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草編歷經千年,是中華傳統工藝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徐行草編融匯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展現了田園風光柔美的畫意。因此,徐行草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是徐行人的驕傲,更是徐行人寶貴的文化財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徐行草編逐步走入發展的低谷,徐行草編文化得到繼承與發展,是嘉定政府及人民最為迫切的期盼。
一、徐行草編的文化繼承與保護
徐行草編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現代文明快速發展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徐行草編是純手工制作,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無法大規模生產,而且經濟效益低,無法適應多元化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徐行草編走入了低谷,大量草編能手迫于生活壓力紛紛轉業。草編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黃草難于長期收藏,以至于傳承作品甚少;第二,徐行草編行業缺乏正確的引導與扶持;第三,以草編為生的手工藝人鳳毛麟角,群眾基礎日益單薄,出現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但是,徐行草編已有千年歷史,所代表的歷史文化不應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之下逐漸消散,而應該得到更好的繼承與保護。
當前,嘉定政府充分認識到徐行草編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實現對徐行草編文化的有效繼承與保護。一方面,政府積極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當地農民種植黃草,為徐行草編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推進黃草編產業化發展,以契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品牌,將徐行草編文化作為嘉定的一張名片。
此外,為更好地優化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與保護,嘉定成立了黃草編織藝術協會,讓這一瀕臨消亡的文化遺產在藝術協會的推廣之下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首先,組織各類活動。如,組織徐行草編的開發機構,逐步打開并擴大市場,讓徐行草編在市場化發展中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其次,由于徐行草編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疏遠彼此之間的文化情感,也缺乏文化情感的交流。因此,嘉定政府建立了新的草編陳列室,讓廣大的民眾有機會零距離接觸徐行草編藝術品,讓年輕人了解徐行草編,建立起文化情感上的共鳴感,這點尤為重要。
徐行草編納入全民教育體系,是當前嘉定政府實現草編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嘉定徐行鎮,各中小學校、成人教育中心,都開設有草編專修課程。一方面,將草編藝術教育真正納入現代教育體系之中,構建以中小學教育、社區教育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壯大了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面;另一方面,落實了徐行草編文化的研究工作,通過教材的編寫、出版,推動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
二、徐行草編的文化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徐行草編文化的有效繼承,只是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出發點之一,如何實現徐行草編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才是徐行草編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之下,徐行草編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標志著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真正邁入科學化、系統化的階段。
首先,抓住文化保護與發展之契機,創建名師工作室。徐行草編的發展依托于名師的引導與推動作用。通過草編工藝傳承大師對草編文化及工藝的研究,完備草編工藝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的新發展,逐步開發出體現時代元素、秉承傳統文化的草編產品。高校是名師工作室創建的重要平臺,也是拓展徐行草編文化發展與研究的重要途徑。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工藝美術研究中心就創設有黃草編工作室,聘請草編名師藝人進行技藝的傳授和文化的傳承。高職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入黃草編工作室進行學習、制作黃草編作品。
其次,迎合文化大發展之機遇,開設“上海草編之鄉創意園”.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強調徐行草編文化的發展要呈現出新姿態。當前,我國文化處于大發展之機,開設“上海草編之鄉創意園”,就是尋求發展的新姿態。一方面,“上海草編之鄉創意園”的開設,為草編藝術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讓成長中的草編工藝市場、品牌建設更加完備;另一方面,創意園成為徐行草編藝術設計、產品研發、品牌發布的重要場所,是助推徐行草編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草編文化從娃娃抓起,建立“小手牽大手”的發展新基石。人不僅是徐行草編文化繼承的主體,也是實現發展的推進者。當前,在繁榮草編文化的發展中,草編文化從娃娃抓起,既能迎面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嘉定政府開創“小手牽大手”的發展新思路,就是延續傳統工藝文化“祖輩相傳”的習俗,讓兒童在成長中接觸草編工藝,逐漸了解草編文化的重要價值,培育草編文化合格的傳承人與發展人。
結語
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過程,需要融入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匯聚民眾的力量。無論是文化的繼承還是發展,都強調對文化的尊重,在實現文化繼承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方是長久之計。當前,徐行草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局面,徐行草編的文化構建、品牌建設、市場研發逐漸走向成熟,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接受。
參考文獻:
[1]陳靜靜。藝術類高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中的實踐探索--以嘉定徐行黃草編為例。職業教育研究,2013(11)。
[2]游晴林。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學中的繼承與發展。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