平面媒體更有優勢。
因此,現場報道較為適用于內容比較中一、表現比較外在、場面比較集中、動感比較強烈的新聞事件。如果從新聞的種類上劃分,可大體概括為:中一事件的動態新聞較多使用,典型經驗宣傳類深度報道則較少使用;突發事件較多使用,建設成就綜合報道較少使用;民生新聞較多使用,各種會議和領導活動類時政新聞較少使用。
現場報道的另一特色,就是擺脫了文字稿的束縛,省略了播音員這一中間媒介。由記者用自己的語言直接播報新聞。這樣就要求他在以下幾方面與一般文字新聞、錄音新聞等有區別:第一,不必拘泥于文字新聞的結構,可以不要新聞導語,可以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播報;第二:除了提供新聞之外,可以發表議論,夾敘夾議;第三,記者的語言應該流暢通順,口語化,并且生動形象親切;第四,必須是說話,雖有案頭準備,卻看似即興發揮,決不能之乎者也地賣弄學問,決不能像某此領導十部在臺上作報告那樣念稿;第五,記者的情緒可以隨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而適當起伏,應當體現記者置身其中的激情,而不是隔岸觀火,只說此不痛不癢的官話套話。
我們應在掌握廣播電視現場報道規律的基礎上,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努力使現場報道這種新聞體裁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